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祠 堂 里 的 往 事 之 货 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祠堂,顾名思义,就是姓氏宗族之间兴建起的大型活动场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到供奉、祭祀祖先,教育议事,解决宗亲之间的问题、村民文化娱乐活动的功能和作用。例如家族中的一些重要的、重大的事情,要利用祠堂这个比较特殊的场景进行举行,以示隆重。比如某家当年添了大胖小子,马上到祠堂内焚香告祖,来年的年初一,必定燃放添丁炮仗,以示人丁兴旺。祠堂也会对外起到其他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随着村口传来, "咚咚咚,咚咚咚。。。"一阵一阵拔郎鼓的响声,由远及近,随着音扬顿措的货郎儿歌声,孩童们叽叽喳喳的欢快声,货郎走到祠堂门口的大坪上,把担子一放,再把拔郎鼓高举过头,咚咚咚拔一遍,嘴里高声朗朗:针头线脑哎,胭脂红粉哎,糖果油盐,哈利油万精油咯。货郎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最早可以追朔至宋代,因为古代商业并不发达,商品交易集中在城市和人口密集的乡镇,农村分散的村庄为了购买日常用品及生产工具,非常的不方便,这样的环境诞生了货郎这种职业。货郎一般挑着担子,或者推着鸡公车,走街串巷,活跃在广大的农村,方圆几十里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听到拔郎鼓伴随着货郎儿的说唱声,曾有人见过,货郎走的最远的超过百里。货郎在村庄里的祠堂门口出现,起到了货物流通的作用,为偏远的村庄提供日杂商品交易,比如物易物的形式交易,还顺带解决了农副产品的向外销售和推广。货郎到来的日子,大姑娘小媳妇算的最准,因为货担上有她们迫切需要的零零碎碎,有她们在说说笑笑、东挑西捡、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得到外面世界的新鲜消息,虽然只是听听,但外面的花花世界也是她们向往的地方。能说会道的货郎,把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胡侃一通,大姑娘小媳妇更是心痒难耐,憧憬无限。货郎一般不进祠堂,都在祠堂门口宽敞的地方,可以聚集更多的村民,可以更广泛地推荐和销售他的日用杂货。围在担子四周的忠实听众和销售糖果食品、民间玩具的,是流着口水、眼勾勾的孩子们。货郎的挑子是个百宝箱,老头的烟丝烟嘴儿,老妇人的针头线脑,鞋样儿,女人们穿带的小衣儿,首饰玩意儿。货郎也会根据时节变换商品来交易,最记得每年的元宵节前一二天,贷担里就有一挂一挂的鞭炮,甩在地上的丢炮,大人小孩都喜欢的是用芦苇杆做成的一种烟花,客家人喊它叫"吁火嘚",一毛钱12根,燃放的时候,用另一根芦苇杆架上,点燃后"吁"的一声,就飞上夜空了,只留下一缕白烟,好一点的,"吁火嘚"头上带个小鞭炮,飞上天后,火光一闪,"啪"的一声,声音响亮而清脆,燃放的人都很兴奋,兴奋之余便一根接一根地让它们飞上天去。也有卖单一商品的货郎,比如说卖麦芽糖的,客家人戏称地叫他们"咯咯叮'',源自于他们叫卖时敲铁板发出来的声音。走街串巷时挑一担箩,手里敲一块铁板:"咯咯叮、咯咯叮、咯叮咯叮咯咯叮",晃荡晃荡就走进村子里了,他们在买家没到来之前从来不吆喝,老百姓一听这个有节奏的咯咯叮,就知道卖糖的来了,这时候卖麦芽糖的货郎吆喝起来了:鸡毛鸭毛鸡胗皮呀,烂铜烂铁烂牙膏哦。于是人们把晾干了的鸡毛鸭毛鸡胗皮都拿来换麦芽糖吃,小孩子也会拎着穿坏了的塑料凉鞋来,还有的见家里用坏了的铁农具,也偷偷的拿过来换糖吃了。"咯咯叮''有时候见大人们不在现场,也会教唆小孩子,问他们家里有没有铜板,银圆,大花边,金戒指银戒指什么的,并许诺可以多敲点糖给他们,小孩子不经教唆和对糖的诱惑,回家来翻箱倒柜去找来了,结果当然是被大人气急败坏地大骂,而且还用竹鞭子抽了一顿,这个时候"咯咯叮"早就走了。有些年代,货郎的游走,也起到了与国营供销社互补的作用,及大地满足了乡村妇孺老幼的种种需求。随着科技的日异发达,货郎们除了一部分人依然骑着三轮车走村串户,还有一部分人有了固定的店铺,甚至有很大一部分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互联网上行走,极大地丰富了货郎这种职业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祠堂的存在,绝对是世界人类文明的奇迹,只要是有华人的地方,不管是用什么方式存在的这种场所,其功能就是祠堂的功能,三柱香是少不了的,是刻在脑子里的下意识动作,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对祖先的崇拜和敬畏,是对自身和家族来源的一种肯定,并通过言传身教的这种形式,对后代起到潜移默化的传承思想教育。 祠堂是中华民族渊源远流长的的根本,是家族凝聚力量,讲究尊卑有序的地方,是在外游子乡愁的牵挂,祠堂内珍藏的家族宗谱,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文化的最根本的源泉,对于传承家族历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炎黄子孙洐生的百家姓氏后代,他们长期详细真实记录、编撰的家谱,汇聚成一部浩瀚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