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官窑遗址上土专家

大营文化

<p class="ql-block">  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旁边有一个对汝瓷颇有研究的一个土专家王学民,经当地人介绍,我们终于在汝官窑遗址博物馆后面找到了他那个所谓的家。</p><p class="ql-block"> 个子不高的王学民一头花白的头发,非常健谈,听说我们慕名而来,非常热情他给我们让到房间里后,满上一杯茶,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后,他谈起了北宋瓷器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 喝着茶在他的房间里左顾右盼,看到他的展示柜上并没有什么东西,正屋的桌子上放两尊菩萨像是汝瓷的。就问他住在遗址馆旁边,对于汝瓷的一些情况应该非常了解。这么一问就打开了他的说不完的话匣子。</p><p class="ql-block"> 他说2000年10月经过第六次发掘之后,官方向社会发布了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为汝官窑遗址的这个历史悬案。他说官方发现的太晚了!其实民间的行家很早就知道清凉寺这个汝官窑遗址,民间与官方是两条线。</p><p class="ql-block"> 他家每一代都有识字人,他从小就听他爷爷说过这样的话:按历史记载,汝瓷烧制始于晚唐,盛于北宋,延宋至金元,但是到金元时期就有游牧民族的特点了。当时为什么有“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赚万贯”之说,就说明当时清凉寺是个烧制汝瓷的核心区。当时分官窑和民窑,官窑以烧制宫廷用的生活器为主,民窑以烧制如瓷,以及三彩瓷、钧瓷、天目瓷、白瓷等。烧制器物全部为生活用具,文房用品及汝瓷玩具等,其中颜色有三彩、绿色、天蓝、黑色、白色,胎子以香灰色居多,灰白色次之。</p> <p class="ql-block">  他听他爷爷说当时村上一个叫王功贤的人,在家里混不下去了,就在村上收了一个老旧的黑釉碗拿到了洛阳。半月之后骑着高头大马就回到了村里。这样的事情在那以前还是比较多的。很多人为了讨生门路。他们就是把这些从老百姓家里收起来的文物带到洛阳换了钱,再回到了村里。从洛阳到开封古玩市场一直都有。</p><p class="ql-block"> 清凉寺一带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古陶瓷烧造遗址所在地,其实当地的老百姓都知道:每年一到冬春季节,农闲的时候,特别是干旱季节,时常就有刨瓷谋生的习惯,在民国期间这种风气非常盛行。</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大旱,地里就像着火了一样,种不上庄稼,方圆十里八村的群众都在清凉寺周边租地刨瓷器。常常出现白天遍地是人,夜晚遍地是灯的壮观场面,当时要的都是囫囵完整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  当时清凉寺有一个叫李随柱的人,他刨出了一个非常精美的黑釉碗,碗口外撇,底很小,就如南方人带的斗笠一样,这是典型的宋代瓷器。瓷碗器型端正,胎薄体轻,釉黑如漆,明亮如镜,滋润如玉。釉面布满灰色的小圆点,非常的喜人,当时周边的群众称作是铅点碗。</p><p class="ql-block"> 时间不长,被一个手执小旗收购古玩的人用20个银元买去。本身李李随柱就是一个很穷的光棍汉,于是他用这20块银元,不仅翻建了房子,又娶了个老婆,群众都夸他个有福气,风趣的称他的老婆铅点嫂。</p><p class="ql-block"> 据说后来那个买汝瓷碗的人发财更大,他把碗带到洛阳卖了1000块银元,他说这不是给皇宫进贡的汝瓷,如果是的话那可就价值连城了。</p> <p class="ql-block">  从小耳濡目染,后来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又发现了如官窑遗址这样的宝贝。王学民如鱼得水,如获至宝。一颗躁动的心终于找到了目标。于是他就和爱人王秋娥一起开始潜心研究起汝瓷来。他们在2002年筹建佛光汝官瓷厂。2004年就研发出了天青,蓝粉,青豆绿等汝瓷产品。他利用本村附近的胎土资源,釉料资源进行研发试烧。</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努力,共烧制出仿古作品19个种类2300多件,创新作品六个。2005年烧制出的仿古《铁红油北宋土豪盏》被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赵青云收藏,2007年烧制的形制仿古青翠釉《北宋御用翻花碗》被故宫博物院王丽英收藏。</p><p class="ql-block">“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两句诗虽然不一定是宋徽宗所作,但是信奉道教的宋徽宗被称作文艺皇帝的他对天青色的如汝瓷情有独钟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书写的纸张为淡青色。青色又是道教所推崇的颜色。因此天青色的汝官瓷器是徽宗皇帝几十年来的御用品是有着因果关系的。</p><p class="ql-block"> 对艺术非常痴迷的徽宗皇帝,对于汝瓷制作上的要求非常非常精细是有原有的。所有的汝官窑瓷器大都是外裹足,满釉支烧,造型端庄大方,胎骨细腻坚实,质地精良,呈香灰色,釉色丰富,世称“天青为贵,粉情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说。世人曾对汝瓷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赞美。</p> <p class="ql-block">  看到了王学民收藏的当时盛于宋朝的赌具以及阳具。他接着说: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都是我从汝瓷遗址挖掘出来的废土中以及种地时捡到的有汝瓷骰子等赌具。《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一幅北宋都城开封的繁华盛景。可见当时的老百姓也是生活比较富足,精神时间也是十分活跃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由于北宋年间生产力达到了当时世界巅峰,老百姓创造的物质产品比较丰富,从以前的一天两顿饭到宋朝开始变成了一天三顿饭。一是说明北宋当时人们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相当的丰富,已经能够满足人们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二是物质基础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后,又开始有了精神生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正所谓:理发的修面的,中药铺子拔罐的;看相的算命的,提笼架鸟叨卦的;推车的肩抗的抱着孩子扯嗓的;卖馍的卖面的,扯着吆喝卖饭的……</p> <p class="ql-block">  他收藏的骰子这些赌具来说,说明当时宋朝吃饱喝足的人们在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赌博这种取乐的形式。那么这些阳具更具有社会的象征意义,当时有青楼,从李师师这个北宋名妓本身就说明当时宋朝既发达又自由。物质丰富又精神生活富足这样的一个理想社会。</p><p class="ql-block"> 王学民不仅追究汝瓷天青色的研制,而且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以文索骥,以图求源。希望从这上面追根溯源。汝官窑文化不仅是一抹天青,她更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王学民在探索的同时,和一些行内的热爱者、一些陶瓷专家探讨当时宋朝社会的生产生活现象。独有的生活用品,生活器具、生活用具、娱乐用具及生产用具等等,而后再从古代的一些文献中再寻找答案,从一些古代的图谱中寻找答案……</p> <p class="ql-block">  王学民说,作为清凉寺村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一代人,家乡的热土孕育了这一代人,大部分人从以前开煤矿发家致富到后来汝官窑遗址的发掘又使大部分人走上了汝瓷烧制的致富路子,清凉寺村人是幸运的。</p><p class="ql-block"> 王学民深深的体会到自己作为清凉寺村一个从事汝瓷研制的手艺人,一个对王家家谱续写的人。他说我不能只顾自己赚钱,我要把祖先留下的宝贝,不仅要保护好研究好,而且要让汝官窑这些宝贝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闪闪发光,这才能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