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单体古民居——闽清宏琳厝

融信

<p class="ql-block">  宏琳厝,又称新壶里,坐落于福州市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距闽清县县城25公里的坂东镇,位于坂东平原南部的演溪之畔。梅溪上游的演溪在这里打了个深湾,民间地理上视为“玉带”,宏琳厝就建在河湾内的玉带环抱里,形似玉带环腰。隔河而望,从近到远是由低到高的五重平行山脊,被称为“五重案”,“门迎五重案,前有玉带环”,背靠柯洋仙峰,古时被认为是一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宏琳厝是全国最大单体古民居,占地面积为17823.28 平方米,厝内深三进,有 666 个房间。宏琳厝设计建造上特别突出的是防卫功能。该厝十分讲究对称,翼檐卷仰,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是研究民间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堪称民间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一座有220多年历史的民间古建筑。2015 年被评为国家级 AAA 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宏琳厝由始祖药材商人黄祖嘉(1755-1815,字作宾,号寅轩)于清乾隆乙卯六十年(公元1795)始建,长子黄宏琳四兄弟续建,取名长子宏琳,至1823年方全部落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时28年才得以完整呈现在世人眼前,</span>房屋坐西向东,土木结构,连续三进院落二层半,平面呈长方形,共有大小厅堂35间、住房666间、花圃25个、天井30个、大门13扇、水井4口,厝内廊回路转,纵横有序。</p> <p class="ql-block">  宏琳厝三进主座建筑面阔,均为五开间,房舍错落有致,厝内廊回衢转,楼上楼下四通八达。全厝纵深147米,宽121米,占地面积一万七千八百多平方米,使用木材七万多根。宏琳厝不仅大,而且设计结构精巧,采用传统的对称布局结构,讲究雕饰,从梁栋到门窗遍布木雕,雕饰十分精美。白墙乌瓦,飞檐翘角,整体建筑气势恢宏。整座古厝防火防潮、通风透气、排水排气以及防匪设施都非常齐全。</p> <p class="ql-block">  建筑为土木结构,对称翼券仰,雕梁画栋,它的形态为“一纵一横”,“一纵”,即正厝在一条中轴线上,“一横”,即横厝、外横厝在中轴线的左右侧,形成左右对称,前后贯通之势。给人以庭院深深,一气呵成之感。 是一座一次性设计、一气呵成、整体结构精巧的民居建筑。老宅已沐风雨二百年,厝内子孙繁衍十一代,人口两千多人,遍布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  如此宏阔的宏琳厝建筑,历时28年建成,可谓工程浩大矣!据说请了皇宫能人了,一次性设计,一次性施工,难怪三进大厅上至今高悬清咸丰皇帝的“紫微銮驾”题匾!皇恩浩荡,紫气东来,紫微星光临,宏琳厝恢宏!</p> <p class="ql-block">  从正门虎头门开始,随着一进一进的大门徐徐打开,隐约看见这里往昔的热闹与辉煌。宅院深深,古厝的防御功能让人不由得感叹,有瞭望用的“兔耳”、防卫用的“城槛”,配备从葡萄牙进口的“佛郎机炮”,还有“攻击眼”,全厝47个窨井随处随时可以取水灭火。街、廊、弄、墙贯穿三进,廊回路转,如行迷宫,没人带领也许真会迷失在这古厝里。</p> <p class="ql-block">  宏琳厝的门窗雕饰是普通的错落方格。第一、二进因为是小字辈、中字辈居住的地方,装饰普通;第一进天井的左右两侧分别建有三间书院,是家中子孙读书习字的地方。第一进正厅有12根高大的圆柱屹立两侧,厅上雕梁画栋,显示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  第一进正厝由家中的小字辈居住,第二进分配给家中的中坚一辈居住,第三进留给家里喜爱安静的老字辈居住。正屋两侧的横厝是家里女仆的生活场所,而横厝再向外扩展的外横厝则是家里男丁的居住场所。格局分割清晰,布局严谨合理。</p> <p class="ql-block">  第一进依次为虎头门、屏门、天井、环廊、正屋,环廊外侧为私塾院落;第二进屏门后为天井,天井前为廊道,左右是书院,天井后侧为正屋,一进二进院落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横街中间有甬道,横街两端为下马间;第三进与第二进模式一致,但第三进的建筑要比一进、二进高大雄伟,厅堂宽敞明亮,装饰更考究。</p> <p class="ql-block">  从二进横厝上楼,有一点找到“登斯楼也”的感觉了!