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曾以为山西大同闻名于世皆因为它是中国煤都。踏上这片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走进<span style="font-size:18px;">星罗棋布的大小寺院观摩各朝古迹,</span>如同翻开一部历史文化长卷。这里一街一巷藏典故,一砖一瓦有传说。古都文化、古建文化、佛教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交融的印迹是那样明显,每一眼都好似能够忘穿千年。由此竟也生出朱自清先生游历南京后的感慨:“到处都有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p> <p class="ql-block">中国有很多古都,除了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这八大古都外,山西大同也因曾作为中国有历史记载和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为主要政权的首都而位列第九大古都。自战国北魏赵武灵王建城至今,大同已经有2300多年历史。若单从城墙初筑算起,还可推至4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其实不止北魏,不止明朝,在历史上大同多次担当主角。这座城市曾三度成为王朝的首都、陪都,但与洛阳、南京甚至北京等其他古都相比,大同多了一分战火烽烟淬炼出的雄壮与凝重。自2300年前建城以来,她一直伫立在黄土高原的东北缘,担当三晋之门户、北方之锁钥。</p> <p class="ql-block">这是由大同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大同雄踞塞外,是北方进入中原的通道,居内外长城之间,处农牧接壤之地。胡汉杂糅、民族的迁徙,融合文化的碰撞、交流都是这个舞台上永恒的主题。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使往来征战杀伐大小战争上千次,至今大同境内尚有历代长城遗存1000多里,包括内外长城,分属战国,东汉,北魏,明代。</p> <p class="ql-block">早在北魏年间,无险可据的大同就有了自己的城墙,不过那是泥土夯就的。明代开国大将徐达把泥土变成了砖墙,把国家的眼睛变成了64座望楼,他还在城墙外修筑了北小城,东小城,南小城。墙垣、勾堑、城堡、关隘、墩台、烽火台等形成一条广袤延伸,纵横交错的立体式军事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长城并没有将南北文化彻底割裂,反而成为南北民族文化交融,碰撞和互渗的前沿。在这里,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造就战国七雄中能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北方霸主;汉高祖刘邦大战匈奴,崛起中的大汉与巅峰时期的草原雄主展开极限交锋;北魏孝文帝在此厉行改革,浇灌出盛世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大同几易其名,从平邑、平城、云州、云中再到大同,其名字的变迁除了赞美此地风景美便是寄托着祈福思安,渴求和平的美好意愿。“大同”名字始于辽代所设的大同府。取孔夫子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天下大同”之意命名,距今已近千年。</p> <p class="ql-block">北魏前期中国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北方诸侯割据,局势动荡不安。北魏(386年—534年),鲜卑族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12年后(即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称帝,正式定国号为“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史称“北魏”,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p> <p class="ql-block">对拓跋珪而言,平城这个地名寄托着平定天下的雄心,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北魏以平城为平台和跳板,统一了北方,南北朝就此形成。平城,也当仁不让地成了当时中国版图上的“老大哥”和北丝绸之路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从北魏的都城至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共历六帝七世。经过近百年历朝皇帝的苦心经营,平城人口达到150万,宫殿鳞次栉比,建筑美轮美奂,是北中国最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国际性的大都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将魏晋南北朝定义成“承上启下”,主要就是在经历了战乱和各个部族的尝试之后,大融合,大民族正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可以说</span>一部大同城市史就是一部鲜活的民族交融、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史。</p> <p class="ql-block">北魏太和十八年(496年),孝文帝强行迁都洛阳,结束了平城作为都城的历史。六镇之乱遭受战火洗劫,平城沦为废墟。北齐、北周称之为恒安镇。隋朝在此设云内县。唐代设云州,后改为云中县,咸通十年(869年)置大同军节度使。表明这一带主要是戍边的军镇,并多次受到农民起义、地方割据势力和游牧民族的袭扰和破坏。</p> <p class="ql-block">当时间来到辽金时期,大同的民族融合又迎来一个高光时刻。