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潭柘寺(Tanzhe Temple),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是北京有记载的年代最久远的寺庙。因寺以龙潭和柘树闻名,俗称潭柘寺。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初名嘉福寺。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华严和尚以破败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并改名为“龙泉寺”。金熙宗完颜亶于皇统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将寺改名为“大万寿寺”,是第一位到潭柘寺进香的皇帝。至明代,在其二百多年间的历史上,潭柘寺进行多次整修和扩建,皇帝几次对寺院赐名,因而寺名屡次更改,曾恢复旧名嘉福寺,目前的总平面规模是明代形成的。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拨款整修潭柘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自此潭柘寺成为了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物。潭柘寺位于宝珠峰南侧坡地上,坐北朝南,寺内占地0.025平方千米,寺外占地1.12平方千米,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平方千米以上。寺内建筑依山势而建,北高南低。全寺建筑共分为中路、东路、西路和塔院等几大部分,构成潭柘寺的核心建筑群体。潭柘寺是北京早期佛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谚语。其建筑规模亦当属京城寺院之最。2001年,潭柘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初名嘉福寺。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华严和尚以破败的嘉福寺为中心重建寺庙,并改名为“龙泉寺”。金代熙宗完颜亶于皇统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进香礼佛,并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将寺改名为“大万寿寺”,是第一位到潭柘寺进香的皇帝。至明代,在其二百多年间的历史上,潭柘寺进行多次整修和扩建,皇帝几次对寺院赐名,因而寺名屡次更改,曾恢复旧名嘉福寺,现存建筑的总平面规模是明代形成的。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拨款整修潭柘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亲赐寺名为“敕建岫云禅寺”,自此潭柘寺成为了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物。</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位于宝珠峰南侧坡地上,坐北朝南,寺内占地0.025平方千米,寺外占地1.12平方千米,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平方千米以上。寺内建筑依山势而建,北高南低。全寺建筑共分为中路、东路、西路和塔院等几大部分,构成潭柘寺的核心建筑群体。中路自南而北依次为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已废)和毗卢阁等,东西配殿、廊庑相辅左右。东路有方丈院、清代的行宫和流杯亭等,多为庭院式建筑,是僧人居住和来寺的皇室、文人下榻之所。西路是寺院式的殿堂组合,有八角形重檐屋顶的楞严坛(已毁)、戒坛殿和观音殿等建筑。汉白玉砌筑的戒坛分三级,坛身刻有精细的花纹。观音殿高踞第二层台上,殿左右有文殊殿、祖堂等。</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为潭柘寺建筑等级最高的殿堂,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上层黄琉璃瓦屋面,下层黄琉璃瓦绿剪边屋面。大殿的正脊高大,正脊两端安放着一对琉璃鸱吻,高2.9米。鸱吻烧造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仿照元代大吻的样式,是北京所有佛教寺院中最大的。鸱吻两侧各系有一条金色锁链,名镀金剑光吻带,是康熙皇帝的御赐之物,仅潭柘寺独有。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龙潭位于寺后,寺外有安乐延寿堂和上、下塔院等建筑。塔院有金、元、明、清各代不同形制的僧塔共七十五座。</p> <p class="ql-block">门票50元/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