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券記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券村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券村原叫西券坡,因林州古城西南角石券而得名(与之相对应的东南角有东券)。西券石砌两层,大约总高12米,东西长16米,南北宽13米,券洞宽5米,高5米,是通往城西的要塞。二层平台有两排屋宇百余平米,中有六柱顶立相通面西敞开,前有观阅台,四周有围墙通道。石券与建石城同期,为百姓安防设之。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58年拆券洞石料,用于“居民楼”建设。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券村的环境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券村有前街、南街(后地)和西沟组成,北靠林县古城,东临南关街,南与西花园相连,西与白家庄、李家庄、闫家台接壤,土地面积约800余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商贾们经商居住的好地方。家族姓氏有刘石申张、李付崔杨、元魏姚余赵、胡原徐秦王,约有50余户人家。迁徙时间虽未考究,但家家都有生意和土地,用来维持生计。西券街中有道教庙宇《玄天宫》,林县历代史志记载:“玄天宫在南门外以西,明嘉靖二年(公历1523年)建,中有碧霞宫、三清殿、玄帝殿、济渎殿, 宏壮雄伟,足称观瞻,士人三月多祈福于此”。年年三月十八祈福盛会,点老杆、唱大戏。时常还是牲口、煤炭等货物交易市场,热闹非凡。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配西券村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时西券村归城中区南关第12闾,负责人张马妞。解放后经过互助组-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城关镇-振林街道办事处。高级社分11、12生产队(现村民小组),历任村干部有宋永伏、张三元,11队(组)崔全喜-李禄香-付林昌-赵成华-付长生-石保才。12队(组)张建华-申德成-李怀忠-刘太生-李长林。解放战争,西券村民做军鞋、炒面蛋儿、支援前线。抗美援朝期间,在“捐飞机、大炮”的感召下,十八岁以上人人捐钱,1000元-10000元旧币的人不计其数,为国分忧。互助祖初始,在南关街有王保山、刘玉锁、李永生、李其、崔豹、胡伏金、张全林开办了糕点铺。有王新芳、李禄福、 魏子才、王保川、胡万禄开了饭店。还有不少人开了油坊、糖坊、杂货铺,为发展集体经济做出了贡献。1952年有崔全喜、魏保昌、刘来顺、石铁栓、付榜栓、胡俊宝、王文昌、王西成、姚中秋一伙人创办了第一家林县棉纺织厂,是林州市纺纱厂的前身,为西券群众创造了就业机会。生产队时期,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间种其他杂粮。干部带头,群众苦干,科学种田,并有副业。粮食年年丰收,自供后还向国家交纳公粮。推车上山西、送货下安阳、走机关、进厂矿挣钱,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