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贤古韵

彭爱明

<p class="ql-block">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黎川县中田古村落,让人叹为观止。历史的长河在此静静流淌,岁月的无情在此默默变迁。在这些明、清古遗址中,每一块墙砖、石板,每一扇雕窗、朱门,都似乎在述说着遥远的历史,时光的流逝令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 题记</p> <p class="ql-block">在去中田之前,我事先做了些“功课”,查阅了一些资料,确定了此行探究的重点——鲁佐文公家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田,古名钟贤。我很纳闷:为什么一个诗意盎然、高雅的地名要改得这么俗气?钟贤来源于以下两个词。钟灵毓秀: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也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贤良淑德:具备良好的涵养和品德,举止谈吐温文尔雅,处事待人懂大体。中田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钟灵毓秀,贤才辈出”,故古时称“钟贤”。这里,素有“江西人才部落”之称。这里,古风犹存,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绽放出无限的魅力。钟贤改中田,令我倍感惋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田位于县城西北十余公里。这个古村落沿龙安河而建,依山傍水。龙安河下游与黎滩河汇入盱江,连接古代建昌府。昔日的黎川交通闭塞,偏居赣闽交界之处。人力运输,效率低下,河道船运,便捷成本低。所以,龙安河便成了黎川通往外界的黄金水道。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当时的钟贤古村商贾云集,发展成为周边货物集散、人员进出的交通枢纽。同时,丰沛的水源为农耕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使当地的百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因而,中田历来被誉为黎川的“鱼米之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的繁荣,必须以充裕的物质生活为基础。经济的繁荣,才能让部分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进而推动文化的发展。该村古时以钟贤为名,实至名归。据史料记载:钟贤以陈、鲁二姓为主。陈家读书科举,世代为官,历史上出过一门七进士。七品以上官员三十九人。其中深受咸丰皇帝器重的陈孚恩,历任兵部、刑部、户部、吏部尚书,权倾朝野。鲁家亦文亦官,文风鼎盛,历史上记载进士十九人,七品以上官员五十二人。在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地方,古代名人有鲁九皋、陈用光、陈希曾、陈孚恩等。当代名人有鲁易、鲁之俊、陈本瑞、陈裕琪、陈本真、陈在康、陈在嘉、席殊、付卓等。钟贤的仕宦之众、爵位之崇、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黎川独一无二,乃至全省屈指可数。</p> <p class="ql-block">“学而优则仕”。古代人的落叶归根、荣归故里观念,根深蒂固。那时的为官者,告老还乡后,带回的钱资,首选是在家乡置办田地和房产,以昭光宗耀祖。据笔者走访的古村落来看,凡是规模宏大的古建筑,大多是古时为官者遗存下来的。当然,也有巨商建府阺或集整个家族财力修建宗祠,但所占的比例较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钟贤,聚集了全县最大的古建筑群,江南古韵弥漫于村子的各个角落。一幢幢明、清古建筑,犹如一幅幅造型新颖、神态各异、巧夺天工、匠心独具的民俗古画。现今遗存完整的祠堂、厅堂、宅院联体民居建筑,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气派非凡,具有典型的明、清两代宗祠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鲁两家在历史一直科举人才辈出,加上其宗族成员不少人亦官亦商,造就了大量家境殷实的官人、商人。他们兴建规模宏大公祠、府阺,定当必然了。</p> <p class="ql-block">为了一探虚实,亲眼目睹中田的文化魅力,我陪同顾建华老师、王治华老师等几人,择一星期天,前去实地探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黎川县城,驱车十几分钟便到达中田。把车停在文化广场,跨过一座大理石栏杆的小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现代仿古建筑——鲁氏书院。广场四围是该村古、近两代的名人雕像。中央是一块文化墙,分别刻着《广仁庄记》、《官戒示长儿》、《古韵悠悠钟贤村》的碑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官戒示长儿》。该文章是清代江西新城县(今黎川县)中田陈道所著。陈道 (1707-1760),清代文学家、理学家、慈善家。自陈道之后,陈氏家道渐盛,人丁兴旺,理学治世,诗书传家,大批子弟获取科举功名,并成为达官显贵。陈氏的崛起与发达,与陈道对子孙的教化是分不开的。陈道对自己的儿子,管教极严,督促甚紧,要求他们勤奋攻读、严谨治学、诚信为人、宽容处事,一言一行必须以仁、义、礼、智、信为衡量标准。时时处处都讲究谨循家风,有益乡里,惠及百姓。对为官的儿子,更是严格要求,精心塑造他们的品格、素质、才能、习性。他常教育儿孙个人家族荣誉事小,国家安危发展事大。陈道的长子陈守城调任浙江做官时,陈道为告诫儿子,写了一封长长的家书,这便是日后大家所知的《官戒示长儿》。《官戒示长儿》虽为一封家书,但更是一篇张扬为官之道好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书院前的一路旁,两口小古井“寂寞开无主”。从造井的石料破损程度来看,其建造的年代,即使没有建村历史一样长达千年,至少也有好几百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广场右侧,有一栋古屋四墙完好,但屋内已基本倒塌。