瞩目北京:金刚宝塔吊古寺,刻石成逸慰孤魂

老接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白石桥东长河(高粱河)北岸,有一座古老的寺庙——五塔寺。五塔寺的环境闭塞而安静,是明清时期的一座巨大的佛刹。五塔寺建于明永乐初年。据《日下旧闻》记载,由印度僧人‌班迪达向明成祖朱棣呈献五尊金佛和‌金刚宝座图样后建成。此寺按照中印风格建造了金刚宝座塔,并将如来金身藏在塔里。</p><p class="ql-block"> 五塔寺原名“真觉寺”,寺内高石台上有五座小型石塔,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释迦牟尼得道处迦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形式的佛塔。在我国同类的十余座塔中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年代较早,样式最秀美,为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被首批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明永乐初年,印度僧人班迪达自西域来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刚宝座的规式。明成祖与他谈经论法十分投机,封他为大国师,授予金印,并赐地于西关外长河(今高梁河)北岸,为之建寺,寺名“真觉”。后又根据这位高僧提供的规式建成了金刚宝座塔,并重修了寺院。</p><p class="ql-block">  五塔寺也重建了两次。第一次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母亲60岁生日时,重建了五塔寺,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避雍正皇帝“胤禛”名讳,改名为“大正觉寺”。</span>第二次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皇帝母亲70岁生日,五塔寺作为生日的主要场所进行了全面修复。寺庙里所有主要建筑的屋顶都换成了代表皇权的黄色琉璃瓦。</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京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的是寺内现存最完整的古建,也是最大的看点。塔身布满精美雕刻,经年累月的氧化,使它古旧泛黄。塔身可以进入,内有精美佛像,置身其中清凉通透。金刚宝座塔</span>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展现出一派皇家寺院的威严气势。乾隆皇帝御笔亲书正殿的殿额和对联,塔东特有御制重修正觉寺的碑文作为纪念。当时邀请了1000名喇嘛念经,各国使臣、王公大臣前来朝贺。这一景观被画成一幅名为《釐延千梵》的彩画,再现了五塔寺的全貌。</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被称为五塔的现全国仅存6座:3座在北京,即五塔寺、碧云寺和黄寺各一座;另外3座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在云南昆明官渡古镇;一在河北正定广惠寺。 但是与北京五塔寺建筑造型相仿的并不多,其中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五塔寺比较近似。</p> <p class="ql-block">  五塔寺前临长河,背映西山。寺内明成化年间御制碑记载曰,“寺址土沃而广,泉流而清,寺外石桥望去,绕绕长堤,高柳夏绕翠云,秋晚春初,绕金色界”。张翰在《晚春集真觉寺》中则赞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郭外春尤在,花边坐落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柳深莺细细,桑密鸞飞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水金光动,千林红紫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徘徊香满地,约马缓将归。</span></p><p class="ql-block">《燕都游览志》则称五塔寺,“前临桥,桥临大道,夹道长杨,绿荫如幕,清流映带。”由此可想见五塔寺当年美轮美奂的景色。五塔寺因其美景成为当时京城游人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长河又名高粱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是古代永定河水系中的一个小水系,西汉以前是永定河出西山后的一条干道,东汉以后永定河道南移,原来的河道即成为高梁河。