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甲辰腊月初五,驾橘马,驭寒风,河西吴村镇走走……</p> <p class="ql-block"> 汾河,山西的母亲河,有713公里长度,39721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这就是汾河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有一个叫吴村的地方。这个地方,位于尧都区河西平川北部,面积41.8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5万亩,滩涂1.9万亩。</p> <p class="ql-block"> 尧都区吴村镇,堪称尧都北大门,距市中心12公里。东临汾河、北接洪洞,距洪洞县城14公里、西邻土门镇和魏村镇,南与汾河办事处相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吴村历史悠久,其中有公孙轩辕黄帝赐名的孙曲;有被津津乐道“丹朱过三曲”传说的王曲;也有刘秀避难,并下嫁公主于此的太涧村;还有与娥皇、女英回娘家相关联的太明和乔化。</p> 孙曲村 <p class="ql-block"> 在尧都区吴村镇,有一座始于上古时期的古老村落。据说公孙轩辕黄帝到民间走访时,为了躲避突发的洪水而暂住此处,并赐名于“孙曲”,这一称呼更沿袭至今。</p><p class="ql-block"> 公孙轩辕黄帝巧赐名</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孙曲村的地形地貌便是自北向南弯弯曲曲、高低不平,村中许多地方就以此特征来定名,如西弯子里、郝凹里、杨家疙瘩、西头十字里、石坡上头等。</p><p class="ql-block"> 提及村名的由来,该村的李百录老人娓娓道来:“据《山西通志》记载,上古时期的公孙轩辕(即华夏始祖黄帝)居住在今洪洞县公孙堡村。有一天,黄帝从公孙堡向南而行体察民情,大约走了二十余里的路程。忽然间乌云遮天,雷声齐鸣,倾盆大雨急速而至。”</p><p class="ql-block"> “涧河随之洪水大发、汹涌而下,顿时一片汪洋。出行的道路一片泥泞,黄帝只好暂时住在了紧挨汾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李百录老人说,“天晴以后,黄帝为了纪念此行,就打听此处叫什么名字。听村民们说这个村子没有起名,他就取自己复姓中的‘孙’字,再加以代表地势特点的‘曲’字,组合为‘孙曲’。”</p> <p class="ql-block"> 翻阅临汾市文物局编著、三晋出版社出版的《临汾文物集萃(上)》《古遗址》一章,第10页可见《孙曲遗址》一节,原文为:“孙曲遗址位于尧都区吴村镇孙曲村南堡子地。遗址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约100米,分布面积1.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8米,地表采集有泥质红陶盆、泥质彩陶盆、钵、罐残片等。该遗址时代为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文后附有三幅图片,依次为:1.孙曲遗址;2.集物标本(彩陶残片);3.文化层。多年来,屡有村民在南头堡子挖出土陶、彩陶残片。前面这段话是经专业考古人员勘察、考证后作出的结论。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之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900—前2800,可见该遗址时代距今已有4000年之多,这就说明4000多年前,此地即“有民居焉”。无须赘述,仅此一端,我们就可以名正言顺、掷地有声地说孙曲村是一古村落,名实相埒,毫不过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到村名,在老年人讲述的传说和收集民间故事的书刊中都涉及到孙曲村名这个问题。老人们的传说中讲到上古时期黄帝巡行天下,行至此地,遇雨阻行,至晴日帝欲行,村人央赐村名,帝借其出生地公孙堡(洪洞地面)“孙”字,结合此地高低不平地势择“曲”字,合为孙曲村名。书刊中说的则是尧王之不肖子丹朱骑马过三曲——芦曲、孙曲、王曲,殒命王曲村(至今有土丘名太子坟)。传说有鼻子有眼,形成文字,流传已久。无论是老人传说,还是书刊所说,有一共同点即上古时此地即称孙曲。</p><p class="ql-block"> 孙曲村还有另一种传说,认为村曲村很早以前称“十子百孙堡”,简称“百孙堡”,也就是现今发现古陶残片之地——南头堡子。据说起先住民是十姓,故名。十姓后加百孙是希望繁衍兴旺。后来因人口增多、面积有限,先民有的迁徙外地,有的又择地在北边平坦之处定居建堡,称“兴顺堡”。在秦实行郡县都里制后,南北两堡分别称西孙南、西孙北,统属西孙里(何时称西孙,待考)。