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杭州伢儿”——走进司徒雷登故居

大山里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在杭州,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子,巷子里有一座名人故居。这条巷子,叫耶稣堂弄;这位名人,叫司徒雷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久闻司徒雷登大名,这天,我来到了耶稣堂弄,准备参观司徒雷登故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是耶稣堂弄3号,两扇黑色的大门紧闭,左边是“司徒雷登故居”石碑,右边墙上的牌子是“司徒雷登故居”介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附近居民介绍,参观司徒雷登故居,要从巷子里面进去,不能从大门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2011年1月7日,“司徒雷登故居”被列入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市人民政府在此立了石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石碑边上留个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司徒雷登故居介绍:司徒雷登故居位于耶稣堂弄3号,建于1878年,原占地面积4138.5平方米,包括一座教堂、一所学校和多幢传教士住宅。现仅存一幢中西结合的二层住宅及少许后来搭建的附属用房,主体建筑占地面积239.4平方米。司徒雷登前后在此生活了十余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这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范围。2001年杭州市园文局向有关单位购得产权,并按原样进行了修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5年6月6日起正式对外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往巷子里面走进去,就看见绿化带里有一尊司徒雷登半身塑像,基座上写着:</b><b style="font-size:22px;">司 徒 雷 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John Leighton Stuart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876-196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传教士、外交官,出生于杭州耶稣堂弄,童年即在这条小巷度过。1887年返美读书。1904年大学毕业后重回杭州传教、办学;曾参与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8年入金陵神学院任教;1919年参与创建燕京大学并历任校长、校务长,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1962年在美逝世。著有《司徒雷登日记》、回忆录《在华五十年》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沿着耶稣堂弄往里面走,转了几个弯后,就来到了司徒雷登故居。由于巷子比较窄,正面拍照拍不全故居,这是在西南角拍的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司徒雷登故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高二层,五开间,中间为通道,两侧布置为房间,再两侧作附属用房,一、二层布局大致相同,是一座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二层楼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在南面靠西拍的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司徒雷登故居,始建于1874年,是司徒雷登之父约翰·司徒来杭州传教后建造的,也是杭州最古老的传教士住宅。原先共有并排的三幢二层楼房,楼宅旁边建有花园,现仅存这幢楼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在东南角拍的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在南面靠东拍的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故居正面。大门左边墙上的牌子用中英文写着:“纪念馆免费开放时间:8:30—16:30(16:00停止入馆) 每周二闭馆。由于牌子上的字较小,故居管理单位又在地上摆了一块大牌子,内容与墙上牌子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国定假期除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门右边墙上有一块“司徒雷登故居”铜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司徒雷登故居”铜牌,上面有司徒雷登侧面浮雕像,下面是出生及逝世年份:1876—1962。“司徒雷登故居”六个字,系黄华题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黄华(1913年1月—2010年11月),曾用名王汝梅。河北磁县人,中国外交家,燕京大学毕业。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外交部部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在一楼西面看故居檐廊,白墙红窗,高挑的房檐与红漆柱子,依稀看出故居当年的气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走进故居,门厅宽敞,灯光明亮。