公元1044年,辽兴宗耶律宗真出于控宋御夏的目的,将云州升为西京,府名大同。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长安、洛阳和大同曾被冠以“西京”之名。西京大同陪都地位的确立,让大同成为辽金时期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来自草原的游牧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文化交融碰撞,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西京地域文化。</p> <p class="ql-block">辽朝灭亡之后,统治中原的金朝并没有废掉大同的西京地位,道理很简单,金朝定都在中都(北京),而大同是保卫北京西线最重要的战略屏障。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大同的战略地位再次凸显,虽然没有叫西京,但大同仍是明朝的九边重镇之首。要是守不住大同,皇帝在北京紫禁城里也就坐不住。</p> <p class="ql-block">纵观大同的历史名称,从秦至今,称“大同”980年(其中西京244年)、称“云州”353年、称“平城”600多年、称“恒安镇”65年、称“云中郡”16年、称“北恒州”12年、云州治所称“定襄县”40多年、作为云州和大同治所称“云中县”559年,平城作为代郡治所130多年,其他时间不长的称谓还有几个,另外荒废不称名的也有1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的皇城——平城,是在汉代平城县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包括宫城,外城,城郭三个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城市布局,以宫城为中心向外扩展。</span>周围则有军事、宗教、行政等不同功能的建筑,其整体布局体现出了鲜卑族的军事化特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城坊间开巷,巷通街衢,规划完整,布局严谨,为坊式格局。</span></p> <p class="ql-block">“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由于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百所佛寺庙塔对寺相望,僧尼2千余云集,终日香烟缭绕,诵经声声入耳。</span>寺院经济强大,诞生了数量众多的宗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呈现繁荣发展态势。</p> <p class="ql-block">北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华美丽姿的木雕,清新素雅的砖雕,浑厚潇洒的石雕和高超的建筑技术、雄浑大气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文化魅力。在北魏之后的各个朝代,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但北魏时期的建筑风格却一直被后世所传承。</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建筑的整体风格是雄浑、豪放、大气。建筑注重“以木为质、以土为基、以砖土为墙、以瓦为顶”,在建筑中以榫卯结构和斗拱为主要特征,柱子往往被视为支撑结构的组成部分,形式简洁朴实。所以建筑物的造型和装饰都非常粗壮,给人以厚实、稳健的感觉。瓦、墙的色彩十分讲究,不仅反映了外观之美,而且具有强烈的封建政治色彩。</p> <p class="ql-block">作为曾经的都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同的城墙,宫殿,寺庙</span>的建筑风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具有鲜明的北魏建筑风格,其中建筑内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呈穹窿状的天花“藻井”、令人眼花缭乱的平棊、悬挑出檐,层层叠加的斗拱、不用一颗钉的榫卯技术、都是中国建筑的精华。</span></p> <p class="ql-block">为打造能彰显朝代气派的宫殿及佛寺,众多能工巧匠云集平城,让平城成为了一座活着的“木质古建筑博物馆”,保留下的历史建筑体现崇基重构,层阁迭起,法堂禅室通阁连晖,不仅建筑物本身装饰华丽,而且有与环境互相辉映之美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建筑的装饰大量使用彩画、雕刻、装饰物等手段来展现建筑的精美和壮丽。尤其是在宫殿和庙宇等大型建筑中,雀替、门当、户对、砖雕、石刻、佛像、壁画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元素被大量使用,反映出北魏时期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文人雅士厌恶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所以纷纷把自然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的私家园林之中。魏晋南北朝开始步入山水审美的自觉时期,极大地促进了自然山水风景园林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宫中的园林更是庭、园、楼、阁、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或珠帘玉带、烟柳画桥,宫<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的众多遗存或</span>万千姿态、蔚然奇观,或山清水秀,风情万般。