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玄宗的宰相们,看李唐兴衰

可乐爷爷

<p class="ql-block">唐玄宗李隆基从名不见经传临淄王,李旦的第三子,摇身一变成为傲视天下的一代明君。确实体现了他的智、勇、谋、略,也正是因为有了他,才有了中唐盛世。</p> <p class="ql-block">神龙政变后,武则天逊位,太子李显接位。接位后的李显,还是想大展宏图的。他恢复了唐朝旧制,减轻赋税,发展经济,重视文化;通过外交,巩固边疆。他与韦后是患难夫妻,过分听命于韦后,过分溺爱安乐公主。韦后要做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要做太女,合谋毒杀了中宗李显。</p><p class="ql-block">在李唐江山又要女主天下之际,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形成联盟。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小女儿,也是中宗、睿宗的小妹,形貌作派均似武则天,深得武则天的喜爱。她也是善于权谋,凶猾无比,朝臣大多是她任用的。她手握权柄,举足轻重的人物,韦氏对她很忌惮。李隆基有了太平公主做后盾,确有如虎添翼的感觉。平定韦氏之乱虽一波三折,但还是很庆幸,一举成功。</p><p class="ql-block">不愿做皇帝的李旦,第二次绑上了皇帝的宝座,也就是睿宗。宰相每向睿宗奏请,他都是说,这事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知道吗?想不管事的睿宗还是逃脱不了烦扰。先是确定太子人选;后是如何平衡强强怒怼的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好在睿宗的长子李成器,他坚决不做太子。他说和平时代立储论嫡长,乱世论功勋。避免了太子之争,也才有后来的五王也就是李隆基的五兄弟同床共枕,把酒言欢的佳话。太平公主与太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太平公主想着如何废太子?李隆基想着如何摆平太子?太平公主对睿宗说,夜观天象,主星暗淡,客星明亮,暗指太子危及到睿宗的皇权,想激怒睿宗,废了李隆基。没想到弄巧成拙,本不想做皇帝的睿宗来了个顺水人情,干脆退位。李隆基上位后,两人的矛盾更加白日化,双方都磨刀霍霍。得知密报后的李隆基抢先一步,太平公主败后被赐死。李隆基开始了他的开元盛世。</p><p class="ql-block">李隆基确实是明帝,他为了便于他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不受功臣们的羁绊。他把参与与太平公主恶斗的功臣都贬出京城,其中包括后来又返京做宰相的张说,把三朝宰相姚崇返京为宰相。姚崇和宋璟都是他做太子时他任用的宰相,两人除恶扬善,革除时弊,社会风气大有改观,但动了太平公主的奶酪。李隆基丢卒保车,不得已将他俩贬出。这两人虽支持李隆基铲除太平公主,但未能参与。</p> <p class="ql-block">救时宰相。唐玄宗真正走到了权力舞台的中央,他要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再次提用姚崇为宰相。姚崇也借机提出了“十条”施政纲领,唐玄宗欣然接受。姚崇的特点:忠君,深明大义;办事雷厉风行,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快刀斩乱麻。有一次,姚崇家办丧事,请假了十来日,朝堂里的公文堆积如山,另一宰相卢怀慎不敢决断,向唐玄宗请示。唐玄宗说:“我把天下事交给了姚崇,你坐观其成就好了。”姚崇假满归朝,几天时间处理完了所有积压的公务。姚崇不无得意的问齐瀚:“我当宰相,比起管仲、晏子何如?”齐瀚沉思后回答:“不如。管仲、晏子的方法后世可用;你的灵活机变的处事方法只能受用你的一生,你可称谓救时宰相。”欲知古,问高君;要问今,问齐君。高君是高仲舒,齐君就是齐瀚,姚崇也很欣慰。卢怀慎甘做绿叶,被戏称为“伴食宰相”。在百废待举的时候,要想励精图治,唐玄宗就需要这样善于应变的人才。此时的唐玄宗一心拯救社稷,从自身做起,克制奢侈,提倡勤俭。皇后后宫养蚕。以至于宰相姚崇在寺庙里办公,宰相卢怀慎病逝,无钱买棺材,只能卖掉老奴。开源节流,水满央池,鱼儿也就滋润了。</p><p class="ql-block">姚崇还是一个很有担当的人。连续几年,山东蝗灾,古人认为是天遣。只能焚香拜佛,乞求上天怜悯。姚崇可不这么认为,他清楚的知道,磕再多的头也没用。他请求唐玄宗下诏灭蝗,唐玄宗也有顾虑。