红色的地板和楼梯,与洁白的墙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 左面墙上挂着三个镜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故居左边第一间是起居室。走廊墙上的镜框里,记载着司徒雷登及故居的情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个镜框中,记载着司徒雷登的生平年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个镜框,是“司徒雷登故居导览图”。从导览图中可以看到,一楼有四间房子,分别是起居室、办公室、餐厅、卧室;二楼有两间房子,分别作为《司徒雷登的中国名流印象》陈列和《生于斯 葬于斯——司徒雷登的杭州情结》陈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导览图,只反映了司徒雷登故居内部的情况,在故居一楼东西两侧,各有一间附属用房,目前都关闭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这间是起居室,对面有一个近1.5米高的灰色壁炉,壁炉上还摆放着一个银质烛台和一盏古朴的座钟,上方挂着大幅的油画,两侧靠墙摆放着几组红褐色的真皮沙发。烛台上似乎还有尚未燃尽的蜡烛,座钟嘀哒嘀哒的声音,让人恍惚感觉到幼年的司徒雷登在此玩耍的场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杭州市有关部门在司徒雷登故居复原时,尽可能按照当时典型传教士家庭的布置,仿制了每一件家具及日常摆设等设施。无论是起居室的壁炉、办公室的书橱,还是卧室中的床榻衣柜、餐厅里的桌椅,每个细节都力求真实的还原原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油画左边墙上挂着两幅照片,应该是司徒雷登的父亲和母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墙角的柜子上,摆着两张照片,左面是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学的留影,右面是司徒雷登和教友们在天水堂门前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起居室侧面墙上挂着一组司徒雷登早年事迹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1、早年事迹。照片说明:左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场景、《天津条的》相关条款。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准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传教。从此,外国传教士更多地来华,也来到了杭州。左下:老杭州、吴山、兴福巷(今耶稣堂弄)。杭州的外国传教士原来住在吴山山顶,后来搬到天水桥畔兴福巷居住,因传教士多了,兴福巷便改名耶稣堂弄,司徒雷登从小居住、生活于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说明:上右一:司徒雷登全家。1868年司徒雷登的父亲约翰•司徒只身一人来到杭州传教,左第三人是司徒雷登,其余是他的父亲约翰•司徒、母亲玛丽•霍顿、三个弟弟戴维•托德、沃伦•霍顿、罗伯特•柯克兰。上右二:在美国求学。司徒雷登曾在潘托普斯预科学院、汉普顿——悉尼学院学习。1899年入纽约协和神学院攻读神学。上右三:路爱玲。1904 年司徒雷登与路爱玲结婚,并受美国南长老会派遣来杭州传教。上右四:南京,金陵神学院。1908年起有11年时间,司徒雷登在南京金陵神学院任教,教授《新约圣经》。下右一:司徒雷登在杭州。下右二:之江大学。传教之余,司徒雷登参与了创建之江大学的工作。下右三:孙中山。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司徒雷登是唯一参加孙中山辞职典礼的外国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对面这间是办公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办公室内有办公桌、椅子、书橱等家具。桌子上摆放着台灯、电话机和一个插屏;后面的墙上,挂着一幅油画;另一面墙上,挂着四幅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拍的办公室内景,对面有窗子,窗子外面是南面的走廊。右前方进门处,摆着桌子和椅子,大概是用来接待办事的人员。后面有一个玻璃展柜,里面放着有关司徒雷登的书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墙角的书桌上,摆着一个老式的手摇留声机,边上是一台英文打字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这个是书橱,里面横放着许多精装的书籍,可能是《圣经》吧。书橱前面摆着两张司徒雷登的照片,右边的是1946年10月,司徒雷登在杭州故居前的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办公室侧面墙上挂着一组司徒雷登创办燕大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2、创办燕大。照片说明:中:由毛泽东、蔡元培题写的燕京大学校名,毛泽东关于保护清华、燕大等的电文,还有文保单位标志牌。1919年由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协和大学与协和女子大学联合组成了燕京大学,司徒雷登担任校长。右:司徒雷登、吴雷川(右上)、陆志韦(右下)、梅贻宝(左下)。司徒雷登、吴雷川、陆志韦、梅贻宝曾先后担任过燕京大学校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说明:上右一:临湖轩司徒雷登住房。临湖轩位于未名湖南岸山坡上,是司徒雷登住房。上右二:清和珅淑春园、明米万钟勺园。司徒雷登骑驴踏遍西北郊区,后从陕西督军陈树藩名下以六万大洋购得海淀一块地皮,即清和珅淑春园、明米万钟勺园,为燕大之雏形。下右:1946年,司徒雷登在燕园与同学们在一起。下中:燕京大学西校门、海淀新校舍落成典礼。1929年燕京大学隆重举行海淀新校舍落成典礼。