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临沧行摄记(1):千年古镇鲁史的古文化传承之辩

吴叔平

<p class="ql-block">文/图 吴叔平</p> <p class="ql-block">  十月深秋,三老友由沪上飞抵滇西南重镇临沧,租车自驾,开启佤山探秘行。</p><p class="ql-block"> 临沧,古称缅宁,以濒临澜沧江得名。地处中缅边境,风景如画,四季如春,宜居宜游。因地处偏僻,少数民族众多且文化多元,依旧保持神秘的历史风貌,藏着诸多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依行前功课,择古风古韵古文化依旧融入当下民生的“鲁史-古墨-塘房-芒团-翁丁-耿马-碗窑”等处重点行摄。</p><p class="ql-block"> 时值边境一侧战乱。10月27日途经刺树丫口,观光车司机告知,其昨夜被一山之隔的果敢老街的枪炮声震醒;10月29日,又在翁丁去佤邦永和口岸途中被边检站人员劝返……由此更为此番探秘之行添了几分不同寻常。</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0月25日下午三时抵临沧机场后租车自驾往鲁史,5小时的路程近4小时在坑洼的山路中颠簸,入酒店后即往亮灯中的古镇打点。次日晨,驱车至可鸟瞰古镇全景的制高点。但见群山环抱云海,浮升于山谷的流云流水般漫过被层层青紫色大山包裹的小镇,活脱脱的秘境风光……以至于三脚架上相机镜头的兴奋持续至越过山尖的阳光染红古镇上空的浮云,方收工赶往晨光里的古镇“扫街”。</p> <p class="ql-block">  鲁史古镇位于澜沧江和小黑江之间,至今未被过渡开发,仍保留着最原始模样——青灰色屋顶、土黄色石头墙,古朴又宁静。</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鲁史即为顺宁通往蒙化、下关、昆明的必经路,古驿道南北横贯其境,并设铺司传递官方公文。《顺宁县志》载,以鲁史为中心,南路由鲁史经金马、松林塘、青龙桥、新村,一直南下至临沧、思茅(今普洱)、西双版纳,达东南亚国家;北路经犀牛出县城,经巍山、大理,东至省城,北上丽江、西藏,达印度等国家。1693年,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沿古茶道来到鲁史,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蹑冈头,有百家纷冈而居,是为阿禄司”。1927年,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艾芜南行时,与马帮结伴,经云南驿、鲁史、保山等地到达缅甸。抗战时期,茶马古道成为国际救援中国的一条生命线,突破日军的重重封锁,将救援物资不断运送至内地,为抗战做出了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古镇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38米,有三街九巷一广场。楼梯街最具特色,有台阶66阶,长266米,象征六六大顺,是古代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路面以石灰岩铺设,中间铺青石板条,俗称"引马石",方便骡马行走。</p> <p class="ql-block">  转悠一上午,除少数外出物事的住民,外来游客仅我等三位摄影师。</p> <p class="ql-block">  近半日的扫街+户访,最值回味的有两处——</p> <p class="ql-block">  染坊旧址: “印染文化”的存去</p><p class="ql-block"> 沿楼梯街一路行摄,在一处染坊旧址前遇一60开外的矮个老人立于门外的晨光里,照面时笑容可掬,互致问候后迎我们进屋。</p> <p class="ql-block">  厅堂壁上一幅蓝色染布挂画格外引人注目。聊知,此染坊与布染历史悠久,门口的对联“巧染云霞成瑞彩”,说尽其化平凡比美彩瑞之神奇,故为当地达官贵妇与平民百姓所爱。盛时,染布用料的板蓝根种植地达千亩,遍布周边的山坡山脚……</p> <p class="ql-block">  但,十多年前,因说不清的多重原因,染坊与布染退出了古镇的生活方式。而在内地,近十几年里,这类布染以及由此设计缝制的工艺服饰,逐渐成为时髦与旅游打卡伴手礼。而本应是当年茶马古道生活方式纪念品的精美染布与手艺,却失传当地……老工匠诉旧时的无奈,成为我等告别时的深深遗憾。</p> <p class="ql-block">  巡检司:“良吏文化”的传承之辩</p><p class="ql-block"> 鲁史原称阿鲁司,源于彝语,意为“小城镇”。史料记载,万历二十六年,明朝廷在此设“阿鲁司巡检”,辟为街场。清朝年间,增设阿鲁巡检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古镇四方街,阿鲁司巡检司己化为一特色客栈。但,整修后的大门与门楣仍保持当年原型。驻足细读外门与内门两幅对联,为其内涵的“良吏文化”思想感佩不已——</p> <p class="ql-block">  •外门联:“人何分贵贱但能报国唯忠事亲唯孝忠孝兼修即完人”/“吏不在尊卑只要待民以德为政以仁德仁齐备乃良吏”;</p><p class="ql-block"> •内门联:“几十位官吏公乎廉乎自有后人品评”/“数百年古衙老矣朽矣仍为历史鉴证”。</p> <p class="ql-block">  于鲁史两日三餐间,所遇所闻,深感当地民风淳朴,此或许与数百年“良吏文化”领社会风气之先不无关系。然,感佩之余,对这茶马古道上的数百年古衙未能保留为“良吏文化”博物馆,展示曾经的良吏事迹,以及惩戒贪官之警示,以备“良吏文化”传承之用,深感遗憾(之后在耿马县城参观由当年“耿马宣抚司”衙门改成的“耿马民俗博物馆”,领略了“急公好义”文化内涵,又为鲁史古镇的“阿鲁司巡检司”客栈化遗憾了一番)。</p> <p class="ql-block">  扫街的最后一站是云大书院,所在地曾是一寺庙,门口有大叶榕和菩提两古树,均寿逾三百多年。书院集藏书、教育培训、茶马古道文化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由台门、礼殿、先贤祠堂、学门、讲堂和藏书楼等组成。当日上午书院无人,藏书楼锁门。但其气派足以让人联想古镇当年并非商贸风行,亦有文人墨客领风骚于一时。</p> <p class="ql-block">  惜别古镇,回望中,镜头再次录下青山环抱中的古道、古街、古屋……</p> <p class="ql-block"> 记于2024年11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