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松弛感,滋养孩子的幸福人生</p><p class="ql-block">松弛感 ,指一个人面对压力时 ,能够轻松驾驭、给自己更多空间的状态。松弛感不只是个人的 生活理念 ,也是一个家庭需要具有的氛围。可以说 ,在有松弛感的家庭中 ,父母情绪稳定 ,为人松 弛 ,教育孩子便松弛 ,孩子也会有松弛感 ,未来会更可能拥有稳定的情绪和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 那么 ,我们该怎样营造家里的松弛感 ,该怎样培养有松弛感的孩子呢?</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超越时空的松弛感,家庭对孩子的精神“富养 ”松弛感 ,是一种主观感觉和判断 ,并没有唯一的衡量标准 ,一个家庭是否具有“松弛感” ,旁 人在接触后就能迅速整合出结论。不同于个人散发出来的松弛感 ,家庭所具有的松弛感涉及到家庭 内的每个成员 ,通常指家人在相处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轻松、自在、愉悦、舒适的氛围。这种 氛围的稳固性不仅体现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互动中 ,更体现在面临一些突发的麻烦、困扰等负性事件 时 ,家庭成员们依然能够做到从容淡定 ,不相互指责、埋怨 ,而是友好协商、共同解决问题的一种 样态。从小家的建设上来说 ,松弛感也是家庭文化特色和底蘊的一种外在表现 ,更是个人舒展成长 的养分。</p><p class="ql-block">家庭松弛感满满 ,孩子会拥有哪些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1. 行动舒展丝滑。</p><p class="ql-block">“松弛”原本用来描述肌肉或皮肤等不再紧实 ,表现出松懈 ,但用这一词所表达的人们心境状 态或行为举止 ,却是令人向往和渴望至极的。</p><p class="ql-block">孩子从小生活在富有松弛感的家庭 ,特别是在生命之初不能用语言表达内心想法之前 ,则可以</p><p class="ql-block">用外在肢体行动肆意表达自我 ,通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来满足源源不断的好奇心。比如 ,看到新玩具 ,不会胆怯地躲到父母身后畏缩地等待 ,而是目光炯炯自然而专注地靠近甚至伸手触摸。当父母毫不吝啬地宽容孩子行动上的“小失误”和“不成熟” ,孩子便可以探索任何想要了解的地方和事物。这种养育使得孩子从外在的行为上就能呈现出自由、自主、舒适、灵活和放松的状态 ,可以说从头发丝到脚趾头 ,孩子全身上下都很少感受到紧张和约束 ,更不会被控制和吓唬 ,取而代之的是鼓励、微笑、悦纳、理解和支持。如同充分享受阳光雨露、尽情生长的花草树木一般 ,松弛感满满的家庭里常常会造就出自然舒展的孩子 ,即使偶尔来一场暴风雨 ,也能依靠弹性和茁壮迅速挺拔起来 ,脸上总能绽放出明媚的笑容。</p><p class="ql-block">2. 思维活跃豁达。</p><p class="ql-block">松弛的家庭会接纳不同想法和需求 ,家庭成员在认知思维上具有多元性 ,彼此间很少去否定 , 更不会去排斥。这使得孩子从小就能接触并见识到差异并存的和谐与通达 ,自身也可以畅所欲言 , 不用担心和顾忌是否有什么说得不对或触犯什么规则 ,以至招致父母的批评和责骂。正值大脑神经 元飞速联结、记忆力也是巅峰时刻的孩子 ,如果长期在没有包袱和后顾之忧的环境里生活 ,就会表 现出异于常人的“学什么都快、记什么都牢固”的认知学习特点。当所有的学习都源于内驱力量 , 孩子就更容易发展出敢想敢做的行为品质。</p><p class="ql-block">3.情绪稳定愉悦。</p><p class="ql-block">排除个体的先天气质 ,孩子的情绪、情感很多时候也是在后天生活中逐渐习得的。大人遇到事 情如何回应、表达和应对 ,孩子就会如何模仿 ,且这种学习成果具有惊人的复刻和再现功能。</p><p class="ql-block">比如:家长成长</p><p class="ql-block">学校课程之深度阅读 </p><p class="ql-block">早上出门后 ,父母发现忘记带手机 ,没有表现出任何慌乱 ,而是淡定地继续送孩子上学 ,那么当孩 子偶尔忘带学习用品时 ,也往往能从容地先找同学借用 ,理性地解决当下问题 ,而不是魂不守舍 , 困在焦虑懊恼的情绪里无法自拔。