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九华山一月身宝殿、化城寺、通慧禅林。 (2024年10月29~ 31日拍摄)

潘秋元

<p class="ql-block">  九华山月身宝殿,原名金地藏塔,又称肉身殿、月身殿,位于九华山风景区海拔700多米的神光岭上,是唐代高僧金乔觉坐化之地。坐南朝北,建筑面积680.13平方米。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无疾坐化,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不化。僧众视为地藏菩萨示现,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为“肉身殿”,即九华山月身殿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九华山月身殿,两层飞檐翘角木结构宮殿式建筑,歇山顶。大殿正中为七层八面木塔,每层每面均供奉地藏菩萨坐像。木塔基础为正方形,汉白玉砌筑。木塔内置石塔,大殿外为汉白玉台基。九华山月身殿集古代佛教文化、哲学、历史、建筑美学、生态学于一炉,是研究佛教文化、皖南古建筑艺术的重要范本,对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佛教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1981年9月,九华山月身殿被命名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庙、安徽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九华山月身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华山化城寺,原名地藏寺,是九华山佛教起源最早的寺庙,称为开山祖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唐至德年间(756年一758年)改建,定名为化城寺,“化城”源出于《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化城寺建筑面积1381.28平方米,为四进院落式建筑,前有半月形偃月池和花岗岩铺成的广场,广场面积1864平方米。化城寺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特色,全寺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是研究古建筑艺术重要的一座寺庙。</p><p class="ql-block"> 化城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当时僧人杯渡在此筑室为庵。唐至徳年间(756-758年),乡绅诸葛节等人买下檀公旧地,建成化城寺,并请新罗僧人金地藏驻锡。金地藏在此苦修75年,99岁时圆寂,被尊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寺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历代多次重修和扩建,现存主要建筑多为清朝光绪年间重建。</p><p class="ql-block"> 1981年,化城寺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慧禅林位于九华山风景区九华街内。通慧禅林,原名通慧庵,据传始建于清初,开山祖师法名诵林。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住持僧法轮募化重建。1986年,比丘尼仁义重修,彫塑佛像,规模如旧。相传比丘尼仁义在五台山受戒出家前曾潜心中医,悬壶济世,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云游四方,1995年在九华山坐化。1995年11月比丘仁义法师85岁时圆寂。其徒遵师嘱,将其遗体坐缸存放。1999年1月开缸,其肉身完好,今装金供奉于通慧禅林,拟建悦殊殿以安放。大殿以南及后殿大花厅仍称“通慧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