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昵 称】:梅林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美篇号】:5288584</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汇丰银行旧址出来,沿笔山路缓缓上行,途经春草堂,镜头不自然地就定格在这幢不大的二层洋房前,保龄球柱楼栏砌筑在楼层阳台上,中部凸起的圆柱形设计让楼宇顿显高贵大气,红色的砖柱上浮雕毕显,围栏式的门庭前一块刻有“春草堂”绿色隶书大字的长方形石牌座落正中,两边的石兽端坐怒目,呲牙咧嘴地虎视前方;这座编号为“笔山路17号”的老别墅就是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许春草自己建造的私家院落;许先生嫉恶如仇,兼中国传统侠义和基督博爱精神于一身,曾组织成立厦门第一个建筑工会,追随孙中山投身救国运动,发起“中国婢女救拔团”等,每一件事都功照千古令人颂扬;回想这桩桩件件的爱国故事,再看看这满是历史记忆的精美建筑,我突然间想起俄罗斯作家果戈理说过的一段话,他说:“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永春路的青石小道继续前行,路边的古榕树青藤缠绕枝叶繁茂,粗壮的根须四散生长,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触摸着垂落栏杆上的枝条亦如同与跨越千年的老者对话,感受他的爱抚,倾听他的不易,敬仰他的不屈;旁边的一棵棵针叶松浓绿苍劲,密实的叶片层层叠放,遮挡住焦阳散射的强光,让绿树化荫成为游客们燥热难当之际的难得清凉,一些游客围坐树下尽情享受这岛屿恩馈的舒爽惬意;拾级而上,不久便到笔山路1号和笔山路3号的鼓浪屿重要的司法机构建筑遗存——鼓浪屿会审公堂旧址,破败的门楼上弯曲的榕树枝干盘旋横卧上面,两个微微翘起的檐角暗示着当年英殖民者的嚣张,那醒目的匾额竖立院落中央,仿佛诉说中华民族那段不堪回首的悲凄历史;1840年6月,英帝国主义发动鸦片战争,逼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厦门成为通商口岸被占据5年,直到1845年清政府还清勒索赔款后,英军才从鼓浪屿撤离,但不久又被沦为公共租界,设立“公审会堂”,规定“凡案涉洋人,无论小节的词讼,获有罪名之案,均由该领事亲来或派员会同公堂员审问”。直到抗战胜利后,“会审公堂”才被撤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怀着凝重悲凉的心情走出“公审公堂”,胸腔中顿然间涌起一股难以熄灭的怒火,愤恨昏庸无能的清政府,唾骂残酷无情的洋鬼子,悲叹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我辈纵无一统江山的大才,但却有保卫祖国河山的心志,央央华夏浩浩中国,自此再不会有弱肉强食任人宰割的屈辱悲怆局面。作为一名有着二十五年军旅生涯的革命军人,虽戎装不在年轮不举,但自脱下军装那一刻起就在党旗下宣誓“若有战,召必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沉思一直在延续,凝重一直涌胸怀,人亦如同一位披胄出征的勇士,一直间没有了游赏的兴致,耷拉着脑袋径直前行,随行的家人们莫名其妙纷纷追问原由,我这才从刚才的情绪中解脱出来;眼前悬挂“毓园”牌匾的石墙拦在面前,墙根下绿草氲氤黄花朵朵,给人一种田园风光的静美;沿左侧敞露的篱笆小道向园内观望,一座由双手托举小男孩元素构成的雕塑跃然呈现眼前,小孩子可爱可亲的萌动和两只大手的有力足现生命珍贵;在园区正中央一座汉白玉雕像安然静立,塑像基座是由黑色大理石嵌切而成,正中“林巧稚大夫”五个烫金大字印刻上方,老人家面容温婉、目光坚定,身着白大褂,手持听诊器神态坚毅和蔼慈祥地注视远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位倍受敬仰的林巧稚奶奶,1901出生在鼓浪屿,因为母亲重病不治而悔恨不矣,少年时便立志从医济世。