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推进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建设,深化教学方式变革,提高教研效率,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2024年10月25号,省地理教研员舒德全老师莅临博兴一中,与博兴县教研室魏学峰主任共同指导地理教学工作。</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分别由博兴一中朐翠翠老师执教观摩课《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博兴二中李雨婷老师执教观摩课《洋流》。</p> <p class="ql-block"> 省地理教研员舒德全老师执教观摩课《常见的地貌》。</p> <p class="ql-block"> 通过舒老师的授课,主要学到了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一、以课标为导向进行备课。</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课标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p><p class="ql-block"> 对课标解读为:</p><p class="ql-block">1.能够在实地或者在视频和图像中按照科学的方法观察地貌;</p><p class="ql-block">2.“识别”是根据地理事物的特点进行辨别、做出判断,要求我们能够辨别出不同的地貌类型,识别喀斯特地貌的总体特征和次级地貌的特征;</p><p class="ql-block">3.“描述”是要求我们描述地貌景观的特征,阐述不同地貌景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p><p class="ql-block">4.意义:能够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区域发展(人类活动)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流程为:展示实地、视频或图像中的地貌→特点进行辨别、做出判断→阐述不同地貌景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区域发展(人类活动)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二、以生为本,构建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喀斯特地貌的认识中,让没有见过该地貌的学生举手上台,参照图片进行辨析,先是给定图片,给定名字,让其进行对照;然后让其给该地貌下定义。难度升级过程平滑顺畅,课程进程由识别顺畅过度到描述。在此过程中以下定义进行串联,找准地貌识别的关键为物质组成、成因、形态特征和分布。以此完成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过程,坐在教室里面,体验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定义过程,符合科学研究的过程顺序,为以后孩子做地理科研和未知世界探索培养素养能力。</p><p class="ql-block"> 三、环环相扣,以动态思维串联静态图片。</p><p class="ql-block"> 以成因进行的定义,不同景观图片有不同的形成顺序。找准核心矛盾点为增多还是减少,进行问题切入,使得景观有了明显的先后顺序。把握地理学习本质教学,为之后学习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做准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时空综合能力。摆脱讲授式教学模式,以情景引入,增强未知的探索,培养思维能力。</p><p class="ql-block"> 四、辩证思维,以客观辨美丑。</p><p class="ql-block"> 在欣赏地貌美景的同时,不忘追问如此美景,你是否想要一直住在这里?引发学生思考,眼前的美丑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不要被眼前看到听到的内容所迷惑。进一步推进课堂进入美景背后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然后由问题引发思考如何解决,趋利避害?进一步推进课堂到区域发展角度,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学生主人公意识强,更有参与意识。</p><p class="ql-block"> 五、课堂总结,完成教学闭环</p><p class="ql-block"> 最后追问学生有何收获,有何疑问。以学生视角进行课堂小结。</p><p class="ql-block"> 课堂中独立思考意识的引导,使得学生思维发散,出现了真实课堂会出现的问题:在博兴发展喀斯特地貌旅游业。然后追问什么样的地方有喀斯特地貌,为什么博兴少?引导回顾地貌成因,可能博兴降水较少导致。充分体现备课功底深厚和知识渊博,这种未知的课堂才是真实课堂该有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魏老师对舒老师的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一种生长型课,讲授完喀斯特地貌,那么学生完全可以参照相同的模式自主学习其他的地貌。能够完成举一反三,知识迁移。</p> <p class="ql-block"> 本次会议让参会教师深刻体会到,课堂作为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想要真正扎根课堂,受学生欢迎,教师个人素养一定不能止步不前,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时代要求。希望所有地理老师都能以素养为导向,让自己课堂闪闪发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