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电子学院退休教职工金秋欢聚纪实

宗南

<p class="ql-block">  每逢学院聚会前后,总会有一些往事缭绕心间,这次活动后,我在群里发了张老照片,想让大家帮我想想拍照的具体时间,通过大家的回忆,终于有了一个可信的答案,并纠正了我一直以为这是给三位老前辈做80贺岁的错误印象 ,在年龄上,我们和这三位老师差不多有一代人的差距,系里当时的退休群体,除了这三位老师 ,好像也没有几个人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那次活动留下的唯一资料,那个年代能留下这张照片实属不易,他的珍贵在于它可以让我们对电子学院的成长发展历程有很多具体的联想。曾经在电子学院发展过程做出重大贡献的一大批骨干教师都是他们和陆老师等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三位老师都是旧社会过来的人,有着堅实的业务基础和高尚的人品。但又因为曾经从事过和电信相关的职业,在特殊年代就有了麻烦,受过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委屈,然而风暴过后,他们都无怨无悔的投身于发展国家电子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成为我们的恩师和榜样。</p><p class="ql-block"> 80年代,我在实验室将一台机乎成为摆设的一米光栅摄谱仪,改造为扫描光谱仪,成功的在科研和教学中发挥了作用,并把这一工作总结成我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了。后来杨老师告诉我,魏老师(照片里中间)说你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当时我听了很意外,因为我觉得文章的内容谈不上什么学术价值 ,一个实验工作总结而已,竟得到了魏老师的肯定,当然很受鼓舞,增加了工作中的自信心。</p><p class="ql-block"> 一次在马老师(照片里左侧)家聊天,谈起日常生活,他说“现在日子是好过了,但老吃烧鸡也吃腻了喔!”他这句浙江诸暨口音的话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当得到他离世的不幸消息时,我第一时间赶到他家里,家里只有任大夫和他女儿,我协助他女儿把马老师换了衣服…。</p><p class="ql-block">对莫老师印象最深的是60年代末,大家在金湖农场一起走“五•七”道路的日子,大家“三同”,无拘无束…。接下来,大家都集中住金陵院,深挖“无要录”,除了折腾,一无所获…!往事如烟,和金陵院相伴的记忆让我们魂牵梦绕!</p> <p class="ql-block">这次祝寿活动,经过大家的回忆,慢慢接近了原貌 ,直到美篇初稿和大家分享后的11天(16/11),我意外收到当时主持系总支书记唐国洪老师的资料后才最后水落石出。</p> <p class="ql-block">唐老师说:</p><p class="ql-block">“宗南发的一张老照片,我有一套二張。这组照片摄于1998年11月28日,当时我系为莫`魏`马三位老教授举办八十大寿庆祝活动。当年莫老79岁`魏老80岁,马老81岁,平均80岁!系邀请东大党委书记胡凌云,省教委主任陈万年,付校长何立权参加祝寿活动。</p><p class="ql-block">当年系主任是孙小涵,系书记是唐国洪。当时凌一鸣迠议系为三位老教授举办一次八十大寿庆祝活动,并赞助looo元,助力活动顺利举办”</p> <p class="ql-block">  有了唐老师提供的资料,那就一锤定音了!时间上比我们分析的时间晚了7年,而且的确是平均年龄为80岁,聚会离现在已经26年了,那年出生的孩子如今已经是26岁的大小伙子了!</p><p class="ql-block"> 更让我们感动的是活动的倡议者是凌一鸣老师,并为此自己赞助了一千元。充分代表了大家对前辈师恩的感激之情,电子学院师生情的宝贵传统不言而喻!学院同事间的凝聚力也充分体现,我们是一个温馨的集体。</p><p class="ql-block"> 聚会还邀请了原来是我系老师,当时已是省级负责文教工作的书记陈万年同志回娘家同贺,院党委胡凌云书记,付校长,4系何立权也到场为3位前辈老教授贺寿!</p><p class="ql-block">照片生动的再现了这次难忘的活动!</p><p class="ql-block">十分感谢唐老师让我们分享了这份宝贵资料!让我们再次深切感受到26年前那次聚会的温馨,和对三位前辈老师深深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离去年11/7日聚会的日子,再过12天就整整一年了,终于又盼到了金秋欢聚的日子,这是我们年度大团圆的节日,照全家福的日子。活动定在今天下午两点半,我上午8点多就离开下马坊的女儿家了,因为学校要求在十月底前搬迁到九龙湖新区的工作必须完成,金陵院很快将成为电子学院的“故居”了。