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天府遗址 感悟人文情怀

曹正刚

<p class="ql-block">作者 曹正刚</p><p class="ql-block">照片提供 李军 元亨等</p> <p class="ql-block">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始人之一,被尊称为“工业泰斗”民国时期天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越崎塑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0月22日,受北碚城乡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王安沅之邀请,随西南大学乡建学院、重庆大学等教授及文史专家一行,陪同参与考察了天府煤矿及天府北川铁路沿途遗址,游历了百年老煤矿遗址的风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霜降不期而至。早上我等一行从东阳焦家沟乘车出发,穿越麻布岚垭,过河西洞进入老天府代家沟,北上三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条南来北往通向川北的古道,现演变为今天的省级公路。那公路蜿蜒曲折,经过缤纷的田野,绕过乡间民居和道路两边起伏的山峦,穿越那郁郁葱葱的树林,仿佛一幅幅壮美的山水画卷展现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车窗外,金黄色的田野中,一朵朵娇艳欲滴的野花竞相绽放,大地是那样的静谧而宁静,令人陶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大田砍、瓦店子,此时公路进入了东西两面山的夹缝中。映入眼帘,两山相连,山峰峭壁仅留一缝间隔,此缝隙仅能过两辆车,最窄地方紧贴山壁,仿佛压得你透不过气来,真乃惊险刺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杨柳坝、下三道拐,汽车来到合川三汇镇,车窗外,右边一座高耸云天的大山展现出来,它就是华蓥山脉南段的白岩,山下就是天府原三汇三矿,也是本次考察的起点。</span></p> <p class="ql-block">天府三汇三矿煤井洞口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约10点钟左右,我们到达了三汇三矿遗址。哎哟!真是三十年河东而三十年河西矣!原来的工业广场早已不复在,杂草丛生,走进这个大山深处的煤矿,经过近十年岁月的洗礼,看到的已是物是人非,到处是一片萧条,一片狼藉,给人以慷慨悲壮之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座座高大宽敞的车间,空气中早已没有煤烟及机油混合的味道,出煤的洞口被砖头水泥封闭,荆棘和毛草长满四周,让人感觉这矿山又回到了原始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偌大的矿区空荡荡的,建筑荒废,没有了忙碌的人群,没有了喧嚣的机器轰鸣,只有一片宁静,静得落叶有声。当年那座辉煌而高大的矿办公大楼,也没有了昔日的风采,转而变为一所康养场所,时而约见一两个八十多岁老人坐着轮椅在走廊里慢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片刻,从康养场所出来了位一学者模样的中年男子,他与王安沅老师相互寒喧后,安沅老师便向考察组一行人作了介绍。他就是刘景活老师,喜玛拉雅书店承办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景活老师利用了该煤矿废弃的机修车间作为博物馆,这些车间经过刘景活老师简单布局整理将书籍收藏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景活老师是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他更是历史文化及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倾心收集各种书籍三十多万册。我参观了他的藏书和了解他的付出,深感敬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人讲究诗书传家久,忠厚继世长。热爱收藏书籍,他将对后世子孙起到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对传统家庭美德,和言传身教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收藏不低于金钱、古董的收藏,这是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此行受益匪浅。</span></p> <p class="ql-block">天府三汇三矿原机修车间,现为喜玛拉雅书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结束三汇三矿喜玛拉雅书店的考察,一行人乘车又前往清平镇瓦店村出发,不一会,汽车进入一个山间盆地边沿的公路边停下,下车前往瓦店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仪北公路上可见,左边大约400米处的一个山堡上,耸立着一座气势不凡的碉楼。这座碉楼就是清平瓦店碉楼,由重庆市规划局2016年11月24日发布的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碉楼高耸在山堡上,山堡位于山间盆地中央,山堡四周是一片田坝,田坝四周开阔,碉楼东面不远处是高山,位于山堡上的碉楼彰显庄重而威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爬上山堡,走近碉楼,近处的碉楼更显伟岸。碉楼高约12米左右,由两座上小下大的圆形建筑,油光条石砌成,墙厚一公尺左右,碉楼底部有圆拱形的入口,二楼有长方形的瞭望孔和射击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七二年,笔者还进碉楼看过很完好,随着年代久远,如今的碉楼只余下部分筑体,碉楼的入口也被堵塞,只能在碉楼外面观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碉楼的来历,一曰:为防备华蓥山匪患、守护北碚及嘉陵江小三峡峡区安全修建的。又曰:煤炭主为保护资方产业自建的。三曰:矿业主为防止矿工闹事而维护矿区治安而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考察期间王安沅、曹正刚、石廷荣还对碉楼向考察组一行人作了相关解答。