1921年前往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一生未婚未育,倾心医学事业,曾接生过五万多名婴儿,其中就包括冰心、林徽因、袁隆平等,名至实归备受敬仰,她被称为“万婴之母”;她是新中国第一个引进剖腹产的医生,她让中国新生儿死亡率降低到300%,为我国妇产科事业做出了贡献;漫步在“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迹展览室”,观看着一张张救治生命的照片,端祥着一件件简陋的遗物,聆听着一个个感人落泪的事迹,我的心再一次受到震憾和洗礼,屠格涅夫曾说:“我们的生命虽然短暂而且渺小,但是伟大的一切却正由人的手所造成。”林巧稚奶奶就是这样一位用自己双手创造辉煌的人,她用忠诚信仰拯救自已的国家,用毕生精力矢志躬耕医学事业,用不朽功绩书写妇产事业开天辟地辉煌。</p> <p class="ql-block">从毓园出来,我向那五个分别代表不同地域洋洲的孩子挥手致意,他们灵魂可爱的样子就如同享受世界最幸福的呵护,是林巧稚奶奶的光辉圣洁和无私奉献让这个曾被阴霾笼罩的人类家园焕发生机、更显温馨、充满希望;她的高贵品格就如同身后那两棵由邓颖超同志亲手种植的南洋杉那样秀逸高洁;走过龙头路,来到鹿礁路34号,突见一座哥特式单钟楼天主教堂,乳白色的墙体上浮雕片片圆柱处处,四层塔式尖顶上十字架高耸挺立,足显马尼拉传教的辉煌,据说该址原为西班牙领事馆,后被建成法国领事馆,17世纪初中叶改为主教楼,是西方文化在东方古国交流的又一个历史佐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皓月园北行,我们在大德记浴场短暂停留,褪下奔波疲惫,轻踩细腻沙滩,眺望海天一色的江面,任由海风吹拂,真有一种万事随风逝的闲散,还有一种激悦心中涌的舒爽;一行人感触着海滨宜人风光,慢慢向前游览,艳阳高照时分我们到达了日光岩,景区的广告牌上“不登日光岩,枉费厦门行”两行大字清晰可见,让我们增添对这次旅行的无限窃喜;穿过日光岩寺大门,迎面堆砌着一块巨石,由福建巡按使许世英题写的“天风海涛”四个遒劲大字横刻上方,竖排由丁一中和林銊分别刻写的“鼓浪洞天”“鹭江第一”,字迹清秀笔触圆润,展现着文人黑客对日光岩的喜欢和对鼓浪屿的膜拜;“洞天”在道教中寓意神仙居住过的地方,早在清光绪年间台南筹防局统领许南英就曾以“卜筑园林近洞天,避人避世地行仙”诗句盛赞,足显闽南人民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院落左侧是弘一大师李叔同纪念馆,一尊莲花禅坐雕像端置青砖垒台之上,双手接握呈合抱状,身穿袈裟颈挂佛珠,双腿盘坐,面带微笑,给人一种亲近豁达之感;对大师的威名早在儿时的记忆中就有印迹,他是百年不遇的奇才,论音乐,他创造的歌曲全球华人传唱上百年,论绘画,他是中国油画的鼻祖,还是中国第一位画中国裸体模特的画家,论教育,丰子恺、潘天寿、黄永玉都是他的学生,他以一已之力培养中国画坛半壁江山,论书法,他的字自成一派,就是这样一位威名远扬的巨匠,却在巅峰时期放弃一切荣华富贵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他这种不恋红尘坚守执念的佛学境界让世人惊叹并为世人颂扬;我们苦苦寻觅终不可求的高贵奢华,在圣洁恬淡的李叔同心中只是一段早该弃舍的云烟;看着安然端坐的弘一大师,我仿佛透过茂密的林溪,翻越耸立的山峦,看到大师那抹幽静的安详,“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