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子继承”

大漠孤烟

<p class="ql-block">商朝中前期,王位的继承在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之间交替进行。父死子继,就是父亲死了儿子继位;兄终弟及,就是哥哥死了弟弟继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到了周朝,继承方式最终确定为父死子继,且立嫡立长。也就是说,任何爵位均由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继承;若无嫡子,则由庶长子继承。这种嫡长子继承制,成为后世汉家王朝一以贯之的铁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但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实行的却是幼子继承制。这么做主要出自两个原因。首先,孩子成年后相继离去,另立门户,父母通常由幼子赡养,他分得的家产自然要比他人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次,因受群婚残余的影响,有些地区男女婚前性行为比较随便,奉子成婚屡见不鲜。为了确保家庭财产和社会地位最终落在父系的嫡亲骨肉手中,所以就有了以幼子为主导的继承制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元朝之前,草原各部一直实行幼子继承。正妻所生的小儿子叫做“斡赤斤”,意为“守灶人”,有权继承大部分家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蒙古人崇拜火,视之为生命的源泉,避邪的圣物。吃饭前要先用奶酒遥敬火神,然后才能动刀动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守灶人继承的最大遗产,是父亲的火盆与火灶,名副其实的“薪火相传”。据说,“蒙古”一词的含义就是“永恒的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北方农村,人们习惯称最小的儿子为老“疙瘩”。其实这个词借自蒙语,与草原英雄嘎达梅林的“嘎达”乃同文异译,都是“幼子”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嘎达”是一种身份,意味着有家产继承权;“梅林”是一种官职,汉语“总兵”的意思。原来,嘎达梅林不是个名字,而是个尊称。他的蒙名叫做那达木德,汉名叫做孟庆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嫡妻孛儿贴为他生下了四个儿子:长子术赤 ,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托雷。托雷最得乃父欢心,铁木真也确曾考虑传位于他。但几经权衡,最后还是把江山交给了老三窝阔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成吉思汗此举显然打破了“幼子守灶”的祖制,但做得并不彻底,留下了一个大大的“尾巴”,即把12万军队中的11万交给了幼子托雷。正是这个“尾巴”,导致了日后帝国的分裂与内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托雷在蒙古语里是“镜子”的意思。据说,之所以取这么个名字,是因为此子长得酷肖乃父,铁木真看到他就如同看到了镜中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草原插队时,我发现蒙古人很少称镜子为“托雷”,通常代之以“奴勒希里”。“奴勒”是“脸“的意思,“希里”则是“玻璃”,合在一起就是“照脸的玻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另外,蒙语眼镜叫做“奴登希里”,“奴登”是“眼睛”,“希里”是玻璃,直译成汉语就是“架在眼睛上的玻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牧民族在汉化初期,“幼子守灶”与“嫡长子继承”纠缠不清,冲突不断。有元一代,始终也没能解决好这个问题,成为其“国祚不足百年”的主要原因。清朝入关之后,大力推行汉化,“幼子守灶”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