</span></p> <p class="ql-block">瓦店子雕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相关史料记载,1927年2月,卢作孚被任命为原峡防团务局局长,其职责是清剿所辖嘉陵江小三峡峡区土匪,解决因匪患引起的严重治安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瓦店村一带靠近嘉陵江小三峡峡区,特别靠近天府煤矿和北川铁路(北碚黄桷树至原合川县部分乡镇),它东可走山路到江北的静观、柳荫,南可到北碚的代家沟、文星场,此地是旧时商旅要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清剿华蓥山匪患,确保嘉陵江小三峡峡区乡村建设,特别是北川铁路及天府煤矿的建设营运,卢作孚领导峡防局实施剿匪的同时,就在靠近峡区的瓦店村修建了这一座碉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考察组一行人乘车来到了三才生煤矿遗址,在民国初期,三才生是一个比较大的煤矿,矿主叫黄锡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锡滋是重庆商界有名的富商,从盐商做起,又经营糖油、棉纱、山货,以天锡生,天锡永,天锡福等商号闻名。又在1920年开办航运,家资数百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保证航运所需煤炭,与有煤矿开采权的胡中行合作,1921年开始在代家沟开办煤厂,名为三才生。</span></p> <p class="ql-block">三才生煤矿洞口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胡中行本是江北静观的著名园艺师,重庆好多私家花园都是他设计的,北碚平民公园也请他来进行过设计。胡中行执有开采权,是开采三才生煤矿的第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1年三才生煤矿产能提高到日产200吨,三才生决定自建戴家沟到黄桷镇铁路,把煤炭直送煤到黄桷码头。1943年2月铁路完成,5月,正式通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这铁路可就不敢跟北川铁路比了。由于设计不周,坡度和弯道弯度有误,且施工不善,枕木多不合格,造成多次翻车出轨,而线路塌方也时常发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方面,车头也不合,想用汽车引擎改装,设计好了,买来两台雪佛莱汽车引擎,改装后,却怎么也用不起,一会儿轮距不对,一会儿启动不了,反复调整都解决不了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15公里长的铁路,只能用人力推车,勉强日运100吨。此铁路修起了,但效益却没有,到在1944年是江河日下,采煤成本高,煤又运不出,政府还要求煤炭限价销售,结果是月亏300多万。</span></p> <p class="ql-block">考察组人员在原三才生煤矿工业广场遗址与代姓社员了解交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才生煤矿这才再找卢作孚。把三才生合并到天府公司。三才生煤矿遗址的参观也让我深切地敬畏历史,可以感受到人类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更是前人们所付出的伟大的贡献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一站后峰岩原天府煤矿孙越崎办公室旧址的考察,在天府地区世居的人,要说卢作孚知道者甚多,但讲到孙越奇鲜有人晓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孙越崎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孙越崎力排他公司中外董事众议,冒生命危险组织河南中福煤矿员工,将大部分设备从河南拆除抢运至重庆北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5月,中福公司与天府煤矿、北川铁路合股成立天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从1938年到1945年的八年时间里,在孙越崎的主持下,天府煤矿以其巨大的储煤量和先进的开采技术,发展成为大后方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为保障战时重庆生产生活所需做出了突出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孙越崎办公室旧址在原天府煤矿机修厂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考察组一行人,乘车行使在北川铁路改建的公路上,前往文星场根雕博物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民国建筑原天府煤矿孙越崎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雕博物馆东门距离北川铁路旧址30米左右。根雕博物馆原来是文星乡政府办公所在地,早年又叫乡公所,乡政府办公小洋楼建于1936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栋古色古香的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洋楼保存完好,无论外形轮廓,还是内部格局都还维持着老样子,连当初乡公所使用的木质平行双分楼梯、木踏步、抹灰栏板、宽木扶手等都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这栋颇具民国时期典型特征的建筑,已经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重庆市历史建筑。小洋楼后面是文昌宫,据清朝道光年江北厅志记载,文昌宫前生又叫文昌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昌宫内部建造非常壮观,笔者儿时常在文昌宫看戏,文革期间我在学校宣传队还多次在戏台上有过表演,对宫内建筑及构造记忆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昌宫是古代建筑,走进宫门,里边是一个很大的院落。