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的时光

庞继承

<p class="ql-block">1972年,我从焦作耐火材料厂职工子弟学校的初中毕业,随后转入了焦作一中继续我的高中学业。焦作一中,这座城市的骄傲,每一届毕业生都以此为荣。这所学府创建于1945年,初名为太行区公立第八中学,1958年更名为焦作市第一高级中学,之后又改称为焦作市第一中学。作为河南省的重点中学之一,它不仅被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更是无数学子梦想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能够踏入这所学府的大门,我感到无比幸运。这份幸运源于一个先天性的因素——我的父亲是首批工宣队驻焦作一中的队长。当时的王校长是一位老红军,得知我父亲同样是位老干部后,便热情地邀请我来这里上学,理由是这里的学习氛围极佳。就这样,我享受到了一次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成为了焦作一中的一名学生。</p> <p class="ql-block">尽管文化大革命对学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在焦作一中,这一切似乎都被隔离在外。校园内,教学秩序依旧井然有序,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每一个角落,青春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作为住校生,我有幸体验到了与走读生不同的生活方式。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我已在操场上奔跑,或是在对面的人民公园背诵英文单词。午间,短暂的休息时间让我得以恢复精力;夜晚,教室里灯火通明,老师们轮流为我们辅导,他们的关爱如同父母般温暖,无私且纯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学校,我对语文课尤为偏爱。至今仍清晰记得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尔基的《海燕》以及《木兰辞》等经典篇章。相比之下,数学则让我有些头疼,数字总是让我感到困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住校生的数量不多,因此我们与老师共享同一个食堂。这里的伙食虽谈不上丰盛,却也足够美味。早餐通常是一碗稀饭搭配一个馒头和一分钱的咸菜,总价不过四分钱;午餐多为炸酱面,这是焦作一中的特色美食,味道鲜美,一两仅需五分钱,三两已足以让人满足;晚餐则是五分钱的蔬菜加上一个馒头和一碗粥,为了节省开支,我常常将早晨的咸菜分成两次食用,体会到了何为“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每月的生活费大约八九元,在那个年代已算是相当宽裕。然而,对于来自农村的同学而言,这样的条件却是遥不可及。我的一位室友,每周都要从家中带来一袋玉米面干粮和一瓶咸菜,每日仅靠白开水泡馒头度日。有一次,同学们恶作剧地将他的干粮偷吃掉,他气得直哭,连夜步行回家取干粮。农村孩子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还有一次,我特别想吃猪蹄,去服务楼购买时却发现手头的钱不够差一分,最终只能望而却步。如今回忆起那段时光,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我们从未感到过苦涩,反而过得充实而快乐,简单的生活亦有其独特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