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农历三月三日,春暖花开,风和日丽,是每年一度的“修禊”日。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这一年的修禊活动不同寻常: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一众人等在当时文坛领袖王羲之的率领下,来到一个被称作兰亭的公园,踏春赏景,吟诗作赋。</p><p class="ql-block">“修禊”,并非兰亭原创,而是源于先秦时期的一项祭祀活动,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这样的时节,需要来一个洁净吉祥的开始仪式。于是,在女巫主持下,人们用芳香的草药涂身(或熏身)并以和汤沐浴洁身,以驱除灾病。魏以后,将每年阴历三月三日定为“修禊”日,“修禊”成为一项时令节日。</p><p class="ql-block">自汉代开始,修禊已不是单纯的祭祀活动,而是植入王公贵族、文人墨客游春赏景、吟诗作赋的文化内容。三国时,曹操定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他与儿子曹丕曹植都是一代风流,喜欢结交天下文人,常于春日与文士云集邺下,尽赏美景,诗酒酬唱,留下“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曹丕《又与吴质书》)的雅谈。至西晋,石崇聚集当时文坛“二十四友”,在金谷园发起“金谷园雅集”,定下了“如诗不成,罚酒三杯”的规矩。此后,“修禊”活动就成为文人雅集的由头。兰亭集就是这样的一场规模不大但级别甚高的文坛Party。</p><p class="ql-block">兰亭集的策划与组织者是右将军、会稽内史(地方行政长官)王羲之。参与者43人,大都是当时朝廷军政要员。在那个门阀政治时代,士与仕一般是统一的,大凡朝廷官员,必出自世族,必受过良好的教育,诗词文章琴棋书画是基本功。而这些,平民百姓玩不起,暴发户也玩不转。兰亭集这样的聚会,如果不是集显赫的家世与出众的才华于一身者,是不可能涉足的。</p><p class="ql-block">兰亭雅集的活动内容,是玩一种“流觞曲水”的游戏:觞是酒器,将盛满美酒的觞,放置在水中,任其顺流而下。参与活动者分坐水边,觞停在何处,则由坐在那里的人即兴赋诗。如作不出诗来,则罚酒三杯。因水流曲折环绕,且多礁石阻隔,觞的漂流就是随机的,停在谁身边,他当场就要作出诗来,而且规定格律,这就像击鼓传花,颇有挑战性。不得不佩服古人,这游戏要搁现在,是断然玩不起来的。据记载,参与集会的43人中,11人赋四言、五言诗各一首;15人各成诗一首;16人诗不成,被罚酒三杯。活动结束,37首诗汇集成册,由组织者王羲之作序,现场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兰亭集序》。</p><p class="ql-block">作出诗的,他们的作品收录集中,供人品赏。没写出诗被罚酒的人,也赫然被列名单,遗笑后人。其中有后来与王羲之被并称“二王”的王献之。显然,当时的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都只当作一场游戏,断然不会想到这场游戏会流传千年供人品评,否则就不会列出“黑名单”了。</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作为组织者,丝毫不避嫌——带了他的六个儿子参加活动。不过他的儿子都很长脸,除王献之外,其余五人都有诗作。有趣的是,在参与者中,王羲之既是组织者又是最年长者,51岁。而最年幼者就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时年9岁。</p><p class="ql-block">参与者中有三位姓孙的,也是一家人:右司马孙绰、前中军参军孙嗣(孙绰儿子)、余姚令孙统(孙绰兄长)。他们是山西平遥人,也是当时江东大姓之一。其中孙绰文才誉满朝野,当时有名望的人,家中老人去世,必以能得到孙绰写的碑文为至孝。人们都知道王羲之写了《兰亭集序》,但少有人知道还有个《兰亭集跋》,便是孙绰写的。</p><p class="ql-block">后人由于对《兰亭集序》的神化,进而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也神秘化了。比如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用的笔与纸也有人研究,据考证,王羲之用的是鼠须笔,蚕茧纸。但据进一步考证,所谓鼠须笔当是兼毫笔,所谓蚕茧纸很可能是绢帛。至于《兰亭集序》的原尺寸,只有24.5cm×69.9cm,但印刷方便后人们看到的多是放大本,想象原作尺寸也很大,是一种错觉。以这样的心态临帖,是很难学到其精神的。临习时一定要看到原尺寸作品,才能充分了解其精神面目。</p><p class="ql-block">兰亭集会喝的酒是黄酒,这应该不会有疑问。酒的产生发展,因地而宜。绍兴黄酒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到南北朝时,已负盛名,这与其所用的水有很大关系。酿制绍兴黄酒的水一向取于鉴湖。鉴湖水来自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会稽山区,经过砂岩土一层层的过滤净化,注入湖中。据化验,湖水含有微量矿物质,恰好有利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故用以酿酒,必成佳品。</p><p class="ql-block">至于“兰亭”之名,据说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而得名,大抵是附会。兰亭到底在何处,古籍中的记载是不一致的。比较可信的是郦道元(472~527年)所撰《水经注·浙江水注》的说法:“浙江东与兰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号曰兰亭,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谢安兄弟,数往造焉。 吴郡太守谢勋封兰亭候,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羲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之临也,起亭于山椒,极高尽眺矣,亭宇虽坏,基陛尚存。”这里讲的湖当指鉴湖,兰溪,即指兰亭溪。从这则记载可知:兰亭在晋朝已数次迁移。现在的兰亭,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兰亭镇兰亭村。明嘉靖时从宋代兰亭遗址迁移至此,清康熙、嘉庆年间分别重建。1962年毁,1980年整修。</p><p class="ql-block">梓泽丘墟,兰亭未已。文采风流,翰墨可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