下左:燕园风光、燕园校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接着去了餐厅,当年司徒雷登一家就在这里用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餐厅布置的比较简单,里面有一张西餐桌,四周摆了六张椅子。靠墙摆着一个用于存放餐具、酒杯等物品的储物柜,还有矮柜等家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餐厅对面有一扇门,这个门应该是通往一楼走廊西边的那间附属用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墙上有一个镜框,是黄华题写的“司徒雷登故居”六个字,与故居大门边上的牌子是相同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餐厅侧面墙上挂着一组司徒雷登大使生涯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3、大使生涯。照片说明:右上:司徒雷登校务长荣任美驻华大使。周恩来等人签名。1946年司徒雷登任美国驻华大使后,周恩来、董必武、章文晋等前来祝贺并签名留念。右下:南京美国大使馆、大使馆官邸书房。司徒雷登在南京大使馆官邸书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说明:上右一:谒中山陵。司徒雷登谒中山陵。上右二:周恩来与司徒雷登合影。1946年中共代表周恩来在南京会见司徒雷登。下右一:司徒雷登在杭州父母墓前。司徒雷登回杭州扫墓,杭州市政府授予他“荣誉公民”称号。下右二:司徒雷登与马歇尔合影。司徒雷登与马歇尔在南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餐厅对面是卧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卧室的设施也比较简单,有一张西式大床,还有衣橱、梳妆台、衣帽架及椅子、小桌子等。墙上挂着一幅司徒雷登的全家福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司徒雷登的年表,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耶稣堂弄,到1887年回美国,在杭州住了11年;1904年,司徒雷登与妻子路爱玲一起从美国回到杭州任教,至1908年应聘任南京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迁居南京。这样算起来,司徒雷登在这里大约生活了15年,其中与妻子在这里共同生活了4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卧室里面也有一扇门,这个门应该是通往一楼走廊东边的那间附属用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对面墙上挂着一幅司徒雷登全家福的照片,左三是少年司徒雷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卧室侧面墙上挂着两幅照片,左:司徒雷登与傅泾波一家,1951年于首都华盛顿。司徒雷登返美4个月后,中风住院。出院后住进傅泾波家,得到悉心照料。右:约翰.司徒雷登最后遗嘱的英文原稿。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在华盛顿逝世,享年86岁。他在遗嘱里希望把骨灰运回燕园,与妻子合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走出一楼北面的门,外面是一个小院子,这是在院子里拍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在院子看故居北面,二楼中间的门口有栏杆封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在故居一楼北面楼梯下拍的照片。自此,故居一楼参观结束了。看得出来,整个一楼四间房子的布置,杭州市的有关部门还是查阅了不少相关资料,也花了不少精力的,尽可能的还原当时美国传教士家庭生活的面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了二楼,这天天气原本多云,拍照时太阳出来了,映的地板红艳艳的。二楼北面有一个门,这个门外面是没有走廊的,所以用一个木栏杆固定,封闭了出口,晚上也可以把门关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二楼北面拍的走廊全景。南面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门,北面两边也各有一个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首先进入《司徒雷登的中国名流印象》陈列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司徒雷登的中国名流印象》陈列,背景是一张司徒雷登在燕园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前言:司徒雷登在中国生活了五十多年,最初做传教士,后来担任教会大学校长,最后被美国总统任命为驻华大使。由于他会讲中国话,又熟悉和热爱中华文化,所以,结交了许多中国政界、军界、文化教育界的名流,并与他们结下了程度不等的往来关系。对这些交往,他在自己的回忆录《在华五十年》中都有详略各异的记载和评价。今天,我们依据司徒雷登叙述的线索,依托馆藏相关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实物,在杭州司徒雷登故居里开辟了这个专题陈列,希望能为深入了解这些名流及司徒雷登其人,提供独特的角度和视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接下来是司徒雷登的回忆录《在华五十年》中,对当时中国各界名流的记载和评价: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逸仙来到南京后,我临时担任了合众社的记者,有幸经常见到他。我是1912年南京临时国会唯一在场的外国人。”——司徒雷登(后面是司徒雷登的英文签名)。在陈列的展板中,司徒雷登对这些名流的记载和评价后面,都有司徒雷登的英文签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委员长及其夫人:蒋介石和宋美龄。