他说,有功归于上,有过归于己。得到唐玄宗的首肯后,发文灭蝗,并以灭蝗多少,列入对各官吏的考核。“由是连岁蝗灾,不至大饥。”</p><p class="ql-block">坚持在寺庙办公,不肯住进皇家“四方馆”的姚崇,最后还是因为二个儿子“广通宾客,颇受馈遗”,不得不多次向唐玄宗辞职。他推荐了他的继任者宋璟。</p> <p class="ql-block">持正宰相。宋璟与苏颋关系甚厚,苏颋遇事多让于宋璟,宋璟论事苏颋力挺。宋璟的处世风格与姚崇迴然不同,他守文持正,眼睛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他首先恢复了废除以久贞观时的谏官议政制度,此时的唐玄宗还是虚怀纳谏的。宋璟也一次又一次犯颜直谏,不顾唐玄宗的面子。不肯越礼制,唐玄宗嫁女儿的嫁礼不可超过以前;王国丈想修大坟也彻底黄了;李成器的亲戚薛嗣先想在京城谋个小官被否了;唐玄宗想给特别宠的皇子、公主另起漂亮的名字备用,宋璟对唐玄宗说,天子之爱,尤如天地覆荫苍生,对自己的子女更应不偏不倚,一视同仁。他自己也是行为端庄,确有傲骨风范。他离任广州,广州吏民为他立碑。他得知后,对唐玄宗说:“我在广州也没有特别大的贡献,今因我得到皇上的恩宠,曲意阿谀逢迎。此风不可长,就从我开始,你下诏废止。”唐玄宗听取了他的建议。</p><p class="ql-block">宋璟不光是唯才是用,他对唐玄宗说,李邕、郑勉那两人有才,但心术不是很正。不用浪费了他们的才干,重用了又会生祸害,不如让他俩做个刺史。他不但不任人唯亲,而且还唯亲不任。他有个堂叔宋元超,参加吏部选人。牛逼哄哄,自以为势在必得。主管官员一边物色肥缺,一边上报宋璟。宋璟说,宋元超确是我的堂叔,但是,我担心以私废公,他不能被录用。不报宋璟的名号,本来还可以搏一搏;这样一来,弄巧成拙,机会就这样没有了。</p><p class="ql-block">宋璟以身作则,守正不阿。性格决定了他不灵活,在处理“恶钱”的问题上,抑制市场流动,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还有就是疾恶如仇,对不服判决的从严处分,结果导致有冤情的无处伸冤。两个原因,使得宋璟的宰相生涯走到了尽头。</p><p class="ql-block">苟清其源,何忧不治。唐玄宗用姚崇、宋璟虽然有时候损了面子,但李唐走向盛世。正如《资治通鉴》所说“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醒,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能比焉!</p> <p class="ql-block">全能宰相。此一时彼一时,随着李唐兴盛,唐玄宗的内心也在悄然变化。在一片繁荣的景象下,唐玄宗需要掌声,需要鲜花。不喜欢鱼鲠在喉,芒刺在背。张说是朝野公认的“一代文宗”;而且,在军事上也很有建树。开元八年,张说担任天兵节度使。在王晙诱杀突厥部落酋长的前提下,他只带二十骑,入突厥部落营,与他们同吃同睡。他的诚意打动了突厥人,避免了一次血醒的兵戎相见。唐玄宗的需要,才有了张说的梅开二度。此时有三个宰相,源乾曜、张嘉贞、张说。源乾曜性格温柔;张嘉贞吏事强敏,刚愎自用,就难免与张说有一场争斗。这与唐玄宗的心态悄有变化有关,以前他都是用了一正一辅,一刚一柔。这次无主次之分,也就包容了不齐心协力。</p><p class="ql-block">一山不容二虎,二张的较劲就此展开。在裴伷先是不是要廷杖这个问题上,二张在朝庭上激争。张嘉贞坚持要廷杖,张说坚持刑不上大夫。这个结果不说大家也会知道,能站在朝堂上的肯定是士大夫。张嘉贞落败了,这远不是张说的目的,他要的是张嘉贞出局。不巧的事,张嘉贞的弟弟出事了,张嘉贞怕受到牵连。正在张嘉贞不知所措时,黄鼠狼给鸡拜年了,张说要他在家闭门思过,说不定唐玄宗会网开一面。张嘉贞无奈地听取了张说的建议,唐玄宗觉得张嘉贞做贼心虚,无脸见人,罢去了张嘉贞的相位。</p><p class="ql-block">张说如己所愿,也大有建树,大力改革。他裁军,把“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兵农之分,从此始矣。”他改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使得首席宰相一人独大。</p><p class="ql-block">泰山封禅,这是自认有功绩的皇帝都想做的事。首席宰相张说当然知道唐玄宗的心思,他也极力推崇这件事。一向温柔的另一宰相源乾曜极力反对也无济于事。泰山封禅,天子“推恩”,推给谁?谁来推?这些都由总导演张说说了算。他的演员表出来的时候,连他的学生张九龄也看不下去了。建议老师不能不顾一切地搞小圈子,太张扬,多做修改,不能留下悔恨。