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据研究表明,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郑州几十年还是第一次知道还有一个“中华家谱馆”。经悦军弟的推荐,近日带着多年的愿望和期盼专程到“中华家谱馆”参观学习,受到了家谱馆张馆长、李经理的热情接待,并于张馆长合影留念。“中华家谱馆”位于经七路一个单位的后院,到达家谱馆后被醒目的牌匾和琳琅满目的全国各地姓氏家谱所吸引,触景生情,兴致渐浓,因为是带着目的前去的,所以,看到所有的家谱都爱不释手,粗略浏览,意味未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要了解要学习的知识点太多太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要借鉴学习规范的方面太多太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要传承传递接力的方面太多太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要消化吸收的方面太多太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要补充充电的相关知识太多太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经历了历朝历代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历史上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宋代以前,家谱以官修为主,主要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宋代以降,私家修谱日渐兴盛,家谱的编纂主要转为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明代家谱体例臻于成熟和完善,奠定了后世家谱基本格局。清及民国,堪称中国家谱发展的高峰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今可见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在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替人修造家谱世系的“谱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前世界各大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家谱总数约有三四万种之多,而散布在中国民间的家谱更是浩若繁星,不胜枚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人不修谱,后人寻根苦;今人不修谱,后人不知吾。家谱记录了家族的历史和渊源,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修订家谱不仅是对家族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华家谱馆是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创办,各姓氏委员会联办,传承谱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展馆面积1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500多平米,收藏有1600多个姓氏3万多部10万多册家谱,姓氏资料和方志历史文献。中华家谱馆由姓氏起源与图腾、家谱、方志、文创产品四大板块展厅组成。为家谱查询、寻根、联谱和家谱编排、排版印刷等提供综合性服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家谱既是国家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赓续、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家谱作为家庭、家教、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正史、方志一起,共同构建起中华民族历史文献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作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家谱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家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修谱——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它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汉代时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族谱文化也流传到全国各地。汉时期社会上出现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继而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与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