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刚建立不久,我访问了南京,结识了新政府的领导人。当我通过孔祥熙博士第一次见到蒋时,他那好支配人的个性和迷人的魅力给我留下了印象。我也会见了新政府的大多数要人,令人高兴的是,他们都是热切地希望实现孙逸仙的理想,这使我想起了辛亥革命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逐渐对委员长和他那位能干的夫人不由地产生了崇敬心理。——司徒雷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展板上还有几张司徒雷登和蒋介石及宋美龄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蒋介石、宋子文送给司徒雷登的签名照片,还有司徒雷登及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老帅和少帅: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在张作霖元帅以及后来他的儿子张学良时代,我曾多次去满洲访问,父子两人对我都很友好,对我们燕京捐款的呼吁有求必应。——司徒雷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作霖(1875—1928)及其子张学良(1901—2001)对教育事业都很重视,他们创办了东北大学,为东北地区培养了不少有用之才,有史科记载张作霖将40%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作霖、司徒雷登与张学良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桂系将领:李宗仁与白崇禧。1933年,李宗仁将军和白崇禧将军同广东的陈济棠将军联合起来反对国民政府。……李和白是思想境界高尚的人,他们是爱国的,但是又怕蒋介石姑息迁就日本。……然而,蒋最终还是听从了李宗仁他们的安排,亲自去见了他们。从那以后,蒋同李、白二人便成了至交,在抗日期间合作得很协调。1948年,蒋介石在国民大会上当选为共和国总统,李宗仁被选为副总统。——司徒雷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司徒雷登与李宗仁、白崇禧等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基督将军”冯玉祥。冯玉祥将军是中国舞台上二十多年来一位有趣的人物,有时人们称他是‘基督将军’。他身材魁梧,面庞宽大和善,性格坚强,气质活泼,待人诚挚。他凭一时的激情成了基督教徒,一直是一个未成熟的,徒有虚名的信教者。——司徒雷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说明:右上:《时代》封面人物冯玉祥。右下:美国《生活》杂志记者镜头里的冯玉祥。左下:冯玉祥贺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山西王”阎锡山。内战期间另一个省长是山西省的阎锡山将军。我第一次遇见他,同波顿教育团来华考察事有关,以后又访问过他几次,对于他的能力和品格,印象颇深。他最初想当一名‘模范省长’,但终于幻想破灭。——司徒雷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说明:右上:《时代》封面人物阎锡山。右下:军人和学生。左:一介老农打扮的阎锡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陈氏二兄弟之陈立夫。陈立夫是陈氏二兄弟之一,其叔父是已故的革命方面的头面人物,曾先后支持过孙逸仙和蒋介石。这就使二陈与蒋之间结成一种特殊的关系。陈氏二兄弟一直是蒋介石忠心耿耿的工作人员,在个人关系上,这位领袖也就代替了他们已故的叔父。——司徒雷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说明:右:陈立夫。左上:《时代》封面人物陈立夫。左下:陈立夫贺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燕京大学董事长颜惠庆。颜惠庆博士是一位主教派教会牧师的儿子,圣约翰大学毕业生,曾留学美国,是中国政治生活中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曾到许多国家当公使,还担任过北京政府的总理。他的政治才干和道德品格远远在一般人之上。——司徒雷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说明:右上:颜惠庆(1877—1950),字浆人,上海人。上海同文馆毕业后与胞弟颜德庆赴美因留学,清末任清延外务部主事、参议。辛亥菲命后,任北京政府外交、内务总长、四务总理。南京政府时期任中华数育文化基金会主席、中国教会大学联合会主席。左下和右下:燕京大学的同学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文正季女”曾纪芬。这位官吏的夫人碰巧是著名的军人兼学者曾国藩总督的女儿,一个入教多年的虔诚基督教徒。她83岁上到北京访问,曾作为我的客人到燕京与教师和学生们进行了亲切的会面。由于她父母的关系,她本人的学识以及她矍铄的精力,受到人们极大的尊敬。返回杭州以后,她送了我一幅书法清秀的对联,借以抒发她访问这所她久已向往的著名学府的情怀,她已有17个孙儿孙女去那儿学习过,而且还有更多的要去。——司徒雷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说明:上:曾纪芬。下:曾纪芬北游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北京大学校长胡适。胡适(1891—1962)是司徒雷登自始至终的朋友,他们的友谊存续了40多年。虽然,一个是不信上帝的无神论者,一个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但两人都是自由主义的理想主义者,都担任过中国两所著名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校长,都担任过驻对方国家的大使。胡适对燕京大学和司徒雷登的评价很高,他认为燕大属于好的私立大学,司徒雷登是一个成功的“教育的传教士”。所以,胡适才会应允为司徒的回忆录写下了导言。