曹魏时期,分封国燕国都城蓟城修建重要水利工程戾陵堰,其中重要工程之一就是修建车厢渠,引浑河之水连接高粱河,形成运河灌溉网络。</p><p class="ql-block"> 宋辽高梁河战役,即发生在高梁河一带。宋太宗赵光义为夺回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于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平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即转兵攻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辽帝令耶律休哥率十万大军增援被宋军围困在辽南京(今北京)的辽军,在高梁河与宋军大战。耶律休哥与耶律斛轸分兵两翼,打败宋军,宋太宗南逃。高粱河战役之后,引发了辽军灭宋的企图,辽军屡次南下与宋军作战,经过多年的征战后,宋辽订立合约,史称“澶渊之盟”。</p><p class="ql-block"> 元朝兴起,中都宫阙被毁。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放弃中都旧城,在高粱河水系所形成的天然湖泊积水潭边的琼华岛为中心兴建大都城,又北引昌平白浮泉水,汇经西山诸泉水入瓮山泊,再循高粱河汇于积水潭,直达通州。所以,元代高粱河水系不仅对于世界著名城市元大都的选址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同样担当着当时输水和漕运的重任。元大都城垣之广大,建筑之辉煌,设计之精美,可以说举世绝伦。元代蒙古族著名诗人马祖常,曾凝炼地描绘出一幅高粱河营造大都皇城优美风光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五塔寺不仅景色秀美、地处要冲,寺内的佛塔——金刚宝座塔更是“国宝”。自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两千余年来,我国所建佛塔不计其数,但金刚宝座塔仅有十余座,且形态各异。只“五塔寺之金刚宝座塔,为印度伽耶塔式”。原塔在印度已毁,现在印度的伽耶塔是按照五塔寺之塔的图样,由英人出资重建的,但较五塔寺之塔略小。“此种式样之寺塔建筑,在全球仅此两处,中国此塔,载在印度及西文书报,极为研究建筑学及教典者所重视,与普通古物仅有古代时间性质者,尤不可同日而语”。而五塔寺名之由来,也因寺中金刚宝塔而起。成祖文皇帝择地西关外为班迪达建寺,本赐寺名为真觉,而真觉寺却因寺中造型独特的金刚宝塔,而被世人形象地称为五塔寺,人们口口相传,它的本名真觉寺反而被人遗忘了。 </p><p class="ql-block"> 金刚宝塔是在方形高台上建五座密檐式佛塔,中间为主塔,四周为四座副塔,主塔较高,副塔相对矮小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佛塔。它起源于古印度,相传古印度阿育王为纪念释迦牟尼,在其成佛处(菩提伽耶)建造纪念塔即金刚宝塔。金刚宝座塔造型象征着礼拜金刚界五方佛,据佛经,金刚界有五部,每部有一位部主,中为大日如来佛,东为阿闻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陀佛,北为不空成就佛。 金刚宝座代表密宗金刚部的神坛,塔上的五座塔则分别代表这五方佛。按西域记:“五塔因缘,拘尸那揭罗国,即中印土。娑罗林精舍,有塔,是金刚神辟地处。次侧一塔,是停棺七日处。次侧一塔,是阿泥楼陀,上天告母,母降哭佛处。次一塔,是佛涅磐般那处。次侧一塔,是佛为大迦叶波现双足处”。又按僧祗律云五塔因缘,五塔代表佛生处,得道处,转法轮处,佛泥疽处,菩萨像、辟支像、佛像、佛脚迹处。</p><p class="ql-block"> 五塔寺金刚宝塔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十一月初二建成,全塔通高15.70米。宝座高7.7米,系砖和汉白玉砌成。分 6层,逐层由下而上收进呈梯形。最下一层为须弥座,其上5层,每层刻有一排佛龛,龛内刻佛坐像一尊。宝座南北辟券门, 南门上方有明成化九年御制匾,上书“敕建金刚宝座”。券门内设方形过室,与过室相连的是环形塔室,中央竖立塔中心柱,四周设佛龛,供奉四尊佛像。过室东西两侧辟小券门,内藏上下两侧共88级台阶,盘旋曲折而上可达宝座平台。 各塔均由预先凿刻好的石块拼装而成。与班迪达所献图样不同的是,古代工匠们在建造时没有拘泥于已有图样,而是按照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加以变化,特别是在前三塔中间加盖了一座中国传统样式的,代表“天圆地方”之意的重檐琉璃罩亭,黄绿色琉璃瓦罩亭与淡橙黄色五塔相符相映,使整个宝塔更具神韵。这座金刚宝塔在造型上属于印度形式,但在结构上和细部上采用中国式样,明显地表现出了中国特有的建筑风格,是中国与印度建筑相互结合的创造性杰作。 金刚宝座塔塔座和塔身上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装饰,雕刻手法流利圆润,线条纤细流畅,精美绝伦,堪称明代石刻艺术的代表。