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绍兴地灵人杰,人文荟萃,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人文景观。除上集介绍的与王羲之有关的“书圣故里”及近代学界泰斗蔡元培故居(详见拙作《绍兴自由行(3)书圣故里》)之外,绍兴的鲁迅故里、沈园及王阳明故居遗址等都是名闻遐迩的人文景观,是去绍兴旅游的必到之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故里有以下几个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故居(周家新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及鲁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周家老台门是鲁迅祖居,建于清乾隆年间,鲁迅的先祖及其祖父曾在那里居住。但老台门与鲁迅本人没多大关系。</p><p class="ql-block">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周家新台门。新台门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周氏家族聚族而居的地方。鲁迅从出生至18岁去外地读书,一直住在这里,后来回乡任教时,也基本上是居住于此。所以新台门才被称为“鲁迅故居”。</p><p class="ql-block">进入二十世纪后,周氏家道败落。1918年底,由新台门周家六房共议,将整座新台门连同后面的百草园一起卖给朱姓邻居。朱家购得新台门后,大兴土木,将新台门连同后面的百草园拆掉重建,使新台门大部分房屋面目全非。但位于台门西侧的鲁迅故居的主要建筑未曾改建,实属万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供人参观的周家新台门大部份是2003年根据周氏亲友的回忆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寿堂”是周家新台门的一座大厅,是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这座厅堂一看就是重建的。原来的德寿堂除每年族内的大型活动外,鲁迅极少去到那里,更不要说这处新修建的,其实与鲁迅先生更无丝毫关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面看到的才是鲁迅先生当年居住和活动的地方,位于周氏新台门西侧。这部分房屋易主后未遭朱家拆除重建而幸存下来。这里才是真正的鲁迅故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屋前部是“小堂前”,“堂前”在绍兴话中是客厅的意思,这是鲁迅家吃饭会客之处。辛亥革命期间,鲁迅常在此接待来访的亲友和学生。屋的后半部是鲁迅母亲的居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卧室,1910年7月至1912年2月,鲁迅回绍兴任教,这是其当年的卧室。鲁迅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在此写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厨房。当年给周家作“忙月”(季节工)的章福庆,活忙不过来时,常将儿子章运水带来帮忙,章运水和鲁迅年纪相仿,两人第一次见面就在这间厨房里。章运水就是鲁迅著名小说《故乡》中“闰土”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有名的“百草园”了,是当年住在这里的周氏族人各家共用的菜园。这里是鲁迅儿时的乐园,他曾在这里得到过无穷的乐趣 :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逮昆虫、寻找人形的何首乌、摘覆盆子、冬季在园内的雪地上捉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多年以前我曾到过这里,恍惚记得当时的百草园并不完全是今天看到的样子。“短短的泥墙”不见了,现在园的四面都是高大且抹了白灰的砖墙,墙头覆盖着灰瓦,墙面开有漏窗……这大概都是2003年重修的结果吧?美是比以前美了,但野趣已荡然无存,变样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却没有变,还是我20多年前来时所看到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并不是周家的房产,而是晚清绍兴城内著名塾师寿镜吾先生的书房。寿先生在此开办私塾,鲁迅先生曾在这里读书,从十二岁到十七岁达五年之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散文中,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中所发生的趣事有精采的描述 : 学童们时常跑到屋后面的小园内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课上齐声朗读,人声鼎沸,却念的不是同一篇文章,各念各的;先生也加入到这场朗读大“大合唱”中,后来学们的声音低下去直至安静下来,只有先生还在大声朗读着,读到开心处,“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p><p class="ql-block">一个颇有点童趣的可爱小老头!但有时老先生也确实有些古板。有一次课后鲁迅问先生“怪哉”是怎样的一种虫子,先生一脸怒气冷冷地回答“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屋子中央的大方桌是先生的位子。我想,当先生授课或与学生们一起边摇头边大声朗读时,正是坐在这张桌子旁边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的位子在书屋的一个角落,他就在这张桌旁读了五年私塾。当然,小孩子难免淘气。当老师读书入神而忘记监督时,学童们乘机玩些小动作,诸如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之类。鲁迅则是画画儿,用一种半透明的纸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久而久之,竟也集成了《荡寇志》和《西游记》两大本绣像,竟然后来还能拿去卖钱!显然这些“画作”也都是在这张课桌上偷偷完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眼望着书屋中的旧物,记起鲁迅先生关于三味书屋的描述,念及当年活跃在这间书屋中的全体师生无疑全已作古,现今是屋在人亡,实在令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园,始建于宋朝、重建于当代的一处园林,是绍兴为数不多的5A级旅游景点之一,在全国也有些名气。许多去绍兴旅游的人都会到沈园去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沈园原来是由宋代一沈姓人家所建的私家花园,其鼎盛时期占地七十余亩。饱经800余年的沧桑,上世纪中期绍兴解放后,沈园只留下原来的一隅,面积不过四亩多,还没有半个足球场大,园内原有建筑已荡然无存,彻底变成了一座衰草满地的荒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沈园是经过1987、1994和2000年先后三次重建或扩建后的样子,现占地五十七亩,由北苑、南苑和东苑三大部分组成。北苑又称古迹区,是沈园的主要看点之所在的精华部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苑虽称作“古迹区”,但实话实说,其中真没有什么古迹可看,不过是一些新建的仿宋建筑而已。