为读者特别是西方读者了解司徒其人其行及中美关系提供了自己的诠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说明:右:胡适谈燕京大学。左:胡适的签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胡适题词:“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1932年,是杭州弘道女中合并20年,身为北京大学数授的胡适写下了上面的题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说明:八十二岁贺寿留影。1958年6月25日,在美国华盛频举行了一场祝寿会,庆贺司徒雷登八十二岁寿诞,在美国的胡适参加了这次贺寿。这两张摄于同一时间段的照片反映了这个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四位教会大学校长。照片说明:上左:之江大学校长李培恩(司徒雷登左侧者)。李培恩(1889-1958),浙江杭州人,之江大学毕业生,后来留学美国,获得工商管理硕士,1930年至1949年任之大校长。上右:司徒雷登在之江大学的旧居。下左: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下中:沪江大学校长凌宪扬。下右: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文学大师冰心。照片说明:左上: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为海军耆宿谢葆璋的女儿,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13岁随家庭来到北京,进入教会办的贝满女中,后考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毕业于燕京大学。旋赴美国卫尔斯理女子学院深造,回国以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右上:证婚。右中:南行前。左下:《燕大文史资料》,冰心题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孔子后裔孔祥熙。照片说明:左:孔祥熙(1880-1967),字庸之,出生在西方基督教传布较广的山西省,他很早就信奉基督教。后来,毕业于美国传教士办的直隶通州潞河学院,属于燕大的前身之一。右:会见盟国友人。1943年10月,孔祥熙(前左一)以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之身份,在重庆会见了到访的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英国海军上将蒙巴顿勋爵(前左二)一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说明:左上:燕京大学校徽。左下:贝公楼。贝公楼的建筑款来自美以美教友纪念贝施福主教而捐,这里是燕大的行政中心,底层是办公用房,二层为大礼堂,为一歇山顶的主楼与两翼的附楼组合而成,门前摆放着一对石麒麟。右上:西山苍苍。穿过燕大校门,背后就是北京西山,前景的一对华表取自圆明园的遗存物。右中:临湖轩。右下:雪后临湖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玻璃展柜中展出司徒雷登所著的两本书:《在华五十年》、《从传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回忆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陈列室场景(一):墙上挂满了介绍各个有关人物的展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陈列室场景(二):这面隔墙上挂着一台电视机,里面播放着有关司徒雷登故居的图片等资料,前面还有几条长凳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陈列室场景(三):陈列室里面是个套间,前后各有一扇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这间是《生于斯 葬于斯——司徒雷登的杭州情结》陈列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一进门,首先看见墙上的四块展板,内容分别是“前言”、“杭州的记忆”、“父母和兄弟”、“桃李与归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前言:司徒雷登出生于中国杭州耶稣堂弄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团寓所,并在杭州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杭州这座城市和西湖的风光给司徒留下了深刻印象。具有语言天赋的他还成了一名能讲杭州方言的西方名人,为此,他自豪地说:“我籍贯浙江,生长杭州,祖墓在西湖”,“我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6年10月,已经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应邀回杭州参访,他被授予“杭州市荣誉公民”称号。当时的杭州市路名审定委员会还审议决定,将耶稣堂弄更名为司徒街,以表达对这位杭州先进的崇敬之意。这一切,都显示了司徒与杭州割不断的缘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魂兮归来。他的骨灰最终被安葬在杭州,从“生于斯”到“葬于斯”,一个圆满的句号划上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杭州记忆。杭州是中国历史最悠久、风景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西湖山峦环抱,山上庙宇错落,十分令人喜爱,远处是以“钱塘潮”而著名的风景如画的钱塘江,杭州的这些郊野景色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艺术中著名的题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马可波罗的笔下,杭州是一座景色无限优美的城市,他详细地描绘了那里的运河、桥梁和街道。