我还有点事想去处理一下,中午也能在文昌桥宿舍休息一下,免得匆匆赶路,影响午休。</p> <p class="ql-block">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3年来一直没有乘过地铁,今天的体验除了意料之中的拥挤外,更有一种意料之外的心灵触动:满眼看去,都是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口罩不戴了,人人脸上都是迷人的青春气息!像我这把年纪的人还戴口罩,几乎没有一个。这让我意识到自己已经被这个世界边缘化了。所好我还没有老态龙钟的样子,内心也没有觉得自己老了,所以对无人给我让座也毫不介意。四季轮回,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而悄然变化的人身风景却是不会重复的,学生时代的风景早就没有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风景也永远消失了……如今是夕阳无限好啦!</p> <p class="ql-block">学校大门的管控除了口罩,基本上还是原来的样子,右侧小门是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入口,要刷校园卡,中间是机动车出入口,左侧小门是行人和非机动车出口,平时至少有4个着黑色制服的校警执勤,校园3个门至少要10个校警的编制。对此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严格管理是我们国情的需要,很难想象漂亮国,大学没有围墙是怎么混的?!</p> <p class="ql-block">进校后我首先来到五四楼,想给校园卡充值,解决食堂的午饭,结果原来充值的办公室没有了,细看整个五四楼一楼所有的行政部门都没有了,完全恢复了教学楼的样子,并且配备了全套的现代化教学设施,面目一新,洗手间也全部重新装修,上了一个档次,这才是高校应有的样子,很舒心!好在我在临近的校友会堂就得到了我急迫要知道的信息:校西原地校综合楼210室。还好,我有自行车,否则跑死人了,什么事都办不了了!然而,好事多磨,不收现金,我手机不绑银行卡,好在只要密码就能从工资卡上扣钱,在负责人的指导下用自助机解决了,努力克服和时代脱节的问题我们已经无法回避了!</p> <p class="ql-block">9月16号一场百年未遇的强台风“贝碧嘉”路过南京,也洗劫了我们的校园,一下子把中央大道两边五棵近百年的法桐连根拔起,现场狼藉一片 ,目不忍睹,让东大人十分痛心,校方紧急联系园林部门专家指导救助,成功与否一直是大家心中的悬念,为此我认真观察了这五棵树,查看是否有生命现象,幸运的发现,五棵树犹如一直处于昏死状态的病人,开始都有了苏醒的迹象,(看照片中红箭头所指)心中的悬念终于可以落地了!</p> <p class="ql-block">金陵院感觉已经比较冷落了,一,二楼的门都关着,走廊上也没有遇到什么人,有的可能已经搬走了,因为按学校要求,月底前是要搬完的。我发现二楼有的实验室好像还是老样子,没有动。但配电间好像有动静了,意味着实验室可能已经停止运行了。我去近30多年前我参加筹建和工作的“激光光谱实验室”看了一下,这是一个“万级超净实验室”,里面的超短脉冲激光器 ,条纹相机,高分辨率扫描光谱仪,弱信号检测设备都是进口的,只有防震平台和光具座等是国产的,即使现在,国内高校中有这样的条件还是不多的。在它即将在此永远消失前,心中的难离舍也是不言而喻的,算是见最后一面吧!顺便说一句,金陵院在上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金陵院原来以电真空器件为核心的几个专业并存的格局就开始逐步转向和萎缩了,约到九十年代中期,整个一,二楼都变成了后来的“光学工程先进光学中心”。</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沙塘园食堂用餐,感觉目前的状态大概已持续了好几十年了,改革开放后,食堂都先后对外承包了,不再属于学校了,完全商业化了,它就没有什么感情可言了。回想上世纪60年代,国家困难时期,记不清当时学校为什么把我们“学生文工团”的成员集中到沙塘园食堂吃饭,那时的供应条件当然和现在无法相比,印象中最深的就是“粥和酱油”这样的感觉,但是总还是有一种回家吃饭的感觉,因为食堂的师傅也是学校的人,我慢慢吃着我的“老卤三鲜面”,也慢慢品味着曾经的感觉。顺便也看看同学们青春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聊了这么多活动以外的事,是因为每次举办这类活动,总会有一种怀旧的情怀在心里萦绕,产生了克服各种困难想和大家见见面的动力,它看不见,摸不着,但都是因聚会而产生的,所以把聚会纪实外延至此应该也在情理之中。看看孙承恷老师(中,下)和杨永诚老师他们分别住同一栋楼不同单元的四楼和三楼 ,没有电梯,平时也很难下楼,都是年近90岁的老人了,这次靠夫人陪同,坐轮椅来参加活动的,没有强烈的恋旧情怀,谁会自找这样具有一定风险的麻烦?