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开元寺(Kaiyuan Temple)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古寺开元立,禅光岁月悠。</p><p class="ql-block">红墙围圣境,碧瓦映金瓯。</p><p class="ql-block">钟鼓传天际,香烟绕佛楼。</p><p class="ql-block">菩提树风动,尘世几人留。</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东西塔宗教意味浓厚,塔身一共刻有160尊造像,须弥座上还有许多佛传图,动物、植物造型的雕刻造型丰富、生动有趣,显示了当时人们对佛的崇拜和娴熟的雕刻技术。塔按照内部结构划分通常分为空心塔和实心塔两种,东西塔则属于前者。塔内结构比较复杂,内建有阶梯方便人攀登。随着东西双塔建成,塔身高度令人瞩目,发挥着传播教义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东塔名为“镇国塔”,位于寺内大雄宝殿东侧。该塔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年-公元874年),初为九层木塔,东塔在南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被大火焚毁后在原址重建为砖塔,在南宋时期就地取材,运用当地的花岗岩为建筑材料,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石塔,东塔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涥祐十年(公元1238年-公元1250年)。多次修建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也反映了当时泉州经济的繁荣与实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元宝刹立凡尘,佛韵悠悠岁月驯。</p><p class="ql-block">殿宇庄严迎晓日,塔铃清脆送昏晨。</p><p class="ql-block">阶前苔绿含灵秀,龛内香薰脱苦辛。</p><p class="ql-block">多少繁华皆过客,唯余此地可安身。</p> <p class="ql-block">黑神话取景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建筑的特点首先要从闽南文化对当地建筑风格的影响开始着手。寺内殿堂建筑主要分为官式建筑、皇宫起建筑、中西合璧建筑三类,反映了佛教的教义与规矩制度,体现了中原、海外对开元寺建筑风格的影响,展现了本土文化的个性,迎合了当地的居住、审美和精神需求,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名“兴教寺”“龙兴寺”,直到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9年),才改为现名——开元寺。相传“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神之,即舍为寺。”因此,开元寺得名“桑莲法界”。👍神奇</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开元古寺气恢宏,隐隐禅音绕碧空。</p><p class="ql-block">雕柱画梁呈妙相,经幡宝铎舞祥风。</p><p class="ql-block">僧寮静谧花常绽,佛殿庄严烛自融。</p><p class="ql-block">信众虔诚求所愿,佛光永照世尘中。</p> <p class="ql-block">西塔为“仁寿塔”,位于寺内大雄宝殿西侧。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为七级木塔。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西塔被大火焚毁后在原址重建为砖塔,在南宋时期就地取材,并采用当地的花岗岩作为为建筑材料,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石塔。</p> <p class="ql-block">在开元寺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 ,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五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诏安)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p> <p class="ql-block">头戴簪花逛西街☀️</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庙宇也很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