杭州在宋代朝廷为逃避“北方蛮人”的侵扰而南迁后,曾一度是它在南方的国都。中国有一句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由此可见,苏州和杭州这两个城市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所占的地位。——司徒雷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说明:民国杭州西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父母与兄弟。司徒家的四个儿子都出生在杭州:我,约翰•雷登生于1876年6月24日,我的三个弟弟分别是大卫•托德、沃伦•霍顿和罗伯特•科克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兄弟们大部分时间是教会里仅有的几个外国孩子,因此我们备受宠爱。在未来的日子里,父母给我们的爱一直让我心怀感恩,铭记在心。他们是睿智而和善的父母,我们记忆中只有快乐。——司徒雷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说明:上左:母亲玛丽•路易莎•霍顿。上右:父亲约翰•斯图尔特。中左:初建时期的杭州故居。1876年6月24日,司徒雷登就出生在这所房子里。下左:全家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桃李与归宿。照片说明:左上:冯氏女中。杭州冯氏女中的创办人是英国圣会女传教士玛丽•沃恩(Mary Voughan),司徒雷登早年在学校任过教。右上:母亲玛丽所办女学的学生们。中:弘道女中。母亲所办的女校后来成为杭州弘道女中(Hangchow Union Girls School)的组成部分,司徒雷登早年也曾在这所学校教过课。下:戴维之墓。戴维是司徒雷登的二弟,一位英年早逝的医学博士,他是司徒家族继早逝的四弟罗伯特之后,葬于杭州西湖之滨的第二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同学少年。4张照片系美国求学时代(1892—1902)的司徒雷登。当年的司徒雷登,浓眉卷发,两只眼睛炯炯有神,是个妥妥的帅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挚爱一生。照片说明:左上(四张):爱妻艾琳•罗德•斯图尔特。艾琳 (Aline Rodd Staurt, 1878-1926, 中文名叫路爱玲)。1904年嫁司徒雷登,随司徒来华。左中:泛舟西湖。左下:艾琳和老司徒夫妇。右上:母与子。1906年,艾琳在杭州生下了她与司徒雷登的爱情结晶约翰(John),司徒为这唯一的儿子取了一个昵称叫“杰克”(Jack)。右下:杭州山间旅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司徒大使重回杭州。值此时势艰难之际,杭州市长邀请我到我的出生地杭州市作了访问,那是一段饶有兴味和令人愉快的经历。我受到了官方的接待。他们按惯例设宴招待了我。更有甚者,政府、市民和教育机构,以及许多老朋友都给我以热忱的欢迎。我并不把这些看作是对我个人的恭维,而是把它们看作是对美国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情谊。我相信,这种友谊不会因中美官方关系之间有一段误解和疏远而遭到破坏。访问结束时,杭州市市长授予我以该市荣誉公民称号,使我深为感动。——司徒雷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飞抵笕桥。照片说明:上左:笕桥机场的欢迎标语。上右:机场合影。1946年10月18日,司徒雷登与欢迎他的浙江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左三)、浙江省政府秘书长雷法章(左一)、浙江省参议会议长张强(右一)、杭州市市长周象贤(右二)、中央空军军官学校校长胡伟克(左二)合影。中:欢迎的官员与民众代表。下:检阅空军官校仪仗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招待所会客。照片说明:上左:下榻外宾招待所;上右:会见胡伟克夫妇。空军上校胡伟克是生于英国伦敦的中英混血儿,会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下:燕大杭州同学会校友来访。燕大毕业生遍布各地,老校长来杭,在杭的燕大杭州同学会校友来到其下榻处,留下了这一张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湖九里松扫墓。照片说明:西湖九里松。九里松位于杭州西湖北麓,清末民初,这里建有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墓地,司徒雷登的四弟、二弟、父亲、母亲均先后安葬于此。下: 墓地沉思。1946年10月18日中午,司徒雷登径直来到西湖九里松传教士墓园,为逝去的亲人扫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久违了,故居。照片说明:左上:欢迎!欢迎!1946年10月19日早上,在位于杭州耶稣堂弄的故居前,司徒受到了附近小学生和市民的欢迎,他们举着“欢迎和平使者”、“欢迎和平大使”的小旗来欢迎主人回家。左中:故居前。1946年10月19日,司徒重访故居,并走进其诞生的房间,与教会的牧师们畅谈儿时的情景。左下:湖山堂的讲道与证婚。基督教湖山堂是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牧师贝恩德为纪念亡友、司徒雷登的父亲司徒尔牧师捐资所建造。1946年10月20日是礼拜日,这天上午,司徒雷登在此为一对信仰基督教的青年情侣证婚。右上:重回“父亲的教堂”。在父亲老司徒牧师担任首任主管的天水堂前,司徒雷登与欢迎他的中国教友们合影。右下:与中国教徒聚会思澄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杭州市长周象贤。周象贤(1890—1961),字企虞,浙江定海人。早年留学美国,就读于麻省理工科大学,归国后曾任教北京大学,后在民国时期三任杭州市长。第一任市长任期(1928—1930)内,于1929年成功举办了“西湖博览会”,并疏浚西湖,开拓道路,改善了杭州的旅游环境和交通面貌。第二任市长任期(1934—1937)中,他兼任杭州自来水厂厂长,为城市自来水事业贡献了诸多力量。