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里古镇游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里古镇,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半边街,东接名山区万古镇,北临邛崃市天台山镇,西靠芦山县龙门镇,南抵区内碧峰峡镇,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古镇入口,一座古朴的石桥首先映入眼帘——磐安桥。河溪之上有十余座古桥,其桥造形各异。这些桥梁曾经是古镇连接四面八方的主要通道,也承载着古镇的厚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p> 韩家大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里古镇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位于四家村,一位于古镇内。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院内雕刻历经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内容以戏曲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其独特的镶嵌式雕刻工艺,实为民间一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韩家大院位于上里镇四家村,始建于清道光年前。该大院独具地方建筑特色,采取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屋面组成的四合天井古建筑群,接近地表处采用石墩做柱基,石板铺地和嵌镶地角坊。此种形式的建筑有较高的抗震和防潮性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雕刻装饰上:以门窗、桌台、墙壁隔板、栏板、檐枋、裙板、檐帘等,以变化无穷的民间雕刻艺术展现了淳朴的造型和浓郁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匠人们丰富想象力以及独特造型手法,创作了千余幅精品,装饰在建筑物各个表面和室内陈设家具上。</p> 苑中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院中大石槽,写满了岁月沧桑感,那个年代用石槽盛水,消防之用。</p> 武魁堂 古戏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里古镇为川剧的发源地之一。古戏台由石木构建,上里的川剧戏班安庆科社、群玉科社经常在戏台演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戏台两侧有好多石刻画,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雨细绵,街上明显游客少了,两个小姑娘打着伞,给画面增加了亮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戏台背后简易石板桥,这种简易的石板桥是用当地优质石英红砂岩石建造的,极大地方便了两岸民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石板道上体味历史的沧桑,漫步于小溪流水边享受怡人的田园风光,站在古老的石桥上领略自然的恩赐,沉醉在白马灵泉边聆听古“罗绳”兴衰的故事......</p> 二仙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仙桥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初第一、二次建成后均被洪水冲毁,第三次再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该桥为高卷拱单孔石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此桥与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桥头还竖立了一个宝塔,正面雕刻着神像和“二仙硚”三个大字,塔壁阴刻文字,记述了曾先后三次建桥过程。二仙桥的得名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建桥竣工之日,附近州县名士前来祝贺,宴罢人们来到桥头准备踩桥定名,不料有两位乞丐坐在桥头拦住踩桥人,众人驱赶,二乞丐跃入水中,及刻显出两个“石包”,众人大悟,认定此二人并非乞丐,而是两位神仙,于是便将此桥定名为“二仙桥”。不过这个宝塔上的“硚”字用得有点意思,因为我们通常称交通用的“桥”都是用“木”字旁的“桥”字,而不是用“硚”字,比如“武汉长江大桥”等。“硚”字一般出现在地名上,比如湖北省武汉市的“硚口”。在这里使用了“硚”字,估计制作这座宝塔的人本意是想表达这座桥是用“石头建造的”这一意思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仙桥桥身上长满了青苔和植物,显得古朴沧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采用漫水坝方式的石墩桥,在很多古镇被采用,即可以行人,也是水中景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两边绿树成荫,小桥流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镇的东边较为安静和原生态,漫步其中,感受着那份宁静与惬意。路边的古树郁郁葱葱,枝叶繁茂,为古镇增添了一抹清新的绿意。</p> 清代立交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桥建于清乾十四年。为三卷供桥,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皆可通行,又称清代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赋诗如此来形容上里古镇的桥:“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银杏古屋,相映成趣。</p> 文峰塔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峰塔,又称字库塔。石质、空心、楼阁式,计五层,通高8.5米,塔身为正六边形,从下至上逐层内收,宝瓶形刹尖。塔下有字纸炉,为上里古代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其塔彰显了本地儒雅文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中间的《文峰塔》,进入古镇必行之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塔身上有红军石刻标语。</p> 红军石刻标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攻克上里、中里、下里后,在中里镇建立了中共雅安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人民群众抗日救国,“认真、德诚,紫光,崇安”四个政治部,在中里、上里等地的石牌、石坊、石璧刻下众多宣传标语,保留至今的有七十余条,尤以上里古镇境内保存的四十余幅红军石刻标语最为完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里红军石刻标语的规模非常大,保存完整,是我们长征以来所仅见的,真的是不容易,希望能继续好好保存,以示后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傍晚时分,街头商贩向游客介绍着特产特色,古镇游客依然熙熙攘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烟花秀给古镇增添了不一样的烟火气。</p> 大肉挞挞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磐安桥头,有一家“大肉挞挞面”味道不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短暂的上里古镇之旅结束了,这里古朴的建筑、美丽的风景、特色美食以及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还有这些造型各异的石桥。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上里古镇的魅力都将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游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