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没有当今花样翻新的创新理念,老师们所遵循的教育原则是毛主席的教导:“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段话,老师和学生皆熟稔于心。</p><p class="ql-block"> 在那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无忧无虑地成长,除了课本,没有各式各样的教辅材料,平时作业不多,天天下午都有自由活动课,孩子们可以尽情运动游戏;除了在校学习,学校还会安排学工学农、拥军拥属、尊老爱幼等活动,有的学校还有校田地,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检 “粒粒皆辛苦” 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很幸运,我们是在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当今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摧残”,然而,当我们成为老师后,却不得不屈从于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扼杀孩子青春的 “推手”。且不说那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孩子备受冷落,他们最美的年华被罩上一层阴影,就是我们煞费苦心培养的学习精英,很多人也背负着带着光环的悲哀!</p><p class="ql-block"> 食堂是学生表现最真实的一扇窗口。每天中午,三千多孩子都会脱离老师的视线,无所顾忌,他们无视食堂工人的存在,放飞自我,本色出演。</p><p class="ql-block"> “ 我们最不喜欢那个好班的学生!满嘴脏话不说,等着打饭时就‘咔咔’将筷子折断,扔在地上;有一个小女孩总是站在排头,挨个儿掐男生的脸,饭也不好好吃,到这个男生的盘子里夹一口,再到另一个男生那儿撒娇,让人喂一口,我要是有这样的孩子,我就掐死她!” 性格直爽的李阿姨愤愤说道,她所说的好班,是根据成绩选拔出来的所谓“精英班”。</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个孩子,可是男孩子眼里的“校花”,后任男友自己说,他已是她的第十二任了,孩子早恋可以理解,但是对于感情如此随便,着实让成年人瞠目结舌!不过,这个孩子成绩优异,名列年级前十名,按照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的确是一个好学生。</p> <p class="ql-block"> 校工余阿姨的女儿是学校的中考状元,现读重点高中,也出类拔萃,是被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可孩子的身世却很不幸:刚刚出生,父亲入狱,母亲丢下未满周岁的她不知去向,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她只能靠眼睛瞎了的奶奶照顾。余阿姨丈夫的前妻患病不能生育,于是就抱养了这个孩子;后来前妻去世了,是婆婆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拉扯大。余阿姨嫁到夫家,虽说和丈夫也有了亲生骨肉,但对这个孩子也是宠爱有加。</p><p class="ql-block"> 女孩儿一天天长大,学习也越来越好,不过却越来越不通人情了,她说上海地方好,将来考学一定去那里,并且在那里安家;余阿姨一听十分高兴:“好哇,我和你爸爸还没去过呢,等你在那里安家我们也去住些日子。” 没想到女儿一句话把余阿姨噎得上不来气了,“你们去干什么,去给我添堵吗?”</p><p class="ql-block"> 丈夫前妻迁坟,余阿姨说:“你妈拉扯你不容易呀,以后你要给她上坟呀!” 孩子又是绝情地拒绝,“别找我,她和我没关系!”,她已知道自己的身世了。</p><p class="ql-block"> 奶奶得了重病住了院,余阿姨说:“从小到大都是你奶奶照顾你,奶奶想你,去医院看看吧!” 孩子还是那句话:“跟我有什么关系!” 转身进了自己的房间学习去了。</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奶奶过世,丈夫思忖着怎样告诉孩子,余阿姨认为孩子心冷不会伤心,丈夫不信:“好歹也是我妈把她养大的,怎么也有感情,眼泪是会掉的。”</p><p class="ql-block"> 女孩儿放学回来,丈夫忐忑地将女儿叫到身边,吞吞吐吐告诉孩子:“你奶奶走了!” 正想着孩子悲伤过度该怎样安慰,可是女儿面无表情,一声没吭,转身又回到自己的房间学习去了,将愣愣地继父一个人扔在了客厅。</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里,这一定是老师喜欢的孩子,因为她的优异成绩会让老师们在每次成绩分析会上光彩照人;她也会成为学校的骄傲,将来优异的高考成绩,会让学校宣传的条幅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可是,谁会预料不懂感恩孩子的人生,会陷入怎样的孤独和冰冷呢?应试教育的光环还会笼罩着她,让她继续藐视一切吗……</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是什么让当下的教育背离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初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