步履之间,崆然若韵,恍如回声,杂驳,偶尔又有一点硬朗的节奏。想走出一点响声,便轻轻跺跺楼板,便轻轻敲敲厢门……大红灯笼上,大大的“黄”字,闪耀光明。往上一望,阳光灿灿,屋瓦粼粼,翘檐亭亭,风火墙的燕尾,剪一片春风。俯下一瞅,天井朗朗,廊道幽幽,门庭溜溜,红灯笼的灯韵,摇几缕春光。</p> <p class="ql-block">  二进,屏风后是天井,天井前为廊道,左右客院,天井后正屋。一进、二进的院落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横街的中间有甬道,横街的两端为下马间。下马间,其实就是哨位,类似碉堡。似乎,诸如下马间、攻击眼之类的防御工事,我在“宏观”时都给忽略了。</p> <p class="ql-block">  二进门额上有“正军职”题匾,我不知就里,可惜,没跟上导游,不然便可询问一下。不过,我还是近前细瞅,原来是第四军医大学主任医师黄育勉教授七十寿辰侄女侄婿的贺匾,大概黄教授职同“正军职”吧?是不是揣测了?权当存疑。</p> <p class="ql-block">  历史再往回溯一些,宏琳厝第六代后裔黄开绳,省立福建科学馆首任馆长,其在留日时与文学家郭沫若也有着交集。当年郭沫若在留学日本时,有一位学友黄开绳是宏琳厝的第六代后裔。留学期间,两人过从甚密,郭沫若因此于1940年书写横幅“庄敬日强”赠给黄开绳,祝愿他前程美好。黄开绳也不负祝愿,成为一名教授以及一代化学家。“庄敬日强”这四个字也由黄家后人制成匾额,高悬于厝内。 </p> <p class="ql-block">  “庄敬日强”,此语出自《曾国藩诫子书》,意为对人对事态度庄重就会一天天强大。1949年5月黄开绳到台湾讲学,后来担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教授,他在科学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化学领域,创新硫酸制作工艺,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地位,在硫酸工业上有卓越的贡献。黄开绳与侯德榜齐名,在海峡两岸同称化学泰斗。</p> <p class="ql-block">  古厝三进,每一进都有一个大天井,主要功能是用来采光以保证厝内光线充足及空气流通。天井的瓦顶造型是从外向里倾斜的,这在古代是很有说法的,下雨天四面八方的雨水沿着屋檐往内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守住财富的意思。第三进是老字辈居住的地方,有了些装饰,厅、廊上方有雕梁画栋。应该说宏琳厝气派朴素,而不华贵奢侈,它内在的文化品质,从楹联和黄家人创办的七所学校中已经完全读懂,不必再细细从雕花栏杆中细读。</p> <p class="ql-block">  过天井,步入三进。三进与二进相似,但比一进、二进宽敞明亮。不过,一至三进主建筑的面宽均为五开间,错落有致,廊回衢转,楼上楼下,四通八达。宏琳厝始祖黄作宾是清代国子监的太学生,以“勤俭崇文”为训,他把四个儿子送县城文庙读书。苦于后辈求学遥远,他便在宏琳厝附近修建文昌宫,即崇文学堂,后更名为“文泉书院”,那四字“文泉书院”系帝师陈宝琛亲题。1922年立为文泉中学,现为闽清二中,宏琳厝文化源远流长矣!</p> <p class="ql-block"> 沿着每进院落悠然行进,可看见厝内雕梁画栋,窗棱鹤影。偶或间抬头望见四方天井外的一角天空,晴时天色温蓝,雨时风色寂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似乎都留有闽都文化的悠长余韵。徜徉其间,仿佛这200多年的历史尘埃,被夜雨冲淋得干干净净。</p> <p class="ql-block">  古厝的建筑布局内含周易风水,融合“天人合一”“人宅一体”的理念,寄托了厝主人对家族生生不息、人丁兴旺的祈盼。三进的院落也严格遵守着中华民族“长幼有序”的伦理规范。房屋文化内涵丰富,融合“天人合一”、“人宅一体”的理念,而且富含吉数意象。“六”在《周易》里代表阴,与“九”代表的阳相对,阴柔阳刚。八卦里坤卦,呈六六之象。六数的运用,寄托了厝主人对家族生生不息、人丁兴旺的祈盼。</p> <p class="ql-block">  黄氏族人遵循着中华民族“长幼有序”的伦理规范,居住得井井有条。“正厝”,第一进由家中的小字辈居住,第二进由家中的中坚一辈居住,第三进由家中的老字辈居住。正屋两翼的“横厝”则是女仆生活的场所,横厝再向外扩展的“外横厝”是男家丁居住的场所。 </p> <p class="ql-block">   跨入宏琳厝第三进,门额悬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2003年10月题写的“古镇文化”牌匾 。这一进的匾额故事便与清朝皇帝有关。在清咸丰年间,宏琳厝的后裔黄联珪官至正五品,皇帝特下旨旌表(古代统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种方式)其父母,以示清廷对于人才的重视。