这回是第一次在聚会时看到轮椅,我觉得这是一个新情况的时间节点,极具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陈国平(上左)和吴冲若两位老师是坐高铁专程从上海赶来的,下车后直接来到现场。他俩是同一个年龄层次(&gt;85)中的常青树,不老松,到现在还一直没有停止过国内外的旅游活动,这样的体质让人羡慕,他们的到来,也让大家非常高兴,前几年的活动都没有看到他们的身影,今日一见,他们风采依旧!中间是张佐兰老师,她是在女儿和邻居的陪伴下拄着拐杖来的,下面坐轮椅的是朱静远老师,也是在家人的陪伴下来的。上面这几位老师对次这聚会的期盼和热情充分代表了今天所有到会者的心情。也是我们电子学院大家庭不一般的凝聚力的具体体现!</p> <p class="ql-block">  下午2:30大家都很准时来到榴园宾馆二楼荟芳厅,依然是王迪亚老师在认真而亲切的负责接待大家签到,据统计今天来参加活动的人一共有67位,不包括参加接待服务的同学志愿者。</p> <p class="ql-block">  荟芳厅是榴园平时用餐的营业厅,和以往活动在一楼的会议厅配置完全不同,没有排列整齐的桌椅和主席台,换到这里可能是因为楼下不空,有另外的会议安排。所以大家进入会场大家都是随意找地方先坐下来,再根据到场情况的变化,不停变化自己的位置,在会议正式开始前是一种“坐式”派对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吴冲若老师活力四射,很快成了活动中的核心,近年来他难得有这样和老同学老同事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所以非常高兴,你看他前面抱着,后面的人还粘着,我见过他参加其他一些活动的照片,唯有现在他的笑容是最放开,最轻松,最爽朗的,真是有了回家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也感染了大家,整个会场里洋溢着难得一见的欢乐而温馨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  同样是从上海专程赶来参加聚会的陈国平老师,近年来也和大家难得一见,他精力旺盛,一直陪夫人在国内外旅游,日子过得滋润潇洒,但这丝毫不影响对老同学老同事的牵挂和思念,和活力四射的吴老师相比他相对比较内敛而低调,但内心的激情激荡也是不言而喻的!</p> <p class="ql-block">退协为大家准备了水果,点心,茶水,学生志愿者,跑前跑后,热心为各位老师服务,大家在温馨的气氛里交流各种信息和热点问题,各抒己见。</p> <p class="ql-block">平时大家各自活动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彼此的牵挂和思念都被空间所限,现在大家终于有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大家都记不清上回见面是什么时候了,因为不是每次聚会大家都能来参加的。</p> <p class="ql-block">  无锡老乡喜相逢!杨福珠老师(左)是系里学生工作的老师,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辛劳了一辈子,她先生刘金綬教授曾经是我们教研组的主任,并负责省激光学会的工作,刘老师为人艰苦朴素,待人诚恳,正直无私,热情助人,特别是他因为出生在农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以前我们相聚时,他都会带一些自己收获的农产品和组内的老师分享,可惜四年前,在无锡家里的农田里劳累过度,引发心肌梗塞,不幸离世,令我们十分怀念,今天我在金陵院整理资料时,正好发现了刘老师生前留在那里的一本相册,杨福珠老师提在手里。</p> <p class="ql-block">张佐兰女儿在亲切的问候妈妈的老同事冯耀兰老师。</p> <p class="ql-block">杨永诚老师在夫人陪同下后朱桂荣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陈珏老师和赵宁老师在亲切交流。</p> <p class="ql-block">91高龄的杨正名老师(中) 神采奕奕!左手是同组的钟嫄老师,右手是曾经的总支书记戚兴根老师,因为杨老师今天能来相聚,大家都很高兴!</p> <p class="ql-block">  杨永诚老师(中)是当年教我们“电子束器件”课程的老师,当年他在老中山院给我们上课的情景还清晰如旧,早我们三年毕业的杨老师是36年的,不觉已经年近9旬,今天坐了轮椅来参加聚会,席和我虽然都是40后,如今也是83~4的人了,岁月不饶人呐!</p> <p class="ql-block">特邀嘉宾吴志林主任,在我印象中他的责任心,办事能力,工作热情是历任系办主任中的“天花板”!也是我的南通老乡!</p> <p class="ql-block">可以展示和留念的照片太多,我们还是先把开会这个主要事情办了再说吧!