</p><p class="ql-block">如果一个孩子成长在缺乏松弛感的家庭中 ,见证了大量的争吵、埋怨和过激的场面 ,即使后续 受到了充分的优质高等教育且成才、成人后 ,如果不再次就如何主动调控自己的情绪进行后天学习 和提升 ,在面对棘手、猝不及防和颇具挑战性的情境时 ,依然会原封不动地把父母当年处理问题的 方式进行复刻 ,而他尖刻、愤怒、紧张的样子 ,又会如内化为本能一般被孩子悉数全收。反之 ,如 果父母在家中常表现得从容淡定 ,遇事理性应对 ,孩子也会波澜不惊 ,临危不惧 ,底气十足。这也 是我们常说的个人气质和家族家风的延续 ,言传身教的真谛亦存于此。</p><p class="ql-block">4.举止儒雅友善。</p><p class="ql-block">即使物质条件普通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成长于有松弛感的家庭 ,他也能体验到精神上的富足。</p><p class="ql-block">被如此“富养”的孩子 ,在遇到未能如自己心愿的事情时 ,不会用智力上的逻辑得理不饶人 , 咄咄逼人 ,而会用宽厚的情商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 ,并接纳个体差异 ,会习惯于从善意的角度归因 , 解释他人的言行 ,体谅他人的难处 ,进而也会在待人接物中表现出儒雅友善的举止。</p><p class="ql-block">也许在某些时刻或者阶段 ,孩子的上述友善并没有得到回报 ,甚至还会吃些小亏。但从长远来 看 ,孩子身上这种与生俱来的优良品格 ,终将有助于他为自己吸引更多的善意和友好 ,在家庭以外 的环境中继续收获松弛感。正所谓“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修得儒雅友善之人在高压力、快节奏 的社会中方能“行云流水 ,处而不惊”。</p><p class="ql-block">让家庭“松弛 ”下来,有哪些小技巧</p><p class="ql-block">从本质和源头上来说 ,家庭的松弛感并不取决于是否拥有金钱等物质基础 ,而是在很高程度上依赖于情感等精神财富的累积 ,离不开每个家庭成员的努力和共同营造。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 ,</p><p class="ql-block">父母的决定性作用毋庸置疑。</p><p class="ql-block">1.在父母双方当中内定一个“领导者”。</p><p class="ql-block">任何一个组织都离不开优秀的掌舵人 ,家庭的松弛感营造也需要一个强大的“主心骨”。“领导者”的角色是一个相对概念 ,营造意识越强、情绪调控能力越高、生活情趣越多的一方 ,往往越能够在关键时刻维持住家庭的松弛感。赋予这个人以信任和依赖 ,在更多时候由这个人来负责让家庭“松弛”下来。一旦这个人的地位被认可 ,对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p><p class="ql-block">2.家庭成员间刻意增加肢体语言。</p><p class="ql-block">“松弛”在本质上来源于我们客观存在的身体。相对于大脑和思想 ,身体松弛更需要直接的触摸和感知 ,而不是语言进入大脑进行加工后 ,再发号命令让身体放松下来。所以 ,家长日常要多积累习惯性的肢体交流语言 ,比如拥抱、轻拍后背、抚摸头发、拉手等等。</p><p class="ql-block">3.语言交流中尽可能避免使用反问句。</p><p class="ql-block">人类的语言极富魅力 ,既能让人身心愉悦 ,也能令人心口堵塞。家庭要有松弛感 ,说话尽可能 不用反问句 ,因为这种话语会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质疑和不信任。</p><p class="ql-block">即使不认同、不理解 ,也完全可以用好奇来替代 ,可以将“为什么不”“怎么就不能”这类话 语调整为“哦 ,是吗”“我不是很懂/我没听明白 ,再说说”。</p><p class="ql-block">4. 