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精美的石牌坊,是我在山西二十五天旅程中,看到的最令人震撼的石牌坊。牌坊的主人,属于一个只有姓氏、没有名字,也没有“封号”的“朱氏”;牌坊的地址,位于晋北忻州原平市阳武村。立这座牌坊的人,是朱氏的独生子——大清陕西分巡延榆绥兵备道加盐运使的武访畴。</p> <p class="ql-block">说起“朱氏”的出身,也应该算是大家闺秀了。一般人总以为山西就是穷山恶水。殊不知,山西也有膏胰之田、富庶之地。比如朱氏的娘家,就在原平西山盛产林木煤炭、商旅往来不绝的“贾庄”。而且,这朱家,还是当地的大户。——就是到了民国年间,阎锡山修铁路,都还让朱家捐助过枕木嘞。</p> <p class="ql-block">说到婚姻,人们总爱说“门当户对”。但是当年,十七岁的朱氏,被爷爷朱希文做主,嫁给芦家庄的武烈时,怎么看都是“门不当户不对”。因为武家虽是世代耕读、但是仅有草房数间、薄田五亩,最多算个“温饱无虞”。且武烈还是“少叔伯、无兄弟”的独子,家中唯一的亲人,就是寡居多年的老母。唯一可安慰的是,这武烈知书识礼,是个秀才,也算得上“知识阶层”了。</p> <p class="ql-block">所以,朱希文为孙女指定的这段姻缘,也算是勉勉强强说得过去。只是没有想到,十年后,武烈因病撒手而去,于是,这段琴瑟相偕的婚姻就匆匆结束。从此,二十八岁的朱氏,过上了独守空房、抚养儿子的凄苦生活。</p> <p class="ql-block">《诗经•小雅•蓼莪》,是一首感恩父母、哀叹孝亲不得的诗歌。歌中回忆了父母抚育儿女的种种艰苦,痛悼了没有父母庇护的孤独,抒发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伤感。我想,这样的诗歌,该是十岁的武访畴缅怀父亲、心痛母亲,以及立志成才,并最终为母亲建造这座牌坊的精神来源吧?——总之,正是在母亲悉心培养教育下,少年武访畴一边放羊、一边攻读,终于在18岁时考取了秀才,道光辛卯(1831年)32岁时考取了举人,第二年又考取了进士,从此步入仕途。</p> <p class="ql-block">武访畴初任陕西清涧、镇安等县,都是贫瘠苦寒的地方。不但生活艰苦,而且讼繁难理。初入仕途的武访畴难免有退缩之意。这时候,随武访畴赴任的母亲就会勉励他:“要作清白的廉吏,就不能怕吃苦”。也正是在这样的家风家教下,武访畴矢志勤政,克己奉公,从知县做到知府,再到陕西分巡延榆绥兵备道加盐运使,最后做到了正三品中议大夫,享正二品封典。虽然他的官阶不是最高,但是他不但分管着地方军政大权,而且兼管着国家财税重要来源的地方盐政大权,足以看出朝廷对他的信任。</p> <p class="ql-block">武访畴为官清廉,足迹遍及陕西半省,所到之处总以兴利除弊、提振民生为要。不但政声卓著,还多次捐献自己的俸银用于公益事业或救助百姓。这些义举,都被老百姓立碑刻记。朝廷考绩的“大计”或“密考”,也被推为“全陕治能第一”。</p> <p class="ql-block">其实,武访畴的廉洁,有着十分深厚的思想基础。他在自己的诗歌《廉吏行》中,就这样直抒胸臆:他说,要当一个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官员不容易;要在贫瘠苦寒的地方当清官就更不容易。清涧,是陕西最为贫穷的地方。四年前,我到这里上任,一下车,我就立下了誓言:一定要清清白白地做官、认认真真地做事。因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操守很难,所以,我特别写下了《廉吏行》这首诗,用来自勉。</p> <p class="ql-block">他在诗中写道:要学着做贪官很容易,但是,那会让你良心不安、坐卧不宁;做个廉洁的清官虽然很难,但是心中无愧、做梦都甜。更为重要的是,他有一片冰心,他希望自己断狱不冤枉任何人、扶贫不遗漏每一个百姓;他一心牵挂百姓的疾苦,对金银财宝没有兴趣。更为重要的是:他还牢记着祖宗父母的教诲:要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绝不辱没武家名声!</p> <p class="ql-block">武访畴的廉洁,不但受到老百姓的称颂,也受到同僚的赞誉。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徐继畬。徐继畲也是山西人,比武访畴大六岁,中进士也比武访畴早6年。武访畴在陕西当知县的时候,徐继畬在那里当御史,虽然不是武访畴的直接领导,但也算是“首长”。徐继畬出道比武访畴早,官位也比武访畴高。