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回忆读书

韫玉奋发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韫玉奋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7676998</p> <p class="ql-block">在人生的长河中,读书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缓缓展开,又悄然合上,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记忆和感悟。每当翻阅书本时,那充满朝气的岁月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人不禁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农村,九岁那年上小学一年级,我家离公社学校二里路。记忆中最温馨的片段,莫过于小学时那间充满阳光的教室,课桌上整齐排列的课本,每一页都散发着新纸特有的香气,那是知识最初的模样。在读二年级时赶上文化大革命,虽然学生没有课本,学校还是坚持不停课,毛主席著作“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和《毛主席语录》是语文课的主要教材,学起来受益非浅,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我在公社学校一直从小学读到初中毕业,1973年参加中考考入旗(县)一中,离开家乡到县城阿腾席热镇读高中。期间赶上教育制度改革,在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书本知识,还要到工厂、校田去学工学农,参加劳动锻炼。那时受学校环境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也没有课外书籍可以阅读。</p> <p class="ql-block">1975年高中毕业,又赶上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分户籍,不分地区,全国一盘棋。城市户口的到农村插队落户,叫下乡知识青年,农村户口的回到户籍所在地,叫回乡知识青年。当年不论下乡知青还是回乡知青,必须参加集体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满两年,才有机会被招工参加工作或被招生上中专或大学。</p><p class="ql-block">我高中毕业时,班里组织同学们合影留念,领了毕业证,各自回家。在我去长途汽车站等侯乘车时,进入了车站附近的新华书店,想买《鲁迅全集》带回家看,但钱不够没买成,一本《知识青年在农村》的书吸引了我,五角八分钱买了它带回家里。</p> <p class="ql-block">在农村参加集体劳动的日子里,这本《知识青年在农村》的书,我反复看了好多遍。当时在农村,没有别的书可看,又没有新华书店,离县城很远而且交通不便,一年也去不了一趟。这本书所讲述的,是七十年代初期,北京知青在延安农村插队落户的事迹。作者都是当年下乡插队的知青,文章真实反映了知青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场景,展现了知青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书中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影响着我在家乡的劳动和生活,激励我积极主动参与生产队的劳动,并向大队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p> <p class="ql-block">有一天,同村我高中时的同学,他哥哥是中学教师,带回一本《西游记》借给我看,限我一星期还他,我利用农闲时间,甚至晚上在煤油灯下挑灯夜读,一看就是下半夜一两点钟才睡觉,终于在限期内粗枝大叶看了一遍。还有一次也是机缘巧合,我去公社办事,遇到了我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向他借了一本《林海雪原》,后来再也没找到可看的书,那个年代阅读是一种久违的奢侈。半年后经组织推荐被公路借调参加路线教育工作,又半年后转为大队干部,从此忙于农村工作,看书的时间就更少了。</p> <p class="ql-block">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我考入伊盟师范学校,本届新生入学后,学校所设专业有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通过分班考试,我被分到物理班,一心想学语文,但没随我愿。两年内所学课程都是高等物理和高等数学,忙碌的学习生活让我无暇顾及阅读,汉语言文学更是力所不及。师范毕业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很少阅读文学方面的书籍,只是在一个暑假,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一本古典名著《水浒传》。</p> <p class="ql-block">1983年之后的十一年间,一直在乡镇从事农村工作,虽然经济条件好转,不缺买书的钱,所在镇上也有新华书店。只是没有读书的激情,更缺乏读书的环境和氛围,人也变的越来越懒惰。久而久之,流失了大量的阅读时间,书本离我越来越远。有时因工作需要,总要写一些文章,因平时不注重知识积累,写作时略显困难。知识本来是日积月累的事情,“可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寸金使尽金还在,过去光阴哪里寻?”。</p> <p class="ql-block">1994年回到旗(县)直机关工作,有大量的时间读书,这才报考成人教育,参加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两年内系统地学习了所学专业各科的课程,取得了大学专科毕业证,但文学功底毕竟和在校学习有很大差别。后来又参加了中央党校法律专业的自学考试,取得大学本科文凭。进入退休年龄,家庭经济条件好了,书籍多了,时间充足了。但读书的意识淡薄了,只是相继阅读了《毛泽东传》、《三国演义》和《新旧约全书》等,书本如同一扇扇窗,让我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但终因懒惰没有养成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p> <p class="ql-block">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老眼晕花,惰性始然,阅读越来越少。长此以往,读书成为一种陌生的习惯。近年来,喜欢写一些回忆和游记类的文章,写在关键处总是上不来词,真乃“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p> <p class="ql-block">“时光未老,青春依旧”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唤起了我继续读书的激情,未来,我将与书为伴,让阅读成为我生命中永恒的旋律。我相信,只要用心去阅读、去感受书籍中的智慧与力量,就能在这个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时代不断成长与进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