抗战后第三次任杭州市长(1945—1948),并在1946年举行“荣誉公民”授予典礼,将杭州市首位荣誉公民授予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照片说明:上左:周象贤。上右:周象贤与夫人。下:1929年西湖博览会陈列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之大。照片说明:右上:歩入之大校园。司徒雷登对杭州之江大学并不陌生,他曾经是之大新址创办提议人,也是之大的校董,三弟司徒华林还担任过之大的校长,图为司徒在时任之大校长李培恩(司徒左侧者)等陪同下,步入校园。右中:演讲;右下:都克堂。司徒雷登的演讲在之大都克堂举行。左上:经济学馆。经济学馆又名同怀堂。它是之大校董史量才遇难后由其家属捐建的。左中:另一场演讲。左下:之大风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杭州市荣誉公民。照片说明:上左:杭州青年会复会典礼全体合影。1946年10月19日摄于杭州青年会大厅前。上右:司徒的后辈鲍乃德。鮑乃德(Eugenc E. Barnett)是司徒雷登的传教士后辈,他是杭州基督教青年会的创始人和首任总干事。中左:杭州市金钥匙。金钥匙长8厘米,厚1.5毫米,正面镌刻着中文“杭州市钥”四字,背景是西湖三潭印月图案,背面镌刻中文“杭州市荣誉公民”和“市长周象贤赠”。中右:杭州市荣誉公民证书。下面两图:发表即席感言。两张照片摄于同一时间段,角度不同,立在司徒雷登旁边者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梁小初博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取消了的杭州之行。从古时候开始,中国人有一个春天的节日叫做“清明”,这一天他们会给先人扫墓,这和我们的复活节意思有点相近,时间也差不多。所以因为这个原因我计划4月初到杭州去一趟,也把使馆工作人员带去欣赏一下春天的美景。行政院长(何应钦)通知浙江省主席(周嵒)和杭州市市长(俞济民),尽管我不同意,但至少举行一个小型的官方招待活动。我也和他们说了,不会发表公开演说,但是建议和外国人见个面,参加人员包括传教士、中国基督教工作人员和燕京大学毕业生。但是出发前一两天,共产党给李宗仁提出了一个要求,如果5天内不同意的话就意味着他们要渡江了。当我告诉李宗仁我取消了去杭州的行程时,我感到他才稍微松了口气。——司徒雷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场一瞥。2008年11月17日上午,在司徒雷登去世46年之后,他的骨灰在杭州半山安贤园落土为安。照片说明:上左:雷德大使致辞。雷德(Clark T. Rande)作为时任美国驻华大使来悼念他的外交界前辈。上右:手摔骨灰盒的美方人员。这位美方人员是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工作人员。中左:骨灰盒入穴的时刻。中右:参加葬礼的美方人员。自右至左为美国驻华大使雷德、美国百人会会长傅履仁、傅履仁夫人、美国驻沪总领事康碧翠 (Beatrice Camp)。下左:封穴后的墓地。洁白的百合花摆放在墓前,寄托着参加仪式的人们的怀念。下右:傅履仁夫妇与参加葬礼的燕大校友会代表。</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钱江边,西湖畔,这位杭州出生的美国名人,终于在杭州安息,也在杭州历史上留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一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这个玻璃展柜里,是周恩来赠司徒雷登仿明五彩人物敞口瓶(复制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彩人物敞口瓶,瓷质。腹部主题纹饰为八仙图。瓶之全身为不规则大冰裂纹,为民国初年江西景德镇窑所制仿明代成化年间之瓷器。原件现藏南京中国共产党梅园新村纪念馆,为国家一级文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6年11 月15日,国民党单独召开“制宪国民大会”,国共谈判由此中断。11月18日,主持南京中共代表团工作的周恩来在返回延安前日,设宴与司徒雷登话别。事后,请王炳南将一尊仿明五彩人物敞口瓶赠送给司徒雷登留作纪念。花瓶后来被司徒雷登带回美国,一直放置在华盛顾所居寓所的客厅之中。司徒雷登逝世以后,傅泾波决定将花瓶归还原主。1988年5月,傅泾波之女傅海澜受父之嘱,专程护送花瓶来华,并将花瓶回赠给了南京中国共产党梅园新村纪念馆。1994年,这尊花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展品说明。左:杭州市荣誉公民证书(复制)。纵47厘米,横60厘米。原件藏于杭州名人纪念馆。右:杭州市金钥匙(复制)。金钥匙,长8厘米,厚1.5毫米。原件藏于杭州名人纪念馆。1946年10月19日,在杭州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四楼会场,司徒雷登接受了杭州市长周象贤赠送的杭州市金钥匙及杭州市荣誉公民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欢迎,司徒雷登。照片说明:上:黄华为故居题词。中左:杭州故居对外开放。杭州司徒雷登故居位于杭州天水桥耶稣堂弄1—3号,2005年正式对外开放。中右:立于耶稣堂弄的胸像雕塑。下左:司徒雷登遗物捐赠仪式(2007年12月3日)。下右:天水堂。天水堂位于司徒雷登故居旁,是司徒雷登的父亲曾主持的教堂,现经修复后重新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并非尾声。照片说明:上: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JonMesde Huntsman,Jr)到访故居。中:中美友谊正能量展览在司徒雷登故居揭幕。杭州市政协副主席、杭州公共外交协会常务副会长张鸿建(左)与美国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葛瑞凤(右)共同为展览揭幕。下:司徒雷登《在华五十年》书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陈列室场景(四)。在陈列室中间的玻璃展柜里,摆放着周恩来赠司徒雷登仿明五彩人物敞口瓶(复制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陈列室场景(五)。