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宋·周敦颐

AAA曹老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原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白话译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创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周敦颐创作《爱莲说》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当时,周敦颐在‌虔州(今江西赣州)任通判,他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并全部种植了荷花。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在此背景下写下了《爱莲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原名敦实,字茂叔,因避宋英宗名讳而改名为敦颐,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中国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理学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周敦颐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他的舅舅郑向是龙图阁大学士,对周敦颐影响颇多,使他得到了荫补入仕的机会。在为母服丧期满后,周敦颐开始了他的地方仕宦生涯,历任郴县县令、合州判官、永州通判、邵州知州等职。他恪尽职守,清正廉洁,造福百姓,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赏识和举荐,最后升职为广南东路提点刑狱。作为学者型官僚,周敦颐延续了自汉代以来的官教合一的传统,在理政之余,还讲学授课,并有多部著作传世。他的文学造诣也很高,被誉为“文以载道”的典范。熙宁六年(1073年),周敦颐去世,宋神宗赐谥“元”,人称“元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周敦颐自24岁步入仕途至57岁逝世,为官共30余年,《宋史》以“洗冤泽物”作为对他的评价。周敦颐从《周易》和《中庸》悟入,以《中庸》之“诚”形容《周易》“乾道变化”,创立了乾元、太极、诚道创生的宇宙论体系与“主静立人极”的修身模式,把自然观、认识论、思想方法以及伦理道德等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哲学体系,相较于以前的儒家学说更为精细且富有理论特色。其为学方向与义理架构对宋明理学不同派别均有重要影响,就此而称其为“道学宗主”亦不为过。其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谢谢关注、浏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