此时的张说根本听不进去,也由此引发了众怒。</p><p class="ql-block">岳父称为泰山的典故就缘于这次泰山封禅。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是一个九品官,张说将他列于演员表中,一下子跃升为四品。唐玄宗见名不见经传的郑镒,很好奇。便问郑镒,郑镒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回答。一旁的优伶黄幡绰不无讽刺地说,此泰山之力也。唐玄宗闻言,大为不悦。从此,后人称岳父为“泰山”。</p><p class="ql-block">泰山封禅之后,唐玄宗对张说的倚重和信任心大打折扣。加至宇文融、李林甫地弹劾,张说被捕下狱,命系一线;得高力士的暗助,唐玄宗勤令张说致仕,在家修史。</p> <p class="ql-block">豪门宰相。萧崇和裴光庭一武一文,都出于豪门。萧崇是南梁的后裔,裴光庭是裴行俭的儿子。裴行俭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善于鉴别人才,大唐的将领大多是他培养出来的。他准确地预测了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命运。裴行俭对李敬玄说,读书人的前程是否远大?首先是度量见识,而后才是才艺。王勃有文采,但气质浮躁、浅露,不可能有高官厚禄;杨炯稍微沉静,应该可以做到县令、县长;而另外两个,能得以善终就算幸运了。后来,王勃渡海落水被淹死;杨炯寿卒于盈川县县令任上;卢照邻因患顽症不能治愈,投水自尽;骆宾王因谋反被处死。黑山之战,鏖战一天,天色已晚,繁星点点,将士在山谷就地扎营。他一看,命拔营移山上,大家都疲惫不堪,很不情愿。但军令如山,不得已而为之。结果夜里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积水一丈多深,将士无不叹服。</p><p class="ql-block">裴光庭坚持论资排辈,他发现有好多老老实实工作的人,几十年都得不到升迁。而一些善于钻营的人,华丽的外衣展示给人看的,一升再升。凡事无绝对,都有两面性,至今这个问题还是存在着。</p><p class="ql-block">萧崇和裴光庭两人一直不和,唱反调,你支持的我会毫不犹豫地反对;你反对的我会义无反顾地支持。两人一直死抠,直到裴光庭离世才得以消停。</p> <p class="ql-block">诤谏宰相。唐玄宗总感觉两人宰相死掐,肯定不行。他让萧崇再推荐一个宰相。萧崇以为韩休忠厚老实,易控制。于是,推荐了韩休。没想到韩休更是一个认死理、一根筋的人。韩休说,萧崇推荐他是为国举才,不是为个人立私恩。他的刚直不输宋璟。宋璟都说,没想到韩休能做到如此。唐玄宗也很招架他,每与宫中宴乐或游猎都要问,韩休知道吗?往往是话还未说完,谏疏已至。唐玄宗曾站在镜前默默不乐,左右说,韩休为相,皇上您都瘦了,何不逐之?唐玄宗叹着气说:“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崇奏事常顺指,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吾身也。”</p><p class="ql-block">韩休的有恃无恐,让萧崇很不爽。萧崇向唐玄宗提交了辞呈,唐玄宗感到很意外。我没有厌你,你何必要走呢?萧崇说:“臣蒙厚恩,恃罪宰相,富贵已极。在陛下不厌臣时,故臣能从容引退;若等到陛下厌弃时,哪有从容引退呢?”韩休的诤谏终于突破了唐玄宗的底线,唐玄宗已无法容忍,干脆让两个人一起下台,自己落得个清静。</p> <p class="ql-block">诗人宰相。唐玄宗启用了两个新宰相,一个是张九龄,一个是裴耀卿。两人不仅品德高洁,才华横溢,而且精诚团结,和衷共济,公而不私。</p><p class="ql-block">唐玄宗赞美张守珪的功劳,想让他做宰相。张九龄说,宰相者是治理国家的,不可以用来做赏赐。唐玄宗说,给他个名号,不让他行使权力。张九龄回答:“不可,惟名与器不可假人。”唐玄宗听取了张九龄的建议,拜张守珪为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赐二子官,赏赉甚厚。</p><p class="ql-block">开元二十四年,张守珪命安禄山讨奚、契丹叛者。安禄山恃勇轻敌冒进,为敌所败,损兵折将。张守珪欲斩安禄山,又惜其勇,于是押送京师。张九龄批曰:“昔穰苴诛庄贾,孙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唐玄宗惜其才,敕令免官。张九龄说:“禄山失律丧师,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没想到竞一语中的。