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又是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一年一度庙会的脚步悄然而至,一场盛大的民间狂欢如期上演。它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一次乡音乡愁的深情交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农村的六月,天亮的特别早。 不一会儿,戏台前的广场四周便渐渐热闹起来。最先到场的就是那些摆摊设点的小商小贩,有的已搭好了帐子,有的撑起了遮阳伞,有的正在低头弯腰的忙碌着……赶早来就为占据一个有利摊位,争取更多的顾客。戏台上还没有动静,已有左村右舍的铁杆戏迷,拿着小椅子小凳子,早早从四面八方赶来,就为占据台下不远不近的最佳位置,既能听得见台上的唱白,又能看得清演员的一招一式和屏幕台词。他们有搭伙坐车坐三轮的,有骑摩托骑自行车的,也有动用儿女专车送来的。更多的是步行来的,三个一伙,五个一群,一路走,一路聊着家长里短。人们脸上洋溢着快活的笑容,那种悠闲与惬意,是快节奏的城里人无法享受到的。当然,最开心的就是那些碎脑孩子们。放暑假了,神兽出笼,东疯西狂,䟕梁上树,翻墙揭瓦,扰得四邻都不得安省。孩子们好不容易盼来庙会,他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追逐打闹,他们的叫喊声和欢笑声,如同山涧的溪流,清脆悦耳,为庙会增添了几分童真与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年轻人就不必多言了,想怎么潇洒就怎么潇洒——整个时代都是他们的啊。就连那七八十岁的大爷大妈,也穿戴整齐,稍作打扮,穿梭在戏台前,挺起那腰杆也像十七八。他们并不专心于看戏,而是搜寻老朋友老熟人,或者是来看戏的外村亲戚,或者畅享热闹的会场气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庙会庙会,因庙而会。自从火神庙建起来,每年六月廿三日是正会日。每到庙会期间,除唱大戏助兴之外,民间鼓乐队(唢呐班子)的演奏是流传已久的保留节目,主要是感恩一年来诸路神灵对村民的庇护保佑,更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庙会启幕,在会长、纠首主持带领下,把村里各个庙宇的尊神(牌位)请到戏台前面的大庙堂,摆上供品,点燃香烛,接受善男信女的膜拜。庙会结束,村民又恭送众神回府。当然请送诸神,少不了鼓乐队鸣锣开道;烧香许愿,道不尽唢呐的深情倾诉;而板鼓子一敲,小镲一拍,花花绿绿的男女老少便舞动在唢呐的海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去的庙会,几乎是单纯的吹吹打打,求神拜佛。后来,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戏剧这种古老的文化形式逐渐盛行起来,有庙会,必然唱大戏。庙会几乎成为唱戏的代名词。它在为老百姓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国恨家仇,什么是忠义廉耻,什么是孝逆善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受地域和传统的影响,尽管我们地处陕北,但我们这里所唱的戏大部分是晋剧,也就是山西梆子。生、旦、净、丑看的是扮相,唱、念、做、打说的是功夫,这是会场戏迷议论的永恒主题。台上,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戴着精致的头饰,手舞足蹈,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打击乐落下,丝竹声扬起。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回忆起《打金枝》、《金水桥》、《铡美案》、《卷席筒》、《回荆州》、《辕门斩子》、《下河东》、《劈山救母》、《反徐州》等剧中的主要人物与场景……小时候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包相爷铡陈世美的那一幕,铡刀是村里最锋利的那一口,是剧团长和大队长亲自抬上去的。那时候常常在想,剧团里到底有多少个陈世美,以后进剧团学唱戏可千万不能扮演陈世美……有意思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布景不时变换,灯光闪烁摇曳,舞台上,演员的唱腔时而激昂高亢,时而如诉如泣,时而婉转悠扬,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古老的传奇故事。台下的戏迷,仿佛被带入到另一个时空,他们情绪随着剧情的起伏,时而紧张,时而愤怒,时而哀叹,时而欢笑。此时的戏迷们仿佛身临其境,走进那一个个充满奇幻与浪漫的天地,完全沉浸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之中,这或许就是传统民族文化所展现的魅力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戏剧演出,庙会上还有各种民间游戏和娱乐活动。有套圈、射气球、砸娃娃、旋转木马、钓鱼、下棋打扑克、泥塑糖画、滚轮胎、乒乓球投杯子,应有尽有无所不有。每个摊位前总会挤着一群半大小子,其中也夹杂几个“假小子”,他们伸长脖子,探着脑袋,呼前拥后,大呼小叫,好不热闹。也有远离戏台打扑克的一些中年人,在树荫下,铺开一张报纸,拿来几块废纸片或者干脆脱下鞋子当坐垫。还有几个掀棋棋的老年人,都是民间高手。