这一史实,可见之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临汾县志》。至清康熙时,仅剩西孙北,再至乾隆三年(1738)“通利渠”碑文上成了孙曲村(但还属西孙里)。从中可以看出自古至今村名有个演变过程,即百孙堡——西孙南(百孙堡)、西孙北(兴顺堡)——西孙北——孙曲村。虽几经变更但始终保留一“孙”字。限于条件,村名具体在哪个朝代、因何原因而变更,因资料有限、年代久远,也仅仅能粗略考证到这种程度了。</p> <p class="ql-block"> 孙曲村地处汾河西岸,在临汾城西北方向,离城二十里,是现吴村镇的南大门。南与三淇村毗邻,西与古镇村、东羊村畛域难分,北与王曲村一涧之隔,东与韩村、西芦曲村隔河相望。村落南北长,东西窄,从村子南头到北边新庄,足有四里多。村子西高东低,村中有两道呈西北、东南走势的沟壑夹杂其中,显系是由西北方向发洪水冲刷而成。如作村貌鸟瞰,可见瓦房、砖窑、现浇顶民居鳞次栉 ,高低不等,错落有致,排列有序;大院小院,院院相连;街巷相通,状如蛛网。村中东西、南北各有一条主干中心路。以前村东有一条大路称官道,是临汾通向北方晋中乃至太原的必经之路。</p> 尧太子丹朱不过三曲(芦曲、孙曲、王曲) <p class="ql-block"> 数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多神奇的故事。其中,“太子过三曲”的传说最令当地村民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某天,尧太子丹朱要外出,临行前请人占卜。先生告知太子,最好不要远游,不然过不了三曲,定要落马身亡。</p><p class="ql-block"> 太子听了以后,觉得特别恼火。他心想,只要不过三曲就是,谁又能拿他作甚?于是,他就像往日一样,率领随从耀武扬威地往北而去。”参与编纂《孙曲村志》的杨亚洲与同乡汇总了多个版本,“还原”出当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传说中,麦收刚过,天气炎热。为玩个痛快,性情暴躁的太子不时扬鞭策马。跑了半个时辰,他停在一村,发现此处是芦曲村。太子大吃一惊,不由想起占卜先生的劝告。</p><p class="ql-block"> 他调转马头,向西驶过汾河,又穿过一片茂密的小树林,踏过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又行至一村。差人上前打听,方知此村是孙曲。</p><p class="ql-block"> 太子瞬间吓得失魂落魄,慌忙对随从说:“三曲已过了两曲,再过一曲就没命了。”他又改向北行,上了一个缓坡,爬了一道土坎,过了一道涧河,刚走二里多地,竟然到了王曲村。</p><p class="ql-block"> 太子连呼“不好,不好”,便浑身瘫软至摔下马来,紧接着倒地身亡。白马见状直往西奔,但没跑多远,也倒地毙命。人们就将太子埋在落马之处,并将此地命名为“太子坟”,还在不远处盖了一座“太子庙”,同时将马死的那面坡叫做“老马坡”。 </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片古老的土地依然保留着古时的印记,彰显浓厚的淳朴民风。</p> 孙曲•安乐庙 <p class="ql-block"> 安乐庙 : 位于孙曲村西南,在村子和南头居民区之间。此庙建于元代,建筑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为戏场,北部为庙院,大殿坐北向南,内原供三尊神像,有人说是儒释道三教领主,有人说是过去、今世、未来三世佛,似乎第二种说法较为准确。</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戏台即被拆,仅剩北院,现大殿仍存。整个大殿皆为梁柱结构,两根合抱通天柱,上纵横架起梁檩,正中檩上写着建庙建殿年代及时间。据说正殿门上原来还有“佛光普照”大匾,这也正是主神为三世佛的佐证。</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先后成为村公所、管理区、大队部、“革 会”、民办中学、卫生所办公场所。佛教界人士定名为“安乐禅院”。2018年,村民张常青与子张柏成、儿媳刁聪颖两代人自筹资金,恢复了寺院。</p> 王曲村 <p class="ql-block"> 汾河岸畔,大运路旁,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它就是吴村镇王曲村。这里不仅风光旖旎,民风淳朴,这里还有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朱陵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相传尧王晚年为选拔理想的继承人多次出访历山,看见舜组织当地民众开山辟石,发展农耕,富裕乡里,一片繁荣,便决定把部落首领的职位让于舜,历史上称作禅让。