正殿坐北朝南,左右两旁是厢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殿为戏台,戏台建造非常精美,由木质结构组成,飞檐翘角,尽管年代久远,然戏台前沿顶端和两边屏风雕龙画风、园木柱子上花鸟和飞禽走兽浮雕清晰可见,台口边沿也浮雕了一些戏曲人物,每幅图案雕工细腻、层次深远,人物栩栩如生,给人有庄重古老的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殿供奉有文昌帝君,帝君面目和善,胡须飘洒,一脸正气。两侧壁画中的人物也都色彩鲜明,像五子登科、金榜题名、马上封侯等。</span></p> <p class="ql-block">考察组一行在根雕博物馆与彭勇大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约上世纪末,乡政府搬迁出文昌宫,文昌宫改造成电影院,原文昌宫内的雕梁画柱的戏台和古籍构筑物整体拆迁,运往北碚庙嘴文昌宫,乡公所最后余下的房产也卖了,目前的根雕博物馆馆长彭勇雕刻大师,成了原文昌宫旧址上的新主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彭勇,重庆市“民间艺术大师”,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重庆市合川区“十大工匠”、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学泰斗王朝闻传弟子、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川科技拔尖人才,享受政府津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先后独创了新的根艺技法和雕刻工艺,形成了独到的“野风派”“野荷派”两种根雕艺术风格,且自成体、手法独到、炉火纯青、获得业界高度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这栋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老建筑里,一件件精美的根雕艺术作品摆满了楼上、楼下、墙上、走廊。他创作了很多精致的作品如《愚公移山》、杜鹃根《冬风》、杉树杜鹃《盛世腾蛟》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更有独具个人色彩的“荷”系列作品如《荷塘月色》、《荷塘秋色》、《荷塘诗韵》、《残荷惊梦》,以及《百年沧桑》、《金龙腾飞》、《百鸟朝凤》、《万水千山》、《华夏奇观》、《中华龙》、《枯木逢春》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百鸟朝凤》可以视作前期的代表作品,长6.5m、高2.4m,前后历时6年多才创作完成;而《众志成城》则可以作为目前的代表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根雕巨龙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能够亲临现场观看到彭勇大师的作品而感到幸运。一件件雕塑,那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让我收获颇丰,也认识到了艺术的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此馆感悟太多,按彭勇话说“吾非千里之能,然有千里之志。虽不敢说扭转乾坤,但我一定尽最大努力把根雕文化传承下去。有这样的大师那豪言壮语,中华传统文化的根雕艺术将更加辉煌灿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了根雕博物馆,考察组前往天府水岚垭的“至公桥”进行了考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公桥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桥,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被改为“人民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公桥历史悠久,记载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了,是清朝道光十七年造。至今还俯卧在冯家湾硝水河的两岸,恰如"垂虹玉带”,在山水之间构筑了一幅完美的乡仙风情,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公桥是半圆单拱石桥(下面是长方形,上边是半圆),由拱圈、桥面、楔石、拱脚及附属桥头石碑组成。目前桥整体结构完好,此乃,它是一份可珍贵的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清朝道光年代至公桥及望柱(碑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彰显出刘家漕地区,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卓越的才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家漕南北走向,上至扬柳埧、大田坎。下至文星场、板桥、麻柳湾、冯家湾、中兴、水岚垭出干洞。古时川北广安、华蓥山、三汇埧、及刘家漕南来北往出行者若走陆路,如不爬牛角庙下东阳镇过河,也都是出干洞子或白庙子,到嘉陵江边过河,此必经之路也(那时叫下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刘家漕中、下漕及其它山岭及地区水源,圴流经下漕冯家湾硝水河沟,汇集流入熬魚堡下面“没水洞”,进入阴河向下,在干洞子吊岩(拽岩)现在的石粉厂,流出汇入嘉陵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百年来,春夏时节常岀现山洪瀑涨,河沟水满为患,河中跳登及河提被淹没,使南来北往行人受阻,给生活及生产造成极度的损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朝中后期,刘家漕已开始了早期的煤炭开采,除了满足本地生活需求外,还将煤炭挑、背到东阳镇、干洞子、北庙子等地去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后期,生产规模扩大,煤炭用船运往重庆及长江下游各地销售。若河沟涨水,沒桥就根本无法将煤及刘家漕另一重要的建筑材料(石灰)运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此,到了清朝道光十七年(公元一八三七年),先人们在(板桥)和冯家湾下面硝水河,各修筑了一座石拱桥。