这是陈列室最后的陈列,前面有两个玻璃展柜,墙上的展板题目是“并非尾声”。这个题目有点意味深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故居二楼南面的走廊,感觉整栋楼的红色油漆都很新,因而缺少一些历史的陈旧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故居内部没看见厨房和卫生间。这是故居一楼走廊东西两侧的附属用房(拼图)。左边这间通往餐厅,应该是厨房。当年司徒雷登一家的饭菜,都是在这个厨房里烹制,再端入餐厅的。这个窗子外面是故居西面;右边这间通往卧室,应该是卫生间。边上窗子外面是故居东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在故居东面拍的,右边有一个红色的铁门锁着,里面就是故居北面的小院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说明:1946年10月19日,司徒雷登来到了他出生的故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资料说:有一年,司徒雷登到杭州河坊街上的饭庄吃饭,他操着一口纯正的杭州话对伙计说:“件儿(腌五花肉)要瘦、肥了倒胃;木郎豆腐(鱼头豆腐)多放胡椒,要烧得入味;响铃儿要熬稍(快点)!”一番标准的杭州话,直听得跑堂伙计张着大嘴发呆,自言自语道:这个高鼻子老外,把杭州话讲得如此地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产生了联想:假如有一天,司徒雷登托梦回到了杭州,来到了故居前,我想,他一定会操着一口杭州话说:介格(这个)老房子,到格冒(现在)保护的嘎(这么)好,当真是要贾家(谢谢)杭州市政府了。阿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司徒雷登归来,依旧是那个“杭州伢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8月18日,新华社发表毛主席撰写的著名社论:《别了,司徒雷登》,使中国人民知道了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司徒雷登在中国的名气,也因这篇文章比在他的祖国美国还要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说明:初建时的杭州故居。1876年6月24日,司徒雷登就出生在这所房子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房子,南面一楼二楼的走廊,一直延伸到西边(左边),应该也延伸到东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说起司徒雷登故居,还应该提一下故居附近的天水堂。天水堂始建于1874年,当时叫“胡郝礼拜堂”,是一座简易平房,由美国南长老会创办,是杭州最早的基督教礼拜堂。不久又在“胡郝礼拜堂”原址上,拆去简易平房,重新建造礼拜堂,并正式命名为基督教天水堂。1875年,司徒雷登的父亲约翰·司徒主持天水堂工作并开办了仁慈堂,医局、女子学校和育婴堂等服务机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我们看到的天水堂,是2009年按原有风格重新翻建的,是一座具有江南风格的中式教堂。教堂局部二层半,外墙为白色粉墙,屋顶盖小青瓦,每个外横墙角都用刻有百合花图案的砖,门窗采用西式尖顶,屋檐用封檐板,可谓是中西合璧,精致而典雅。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水堂大门上,用繁体字竖排自右至左写着:“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此句来自《圣经》中《箴言》第9章第10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天水堂内部,对面墙上有一个巨大的红色十字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天水堂内部的后面,可以看到有二层的阁楼。据天水堂的工作人员介绍,原来的天水堂是平房,面积也比较小,翻建时增加了高度,并在后面扩充了一部分面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司徒雷登故居参观结束了。总体看来,杭州市的有关部门,现在对故居的保护还是很到位的。无论是故居的整体保护,还是内部家具等设备的配置,以及在故居内通过图片、资料及实物的形式,展示司徒雷登的生平事迹,感觉都很不错,故居里面也很干净、整洁。看完后,我还想说几句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故居修复后与原样不同。1985年,司徒雷登故居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护范围,但在2000年,故居部分遭到拆毁,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故居只剩下“两面残墙一堆断柱”。杭州市领导得知此事后,马上作出批示,要保护故居。故居于2001年6月开始复建。2005年,复建的司徒雷登故居正式对外开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复建后的故居外形,与原来的不同。原来的故居,一楼和二楼南面的走廊,一直延伸至东西两侧,到东西两侧各有几米的长度(有老照片参照)。而现在东西两侧都是墙壁,没有走廊了,且一楼南面走廊也没有栏杆了。2001年复建时,没有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这是非常遗憾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司徒雷登故居始建时间说法不一。在耶稣堂弄3号旁边墙壁的牌子上,是建于1878年,而在故居里介绍是1874年。司徒雷登1876年出生于故居,这样看来,故居始建时间应该是在1876年以前,而不是1878年。关于司徒雷登故居的始建时间,杭州市有关部门还要考证准确。如果确实是始建于1874年,外面墙壁牌子上的建造时间,应该纠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 谢谢各位朋友看完我的美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