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石汉迹,碑载千秋——《越南汉文碑铭萃编(第一辑)》出版

彭东艳

<h3>汉字文化如同一条悠长的河流,从古代中国流淌而出,滋养了周边无数国家与民族。在越南这片土地上,汉字碑铭成为了连接中越两国深厚文化渊源的重要纽带。如今,一项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出版越南所藏古代汉字碑铭的学术工程——《越南汉文碑铭萃编》已初结硕果,其第一辑正式与读者见面。</h3></br><h3>《旧唐书》本传记载,诗人王勃曾到交趾(今越南北部)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现在的越南乂安省蓝江口,据传即是王勃的安魂之处。人们为了纪念王勃及其父亲王福畤,曾在他遇难之地建墓设祠,但遗憾的是,这些建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毁于战火,仅存汉字书写的残碑。这些残碑不仅记叙着历史细节,更是承载中越两国历史姻缘的实物见证,但它的遭遇又提醒着我们,整理东亚汉文化圈的历史遗存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任务。《越南汉文碑铭萃编》即以此为宗旨,在中越两国多位历史学家的助力下,得以实施。</h3></br><h3>作为汉字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越南官方与普通民众长期使用汉字,累积形成了大量汉字历史资料,其中就包括碑刻铭文。《越南汉文碑铭萃编》从《越南汉喃碑铭拓总集》(法越合编,已出至22册)著录的22000件拓片中精选了2000余件精品,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份既具有学术价值,又便于研究与学习的珍贵资料。</h3></br><h3><strong>有关汉代将军马援经略交趾的难得的实物证据</strong></h3></br> <h3>在多方努力下,《越南汉文碑铭萃编(第一辑)》于2024年正式出版。全书共选录260篇碑文,涉及502件碑铭拓片,分三册出版。涵盖了朝廷令旨、寺庙古迹历史、家谱世系、人物功迹、神谱事迹、诗文题颂唱和等多个方面。在编纂过程中,编纂团队秉持严谨审慎的态度,对每件碑铭拓片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整理。每件碑铭均包含内容提要、释文、校勘注释和拓片影印四项内容。内容提要简要介绍了碑铭的基本信息;释文以通用繁体字并加现代标点符号进行点断,确保文字准确、易于理解;校勘注释则对铭文中的错讹文字进行校勘,并对人名、王朝等进行简要解释;拓片影印则力求保持拓片的原貌与细节,为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h3></br>《越南汉文碑铭萃编(第一辑)》的出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全面深入了解越南历史文化乃至东南亚地区历史文化的宝贵机会,更是东亚汉文化圈内中越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将促使海内外各界更多地关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历史因缘,更加重视东亚汉文文献资源利用与研究,进而更深刻地认识汉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有助于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珍视传统文化资源,增加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随着该书的出版,国内不见的材料被引介回国,将激发更多学者对域外汉学的关注与研究,促进相关学术领域的学科发展,催生相应的学术成果。让我们共同期待《越南汉文碑铭萃编》后续辑次的出版,借助这些珍贵的碑铭资料,为东亚汉文化的研究增添新的光彩,为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