</p><p class="ql-block">北苑重建于1987至1988年间,是在原来残留下来的沈园基础上重建的,总耗资一百五十余万元,面积由原来旧园残存的四亩六分扩大到十七亩八分,形成了现在沈园的古迹区。园中的《重建沈园碑记》中有详细说明,一看便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孤鹤轩”临水而建,是园内的主要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不大的园子,风景没什么惊艳之处,建筑也都是仿古,凭什么它能评为5A级景点,每天能吸引许多人前来参观游览呢?</p><p class="ql-block">那是因为沈园与一位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有关,他就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游,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最著名的诗人。他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有谁不知道陆游的鼎鼎大名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陆游的婚姻是不幸的。他在20岁时与唐琬结婚,但陆母却不喜欢这位儿媳。婚后仅一年,即令陆游休妻。最后两人被迫分手,一对恩爱夫妻被强行拆散。</p> <p class="ql-block">多年以后的一天,陆游在沈园与同是前来游园的唐琬不期而遇,此时陆游已经另娶,唐琬也已再婚,嫁给了同郡的皇室宗亲赵士程。唐琬在征得赵的同意后,差人给陆送去酒肴以表抚慰。陆游感慨往事,小酒一喝,来了诗兴,于是在沈园墙壁上题词一首,名曰《钗头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p><p class="ql-block">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啥意思?陆游是用词作在表达对二人婚姻悲剧的婉惜、伤心与无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这面诗墙,给沈园带来了知名度,带来了游客,带来了5A。</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久唐琬再次来到沈园,看到墙壁上陆游题写的这首《钗头凤》,感慨万千,于是也和上一首《钗头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p><p class="ql-block">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啥意思俺就不说了。聪明的列位看官,读后其意自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后不久,唐琬即抑郁而逝。</p> <p class="ql-block">唐琬虽已逝去,但陆游与沈园、与唐琬的牵连仍没完。就在他七十五岁那年,写下了两首怀念唐琬的悼亡诗,可谓情深意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游《沈园二首》:</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p><p class="ql-block">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p><p class="ql-block">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p> <p class="ql-block">还不算完。</p><p class="ql-block">1205年陆游八十一岁时,又一次作诗二首怀念唐琬,此时唐琬已故去50余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游《十二月十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p><p class="ql-block">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p><p class="ql-block">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缫壁间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原配夫人的追思与深情怀念,特别是第二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园古迹区(北苑)的南边是本世纪初沈园扩建时新建成的“南苑”,其主要部分是陆游纪念馆,其中主要展厅是“务观堂”,是以陆游的名字命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展厅中有大量陆游书法作品拓片展出,细观需花不少时间。</p> 陆游的浅刻石雕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陆游《焦山题名》刻石手迹,书写于1164年,此为拓本。系陆游任镇江通判时所书,现存于镇江焦山浮玉岩。</p> 陆游书法作品拓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p><p class="ql-block">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p><p class="ql-block">(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铁马冰河》雕像一定是想表达“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意。雕像背景表示国破山河碎的景象,老马头朝北方长啸,体现了陆游的忧国忧民之心及爱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苑”也是在本世纪初沈园扩建时完工的新建筑,内有水塘、假山。是年轻情侣们喜欢游逛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绍兴王阳明故居位于西小河北端河东岸(有关西小路与西小河详见拙作《绍兴自由行(3)水乡风采(下)》),是王阳明晚年在绍兴的住宅,在绍兴民间多称“伯府”。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因率军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有功,被朝廷封为“新建伯”,两年之后王阳明在其父王华所建状元府第的基础上扩建了“新建伯府”,“伯府第”之名由此而来。新建伯府曾是明清时期浙东地区最宏伟的私人府第之一。</p><p class="ql-block">后因近代三次大火,伯府的主体建筑烧毁殆尽,仅存“石门框”及碧霞池等极少残存遗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有关文物考古部门对王阳明新建伯府遗址进行了考古挖掘,查明了伯府遗址的格局框架及其中轴线对称、主体三进院落布局。为保护及展示伯府遗址,当地重建了王阳明故居,以展示伯府第的历史风貌,并将分布较为密集、展示价值较高的遗迹建造保护罩予以展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新修建的王阳明故居由门厅、明德堂、至善堂和传习堂等主要建筑构成,在主建筑群的北面假山上修建了凉亭及回廊,主建筑群的两侧是东、西下房和饮酒亭等建筑,基本重现了伯府第的当年格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的门厅前边的石材构件是故居毁坏后遗留下来的石门框原物,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德堂”是进门后第一座主建筑,乃是正厅。