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楚和半窑的由来

非哥记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 / 徐守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一块土地都有前人走过的足迹,每一条河流都流淌着先民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宿迁市宿城区河滨街道和支口街道辖区,分别有半窑和探楚两个地名。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两个行政村如今都变成了社区。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个社区名字的来历,竟与西楚霸王项羽有关。项羽(公元前232--前 202),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宿迁市宿城区)人。他是反秦义军的重要领袖,是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盖世英雄,是宿迁人民的骄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围困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南),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哀大势已去,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虽然英雄末路,但依然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自信和豪迈,妻子虞姬拔剑起舞,歌以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毅然自刎,生命可贵,但此时只能以死来报答项羽。项羽别姬后带领八百子弟突围到乌江,不愿再起干戈,未过江东,便杀身成仁,一代盖世英雄就此陨落。他的几十万人马,死的死,散的散,只有20多人逃到下相。这些人多为江东子弟,跟随楚霸王多年,不忍心看着楚霸王失败,他们在城西北的一个村庄住了下来,探听楚国情况,伺机报仇雪恨,卷土重来。这个村庄后来便被称为“探楚庄”。他们在逃亡途中,风餐露宿,昼伏夜行,路上干粮吃完了,只好在树林子里找野果子充饥。他们在一座山上采到一种叫山楂的小红果子,吃饱之后,还摘了好多带在身上,一路上未吃完,带到了探楚庄,他们把吃剩下的山楂种子种在在地里,第二年就长出许多小山楂树苗。不几年,山楂树就结了好多山楂果。这山楂果不但好吃还能治病,是一种很好的中药,老百姓都说,这是楚霸王给家乡父老带来的吉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那以后,探楚庄几乎家家都种了山楂树,规模逐渐扩大,成为这里一项特色产业。每逢秋天,山楂果熟了,满树通红,好像挂灯笼一样好看。乡亲们把山楂果磨成糊子,做成山楂糕,逢年过节,摆在贡桌上敬奉楚霸王,他们把这种糕叫做“霸王糕”。人们怕被刘邦知道犯杀头罪,又改叫水晶楂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他们看到刘邦统治下社会逐渐走向稳定,民众也逐步走向安居乐业,就连项羽家乡的族人也都能各得其所,没有被追究,于是他们就打消了报仇的念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人员太多,仅仅种植山楂生活也难以维持生存,于是分开10来人就搬到正东10里多路的下相城西北角四华里处两河夹一滩的地方(如今的黄河上院),这里紧靠泗水,芦苇茅草遍地,他们搭建草棚,盘窑烧砖,自主谋生。在盘窑烧砖时,他们在附近又找几个伙计帮忙,不分白夜地制坯、装窑、烧窑,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当他们出第一窑砖时,只有一半合格,另一半有裂缝。可是他们并没有灰心,于是又烧第二窑。在出窑时,一看,不知为什么依然是一半合格,一半有裂缝。于是,他们烧了一窑又一窑,但是依然是一个结果。几年过去了,还是烧不出理想的砖来,总是半窑好半窑孬,虽然他们挣的钱不多但必定有了一定的收入,有了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后来陆续做起了别的营生,人们就把他们的村庄叫半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两个流传至今的地名记录着宿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们依然感受到楚霸王叱咤风云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徐守京 ,1986年11月参军,1988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学习,1990年7月毕业,1997年转业回到宿迁,现任市公安局宿城分局水警大队一级警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