不仅绿化的树木品种多,而且造园的意境也很讲究,为后来唐宋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这期间,佛教与本土文化发生关系,逐渐改变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北方经学与佛理契合,道家与佛教交涉,平城宗教建筑也体現佛教与儒、道由依附冲突到融合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儒、道、佛有着完全不同的精神追求,一种是温柔敦厚,载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花一笑,妙悟真如。他们在大同却是和谐的存在,在文化繁荣开放的年代里,佛教思想逐渐与儒家思想并驾齐驱。甚至会同时出现在一座寺院中,成为统治阶级面向全国开展思想统治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多元文化在这里集聚交汇融合,形成了以云冈石窟、悬空寺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华严寺、善化寺等为代表的辽金文化;以边塞长城、九龙壁为代表的明清文化,汇聚成了绚烂多彩的璀璨文明。</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北魏平城、洛阳还是魏碑书法形成和书风流变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时期和地区。魏碑书体是随着1600多年前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的汉化即封建化进程逐步形成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魏定都平城近百年里,平城魏碑铭刻书迹中,呈现出风骨高古,体势雄强的特点,</span>弥漫着一种盛世气象。岂止是盛世气象,它简直就是北方代人粗犷慓悍的精神世界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就连散落在乡野民间的碑刻、造像也精美绝伦。这些千百年前留存下来,刻满人文情怀的活化石,规模大小不一,表现形式丰富,堪称散落于乡野的艺术瑰宝。所以大同风景最王炸的宝藏不是锦绣山川,而是精品扎堆的文物与古建。</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精英所建立的政权,北魏不仅成功地整合了中国各地区人口以及生活在其统治下的不同民族的技能和经验,使得5世纪的首都平城从一个偏远边境驻军之地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文化熔炉。不仅是各种传统的交汇点,更见证了创新文化的形成,对中国随后几个世纪的文化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留下的文化遗产能在其王朝崩溃后仍影响至今。</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个有“北方锁钥”之称的边关重镇早已马放南山,刀枪入库,曾经的哭泣与欢笑都已成为珍贵的历史遗产。名噪天下的北岳恒山、云冈石窟、悬空寺、华严寺、古长城、平型关等27处全国重点文物和遍布大同城乡的省市一级文物让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烽火散尽古城在,折戟墨研说前朝。在这里依旧回荡着北魏的雄风、在这里仍然斜照着西京的落日、在这里依然留存着大明的城垣,在这里积淀着多民族融合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古都文化遗产延续城市的记忆,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大同的名气虽然没有西安,洛阳那么大,但由于境内众多的名胜古迹保存完好,所以旅游业持续火爆。说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城市历史积淀越深厚,文化遗产保护得越好,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味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span></p> <p class="ql-block">回望曾经的魏都,了解那些已经消失的人文历史,让人感悟良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铭记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经验,智慧,是延续历史文脉的瑰宝。对历史街巷,古宅老店,建筑风貌和文化元素、民俗风情的保护,才能守住古城文化之魂。</p> <p class="ql-block">古城墙是时间流逝中一道似可永恒的坐标。现在我们看到的城墙是2008年开始在原城墙断壁残垣的基础上修复起来的。有着650多年历史,由黄土夯就的城墙被穿上青灰色的包砖外衣,城长面积达到3.28平方公里,城墙高约14米,比西安古城墙还高两米,最宽的地方达到了16米。</p> <p class="ql-block">新修缮的大同古城墙方圆14里,开四门,东曰“和阳”,南曰“永泰”,西曰“清远”,北曰“武定”。四门之名蕴含的寓意也正是大同人所追求的“国泰民安,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走下城墙,这里仿佛是一座从岁月里走来的“影视城”,各种古建筑被完好的保留在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再加上不时会遇到那些化了古妆来打卡的小姐姐,很容易一秒穿越到过去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包裹有星罗棋布的大小寺院和各朝古迹印记,穿梭于古城的大街小巷近距感受原汁原味的古民居,观赏辽金寺院佛像、元代庙宇塔楼、明代城墙府邸,深感无论是古风余韵还是特殊阶段的喧嚣动荡,无论是昔日的车辙烟火,还是今日的富裕祥和都融在了这座千年古城。