</p><p class="ql-block"> 尧王的儿子丹朱知悉此事后气愤不平,尧王便让他以打猎为名外出考察,占巫师给他占巫说:“你出游禁忌地名过‘三曲’”但他并未把占巫师的话放在心上,便从伊村出发向北,经芦曲过汾河到孙曲,拐路北上过涧河再到王曲。</p><p class="ql-block"> 王曲村西部是半丘岭地带,离王曲村约300米处有一约70米高的斜坡,丹朱骑马刚上到半坡,马失前蹄,栽下马来,一命呜呼。尧王令就此掩埋。马失前蹄的地方就叫“老马坡”,埋丹朱的地方叫“太子圪堆”。北有庙三间,庙已拆但根基仍在,千百年来风雨侵袭,“太子圪堆”在当地民众保护下安然无恙,现圪堆高约五米,周长15米,民众为怀念尧王功德,在太子圪堆西南方十米的地方建造起两座碑楼和两块儿石碑,可惜历经风雨沧桑早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临汾县人民政府于1960年竖立石碑以志保护。</p> <p class="ql-block">三灵寺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相传公元620年,唐太宗出访天下招贤纳士,途经平阳府时梦见西北有两个火球儿飞落住地,询之民众,得知王曲有座丹朱陵,丹朱悔恨当年没有听从父言为民作出贡献,在沉睡3000年后,听得皇上招贤纳士,自己有为民众做贡献的机会,心花怒放,光芒四射,随请东岳大帝引荐为其说情。</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唐太宗携便随从亲赴王曲丹朱陵查看,此时程咬金也在蒲州发现薛仁贵才艺过人,擅长武略。唐太宗大喜曰:“真乃天助我也,我大唐伟业大有希望”。随令平阳府官吏扩修东岳庙,并加封丹朱为“三灵候”,在东岳庙之东修建“三灵侯寺”,与东岳庙并驾齐驱。三灵寺在解放临汾时已拆。</p><p class="ql-block"> 尧嫡子丹朱的传说在王曲村代代相传,“浪子回头金不换”也成了后人劝谕那些纨绔子弟的佳话。</p> 王曲东岳庙戏台 王曲东岳庙•元代戏台 <p class="ql-block"> 在古老的三晋大地——山西,现存着八座珍贵的元代古戏台,它们如同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p><p class="ql-block"> 而在这片土地上的临汾更是令人惊叹地拥有其中五座元代古戏台,分别是 :</p><p class="ql-block"> 尧都区魏村镇牛王庙戏台</p><p class="ql-block"> 土门镇东羊村后土庙戏台</p><p class="ql-block"> 吴村镇王曲村东岳庙戏台</p><p class="ql-block"> 翼城县西闫镇曹公村四圣宫戏台</p><p class="ql-block"> 翼城县南梁镇武池村乔泽庙戏台</p><p class="ql-block"> 这些古戏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无数的人间故事,是临汾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们犹如时光的守护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去品味那古老而动人的历史韵味。</p><p class="ql-block"> 吴村镇王曲村的东岳庙戏台,依据其独特的构造以及明代石碑旁证,确定为元代所建。三面有墙,正面台口敞开,四根粗大的木柱坚实有力地支撑着整个戏台。民国年间增建的抱厦,为其增添了别样的风采。后台那神秘的石槽,曾作为下水槽使用,更是充满了传奇故事。这座戏台,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宛如一位沉默的智者,诉说着过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王曲村元代戏台有副对联,把王曲村名巧妙地潜藏其中:王非王乎载歌载舞惟妙惟肖听时津津有味(上联),曲非曲也忠奸善恶真假美丑看后振振有词(下联)。</p> <p class="ql-block"> 王曲村元代戏台建于元初(约公元1283年左右),戏台正面为演出舞台,东西两侧还各有一个带有小窗的耳房。东边是“秋月”,西边是“春花”。戏台穹顶纵横交错、榫卯交织的结构,可谓“巧夺天工”。它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凝聚着一种精神。</p> 孙曲•光孝禅寺 <p class="ql-block"> 马山岭光孝寺 ,位处孙曲村西北(元至正年间建),离村二里多,分寺院、戏台、空场三部分。</p><p class="ql-block">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逢会,会期十天。进入寺院,门西侧为戏台。门东侧有一株皂角树,传已长千年,树身斑驳,树冠如盖,葱茏蓊郁。