他不但担任过巡抚、总督这样的“正二品”封疆大吏,还在大清国外交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兼职当大臣。也因为有这样的外交生涯,所以,徐继畬才能够写出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瀛寰志略》,为魏源、林则徐等掀开了看世界的天窗。</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样一位政声清明、阅历宽广、思想深邃而开放的政治家,不但盛赞武访畴的政治品格高尚:“以名进士作吏关中,循廉之声溢四境”;而且盛赞武访畴的诗文“构思之密,趁韵之巧,几于无以复加”,甚至可比黄庭坚、王芑孙。十分有趣的是,徐继畬和武访畴到了晚年,都对政治失望,分别借着“丁忧”的名义告老还乡,办起了教育,为山西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子弟,两人也因为共同的事业,有了更多交往。</p> <p class="ql-block">至于武访畴的孝道,更是从母亲那里受到的耳濡目染。他少失怙恃,是母亲一力拉扯他长大成人、是母亲日夜奉养在祖母身边,也是母亲时时督促他勤勉学习。特别是在他担任凤翔知府的时候,祖母身染重病,又是自己的母亲服侍在祖母身边,“食则奉膳,寝则同床,躬洗浊秽,未辞其劳”。祖母去世后,母亲陪伴着祖母的灵柩返乡,从此留在乡下,不再跟儿子随任。</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大节大孝、母亲的深明大义,都令武访畴没齿难忘。于是,在大清咸丰五年(1853年)请旨恩准后,为母亲建立了这样一座节孝坊。咸丰六年(1854年)七月初五日,武访畴由西安府奉旨转调延榆绥兵备道时,他母亲不幸去世。武访畴奔丧归家,血泪泣文,痛悔自己对母亲“……病不能奉汤药,殁不能视含殓……”,没有尽到人伦之孝。联想到官场腐败、世事维艰,于是下定决心,就此辞官。从此开启了十多年的、主持汾州西河书院的教育生涯。</p> <p class="ql-block">朱氏牌坊的精美,据说在山西数得上第一。</p><p class="ql-block">牌坊坐东朝西,四柱三门,总高约十米,面宽约十五米。基座高一米,由四位虎背熊腰的力士背负;基座上,矗立着四根霸王柱,由四块雕刻精细的夹杆围抱。明间两根霸王柱前面,还分别支撑着镂空雕的戗柱,蛟龙缠绕往复,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气势恢宏。一楼额枋下的两个雀替,也是镂空雕的云龙戏珠,较南樊李恭人牌坊的雕工,似乎更胜一筹。</p> <p class="ql-block">影壁两边书对联一副:“茹蘖饮荼数十载鹄歌矢节,丸熊封鲊九重天凤诺扬休”。上联说:朱氏老夫人含辛茹苦几十年让鸿雁高歌她的气节;下联说:朱氏老夫人像唐代柳仲郢(柳公绰之子)的母亲韩氏、和晋代陶侃的母亲湛氏,教子有方,让天上的凤凰也为之欢歌。</p> <p class="ql-block">按理,如果武访畴以自己的身份向朝廷请封,他母亲至少可以得到一、二品官员家属才可以享受的“夫人”封号。值得注意的是,武访畴并没有以自己的身份为母亲请求封号,而是以他父亲——一个无官无职的乡间秀才——的名义向朝廷请求封号。所以,朱氏牌坊的名称就是“旌表资政大夫庠生武烈之妻朱氏节孝坊”,回归到了“朱氏”最普通的身份。“庠生”就是“秀才”,是武烈的身份。“资政大夫”是武访畴貤赠给父亲的名分。这个小小的细节,说明武访畴不但对母亲感恩戴德,对自己的父亲也念兹在兹,没齿敢忘。他对父母亲的钟爱和崇敬,是融入了自己的骨髓啊。</p> <p class="ql-block">但是,武家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在与武访畴曾孙、现牌坊管理人武老先生的攀谈中,我还了解到,满清结束、共和兴起,武访畴的两个孙子——也就是武老先生的三叔和四叔——都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其中一个叫武钟奇,与陈赓、徐向前、胡宗南等同学,都是黄埔四期的优秀生。抗战爆发,他的这两位叔叔都走上了抵御外侮、拯救国家民族的前线,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阳武村,告别了武老先生,我的心情久久难平。我想,倘若武访畴九泉有知,会不会为自己的儿孙感到骄傲?阳武村的武家,又该不该被我们尊奉为“忠孝传家”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6日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