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次参加了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共同举办的全市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暨乌兰牧骑“学·创·演”培训班,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听了几位评论家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国家一级艺术评论研究员王景志教授的讲课,大家一致认为王老师讲的深刻,专业、精彩。</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说:对于巴彦淖尔我并不陌生,1970年我作为知青在乌拉特后期兵团生活过,当时乌梁素海的水质就很好,水里有很多的鱼,还有许多白天鹅,野鸭等,我们常常在芦苇丛里捡野鸭蛋、天鹅蛋拿回来煮着吃,也常常去那里捞鱼。我们提前把柴火和锅都偷到船上去,到时候捞完鱼以后,把船划到海里边,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吃剩下的就往海里一扔,那真是洒脱。那时候兵团基本都是北京和天津的知青,那些人可有办法了,他们要回去探亲时,就能把鱼活拿到北京去。他们把鱼捞回来以后,把袋子浇湿,再把鲤鱼装在里面,然后把烧酒倒进鱼鳃里,这样鱼就不动了,它们是醉了。当把鱼拿到北京后,用水一泡,鱼又活蹦乱跳地了。我回家探亲时也学他们弄过,捞上四五条鲤鱼,也用酒“灌醉”拿回去,和我们歌舞团的那几个哥们,喝酒吃鱼,那鱼确实好吃。自从我离开那里到现在,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鱼,虽然我在那里只呆了八个月,但印象特别深,很怀念当年在那里的一段生活……</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开头的这个小插曲,就已经吸引了我们,参加这次培训的,有各旗县区委宣传部、文联、文旅局的领导;有乌兰牧骑相关负责人及市各文艺家协会骨干会员近130余人参加,尤其是81岁高龄的文艺评论家官亦鸣老师,他精神矍铄,坐在讲台下始终挺直腰杆全神贯注地在听讲,这给我们所有学员树立起了表率的作用,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大家有的在拍屏幕上的讲课内容;有的在录视频;有的在做笔记,“教室”里很安静,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给我们每个人都灌注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搞了18年的舞蹈研究和舞蹈评论,他讲的课题是:“厚植文化热土,深耕现实生活”。他说:“人类表达思想感情,主要有语言、动作、表情组成,而被称为肢体语言的动作和喜怒哀乐的表情,就是舞蹈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这句话虽然讲的是舞蹈,但我的体会是,艺术是互通的,同样可以用于文学创作,舞蹈和文学,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舞蹈是用肢体语言表达,而写作也要用准确、生动、富有表达力的语言或动作来描写人物的形象、心理或事物的发展来抒发情感,这两者,同样都能给人们一种艺术的美。</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从舞蹈的专业角度,讲了各少数民族不同的舞蹈种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表现特征,“维族的脖子蒙古的肩,藏族的袖子甩两边”,引用了顺口溜,形象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某些少数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民族风格。舞蹈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民族舞蹈的艺术,“无论过去和现在,它始终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广泛的社会生活、特殊的经济形态,独特的习俗信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蒙古族舞蹈是我们内蒙古文艺的标志,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北疆文化,草原文化,从王老师循循善诱的讲解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民族舞蹈的知识以及蒙古族舞蹈文工团的成立,发展以及传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舞蹈的审美:“舞形,舞情,舞意,舞文化”,舞蹈要用各种形态,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意境和所蕴含的文化,这几点,我觉得也可以和文学连接起来,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形象而细腻的描写,写文章就如同盖房子,大的框架“盖”好以后,就要用细节的刻画 来“精装细雕”, 使文章展现出饱满而细腻的情感,而情感就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将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倾注于笔端,文字便有了温度,有了力量,能够穿越时空,触动读者的心灵;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好的主题,好的素材,好素材就像房子的椽檩,起到搭建和支撑的作用;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怀融合的文化延伸,给人以浮想翩翩的美的感受,这些都是我从王老师的讲解中悟出的写作方法。</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还在大屏幕上播放了《剪羊毛》《浪漫的草原》《铃声响起》这三部内蒙古舞蹈让大家欣赏,虽然我们很多人都不懂舞蹈或音乐,但那种欢快而铿锵的乐曲,富有传统民族艺术的舞蹈;背景的意境美等,把我们一下子带入到了辽阔的大草原深处,让人眼界开阔,心旷神怡。王老师边播放边讲解了专业的舞蹈艺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的这堂课,虽然讲得是舞蹈,但也涵盖了文学,他还给我们讲了《巴黎圣母院》《羊脂球》《水浒传》这三部作品的美与丑的对比所表现出的艺术之美,这让我对自己学识的浅薄而感到羞愧,因这三部作品我都没有看过,上学的时候是没课外书可读,成了家整天忙于琐事,近几年才开始创作。王老师对这些作品虽然只是概括内容,寥寥数语,但他讲得绘声绘色,让人听得入迷。</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精彩的讲演我总结了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一,我们常常将舞蹈比喻为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像一首立体的诗,一幅流动的画,要想达到那样的舞台艺术,编导要像文学家那样用肢体语言讲好一个故事,并要注意符合民族生活,民族习俗和民族舞蹈表达的创作规律。</p><p class="ql-block">二,编导家应该学会像诗人那样进行凝句炼意的斟酌、推敲,情景交融的引导观众产生共鸣,受到艺术感染;应当像画师那样“心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p><p class="ql-block">三,舞蹈创作是一个长期积累,偶然得知的过程,即经过长期的累积,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没有创作者“化茧成蝶”般的蜕变过程,就没有舞蹈的异彩纷呈。</p><p class="ql-block">四,充分发挥自己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以独特的、发自内心的舞蹈语言,说出符合人物的“话语”,美的形式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内容,构成有故事,有象征性,有写意性的审美意境,给人以人文关怀和崇尚自然的充分体现。”</p><p class="ql-block">五,“一部作品成功与否,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染观众,所以我们的舞蹈创作不能仅限于“孤芳自赏”,或者以“曲高和寡”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要学会从观众的角度换位思考,没有观众就没有舞台舞,没有舞蹈就没有审美。</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讲的这几点方式方法,我觉得是最关键和最经典的语句,同样可以用于文学创作中,每一个章节,他都讲的透彻而精彩,让我们感触颇深,但因为讲座的时间不允许,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王老师还有许多该讲或引申的内容都没来得及讲,让我们听得意犹未尽,真希望再能多听听王老师的讲课。</p><p class="ql-block"> 参加本次培训,使我领悟到了一些写作方法,也明确了写作方向,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文学道路上,努力汲取“阳光雨露”,扎根于文字的沃野,茁壮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