这也体现了当年清朝笼络汉族文人士大夫的汉化政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道权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荣誉。</b>双博士: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 法国 Inseec DBA博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源智人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span>2015年高工机器人金球奖、2015新三板未来之星、年度技术创新银奖创新科技之星称号华南理工大学《轻工智慧装备与机电一体化团队》专家组成员;宝安机器人创新联盟副会长、深圳市机器人协会青年专家委员会成员、深圳市机器人检测标准联盟副会长、清华大学深圳EMBA同学会科技分会会长、清鹏数字教育研究院 院长。</p> <p class="ql-block">  第三进的门口处有一块石头,叫“匡心石”。是经过官府特批的,在古时家族管理制的情况下,家族内部的人,有谁触犯了家规,或者触犯了国家刑律,家长不会把他送去对簿公堂,要在家族内部自己消化掉。触犯家规或者国家刑律在当时认为是“心术不正”,家长就有权力匡正回来,在家长的指令下,站在或跪在匡心石上,面对着祖宗忏悔,在此洗心革面,改正错误,不能再犯。</p> <p class="ql-block">  圣旨,三进大厅正中的上方悬挂一块匾额,是清朝咸丰皇帝(公元1859年)赏赐的圣旨。中间的圣旨表彰宏琳厝第四代孙、五品官黄懋璋为官清廉,左右两道圣旨是颁给其父母,表彰他们教子有方。</p> <p class="ql-block">  宏琳厝两层半土木结构,天井、厅堂、花圃布局有条不紊。厝内廊回路转,纵横有序。若无人带路,十有八九是要在这里迷路的。第一进由家中的小字辈居住;第二进由家中的中字辈居住;第三进由家中的老字辈居住,意为“长幼有序”。</p> <p class="ql-block">  回过头来往上看,二楼是小姐的阁楼。“小姐的阁楼”总是具有神秘和浪漫的色彩。阁楼向西,平日里小姐不出闺阁,倚窗凭栏晒夕阳、赏月光。窗棂的斑驳纹路仿佛记载了她的所有心事、她的悲喜人生。让我们现代人了解古代富家未出阁的千金小姐的生活居所。</p> <p class="ql-block">  宏琳厝横厝的一处被辟为“小姐闺房”,抛绣球选新郎之处。闺房。古时女儿十三岁就要锁入深闺,出嫁前不得下楼,据说怕破了风水。通常她们被限制在闺房中,不能轻易地走出家门,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习俗和家庭教育的限制。但是千金小姐的生活其实也是相当繁忙和有规律的。她们的生活重心几乎全部放在闺房中,平时只能凭栏眺望远方的屋顶,而闺房也成为了她们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渠道。</p> <p class="ql-block">  俯瞰宏琳厝,白墙乌瓦,飞檐翘角,整体建筑大开大合,气象恢弘。走到它的面前,推开它泛着微微铜木锈的大门,仿佛能看到岁月层层在墙上剥落,现出它原有的风貌,得以清晰地窥见这座尚留200多年历史余温的“民间故宫”。</p> <p class="ql-block">  在1100多年前,河南有一位叫“黄墩”的人,跟随闽王王审知开荒福建,在帮助王审知建立了闽国后,黄墩选择隐退江湖。当时他隐居的地方,就在福州闽清七都的凤栖山,这里群山环绕,山形轮廓貌似伏虎,因此得名虎丘居士。后来黄墩生了6个儿子,俗称六叶,发展至今,虎丘黄氏的后裔达到220多万,几乎占据福建省黄姓的半壁江山,而宏琳厝黄氏则属于黄氏六叶的第一分支,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p> <p class="ql-block">榜眼</p><p class="ql-block">黄自元,(和陈宝琛同科,为第二甲第25名)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举于乡,次年殿试列第二榜眼)。</p> <p class="ql-block">岁进士(左)</p><p class="ql-block">“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是对于“岁贡(生)”的一种雅化的别称。当然不是真正的进士。明清时代的“岁贡(生)”是“贡生”的一类。</p><p class="ql-block">武魁(右)</p><p class="ql-block">武举人的称呼。</p> <p class="ql-block">杖策同朝</p><p class="ql-block">同朝为官,相互支持和勉励。