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老“饭局”忆往

袁州逸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从有了微信,我们五个老友建了一个群,最初随意取群名,叫“饭局帮”。名称很不雅,当初也只是表示诸人时常在一起吃吃喝喝,未想过名称上要搞得高、大、上。我们定期相聚和吃饭,已经延续三十多年,大家由年轻直“吃”到当今这个退休了的年纪,也不免为这个“饭局”群体的存续,百感交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诸位共建的饭局,其实也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过程,因而后来也感觉“饭局帮”一称过于下里巴人气息,于是又改群名为“津沽五老会”,多少沾上了点传统遗老的旧风,也算是有了名正言顺的旗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11月6日,又一次聚会。这次与以往不同,我们请老靳加入了。其实,这不叫请他新入伙,而是请他“归队”,重返“饭局”。原来,诸位的长期集结,最早的创始人,却可以说是老靳。老靳与阎、翟是本科同学,与徐、马是校友,与陈是上硕士时的同学。因而大家的渊源可谓久远。三十多年前,包括老靳在内的诸人常相聚,最初的“饭局”就是从老靳与大家常聚一起的时候开始的。那时他家在南开大学校园中,大家多次在校园、在他家相聚,因而称他为“饭局”的主要“创始人”,还是可以认定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只是后来世事变迁,老靳成了“公家”的人,日理万机,且不适合与其他几位上大排档那类地方去,有损“公人”观瞻。于是饭局在其后的许多年里,就只有另五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老靳也解甲归田了,归来与大家重新把酒言欢,算是“饭局”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这次,大家一致同意,将群名改为:“津沽六老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家不免要回忆过去。于是有许多有趣的往事,在诸位的笑谈中,来到了饭桌上。择几例简记如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徐过去是期刊编辑,我们在座几位都颇得近水楼台之利,得到老徐的鼎力相助。当然,老几位的文章也多有力作。老靳说,自己两篇引用率超高的文章(其中一篇是考证五代十国时的十国国名由来),就是在老徐手下刊发的。我也向老徐举酒杯敬酒,说敝人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得益于他。当然老徐不只是名编,学问也相当了得,在古代兵学、先秦史学等领域,至今还是若干这方面的学会的中坚人物。但他用电脑、用微信在诸位中是最晚的,可见他又曾是老跟不上时代的落伍者,这一点让我有机会笑话了他好几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马,当然,大家还是习惯称他为小马,几十年来一直是称小马的,是个眼光很尖的人。他曾与一位老先生为同事,俩人办公桌相对,一上班总会一起闲聊。先生是书法名家,又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二人一直相处甚恰,交流甚欢。老先生偶有失手的时候。有一回单位墙壁上要写一幅标语,先生随手就写“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字都贴上墙了,小马来了,看后纠正说,“应是‘家事国事天下事’”。先生笑了,拍着小马的肩膀说,一走神,让你小子找了个错儿。他却说:哪里哪里,是您故意露个破绽,让我也有机会自以为是地露一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阎三十年前曾得到老靳相助,去了美国做访问学者一年。老阎回忆,那时在美留学生,有男女“搭伙”住一起之事,以节省租房等诸多开支云云(其实妙处远不止于此)。既是“搭伙”,也就随时可以因故而散伙,相互都不必背上负心的情债。老阎对此却懵懵懂懂,有人介绍了一位也是新去美国留学的女生,老阎不太明白搭伙是怎么回事,去美国后,同着一帮人一起去找那位女生,而不是单独去找她。女生见他不懂风情,二人“搭伙”一事也就没了下文。老阎说完这件往事,赶紧画蛇添足,加了一句:“当然,对这事我不后悔。”大家笑了,说他错过了一段韵事。老靳也惊叹说:这事我也一直没听说啊,今天这饭局好,让深藏三十年的秘密都挖了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阎还提到当年上大学时的趣事。某次古汉语课考试,他实际考分59分,老师改为60分,并在课堂当众说:某生考试成绩是不及格的,我宽宏大量,仍让他过了及格线。这话既含鞭策之意,也不免有讥刺之嫌。老阎知道是说自己,赧然,低头未吭声。没想到老翟却“嚯”地一下站了起来,梗着脖子喊道:“学生没考好,不是学生不好好学,而是你老师没教好!”声震课堂,老师愕然,全班同学也愕然,场面十分尴尬。原来,老翟考了62分,他以为老师在说他呢,便怒上心头,拍案而起,震惊四座。其时老阎在下面窃笑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翟也真不是一般人。当年还上本科呢,大约1980年吧,某日老师在课上大赞:哪位同学叫翟某某?同学齐刷刷地看向老翟。老师举着一本核心期刊《文献》,说翟同学居然能在这上面发表考据文章!那个年代期刊特别少,能在名刊上发表论文十分不易,而老翟那时还不过是个本科二三年级的学生,竟能搞考据,竟能把考证文章发到高级别的期刊上,真不是一般的牛啊。可惜,后来老翟进中学教中学生去了,没走上做学问的道路。但人家后来在中学仍成为区级历史学科教学名师,成绩斐然,真是金子放到哪儿,都会发光。如今这老头儿到处旅游,痛快!他还炒股,被套牢十几年的几十万元在当下没完全解套却还怀有解套希望的股市艰难时刻,他痛并快乐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饭局上还有许多历史回忆,在此仅记上述几事,说来话长,余事留待以后饭局上继续聊出来。诸位一致认为,此前三四个月乃至半年才一次的饭局,今后须加大密度,力争二三个月一次。姑且如此议定,仍然轮流做庄,六人轮一次差不多要一年半,这节奏合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席间,老翟还引吭高歌,清唱京剧《海港》中的老生唱腔:“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的一抓就起来……”一派老当益壮气度。虽然唱到高调处,有点像雄鸡打鸣到高潮时还要伸长脖子头朝地坚持哼哼到底的劲头,但仍唱出了原曲子的韵味。诸老一致为他喝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我们的一次欢乐之聚。谨简记之如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