满地的瓦砾、梁柱,横七竖八。估计其是一栋二进式的清代建筑。因为危房,其他门都钉死了,只有一扇拱型小门可进去。刚好一位老妇人进去喂鸡,我们得以进去一窥全貌。看着屋内,一种沧桑末落之感油然而生。唉,若建屋主人真有在天之灵,此情此景,不知会有何感想。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对于下层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哪怕造一栋矮小的土房,需两、三代人倾其所有。能建造这样大型房屋,其主人一定非富即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或麻石铺地的小巷穿行,近距离触摸着身边的斗砖砌成的古墙,仿佛置身于民国年间,不由地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来。其间,我再次郁闷不已。地上的铺路红石板,发现不少的刻了字。这些不就是文物么?真是暴殄天物啊!可以推测:近些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当地人把一些古老旁屋拆除了,建成洋房。那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刻字雕花的石雕、砖雕全当成了废料而遗弃了。</p> <p class="ql-block">巷回路转,我们转到一栋修复一新的老屋前。四块巨大的条石砌成门框,门上端的四个刻有莲花的圆形石柱,已残缺了两个。照壁上一块巨大的石匾,刻有“中翰第”三个大字。石匾的边框石雕图案,精美、匀称,讲究对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院内,我们被其四进式的规模所震惊。因为到目前为止,在古村落中,我所见过的明、清古建筑,最大的也就三进式。房屋已修葺一新,古香古色,大部分建筑材料年代久远。顾建华老师说,这栋房屋应始建于明末,完工于清初。我们外行看不懂,但像顾老师这样的内行却能根据石墩与柱子间垫木块的风格,判断该屋始建于明末。再根据木雕、石雕的用工精细,确认完工于清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栋老屋记载着陈氏家族辉煌的历史过往。墙上张贴着七进士、十三举人、陈学受、陈廣敷、陈学恩等人的简介。《官戒示长儿》、《陈氏家风家训》对当代人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墙上还残留着一段当年红军的宣传标语,内容大至为动员老百姓反帝抗日。字写得清秀俊逸,可以看出当年的红军战士不乏饱学之士。</p> <p class="ql-block">在不知不觉的转悠中,来到一处建筑面积巨大的家族家庙——鲁佐文公家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家庙是钟贤古村最耀眼的建筑,是村里鲁姓族人祀奉始祖鲁佐文公而建。坐北朝南,位于村中轴线上。三进式砖木结构,规模宏大,其建筑面积近五千平方米。气派非凡,为黎川农村众多家庙所罕见。家庙的左右两侧设有大门,上面分别刻有“奉先”和“裕后”四个大字。我们从“奉先”门走进家庙,迎面是一个宽敞的大院,清一色的麻石铺地。门左侧是一堵高大院墙,墙脚左右各立一块长方形古石碑。红石石碑是神道牌,另一块大至是一篇铭文,字迹十分模糊,难于辨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往正厅的前面建有一座高大的牌楼,门楼嵌入一块巨型石匾,写着“鲁佐文家庙”五个字。檐廊下挂有块木匾,写着“福泽千秋”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门上石雕精美、对称。设有三重大门,中门敞开,两侧门紧闭。门边竖立着两个雕工精致的石鼓,高约两米,上面刻有蟾蜍、祥云和花草图案。顾老师说,大门上的字和花雕叫门当,大门下的左右石鼓叫户对。祠堂门前的石阶两旁有一对石狮,一公一母。公狮前肢微伸,胸脯挺起,狮首高昂,双目圆睁,张口历吼。显示出一股威严和不可侵犯的气势,使整个建筑显得神圣庄严。母狮和公狮形态相似,只是怀里拥着一只幼狮,威严里透露出几分慈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厅(古称神堂)是鲁佐文公家庙的建筑精华所在。上首神座由十余条长四米、高两米的红石砌成,上面雕刻有蝠(福)、鹿(禄)、兽(寿)、喜鹊(喜)和花鸟鱼虫等吉祥图案,还有许多表现农耕文明和孝道的精致的镂空雕刻。大厅的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屋顶是清代民居中最常见的斗拱结构。数十根巨柱将大厅高高擎起,显得庄严雄伟。木梁上放置了燕窝,还雕刻了许多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画雕。在通往上厅堂“光裕堂”的上端,一样设有三重门。中门名曰“尊门”,昔日,只有达官贵人到访,此门才打开。我和顾建华老师、王志华老师等几人合了影,留作纪念。两侧门开着,跨过天井,达上厅堂。檐廊下挂一巨大木匾“光裕堂”。这是祭祀祖宗之地,供台上放着几个祖先的牌位。墙上、供台上处处是石雕、木雕。图案照样精美对称。</p> <p class="ql-block">从上厅堂的弄堂出来,穿过了一条条错综复杂的青石巷。村中还有许多青砖灰瓦的古建筑,有“燮堂公祠”、“鲁氏义仓”、“中憲第”、“世科第”、“吴家大夫第”、古时邮亭……这些古建筑建筑风格大体相似。有的已修复一新,有的还残破不堪。然而那一根根矗立厅堂的高大木柱、一条条幽深曲折的小巷、一扇扇尘封紧锁的大门,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它悠久的历史和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钟贤古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几百年的沧桑巨变。其建筑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布局、结构、雕刻,展现出匠人们精湛的技艺和无尽的创造力,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震撼。一砖一瓦、一雕一刻,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段悠久的历史之中。这些建筑不仅是古代人的智慧结晶,更是我们今人宝贵的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