“扣了,”“掀起,”“红牛(兵),”“黑車。”每当庙会期间,他们总想在乡邻面前炫耀一下自己的绝技,多圈几个粉丝。还有下象棋的,一张棋盘布满奇兵,楚河汉界天下难分。红先黑后先礼后兵,三鼓之后大局已定。棋手下得激情澎湃,观者看得热血沸腾。其中几个“观棋不语非君子”的看客,早已为局中的一步棋,争论的面红耳赤,口沬横飞,仿佛他们的棋艺永远比棋手强十倍百倍。打扑克掀棋棋也好下象棋也罢,看阵势如此激烈,然而他们的输赢赌注,往往是一根烟,一颗糖,或者弹几个响亮的脑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入会场的主路口两边,往往是摆设儿童玩具的,架着烧饼炉的,烤串串香肠的,卖碗托凉粉凉皮的……老人们往往喜欢坐在碗托凉面摊前的长凳子上,慢腾腾地来一碗碗托,或是凉面凉粉,再就一个热呼呼的烧饼,那可真是一种享受啊。玩具摊前,总有那么几个小不点儿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射程很远的水枪、电子遥控赛车与飞机,更有几个小孩子会情不自禁的用手去轻轻地碰一碰摸一摸。 还有小吃摊那浑厚滚烫的烧饼或者焦黄酥脆的香肠散发出来的诱人轻香,馋得小孩子们垂涎三尺,久久不愿离去……整个会场,老人小孩各有所爱,各有所得,各有所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时也会有一些商贩,为了促销商品,正戏开演前后,在自己的摊位前进行一些杂耍表演,如喜剧小丑一边吹气球一边把气球扎成不同的动物造型,有小兔子、小松鼠、小猴子等等,送给鼓掌和呐喊声最热烈的小朋友,来吸引更多的观众,或许是顾客。还有农村传统的手工艺品,那些出自能巧婆姨老太太之手的各种鞋垫、十字绣、虎头帽虎头鞋、窗花剪纸,是大姑娘小媳妇的最爱,一件一件的端详不够,一遍一遍的抚摸不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每年的庙会,最期盼的或许还是许许多多的戏迷们。他们在这期间尽情释放着自己的热情和活力,他们的喝彩声和欢笑声此起彼伏,与舞台上的表演形成了完美的映衬,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欢快和谐的乐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此欢乐的气氛,游子们也从四面八方纷纷回来了,看望家人,走亲访友。他们的归来,如同春天的暖阳,温暖了每一个家庭的心房。而那些久别的朋友,在庙会上重逢,他们的拥抱和交谈,如同春风拂过心田,让人感到无比的温馨和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年来,由于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所有的村庄庙会上,都会为逛会者提供饭食,三顿两顿视情况而定。通常上午是烩菜枣糕蒸馍米饭、羊肉饸饹,中午是绿豆钱钱稀饭就烧饼等。起初是为剧团成员、庙会组织参与者、进城回家无法做茶打饭的村民或回娘家的女客们提供的——他们长年居住城里或娘家人未在家,没有现成食材,或者长时间未动烟火,炉灶不够畅通。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要么借机偷懒,要么想体验体验大锅饭,要么发了枣糕瘾,也都早早来到会场,拿起碗筷守恋在摆放枣糕的大案板前,或者菜盆前。再后来就演变成凡是赶庙会,不论男女老少七里八乡皆可食。现在留守在农村的人很少很少,且大部分是老人或智障残疾,好在有不少热心村民的乐善好施,让留守者老有所养,衣食无忧。于是乎现在的饭食是越来越丰盛,庙会也是越办越热闹、越办越红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举动足以感受到乡亲们的好客与热情,更体现了他们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只有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还有那份深藏心底的乡音乡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天时间一晃而过, 随着夜幕的降临,庙会上的灯火逐渐熄灭,但乡亲们的热情却依然不减。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愉悦的心情,陆续离开了这片欢乐的海洋。这样的庙会,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传统习俗与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乡村的发展和变迁。我们看到了乡亲们的幸福和满足,听到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我知道,这一切的变化和进步,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和国家的繁荣昌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庙会结束了,那萦绕耳畔的乡音牵肠挂肚的乡愁却永远牵扯着我的心。我期待着下一次的庙会,期待着下一次的欢聚一堂。这里是我的故乡,这里有我最深的情感和记忆。在这里,我找到了那份久违的归属感,和那份深深的乡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片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7月30日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