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名篇|朱自清《背影》

史宝贵

<p class="ql-block">原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p><p class="ql-block">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然后他颠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p><p class="ql-block">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p><p class="ql-block">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p> <p class="ql-block">赏读:经年后悟到的父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  在我心中,背影,是个意象。有一种爱,要等。要等到经年后,当爱已成背影,在人生的转角处,回头来才望到、悟到。 “经年后悟到的父爱”就是这背影的唯一的意象!</p><p class="ql-block"> 文章的第一句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为什么 “我”与父亲二年余了不相见?1、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谋生不易,没有时间见面。2、“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父对子“不好”,父子间有隔阂,且隔阂越来越深。3、“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是因为“我”的不好。4、“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后来我“北来”,大概距离太远,有书信联系,写了“一”封信“给我”,所以不相见。5、“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几乎是全文最微妙复杂的一句了。一声“唉!”独立成句,如读出声来,该是摇着头的,是该停上5秒钟的。</p><p class="ql-block">这一声长叹,是对为什么 “我”与父亲二年余了不相见的最好的回答了——一言难尽,百感交集,唯独没有了恨,多了期盼,多了泪——这是世上最微妙复杂的一声——“唉!”“我”一直想见父亲,但一直不知道什么时间能见,不知道父亲愿不愿意见,是不是该主动见,该以怎样的方式见?又怕被父亲拒绝见!所以,两年了,不曾相见!唉!</p><p class="ql-block"> 在背影里感悟父爱,也许是从朱自清开始的,他用他的《背影》,把那个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的父爱的背影,刻在了世人的灵魂里。他用他过去的经历,告诉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只属于现在,只在一瞬,终究会过去,转眼就会过去!把它交给时间,你终究发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会有最好的安排!</p><p class="ql-block"> 爱,在经年后只留下了反思和感悟。那并不是迟来的爱,只是,那份来之不易的爱,曾被蒙上了岁月的尘埃。可岁月不仅仅堆积尘埃,还沉淀着越来越厚重的爱,并且也在酝酿着、发酵着那份爱,越久越浓、越淳,且最后,一定会拂去尘埃,只留下醇美醉人的真爱……</p><p class="ql-block"> 爱,可以封存,但,不必冰封。“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爱,封存了,就会有醉了的时候,“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p><p class="ql-block"> 《背影》一文,写了“我”几次流泪?四次。那一次最复杂?第四次流泪是最动情、最感慨、最微妙、最复杂的泪。</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我”,不懂爱。那时的“我”“聪明过分”,那时的“我”暗笑父亲的“迂”,那时的“我”,如果有爱,也只爱在眼里。</p><p class="ql-block"> 文中的第一处流泪,是在父亲任职的徐州,“我”寻到了已经交卸差使的父亲,准备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那簌簌落下的泪,是伤感,是为了父亲的境况,也是因为祖母的逝世,悲上心头,是为后文的落泪的铺垫,与其它的“泪”对比,衬托。</p><p class="ql-block"> 伤感不是感悟。那爱,太浅。流经了岁月,感悟到的爱,才是背影里的爱。</p><p class="ql-block"> 父子离别,不知何日再见,我却“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游逛”“勾留”那可是1925年写此文的朱自清刻意要用到的两个词,意尽在词中,“游逛”“勾留”那是不懂事,不懂爱,不珍惜爱。而那份爱,太深沉,当年的我远没有悟到。那份爱,没放在心上,又何谈感悟。从内心深处悟到的爱,才是真爱。感悟后的爱,迟来的爱,才是背影里的大爱。</p><p class="ql-block"> 第二处流泪,看见了父亲的买橘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往下流了,那是感动的泪,也是铺垫的泪。流泪,未必是因为爱,只是因为感动。流经了岁月,从内心深处悟到的爱,才是真爱。感动不是感悟。</p><p class="ql-block"> 第三处落泪,“背影混入人群”,再找不到了,“我便进去坐着,“我”的泪来了。这还是铺垫的泪,是因离别而感伤的泪。不是因为爱,从内心深处悟到的爱,才是真爱,才是背影里的爱。感伤,不是感悟。</p><p class="ql-block">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那份爱,终会用爱拂去尘埃。 当父亲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当读着父亲写给“我”的、传递着渴望和解、再续那一份真爱大爱厚爱的一封信时;当读到那一处“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不远矣”时,《背影》全文中,源于内心的最深处,第四处,铺垫了前三次的晶莹的泪,真真正正、深深透骨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个用心读到此处的(男)人们。无数曾经迷失的,从内心深处悟到爱,再现于那晶莹的泪光中,拂去了岁月尘埃,千恩万念,各有不同,却同样厚重如山,广阔如海。那爱,化为背影,浮现于世人眼前。</p><p class="ql-block"> 背影里有什么,那泪水中就有什么。泪水中有什么,那背影里就有什么。</p><p class="ql-block">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是啊,无数的“我”,无数的“我们”,无数个像离家的孩子般,还在徘徊在人生的路口,都不知何时再能与父亲们相见啊!一切,都会有最好的安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