</p> <p class="ql-block">“10月25日,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退休教师欢聚活动在榴园宾馆荟芳厅举行。活动由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张涌主持。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江雪华、集成电路学院党委书记张晓坚、电子学院副院长吴俊、老干部处副处长邱振清、电子学院原院办主任吴志林以及教师代表等与67位退休教师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与会老师们一起观看了学院九龙湖办公楼、实验楼建设视频。”(直录东大电子文档)</p><p class="ql-block">院党委付书记,付院长张涌主持会议,宣布活动正式开始。这几年干部变动比较频繁,好像年年有新面孔,我们是第一次和张书记见面。</p> <p class="ql-block">  “江雪华书记代表电子学院向全体退休教师献上祝福,祝大家幸福安康,并表示,九龙湖校区电子大楼和顺圭实验室的建设离不开退休教师和校友们的支持。学院将于10月底全部搬迁至九龙湖校区,但会争取在四牌楼保留部分区域,供退休教师返校活动。最后,江书记希望各位退休老师积极为学院推荐人才,为学院发展注入新的血液。”(直录文档)</p> <p class="ql-block">  “ 集成电路学院党委书记张晓坚介绍了集成电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并代表集成电路学院祝与会老师们身体健康、平安幸福,欢迎各位老师们来学院看看。”(直录文档)</p><p class="ql-block"> 张晓堅书记我们是认识的,她刚来6系工作的时候印象中是一个开朗亲切的小姑娘,总是微笑面人,走路轻快,显得比较干练,她是踏踏实实的从基层起步的,特别作为一个女同志,如今能挑起一个学院的重担,其能力和努力的程度是不言而喻的,衷心祝她身体健康,事业有成!</p> <p class="ql-block">“电子学院副院长吴俊从学科实力、治理体系、人才培养、科研成果、重点规划等方面给在场老师们汇报了电子学院目前的建设与发展,感谢所有退休教师对学院的辛苦付出和贡献。”(直录文档)</p><p class="ql-block">吴付院长也是初次见面。他对学院目前的建设和发展所展示的蓝图令人鼓舞,但内容丰富,时间有限,来不及消化,这里完整的收录了他所展示的幻灯片,供老校友和感兴趣的老师慢慢消化。</p><p class="ql-block"> 对于为电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做了一辈子贡献的我们来说,对学院的未来寄于厚望,同时也渴望和新的电子学院见见面,而不是一直仅仅停留在蓝图上。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新学院的母亲,渴望见到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希望新任领院导和退协联手,在明年适当的时候能了却大家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 活动当天到场的最年长的退休教师代表杨正名回顾了50年代求学时的艰苦历程,感慨于学院近几十年的发展,感到十分自豪,并祝愿学院今后的发展越来越好。”(直录文档)</p><p class="ql-block"> 已经91岁高龄的杨老师是电子学院初创阶段的骨干教师之一,对电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有过重要的贡献,今天学院的重要板块“光学工程”,就是由他曾经主导课题组为基础,延续转向发展而来的;杨老师是国内电光源领域的资深专家,对推动和发展我国电光源事业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杨老师为人正直,淡泊名利,助人为乐,十分关注组内成员的培养和 成长,所以他的课题组一直很有凝聚力,能发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电子学院有着良好的口碑。</p><p class="ql-block">他如此高龄,身体难免有所不适,但他乐观坚定,心态开朗,从不为某些不适所困扰,体现了顽强的意志力。今天能来参加聚会,和大家分享学院的成长历程,祝愿学院未来的发展,充分显示了老一辈学长对学院的深爱!</p><p class="ql-block">我们也深深惦念和他同时期而今天未能到会的郑鸿儒,姜佐银,应济民,陈德森4位老一辈学长,他们同样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最出过重要贡献。祝愿老学长们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  杨老师的成功离不开夫人(照片中着菊红外套)一辈子的支持和精心照料,她也在认真关注先生的发言。