《至公桥》就是时年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  至公桥拱桥基础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至公桥,考察组乘车前往最后一站“白庙子”。“白庙子”是天府煤矿北川铁路的终点站,北川铁路是为了将天府煤矿的煤,通过铁路运送到“白庙子”半山上,然后通过煤漕将煤放到山下嘉陵江边,再由船运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1927年,卢作孚极力促成组建起了北川民业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卢作孚为董事长,聘请原胶济铁路总工程师丹麦人守尔慈为北川铁路总工程师,唐瑞五为副总工程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8年11月至1929年11月,水岚垭至土地垭段,全长8.7公里建成通车;1930年至1931年5月,水岚垭至白庙子和土地垭至戴家沟两段计长4公里建成通车;1933年6月至1934年3月,戴家沟至大田坎全长4.1公里段建成通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此,南起嘉陵江北岸的白庙子,北止大田坎,全长16.8公里的北川铁路实现了全线通车,最终完成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史料记载,在北川铁路通车前,从天府运1吨煤到嘉陵江边,20人花上一整天也难以完成。北川铁路通车后,天府日运煤量最高达到2000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国民政府1943年统计,当时重庆1/3以上的能源供应靠北川铁路运输,其中兵工55%、航运纺织85%、发电60%、化工冶炼25%的用煤均来自天府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白庙子绞车房煤槽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上山煤炭的枯竭,天府煤矿矿井迁移,北川铁路完成其历史使命,上世纪60年代后予以拆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能见到的是大量工业遗址,由于百多年煤炭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采空地段,天府煤矿最终也走下了历史舞台。但是它为国家建设和重庆工业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叶落知秋,夕阳西下,考察收获,预期而至。观音陕内,高桥耸立,嘉陵江面,水天一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天的考察接近尾声了,然而,从山上到白庙子街上去乘车,还得下几百米陡峭的石梯。这石梯尽管不像是从天上坠下来的云梯,然两边悬空,一不留神也会滚下山去。就这样大家只能挪着难艰的步子慢慢下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重游天府遗址,叹息昔日辉煌,今见荒凉!其实这也是历史进程的产物。传统的煤炭工业的枯竭和腾退也许将会迎来新的机遇,这是历史的必然,期待着新生的到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曹正刚 编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年11月6日</span></p> <p class="ql-block">考察组在绞车房外合影留念(背景为嘉陵江观音峡)</p> <p class="ql-block">嘉陵江北岸白庙子码头</p> <p class="ql-block">观音峡多路高架桥</p> <p class="ql-block">考察组在天府原三汇三矿机修车间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彭勇大师与笔者再相见,笑谈人生喜开颜</p> <p class="ql-block">参观机修车间存放的藏书</p> <p class="ql-block">三才生煤矿雕楼遗址</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四十年拍照的天府医院(碾子堡经保队)</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四十年代拍照的一电厂烟囱</p> <p class="ql-block">天府原后峰岩车站广场</p> <p class="ql-block">文里场1936年建的乡公所原址</p> <p class="ql-block">文星场乡公所小洋楼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天府煤矿矿井工业广场</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曹正刚 字元亨。重庆北碚人,生于公元一九五二年一月。 </p><p class="ql-block">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机电工程师、讲师、国家高级机电技师、 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姓氏文化研究员、谱谍师。</p><p class="ql-block"> 编著有专业技术教材《电工技能》、《PLC、触摸屏与变频技术》、《矿井维修电工高级技师培训及大纲》等。</p><p class="ql-block"> 编注有《中华姓氏与曹姓考略》、《中华曹姓历代家谱序言选编》姓氏文化读物书籍及期刊杂志等。 </p><p class="ql-block"> 创作短篇小说有《草药奇医 朱葛亮》、《余秀才阴间游历史》、《曾德财祸福历险记》、《鬼挑担》等。</p><p class="ql-block"> 参加全国姓氏文化研讨会,第六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家谱文化高层论坛》,所编《曹氏族谱》获最佳编修优秀奖。 </p><p class="ql-block"> 全国曹氏通谱编委会筹备委副秘书长 。江津文海堂《曹氏通谱》总编。主编《曹氏通谱》首卷。 </p><p class="ql-block"> 编修有甫堂《曹氏族谱》一部,撰写论文《浅谈姓氏“家谱”文化的发展与现状》、《论大数据时代编纂“家谱”“通谱”的重要意义》、《千秋家谱、恩泽子孙》、公开在百度、今日头条、美篇等官方网络平台发表文章二百篇近两百万字,拥有读者一百六十多万。为中华曹氏文化博物馆编撰了部分碑文、楹联等。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