刻意练习多元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有时家庭不松弛 ,是因为全家的思维同质性过高 ,遇到问题时都按照一个思路想问题 ,认为在家长成长,学校课程之深度阅读 ,这种情况下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缺乏向外拓展的思维 ,更做不到理性的取舍。要知道 ,很多时候我 们不能做到时间和内容、计划的“全部完美” ,而是要在现状下实现“最优”。</p><p class="ql-block">5.主动挖掘琐碎日常中的小幸福!</p><p class="ql-block">时间构成生命 ,琐事充满日常。当我们被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家庭事务困扰时 ,就很容易让时光 毫无生趣地溜走。这时就需要主动发现那些微小而美好的事物 ,用超高的热情和精力去做没有“巨 大意义”的事情。比如 ,做家务是每个家庭都必须应对的“负担” ,但如果家里总有人听着音乐洗 碗 ,边愉快地聊天边拖地、讨论旧衣物的去留•••如果连最枯燥乏味的内容都能做得津津有味 ,还 有什么事情能让人不放松?恰恰是这些漫不经心的小事情让一家人得以酝酿出幸福 ,让生命倍感充 盈。</p><p class="ql-block">6. 在亲密关系下保留小小的自选空间。</p><p class="ql-block">有人认为 ,家人亲密了氛围自然松弛 ,而想要亲密就要尽可能地形影不离 ,其实不然。完美的 家庭关系恰恰需要在亲密无间中仍能保持小小的自选空间 ,在“开心”的大原则下 ,可以灵活对待 “全家在一起”的活动。譬如 ,旅行时在安全允许的条件下 ,可以根据兴趣点 ,全家在一些时段分 组游玩、娱乐或休息。又比如看电影 ,可以全家一起出门 ,看不同的内容 ,呈现出“各自逍遥 ,欢 声笑语”的美好画面 ,家庭的松弛感就会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7.提高对做饭这件小事的重视。</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 ,即使在当下外卖速达、家外就餐便利的情况下 ,仍然需要在家做 饭吃。有研究结果显示 ,一起做饭、吃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家人的亲密程度。松弛感本身就是 一种关系 ,如果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将一家人紧密地聚拢在一起 ,成员间就会只是松散的“弱关系”。 而且 ,做饭本身涉及诸多精细动作 ,可以有效刺激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 ,能让人感觉到放松和快 乐。可以说 ,家里的饭菜不仅喂养我们的身体 ,还能够喂养我们的亲密关系 ,在一粥一饭间营造出 家庭的松弛感。</p><p class="ql-block">二:培养</p><p class="ql-block">助孩子建立松弛感</p><p class="ql-block">松弛感 ,可以理解“处理应激事件的一种态度或能力 ,它的内核其实是稳定的情绪 ,以及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字面意思看 ,松弛感显然是与紧绷、紧张、焦虑、内耗等状态相对的。很多家长开始对松弛感关注 ,反映出对孩子压力状态的警惕 ,更显示出对孩子养成放松、从容的生活状态和应对风格的重视。想帮助孩子建立松弛感 ,家长要重视以下三方面的培养。</p><p class="ql-block">1:建立积极的思考方式 ,孩子遇事就有松弛感,说到松弛感 ,我们会想到在遇到困境、挫折、挑战时 ,孩子所呈现出的态度、情绪和行为。遇 到不如意的事情 ,孩子的反应是“我不行”“我就是不如他”“算了” ,还是“我要看看别人怎么 做的”“我要再加把劲”“我要想想别的办法” ,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后者被称为“成长型 思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 :“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生活。 改变想法 ,你就能改变生活。”