</p> <p class="ql-block">聚会后杨老师给我提供了一张他们当年的毕业照和相关资料,这份宝贵的资料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电子学院诞生的来龙去脉,以及老前辈们当时的风貌,给人带来难言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电子学院的前身其实是当年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里的一个“电真空器件”专业 ,我们58级当时报考的志愿就是工学院的“无线电系”,入学时也是这个系的学生,也就是说,当时的“电子学院”还处于“专业”状态。我们58级入学后,这个专业才正式独立成为新的系,也就是电子学院的前生。</p><p class="ql-block"> 毕业照中,学校和“无线电系”的领导班子,老师按常规,端坐在毕业照的前排,他们从左到右分别是马凤祥,闵泳川,陈章,(系主任,原中央大学及原南京大学时的工学院院長兼电机系主任),汪海粟(校长),钱钟韩(付院长) ,陆钟祚,沈庆垓。</p><p class="ql-block">杨老师补充说,“52年南大与南京工学院分开时陈章提出把电机系分为电力系与旡线电系两𠆤系以利发展,他自己只担任旡线电系主任,並坚拒了一级教授的任命,只接受二级教授,结果害得原工学院他的部下中资历比他差的好些夠一级教授资格的钱钟韓,吴大容,舒光冀,时均,徐伯川等都只好定为二级教授,造成了当时南工一级教授比任何其他名校都少。校长汪海粟,原是苏南行署宣传部部長,是大学生去的延安,汪当院長后就提出教授治校的方针,当时南工发展很快,地位很高,反右时江谓清整他,把他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一抹到底,右派平反时都没完全平反他。钱钟韓副院長,内定的右派。沈庆垓副教授,反右后调成电去了。我们班27亇同学中10亇成绩最好的都分配去成电(1956年由我校無线电系分一部分教師去成都迠立成都电信工程学院,同时分去多名应屆毕业生以加速迠校,电真空部分去了10名,)这屆学生很多很快都成了成电的台柱,但在臨去成电前在南工领导的坚决要求下教育部发文把我一亇人留了下來,不然我将去成都而不会留在南工了,我们班的同学多半是中国电子工业界的拓荒者和领军人物,目前仍然在世的还剩7一8人其中2人已近瘫痪,还有1一2巳近癡呆,十分潦倒,能到处活动的顶多3一4人而已。学生中我在二排右三,張秉荣(北京12所)在二排右8。姜佐银在二排右7,姜是原来的留苏预备生,未留成两年后才回到南工的。右边2的李策励一年后才留校的。”</p> <p class="ql-block">“退休教师代表吴冲若代表全体六系退休教职工向现任学院领导表示感谢,感谢他们为学院的建设做出的贡献。吴老师为自己当年能考上东南大学感到非常幸运,更对国家近几十年的发展感到自豪。最后,他建议大家外出旅行,争取走遍世界。”(直录文档)</p><p class="ql-block">吴老师对今天能和这么多老同学,老同事见面,内心感到久违的温暖和激动,他深情回忆了在南京工学院学院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难忘的经历以及对时代快速发展和深刻变化自己的感受 ,他说那个时候从上海到南京在火车上要“坑砌,恐砌…”时,大家都会心的笑了…。他风趣而发自内心的发言深深打动了大家。</p> <p class="ql-block">“特邀嘉宾原电子学院党委书记戚兴根老师祝愿电子学院在前辈们的基础上越走越远,做行业领头羊。在学习和科研方面,他建议本科生打好基础,研究生要瞄准时代前沿,走在科研最前沿。”(直录文档)</p><p class="ql-block"> 戚书记在原6系从负责学生工作的付书记起步,做到全面负责的总支书记,为人正直,工作负责,坚持原则,对同学的学习生活关怀备至,认真对待老师的切身利益,在6系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再相聚,满满的回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特邀嘉宾东南大学老干部处邱振清副处长回顾了在电子学院的美好时光以及过去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他认为良好的心态是长寿的最大秘诀,并祝愿各位退休教师们身体建康,将来多多见面。”(直录文档)</p> <p class="ql-block">“ 特邀嘉宾电子学院原院办主任吴志林老师向各位退休教师表达感恩,表示学院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助力。