</p><p class="ql-block"> 庙门正对戏台,进入庙门,院内宽敞,两边厢房皆为砖窑,是僧众和香客居处。北边主殿为砖券枕头窑,原为二层,上层为瓦房,日寇入侵时被烧毁,仅剩后背与山墙。</p><p class="ql-block"> 殿门两边墙上有一副砖刻对联:“暮鼓晨钟惊醒道途尘市客;谈经说法唤回苦海梦中人。”主殿内供奉高大释迦牟尼像。每年逢会时本地和外地商户都在庙内空场搭棚售货,游人如织,购销两旺。白天、黑夜都有戏班在戏台唱戏,十分热闹。</p><p class="ql-block"> 每年逢会时有一项活动很受欢迎,就是由本村和附近村子有文化的人撰写对联,张贴于庙门、戏台、院内、殿门各处。孙曲村多年都是由私塾先生王新政编拟、武秀才段世幹书写。有一年两人合作的戏台对联是:“马前立奇功,薛仁贵东征智取摩天岭;山后得真道,孙悟空西游大战白骨精。”联语中嵌马山岭地名,联语工整贴切,故村人铭记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有村人王金管、吴广顺、吴发科、王福东先后在此居住多年。后临汾县食品公司在此建养猪场。1994年,恢复寺庙,由本村郝洪剑重塑佛像,并先后重建戏台、佛塔。由村人李洪生等看护。</p> <p class="ql-block"> 光孝禅寺位于孙曲村,距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始建于元世祖末年,据孙曲村村志及光孝寺寺志记载,陕西富商刘光孝于外蒙经商欲返陕西,途经五台山,遂朝拜文殊菩萨,归途中因多日鞍马劳顿,身心疲苦,不幸身染恶疾,遍体生疮,不能往归陕西,故停留于孙曲村西马山岭神仙庙内养疾。</p> <p class="ql-block"> 某一晚,富商得梦地藏菩萨点化,指示用庙前皂角煮沸水每日洗涤患处,疾可痊愈。</p><p class="ql-block"> 梦醒,富商深信不疑,遂采摘皂角每日煮沸水清洗患处,不几日,恶疾日渐好转,直至痊愈。富商得地藏菩萨点化,深感佛恩浩大,菩萨悲愿宏深,遂发心于原神仙庙旁兴建寺宇,以报地藏菩萨救命之恩,于是富商刘光孝联络孙曲村里正,叙说缘由,里正亦感佛法不可思议,遂倡议村里乡绅捐地五十余亩,由富商刘光孝出全资兴建寺宇,因缘具足,经几年劳工巧作,寺宇始成,规模颇巨,楼宇接天,殿庑广纵,遂礼请僧人佛志和尚率众三十余人住持寺院,因感地藏菩萨宏恩,又富商刘光孝之名“光孝”二字契合地藏菩萨孝母愿渡脱一切地狱众生之意,经佛志和尚,里正一众乡绅商议,遂定寺名为光孝寺。因光能照触一切黑暗,令众生无有恐惧,佛光普照,解脱一切众生疾苦,达于彼岸,孝乃百善之先,故有“百善孝为先”之说,又富商刘光孝之名契合佛缘,始有光孝寺。</p> <p class="ql-block"> 光孝寺的建筑有:报恩塔、接引殿、天王殿、地藏殿、神仙殿、钟鼓亭、山门、客堂、念佛堂、法堂、斋堂、僧房等。待建的建筑还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药师殿、安养院、光孝广场、佛学培训院、放生池等。</p> 南太涧村 <p class="ql-block"> 吴村镇南太涧村位于尧都区西北1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p> <p class="ql-block">南太涧过街戏楼:</p><p class="ql-block"> 位于尧都区吴村镇南太涧村中。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戏楼为两用,平时为过街门楼,南北向,南北长4.71米,东西宽3.54米,占地面积16.67平方米。面阔一间,进深三椽,灰筒板瓦硬山顶,北向侧悬木质匾额“仁让成风”;东西连墙中部架木板构成戏楼,坐南向北,为木偶戏台。现存建筑结构稳定,保存完好,建筑形制独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p> 北太涧村•五佛寺 <p class="ql-block"> 北太涧村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这个地区曾是古代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地点。据传,东汉时期,王莽追杀刘秀至此地,刘秀在无处可躲的情况下躲进了一个寺院,幸运地躲过了一劫。后来,刘秀登基后,为了感谢寺院僧人的救命之恩,亲笔御赐该寺名为“五佛寺”。从此,这个村庄便与五佛寺紧密相连,成为了北太涧村的一个重要文化标志。</p> 洪堡村 <p class="ql-block"> 临汾市尧都区吴村镇洪堡村地处尧都区北大门,与洪洞县接壤,东临汾河,西倚大运。是临汾市的一个农业大村,也是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洪堡村的林业、水利发展在尧都区各村中都位于前列,文化底蕴深厚,被评为“省级文明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