</p> <p class="ql-block">厅堂正中悬卦着王阳明的立轴全身画像。上方的匾额题写的“知行合一”四个大字乃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p> <p class="ql-block">堂内的展版上有王阳明生平介绍及相关资料。王阳明(1472一1529)原名王云,后改名王守仁,自号阳明子,被世人称为阳明先生。阳明先生出生于绍兴府余姚县,后迁居绍兴府山阴县,其生活的年代处于明朝中期。</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被封“新建伯”爵位。</p><p class="ql-block">王阳明为官政绩斐然,而且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学术思想方面,他创立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等学说,以孔孟儒学为根基,广泛吸纳包括佛教、道教在内的思想精髓,成为中国心学思想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的传播,在改变明代中叶之后中国思想发展的同时,远播海外,对东南亚乃至世界思想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明德堂地板的下边就是原新建伯府正厅的遗址,隔着保护罩钢化玻璃清晰可见。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既保护又展示的措施。</p> <p class="ql-block">在明德堂与至善堂之间,也有这样的遗址保护展示设施。</p> <p class="ql-block">至善堂是王阳明讲学的地方。堂内有王阳明生平介绍的视频循环播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是《传习录》古本复制件,《传习录》是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对其语录记录整理后编辑出版的一部著作,是了解阳明心学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作为历史上著名学者的王阳明,并非以书法为其主要成就而扬名于世,而是作为开宗立派的哲学家而青史留名。但其书法水平之高也颇令人惊叹,备受后世的书法家、学者们所称道。其书法作品不仅在国内一些大型博物馆广为收藏,甚至有的流传国外,被日本等国的某些大型博物馆所珍藏。从绍兴王阳明故居所陈列的几幅书法作品中,即可窥见阳明先生书法造诣之一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致其父王华的书札复制件,原件存于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别妻侄诗》行草手稿复制件,原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传习堂,应是学员们研修的场所。</p> 建于假山上的凉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重建的王阳居故居主体建筑的东侧,为一长条形展厅,其东面墙壁上悬卦着一幅巨型连环黄杨木雕,其总宽目测足有30余米。木雕是以王阳明的一生为题材,分16个场景介绍了王阳明一生的重要节点及其人生闪光点,形象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迁居山阴》,王阳明于1472年出生于绍兴府余姚县。其父王华得中状元以后,常思念山阴的山水风光,又因山阴是其先祖世居之地,故于1482年举家迁居,由余姚县迁至山阴县(今绍兴市城区)。当时王阳明10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场悟道》,正德二年(1507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而遭谪贬,被发落到贵州龙场当驿丞。在这块贫穷的蛮荒之地,他日夜静思。于某天半夜,忽然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发端,史称“龙场悟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赣平乱》,1516年王阳明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州、漳州等地,先后平定多处匪患。在他为官期间,为政不事威刑,惟以开导人心为本。他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在其于1518年平乱后班师期间,立社学教化沿途百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剪除宁藩》,1519年六月王阳明奉命勘处福建叛军,行至丰城,听闻宁王朱宸濠造反,遂返吉安,起义兵平宁王之乱。他率军顺江而下,与叛军激战于鄱阳湖。仅43日即平定叛乱,擒获宁王朱宸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越地讲学》,1522年王阳明之父王华去世,王阳明回乡丁忧,在绍兴整整连续居住了六年。在此期间他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讲学。讲学地点有新建伯府、阳明洞天、阳明书院、稽山书院、余姚龙泉山中天阁共5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镇抚思田》,1527年五月王阳明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九月出征广西思恩、田州。次年二月平定思、田之乱。然后兴办学校,安抚新民。后又平定八寨、断藤峡之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心光明》,1529年年初,王阳明病逝于返家的舟船上,享年57岁。临终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字遗言。</p> 王阳明楷书文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手书《铜陵观铁船歌卷》复制件,原稿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送萧子雍五言诗》复制件,原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弘治十二年进士登科录》复制件。</p><p class="ql-block">王阳明出生于官官之家、书香门第。其父王华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状元。王阳明自幼聪慧过人,27岁时(1499年)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p> 碧霞池,明代遗存。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阳明属于能文能武的杰出历史人物。《明史》、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史学家张岱、清代著名学者王士祯、近现代学者张太炎及钱穆等著名学者都对王阳明有过极高的评价。</p><p class="ql-block">现代学者余秋雨先生说:“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可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伟哉,阳明先生!</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