他祝愿学院培养更多人才,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直录文档)</p><p class="ql-block">吴主任在学院工作期间,因他的负责精神和出色的办事能力,在群众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他的离开学院的损失。</p> <p class="ql-block">会议程序到此基本结束,接下来是合影和分发礼包,自由活动。合影我安排在最后,先继续展示其他照片,特别是热心为大家拍照的陈福朝老师给大家留下了很多精彩照片,我先集中展示。(当然上面展示的也有他的部分作品)</p> <p class="ql-block">陈老师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陈老师,知福则安,收获满满,感谢你的大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这张合影其实是有故事的:66年也差不多是现在这个时候,“红色风暴”在全国骤起,“红WB”大CL开始了,为了紧跟时代潮流,吴老师发起组织骑自行车去革命圣地井冈山的CL活动,当时除了我们4人外,还有两位参加的老师,已经不幸离世了,启程时,姜佐银老师热情护送我们到第一站马鞍山,然后独自返校,就这样我们开始一段难忘的神奇经历,首先迎接我们的是皖南山区的青山绿水,生平第一次和近乎原始的的大自然亲密接触,真有一种被陶醉美感,早年,这里是新四军的根据地,皖南事变就发生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也登黄山看了日出,著名的迎客松…,进入富饶的江西平原后,甜蜜的新鲜柑橘陪我们一路前行,革命年代的不少红军战士和将领都是这片土地养育的,当然我们也少不了在南昌起义纪念馆接受传统的革命教育…,重点当然还是“到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和著名的革命圣地“茨坪”,革命摇篮的核心地区。当我们在云雾缭绕的上顶沿着山路向下滑行时,我们披云撩雾,最后眉毛上凝满了白色的小冰霜,看上去都成了白须老人…,接下来的目标是湖南韶山…,然后在株洲托运了自行车,乘车返校…。不觉这已经是58年前往事了,很多具体细节都已模糊了,唯有留在心里的感觉是和大自然的亲密拥抱的陶醉感是难以言喻的,这样难忘的感受得益于吴老师当年的勇气和果断,今天我们满怀喜悦的合影留念,共同回味那段美好的青春记忆。</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也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62教研组的合影,遗憾的是少了钟嫄老师,她因为赶去“接娃”先离开了,学院其他教研组也很难有凑起这么多人了!</p> <p class="ql-block">这大概是钟老师先撤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汪开源老师夫妇(左)和陈福朝老师夫妇。</p> <p class="ql-block">80岁以上教职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聚会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编辑到最后,居然没有看到退休支部书记王秋霞老师的身影,学院退休群体多年来的活动和各种事务都是她在主导和承担,付出了太多的辛劳,大家十分感谢她,但她很低调,每次聚会可能都有意无意的回避出镜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我在最近的湖熟菊展活动中找到一张她的照片,并把学院聚会集体照中她的影像提取出来,粘贴在照片上,谨以此对她多年来为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感谢为聚会拍照的两位同学,江雪华书记。陈福朝,陈珏两位老师为美篇制作提供大量宝贵照片一并致谢!</p> <p class="ql-block">老师们,下次再见!祝大家安康幸福!</p><p class="ql-block">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2024/11/05初稿</p> <p class="ql-block">当初稿刚落笔,系群里突然看到了张根柱老师的讣告,太意外了,谁都不会想到身体状态一直不错的他,在聚会那天已经进入生命的十天倒计时了,我给他拍的照片应该是他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影像了,这再次表明了生命的脆弱,给大家敲响了警钟!</p><p class="ql-block"> 张根柱老师一路走好!大家怀念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4/11/08更新。</p><p class="ql-block">2024/11/17更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