</p><p class="ql-block">2:成长型思维,能够让孩子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面对不利环境时 ,他 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 ,用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和成长。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这种思考方式 呢?</p><p class="ql-block">不用所谓“聪明与否”框住孩子。让孩子知道 :努力和接受挑战能让大脑变得越来越聪明、 越有经验。比如 ,生活中看到奥运冠军、艺术家作品或者是竞赛获胜的哥哥姐姐 ,家长可以向孩子 展示这些人物如何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练习 ,而不是完全靠聪明和天分获得成功 !</p><p class="ql-block"> 3:家长成长</p><p class="ql-block">学校课程之深度阅读 </p><p class="ql-block">用“具体鼓励”代替“泛泛表扬”去肯定孩子。比如 ,看到孩子好的表现 ,家长可以说“你 画得很认真 ,我看到你涂色很细致”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哪方面努力被认可了 ,并能够坚持下去 ; 对于孩子表现不突出的领域 ,如跳绳时孩子说“我永远跳不好” ,帮孩子换成这样的说法 :“你现 在还没跳得特别好 ,但是你已经开始练习了(不过我们可以继续练习)。”</p><p class="ql-block">当孩子有了“承认努力 ,不轻易否定自己”的思维方式 ,才有可能建立起“淡定应对困境”的 松弛心态。</p><p class="ql-block">具有良好的自尊感 ,孩子自然多些松弛感,被称为“ 自尊心强”的人 ,会重视别人怎么看自己 ,受外界评价的影响较大。但自尊感与自尊 心不同 ,自尊感是指自己如何看自己 ,不是通过别人的视线来判定自己 ,所以受外界的影响较小。 比如 ,被当众批评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 ,因为是从别人的视线看待自己的 ;</p><p class="ql-block">但如果孩子的自尊感高的话 ,就不会太影响到情绪。如果孩子能够喜欢自己、对自己有信心、 能接受批评并接纳自己当下的状态 ,遇到挫折时 ,他虽然会懊恼 ,但也会自我调适并克服挫折。</p><p class="ql-block">每个人从婴幼儿、青少年到成人 ,生命中会不断出现许多选项 ,每次选择都会伴随着担忧与焦 虑。在一来一往的拉扯状态下 ,自尊感低的人会感到高度的焦虑与犹豫 ,害怕选错并感到后悔 ,这 样的情绪状态容易泛化到其他事情上 ;而自尊感良好的孩子更重视自我核心价值 ,相信自己的能力 , 并能够接受挑战、坦然接受失败和质疑 ,就是大家常说的“不内耗自己”。</p><p class="ql-block">孩子获得自尊感的关键是从小获得“尊重”。尊重不是说说而已 ,而是要家长真的付诸行动 , 能倾听孩子的心声、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尊重孩子的权利 ,等等。</p> <p class="ql-block">在成长的过程中 ,孩子会有很多行为和选择不符合成人视角的规则和规律 ,甚至让家长觉得 “很没面子”。这时候怎么去尊重孩子呢?答案是平等沟通 ,有互惠和协商机制 ,建立起必要的奖 励和惩罚机制。比如 ,大人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就是平等 ,用这种行为告诉孩子 :“我们的对话是平 等的 ,不是居高临下的。”“我们能互相看到对方的眼睛和表情 ,我愿意和你商量。”</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 ,建立孩子的自尊感 ,就是在微小的事情上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所有权。</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 ,要想孩子建立松弛感 ,就要让孩子学习积极思考 ,从容应对困境 ,同时尊重孩子的 想法和权利 ,让孩子获得良好的自尊感和控制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