</p> <p class="ql-block">大同人文历史深厚,形象沉稳内敛,加上近年来对旧造开发保护下了大功夫,因此,今天人们再说到大同的时候,“煤都”的形象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那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p> <p class="ql-block">大同古建保护性修建以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参照。恢复性修建后基本都做到了“五体现”,既体现朝代特色,体现地方风格,体现礼仪规制,体现形神兼备,体现文化价值。所以历来是古城修缮界被模仿的领军者,在全国也是恢复古都建筑之典范。</p> <p class="ql-block">消逝多年的“古建筑”在此要求下一座座破土而出,不管是大雄宝殿带来的安宁和庄重,还是新建楼塔的细腻精美,均按照留存的原历史资料打造,复建的殿堂、彩绘、泥塑、壁画和油饰彩绘都依据寺内金碑记载、高僧指点、佛教规制,可以说是体现了古韵建筑的传奇之美和佛教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对于已经损坏了的文物及古建筑,按照原型,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进行认证修复,科学复原。使修复后的文物及古建筑依然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魏都风韵不仅存在于古迹里,还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沿袭北魏平城的里坊肌理,古城呈现一巷一韵致,一户一风骨的景象。既使你是初来乍到的游客,也能感受得到大同的很多大小酒店、客栈遗存的魏都风貌,仿佛一推门就能回到魏都梦境中去。</p> <p class="ql-block">大同里坊制的民居形式保存较为完好。北魏平城时期的格局延续至今,是都城遗址没有发生较大变化的古城之一。但其中许多古建筑没能逃过时间的魔爪。对那些尚可利用的,以修旧如旧的原则维护,对那些已在岁月中消失的则按照原型制,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进行认真修复,科学复原使北魏平城时期的格局得以重现。</p> <p class="ql-block">这波旧城改造力度空前,除了重要的建筑恢复重建,现代建筑被搬迁,旧城内街道的名字也都恢复了古风,甚至连路灯也全部更换为可与古风相配的样式。大刀阔斧的旧城改造使大同瞬间“回到明朝”却也引起争议。</p> <p class="ql-block">因为很多遗址现场做了新的修复,并且是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的修复,所以被质疑“拆真建假”;由于施工范围广,难度大,前后持续时间长,大同政府还曾遭黄牌警告。</p> <p class="ql-block">可也有网友认为,将饱经沧桑的古城完整修缮,不只是为了延续曾经的辉煌,还传递着历史的回响。这座把历史遗迹充分展示和使用起来的城市,有积淀、有梯度、 有层级,既充满着怀旧味道,也涌动着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我同意其中一个网友的观点:只要不盲目拆旧建新,地名文脉得以存续,复建也是一种重生;保证复建水平精益求精,100年后它们也会是古建筑中的精品。至于整个古城复建工程是好是坏,是重建了古城的风采,还是破坏了文物本身的价值?还需接受时间的检验。</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大同古城,正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与促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也由此拉近了今人与古人的对话,使生活在这里和来这里的人们透过历史的隧道,穿越到秦汉边塞,北魏名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的繁华盛世。</p> <p class="ql-block">穿越在古今的大同,正在上演古城与现代建筑融合的新剧,并努力通过将传统民俗还原,让传统文化再现等举措,让边塞文化,宗教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存在。我们这些匆匆过客有幸成了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不由得为古都文化的辉煌历史与精彩的当下喝彩。</p> <p class="ql-block">后记:每年儿子都要为操办我的生日纪念而煞费苦心,今年更是精心策划并陪我回祖籍山西过生日。这一路儿子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他负重前行,安排我的食住行和为我拍照。这场做足了充分准备的旅行,不仅舒心还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想看的景点太多,为避免我奔赴的劳累,<span style="font-size:18px;">儿子租了辆车。他说</span>悠然才是诗和远方。在他的周到安排下,我们在短短四天时间里几乎游遍了大同的主要寺庙及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悬空寺,以及晋中平遥古城,山西博物馆、山西的纯阳宫、文瀛公园,还会了亲戚、尝了不少山西美食、逛了夜市,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都说地上文物看山西。感谢儿子的孝心让我能在65岁高龄轻松地从大同众多久远历史信息的遗存中窥见千年,将大同的古韵、大同的今天、大同的亲情、大同的蓝天白云都装进了我的记忆。我把这些美好的记忆做成三个美篇,此乃第一篇。其余为《悠游大同之:千年古刹契丹余韵,大同如此大不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悠游大同之:</span>悬崖峭壁上结出的两朵乱世之花<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两篇均为暂名,目前仍在创作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