其所使用的题材内容包括,四大天王、金刚杵、降龙伏虎罗汉、佛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长)、狮子、孔雀、象、马、卷草、梵文等,种类繁多,但华美而不零乱,形象逼真地表现出神话世界中的图景。这些建筑艺术被梁思成称为同类型建筑中“最杰出最重要的实例”,林徽因盛赞其“具体地表现出祖国劳动人民灵活运用外来影响的能力,他们有大胆变化、不限制于摹仿的创造精神”。</p><p class="ql-block"> 宝塔雕刻中有两点十分突出。其一是佛足石,在中央主塔正面须弥座上凸雕有一双与成人大小一样的足迹,足心向外,下面托以盛开的莲花。传说佛祖圆寂之前留足迹于摩揭陀国一块石头上,后人刻佛足以示敬仰。这种凸雕佛足在北京寺院中仅此一处,其他地方的佛足均为凹刻。其二是,在宝座和五塔须弥座上刻有大量的梵文和部分藏文颂词。这组文字是浮雕阳文,为北京保存此类石刻中所仅有。 颂词共四十四句,最后一句是:“为皇帝与国家等安好,愿一切均吉祥。”五塔寺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把一派皇家寺院的庄严气势融于芸芸教俗大众眼前。</p><p class="ql-block"> 五塔寺当年南北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刚宝座、毗卢殿、后大殿,东西分别列钟鼓楼、廊庑配殿等大小二百余间旁屋。</p><p class="ql-block"> 可惜,清末至20世纪初期,五塔寺逐渐颓废,寺内除尚存一座青白石塔——金刚宝座和两个相伴左右的银杏古树,其余建筑几乎消失殆尽。1949年后,国家对这一古老精美的佛教建筑十分重视,多次进行修缮,于198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塔内还开辟了“金刚宝座塔资料陈列室”和“中国古塔图片展览室”等。</p> <p class="ql-block">  五塔寺,“五塔”尚在,“寺”已多不存。五塔宝座孤零零地站立着,好在我们将<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塔寺院中和周围少量庑殿</span>建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专门收藏北京地区的石刻艺术品。馆内基本陈列为“贞石永固——北京石刻艺术历史文化展”,分为露天展区和室内展厅。目前北京地区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房山镇江营遗址、平谷上宅遗址等出土的各种石器,以及作为元、明、清三朝帝都留下的无数摩崖石刻、碑刻、墓志等石刻艺术品,都收藏在五塔寺中。藏品丰富,只能走马观花。就是匆匆一瞥,浏览其中,也不禁为我国古代石刻艺术和保存的文物而惊叹。<span style="font-size:18px;">露天展区:</span></p><p class="ql-block"> <i>1 陵墓石刻 </i>在金刚宝座塔西南部,主要摆放跟陵墓相关的石刻,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和尊严,包括石象生、翁仲、供桌、封冢、享堂、宝座等28座陵墓的地面上和地宫内的石雕石刻。 这里陈列着一件巨大的显亲王富绶石享堂,雕刻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边长340厘米,高度230厘米。享堂外观呈房屋状,汉白玉质地,石仿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在享堂的四周,有12根龙柱和18扇石门,檐下飞椽错落,檩头饰花卉,封护檐饰如意卷边,须弥座式台基,雕俯仰莲、云龙纹,最下部饰圭角云纹。该石享堂系和硕肃武亲王爱新觉罗·豪恪之子显懿亲王富绶墓葬石刻。1970年左右,朝阳区架松村肃王坟出土,1987年征集。在这一区域里,竖立有多个石翁仲,有文官形象的,也有武官形象的,庄严挺拔而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i>  2 寺观碑刻</i> 在金刚宝座塔西北部,主要竖立着寺院和道观内的石碑,记载相关的建置、沿革、修缮、宗教活动等内容。这里总共有33块石碑,包括隆福寺双碑和大德显灵宫双碑、普胜寺双碑等,对研究北京地区的宗教发展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明清时期,隆福寺和大德显灵宫、普胜寺曾经是北京城内著名的寺院,香火旺盛,信众云集。如今,这几座规模宏大的寺院被毁或关闭,只剩下这几块石碑依然屹立于此,向大家讲述隆福寺、普胜寺和大德显灵宫的辉煌往事。</p><p class="ql-block"> 御制重修正觉寺碑立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螭首龟趺,碑身阳面边框浮雕缠枝莲,碑阴无字。