</p><p class="ql-block">极力保皇后,皇后就是与唐玄宗同舟共济,后宫蚕桑的那个王皇后。为人俭朴,待人至诚,是典型的贤内助。但肚子不争气,没有一儿半女。武惠妃是武则天的内孙女,有武则天的气质,深得唐玄宗的宠爱,而且有王子寿王李瑁,瑁也深得唐玄宗的喜爱。唐玄宗又要像李治那年那样“废王立武”,瑁也理所应当为太子。历史总是那么的相似,遭到了张九龄的极力反对。武惠妃对唐玄宗说,太子瑛勾结鄂王瑶、光王琚要加害她母子。唐玄宗很生气,对张九龄说,我要废了太子。张九龄曰:“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献公听骊姬之谗杀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之诬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唐玄宗犹豫不决,武贵妃没辙,重礼贿赂张九龄,送礼的被张九龄一顿训斥。太子和二位王子得保,可太子确实有点愚拙,依旧和二王朝夕相玩。</p><p class="ql-block">李林甫不断的在唐玄宗面前告黑状,说坏话。说废立是皇帝您的家事,何苦问计于宰相。唐玄宗下定了决心,张九龄罢相,才有王皇后被废,打入冷宫,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悲剧。王皇后不久就抑郁而亡,内宫无不掩面痛哭;武惠妃总有三个厉鬼缠身,也不治而亡。</p><p class="ql-block">张九龄的高洁总让唐玄宗念念不忘,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唐玄宗一定会问:“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在逃亡的路上,悔不当初,还特地去了张九龄的墓祭拜。</p> <p class="ql-block">奸佞宰相。李林甫通过多年的钻营,终于登上了相位。他勾结武惠妃,勾结宦官,告黑状,使绊子,终于如愿以偿。</p><p class="ql-block">源乾曜三度为相,他为相时,李林甫想通过他的两个儿子巴结上源乾曜,请源乾曜推荐他为相。源乾曜直截了当地说,他为人不正,不是做宰相的料。唐玄宗想让李林甫为相,征求宰相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说:“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p><p class="ql-block">李林甫为相19年,将李唐由盛转衰。关于李林甫在这里就不多说了,请看前面的<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r074de"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有多可怕的李林甫</a>。</p> <p class="ql-block">混混宰相。武惠妃逝后,唐玄宗很失落。在茫茫女人中,看中了儿子寿王瑁的妃子杨玉环,先命出家做女道士,再命还俗入后宫。有了厚颜无耻的唐玄宗,才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也就谱写了《长恨歌》。同样,也让一个混混杨钊摇身一变,变成了杨国忠成为国舅、宰相。</p><p class="ql-block">杨国忠一步登天后,四年宰相做得最多的是骄横跋扈,说得最多的是安禄山必反。安禄山本来唐玄宗在世时,不好意思反。可以说是杨国忠促使了安禄山提前反。当安禄山真正反时,他也无任何对策,只能建议唐玄宗悄悄的逃出京城,入蜀避难。也就有了马嵬坡兵变,杨国忠被将士宰杀,杨贵妃玉殒香消。</p> <p class="ql-block">纵观唐明皇李隆基,开元盛世,天宝颓废。再看宰相们,凡是不让皇帝舒坦的宰相,都是有作为的好宰相。反过来,迎合皇帝,讨好皇帝,帮皇帝寻开心的大多都是奸相。</p><p class="ql-block">我曾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忠言”一定都要“逆耳”?不能像良药那样,多加点糖也就不那么苦口,是吗?但是,还真不是一回事,就好比,逆鳞总会让鱼难受,不按住也逆不了鳞;也就懂了忠言必犯颜。</p> <p class="ql-block">参阅《资治通鉴》、《血腥的唐朝》。图片来自百度。</p><p class="ql-block"> 2024.11.0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