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寻语文通幽处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一师一优课

草原

<h3><br>为了提升本年级组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在总务主任马坤华老师、大队辅导员李丹凤和年级组长焦红芬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完成了学校安排的“一师一优课”教研活动。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探寻优化教学设计的途径,增强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齐心协力,共寻语文通幽处。<br>  </h3> <h3>焦红芬老师执教的是《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二课时。课堂上她紧扣课题中“毁灭”一词。带领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通过抓住“侵入”“闯进”“掠走”“任意破坏”“毁掉”“连烧三天三夜”以及毁灭时间等字词品词析句,深入体会英法联军的贪婪、野蛮、可耻的行径,激发学生的愤恨之情和对圆明园被会的惋惜之情。课堂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h3> <h3>李鹤辉老师在执教《少年中国说》一文时,在初步感知文章的修辞手法后,提纲挈领地激发学生思考“在作者心目中,少年中国是什么样的?”然后带着思考读文寻找答案并圈出关键词。即: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再根据句意的层层递进指导学生铿锵有力地朗读。真正体现了“读中悟,悟中读”的语文学习规律。紧接着“抛石激浪”——“在贫穷落后的中国,作者怎样赞美中国?”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让感知作者借“红日”“河流”“潜龙”“鹰隼”“干将”“奇花”等事物来赞美中国,继而体会其象征意义。整堂课循序渐进,书声琅琅,学生学的轻松,品得自然。 </h3> <h3>朱学芬老师执教的是《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文章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如何让当代少年感受到那种振奋人心的力量,是朱老师本节课最重要的目标,因此朱老师引导学生多读多悟,从朗读中感悟字里行间所流淌的爱国之情。朱老师流畅有力的教学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学生认识一系列的新生事物,悟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真正含义。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都种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和报效祖国的忠心。</h3> <h3>张艳芬老师采用群文教学方法执教《示儿》和《题临安邸》。教学形式独具一格,板书设计精简新颖。张老师准确把握两首诗的情感基调。抓诗眼,品诗句,适时借助课程资源(视频、图片、文字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整堂课中,张老师善于启发,善于激励,教学环节灵活生动。 </h3> <h3>  王乔良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从文章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顺藤摸瓜,层层推进,紧扣第一自然段“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如抽丝剥茧般,先领略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体会圆明园被毁的过程和结构。王老师在执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源和视频资源,图文并茂引导学生通过在品读语言文字和欣赏图片的过程中细致入微地感受圆明园昔日的宏伟壮观、文物的珍贵。带领我们品味了一场应有尽有的视觉盛宴。 </h3> <h3>  栾绍晏老师执教《父爱之舟》一课时,紧扣课题,抓住“小渔船”这一行文线索,整合文本,引领学生漫步文本场景,通过抓关键词,深入文本髓脉,在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想象情景,替人物表达心声,进而体会深沉的父爱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整堂课思路清晰,自然流畅,收放得当。 </h3> <h3>课后我们及时评课议课,在评课中知得失,在议课中共同探寻语文通幽之径,共同成长。 <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