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现代的回望:非洲艺术展”</b></p><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展出200件(组)作品</p><p class="ql-block">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多彩的非洲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展览前言</b></p><p class="ql-block">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代艺术家开始反思长期主导西方艺术的古希腊罗马传统以及文艺复兴以来对写实主义的追求。他们渴望打破这种对形式的束缚,追求更具原始力量和直接性的艺术表达,而非洲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启发了现代艺术家摆脱传统的审美观念。野兽派是最早受到非洲艺术影响的流派,马蒂斯通过其大胆的色彩运用打破传统美学。毕加索等人则将非洲艺术中常见的几何化造型延伸至立体主义中。非洲艺术的独特性吸引现代艺术家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助力了现代艺术从传统向创新的转型。</p><p class="ql-block">因非洲宽广的地域和丰富的文化背景,诞生了多姿多彩的艺术,不仅仅是广为人知的埃及艺术,中非和西非的木雕和铜器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作为现代观者,在欣赏非洲艺术时,应理解这些艺术作品在宗教仪式和部落结构中的意义与功能,进而领会非洲艺术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部分展品欣赏</p><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人与神:信仰与仪式”“人与人:权力与情感”“人与万物:有灵的世界”“美的形式:现代艺术的挪用”四个单元,共展出200件(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多彩的非洲艺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第一单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人与神:信仰与仪式 </b></p><p class="ql-block">本章侧重展示神话、宗教仪式中的面具、雕像和相关器物,力图呈现非洲艺术的信仰系统。非洲艺术中的人与神的关系贯穿于神话、宗教信仰与仪式之中。非洲的面具和雕像不仅是视觉艺术品,更是连接人与神灵的媒介,以及超自然存在的具象化表达。艺术、信仰与仪式在非洲文化中紧密相连,面具和雕像在仪式中的使用,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享受,成为神圣力量的载体。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感知自然、生命以及繁衍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二单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人与人:权力与情感 </b></p><p class="ql-block">非洲艺术通过雕像、面具等形式,成为人与权力及社会关系的重要象征。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是部落和家庭中的权力象征和情感寄托。例如,母子雕像是常见的主题,象征着家庭的繁荣与和谐。在此基础之上,非洲艺术在社会等级和权力结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雕像和面具常用于表现酋长、勇士等角色,通过祭祀和仪式强化他们的权威。这类艺术品不仅象征着领袖的身份和地位,还帮助巩固社会等级和部落秩序,使权力得以具象化和强化。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得以情感上与祖先和家族产生共鸣。</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第三单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人与万物:有灵的世界 </b></p><p class="ql-block">非洲艺术不仅展现了自然万物的灵性,还表达了人类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与敬畏。与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论”相比,非洲文化认为不仅灵魂独立存在,自然现象、山川、河流等也充满生命力量,彼此交织成一个有灵的世界。动物雕塑和面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了超自然力量和智慧,表达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精神纽带。打击乐器则通过节奏和韵律与自然共鸣,仿佛自然的声音在人类生活中回响。这些艺术形式都展现了非洲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强调人与自然、动物的共存和互动。</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四单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美的形式:现代艺术的挪用 </b></p><p class="ql-block">克莱夫•贝尔用“有意味的形式”来总结现代艺术,在现代艺术发展的历程中,非洲艺术常被发掘和挪用。尤其是20世纪初,在野兽派、立体主义等流派中,非洲雕塑和面具的简洁几何造型与抽象表现手法为马蒂斯、毕加索等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帮助他们突破写实主义的传统。例如,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便借鉴了非洲面具的几何造型。然而,西方艺术家仅将非洲艺术视为“原始”象征或异国情调的形式符号,削弱了其文化内涵。尽管如此,非洲艺术在形式与精神性上的表现,为西方艺术带来了持久的启发。它不仅激发了现代主义在抽象性和象征性上的探索,还促进了艺术家对超现实和精神领域的表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中的展品多为面具和雕像,具有鲜明的特色,也是人与权力及社会关系的重要象征。例如一尊母子雕像,在非洲代表着家庭的繁荣与和谐。还有雕像和面具等展品,代表了酋长、勇士等角色,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据策展人介绍,非洲的面具和雕像不仅是视觉艺术品,还是连接人与神灵的媒介,以及超自然存在的具象化表达。观众可以通过展品感知自然、生命以及繁衍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几内亚湾非洲国际艺术博物馆馆长谢燕申介绍,此次展出的展品来自中非、西非多国,皆为木雕和铜雕的精品,充分展现了非洲艺术家在雕塑艺术方面的高超造诣。“非洲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希望能借助此次展览向大家展示多彩的非洲艺术和文化,同时增进中非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时间:2024年9月28日-2024年12月15日</p><p class="ql-block">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号展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