</p> <p class="ql-block">节孝</p><p class="ql-block">宋代以至明清,特别重视节孝,家族中出了节妇孝子,是全家族的光荣,旧时封建统治阶级为旌表节孝妇女,为其设立祠堂,称为节孝祠。清代在各省府州县各建节孝祠一所,祠外建大坊,凡节孝妇女由官府奏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p> <p class="ql-block">松龄:如松树年龄一样,代表长寿;柏操:亦作“柏操”。 谓夫死不嫁的节操。</p> <p class="ql-block">圣旨</p><p class="ql-block">皇帝颁发圣旨为表彰捐职官赖原(从六品)。封他祖父赖协青为儒林郎,祖母张氏为安人,封他父亲赖翱为儒林郎,母亲氏为安人。</p> <p class="ql-block">圣旨</p><p class="ql-block">皇帝颁发圣旨为表彰县丞衔曾任修,封其父曾炳纶为修职郎,封其母亲张氏为八品儒人。</p> <p class="ql-block">聖恩叠锡</p><p class="ql-block">吴家于乾隆五十五年和道光十五年分别被大清皇帝赏赐修职郎、登仕郎的职位,帝王的恩宠象锡一样一层层的加被。</p> <p class="ql-block">  有时一阵微雨从前窗飘落,穿过古厝静默的堂口,再从后门偷偷地溜走……夜雨沉寂,淋落乌瓦,屋檐上的片瓦只棱,都承载着月色澹澹;古厝的每一面白墙上,都镌刻着层层历史;滴答的水声中,堆叠起古厝厚重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  黄氏世代子孙在这里聚族而居,世代耕读,在鼎盛时期,这里住有百户千人。黄家的家训是“勤俭崇文”,清朝闽清最大的私立书院“崇文书院”,便是宏琳厝主人黄祖嘉所创。而后黄家子孙秉承家训,一代人办一所学校,七代人共办了七所学校。宏琳厝的文化内涵,也是他们与其他家族的最大不同。</p> <p class="ql-block">  本次讲解员有幸是宏琳厝第九代儿媳,讲述当年黄德展先生为著名导演陈家林的“美工指导”,为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拍摄提供了不少建议,比如苏麻和康熙的“门槛故事”啦,大户人家中的主仆居住布局啦……《康熙王朝》当中有好几集的戏份取景于此处:云南巡抚朱国治的府邸及衙门都由宏琳厝担任“替身”,衙差跑马走了半天的两处地点,其实在厝中只有一墙之隔。到今天宏琳厝传到第11代,几乎代代都出过状元或是博士。</p> <p class="ql-block">  据讲解员介绍祖上黄祖嘉,字作宾,号寅轩。夫人张氏,闽清县志卷八《烈女传》记载张氏:“邑六都名医黄祖嘉妻,嘉聘后年十九得瘵疾,数年未愈,遣媒请期,张父母以嘉贫且病,恐其死,不允其请。张氏闻之泣告曰:‘不嫁儿,彼死儿不独生,速嫁儿,为侍汤药,或得偕活’。父母知其志不移,许之嫁。后事夫甚勤,氏出汲及主馈,则悬铜器于床,嘱嘉敲之以代呼唤,嘉亦善调摄,由是病渐愈,而精于医矣!张氏多力能以纤脚之妇,转磨如飞椎髻,作苦历四十余年,佐夫购腴田建华屋,积产累万。</p> <p class="ql-block">  若只是盖一座大房子,在历史上未必能留下美名,黄祖嘉与他的儿子黄宏琳都是有德行、好仁义的善心人士。闽清县志记载:“黄玉波,字宏琳,号顷千,邑廪生,生平好学不倦,兼善理财,躬持家政三十年,积累十万金。凡有义举,必先提倡,无论伯叔兄弟嫁娶丧葬,力有未逮者,罔不捐赀以成其美,且尝取贫家债券悉焚之。壮年卜筑新壶,后之谈门望者莫不推之。”</p> <p class="ql-block">  众多义举之中,最为人称道者,当为捐资兴办崇文书院。这里不得不提及第四代孙黄联珪,他是宏琳厝中获咸丰皇帝颁发圣旨嘉奖的“闽清县候选同知”。县志载:“黄联珪,号达夫,邑人,幼习举子业,长援例捐同知衔。富于赀,急公好义。同治间,族人创建崇文书院,珪慨然捐巨资。光绪中,各乡绅耆以崇文改设文泉书院,珪子绍年善承父志,抽出祀田五千觔,首为倡捐,其热心兴学均属可嘉。</p> <p class="ql-block"> 宏琳厝正大门上厝名的匾额“宏琳厝”三个大字(图一),由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题写。之所以项南会特别为一座民居书写厝名,是因为这里还有一段红色历史。第二进大厅上方挂的是郭沫若亲笔题字的匾额“庄敬日强”(图27)。第三进,门额悬挂副委员长田纪云2003年10月题写的“古镇文化”牌匾(图41) 。第三进大厅更有清咸丰皇帝赐封的圣旨匾额“紫薇銮驾”,并有三道“圣旨”匾(上图47)。这无不体现了屋主人显赫的家世和古厝辉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位于坂东宏琳厝项南旧居暨《抗日救亡》周刊编辑部旧址。宏琳厝见证了当时福建的主要历史人物如:项南、黄岳申、黄开绳、黄开修等等。据史料记载,1937年黄开修、黄开云兄弟俩在宏琳厝家中创办《抗日救亡》旬刊。