额篆“御制”,碑文满汉合璧的部分在碑阳东侧,蒙藏合璧的部分在西侧,记录了乾隆二十六年重修正觉寺的情况,此碑原在金刚宝座塔侧的碑亭内,现仅存石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一石翁仲(武官)石雕,是元代的文物。它身着锁子甲,肩披战袍,头顶翅盔,左手持长剑,足蹬战靴,腰间束带,袍袖下垂,胸前护心镜,面部表情夸张,手部雕琢细腻。呵呵,我看了觉得太有意思了。</span></p> <p class="ql-block">  <i>3 祠墓碑刻</i> 在金刚宝座塔东部,主要竖立着墓碑、神道碑、功德碑等,以及修桥、补路、治河、兴办教育等活动的记事碑刻等。除此之外,还有一处耶稣会士碑刻区,竖立着36块<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立于海淀区正福寺耶稣会士墓地</span>的耶稣传教士墓碑,采用级别较高的团龙螭首碑,但是碑身的尺寸却比较矮小。耶稣会是欧洲天主教修会之一。传教士们曾于明清时期来华布道,在1688年成立法国北京传教团,其中不乏法国皇家科学院数学家。在传教的同时把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播到了中国,也把中国文化带回了欧洲。他们去世后,为其立碑供人们缅怀,也是应当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i>  4 室内陈列展厅 </i>在金刚宝座塔的北部,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这里的一层是室内陈列厅,以“石破天惊”和“从石头到石刻”为主题,展示馆藏的石刻精品、小件石刻和北京地区石刻的基本状况。</p><p class="ql-block"> <b> 北魏太和造像 </b>北京现存最大的早期佛像,雕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位于一幢方形尖顶花岗岩石砌建筑中,四面辟有拱券门窗,民国时李石曾等建。在首都博物馆的佛造像展厅里,这尊佛像十分惹人注目,它安然祥和的仪态是这个展厅里最大的亮点</p><p class="ql-block"> <b>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刻 </b>1964年,出土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包括双柱、双础、阙顶、柱形构件等17件石刻。它竖立于东汉元兴元年(105),柱额上隶书“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残柱上端镌刻《乌还哺母》文,雕刻螭虎、青龙、朱雀、门吏等。 </p><p class="ql-block"> <b>东汉石人 </b>据说,出土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河床内,身高150厘米,胸廓50厘米。石人站立在长方形的底座上,青石质地,头戴网帻,身穿长袍,扁平脸,双吊眼。他的双手拱于胸前,恭敬地捧起素面长板,被称为“捧盾石人”和“桎梏石人”。</p><p class="ql-block"> <b>潘景晖等造像碑 </b>据说,此碑发现于安阳市,曾经被袁世凯收藏。北齐天统五年(569)四月,卞印建造,螭龙首,配方座,高202厘米,宽112厘米,厚30.5厘米。碑身联额开龛,内雕一佛二菩萨,佛跣足立于座上,大衣披肩,头顶花冠,胸饰璎珞,施无畏与愿印。</p><p class="ql-block"> <b>唐代石犀牛 </b>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出土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河床内,长54厘米,宽23厘米,高28厘米。利用整块石头雕刻而成,脖颈粗壮,头部低垂,嘴巴触地,双耳前附。尾巴盘曲,四蹄肥硕,腿部镂空,错步前行。头顶两角,上下排列,身体布满鳞片。</p><p class="ql-block"> <b>明代息水兽</b> 据说,此物征集于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后门,原本镶嵌在石桥中孔上方,具有止息水患的象征意义,被称为“龙门石”。体量较大,形象威猛,高80厘米,宽118厘米,厚70厘米。头顶装饰鹿角,前爪趴伏外露,双目圆睁,骨骼突出,眉头紧锁,披发中分。</p><p class="ql-block"> <b>定光佛舍利塔刻石 </b>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发现于北京市通州区次渠麦庄桥塔。这五件刻石为明代修塔的甃石,大小不同,线刻精美。其中,以佛像和菩萨为主,旁边刻有“明正统年造”“定光佛无量宝塔”“南无过去定光如来舍利”“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韦驮尊天”等文字。 </p><p class="ql-block"> <b>清代单陛石 </b>1998年,征集于北京市西城区驸马大街,为大殿前方台阶中间的装饰物,残高131厘米,宽128厘米,厚22厘米。平面呈长方形,边框雕缠枝莲,内部浮雕海水、波浪、江崖、寿山、仙草。在左上角残缺处,可以看到一只龙爪,多层雕刻,层次感强。 </p><p class="ql-block"> <b><u>妇人启门石雕 </u></b>金(1115-1234)代作品。高90cm、宽71cm、厚13cm。门楼雕瓦垄,正脊两侧雕鸱吻,檐下饰斗拱三朵,一斗三升,对开大门,菱花窗,有妇女推门半掩,似有所望,鼓墩式柱础,为墓葬内玄宫后壁石雕。此石系明城墙填充之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出五塔寺,我的心情不能平静。寻求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从古代的生活、艺术和人情世故中吸取营养,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宝塔所呈现出来的,全是石头的颜色:厚重,无论从远处望去还是走进细看,它都像全由石头砌成,而这些石头,每一块上都有不同的精美雕刻,这些雕刻都是明代所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国金刚宝座塔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其它宝塔也不如此塔古老。此塔是明代的艺术杰作,展示给我们的,是明代艺术家们的雕刻手法和对石刻艺术的认识,体现的是明代艺术家们的思想。其它的金刚宝座塔,则难以与此塔相比。此塔的艺术价值难以估量。五塔寺金刚宝座塔自建成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关于此塔的记载连绵不绝,从未间断。就连国外世界美术史教程中,也刊有此塔的照片。可以说,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每一块石头,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石刻艺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远古时期的岩画,到秦汉的碑刻,再到唐宋的石窟造像,每一块石头都仿佛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让我们能够一窥古人的智慧和艺术。这些石刻不仅形态各异,而且寓意深远。有些石刻描绘了神话传说,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些则记录了历史事件,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有些记载了帝王业绩、文人武士功勋,使我们体会古时统治者、英雄豪杰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理想、宽阔胸襟;还有些石刻则是古人的抒情之作,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鉴于篇幅所限,有些石刻中的历史文化信息,本人感兴趣的将另撰文诉说。</p><p class="ql-block"> 生命短暂,但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还有很多,远比我们认为的更远、更久、更有力量。 以某种观点来说,永恒或许并不存在于这个世界。所以,若是时间也有尽头呢? 别和往事缠斗,我们不是对手,只有珍惜与它们的相逢才会觉出生活的情趣。穿梭于碑林之间,一块块碑像一幕幕历史的画片从身边划过,我与这些往昔之人在另一个时空相遇,感受着历史的沧桑轮转。 都说历史是胜利者对自己歌颂,时间淹没一切,历史的洪流卷积着一切随风消散。一块小小的碑,诉说着一个人,一个故事,让往昔与活着的人相遇。 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一部分会留在记忆中,更多的是回归陌路。一切因缘际会,皆因你而起。赏识你的人,因你的才华而来。帮扶你的人,因你的人品而来。志同道合者,因你的三观而来。</p><p class="ql-block"> 《项塔兰》中说:“命运使我和某些人相遇,一个接一个。从而让我们知道可以成为,以及不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所有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都是你吸引来的。人生所有的遇见,都是和自己重逢。</p><p class="ql-block"> 致敬那些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人,是你们让我变的更好,感恩有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