1939年初,中共闽江工委指派地下党员项南、舒诚等到闽清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经地下党介绍,他与先进青年黄开修(宏琳厝第六代后裔)取得联系,并一起在这个山区推动抗日工作。宏琳厝的南侧横厝也一度成为项南办公的地方,在这里他们还创办了当时的一份宣传刊物——《抗日救亡旬刊》(后改为周刊)。宏琳厝也见证了闽清人民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不屈奋斗的单命历史,现成为闽清县弘扬传统革命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项南到闽清后住在宏琳厝,与黄开修一起组建“闽清战时民众教育流动工作队”,创作和排练抗日救亡节目赴全县各地巡演,影响带动了当时闽清其他中小学几乎都组建抗日救亡文艺宣传队,全县抗日救亡热潮高涨,当时的闽清成为党领导下的重要抗战根据地。至今厝内还保留着当年印刷用的油印机、夜读的煤油灯、战工队员们的行军袋。数十年后的1995年,项南重回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并为古厝欣然题匾。而这里也因此成为了福州市青少年德育基地。2012年被列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2017年列为市、县党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1994年11月,“宏琳厝”屋主黄德展先生从中国建设报上看到一篇《我国最大的古民居建筑群·甘熙故居》,称甘熙故居为中国最大古民居,他曾专门撰文表示质疑。他说,作为古民居整体建筑,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的古建筑“宏琳厝”,就比甘熙故居建筑群范围大得多,建筑技艺也高超得多。他的质疑文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先后有北京、天津、武汉、广州等建筑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来到“宏琳厝”进行研究、考察,最后得出结论,“宏琳厝”是研究中国古民居建筑艺术特色的瑰宝,“最大”之说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  纵观全国著名的古民居,如被誉为“江南第一屋场”的湖南省岳阳县的“张谷英”大屋,其占地面积只有9000多平方米,山西“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均是院落群体,并非单个建筑,福建永定土楼也仅11000多平方米,著名的江南民居建筑群——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甘熙故居”其占地面积也仅14000多平方米。宁波镇海区“十七房”,只是17栋房相连的建筑群,外有围墙。由此可见,中国最大的单幢古民居当属福建闽清“宏琳厝”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  宏琳厝门口立有三块碑文,右边是福建省人民政府2005年12月立的“福建省文物保护位”碑。左边是闽清县人民政府2014年6月立的“项南住所暨《抗日救亡》周刊编辑部旧址”碑;另一块是宏琳厝管委会2002年2月立、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撰文的“荣誉碑”,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千零一年,福建电视台与中国电视节目代理公司合作拍摄纪录宏琳厝的电视片《祖屋》远赴美国第三十四届国际影视节,在三十六个国家、一千五百多部参赛作品中首次为中国纪录片赢取殊荣,获得最高“银屏奖”,为中华增辉,为民族添彩。电视编导许丹等人深入生活,历时一年有余,纪录与开发乡情家风,宏琳厝以此名播海内外,谨立此碑,彰显荣誉并永铭勿忘。</p> <p class="ql-block">  2016年7月9日,台风“尼伯特”给闽清带来了严重灾害,被誉为“民间故宫”的宏琳厝,在台风中毁损倒塌土墙达15堵,倒塌房间多达100多间。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表达了关切之情,并随即决定由公司捐资5000万元全面修复宏琳厝,以保护传统文化,留住乡愁。宏琳厝修复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还原宏琳厝乾隆年间的历史面貌和格局。地方政府在坂东镇墘上村建设<span style="font-size:18px;">宏琳厝集散中心,</span>内容包括一栋游客服务中心、一栋特色餐厅、游客集散广场、地下停车库、景观绿地及露营基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