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圣景涤荡心灵 一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老渺

<p class="ql-block">  在拉萨市游览,尤其是老城区,让人感到藏文化符号触目皆是。为多了解藏文化源流,我们来到西藏博物馆参观。没想到藏博本身就是一座具有浓郁藏式风情和文化的大厦。花岗石墙体,传统的藏式镶<span style="font-size:18px;">嵌</span>边玛草女儿墙,金色琉璃瓦盖顶。大厅和陈列厅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柱头及顶棚用柱面幡、布艺、香布来装饰,陈列柜上镶紫铜八宝诸如宝伞等吉祥图案。据说,采用了</span>百余种藏式造型和300多种藏式建筑、文化元素,加之结合现代房屋空间布局、架构支撑技术和现代建筑材料构筑,使博物馆大气庄重,藏文化氛围感滿满。</p> <p class="ql-block">  藏博正在举办的《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览‌,将我们带入藏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从遥远的象雄文明,到强大的吐蕃王朝,特别是唐蕃和盟,文成公主从中原地区带来了农具和种子、乐器和绘画、书籍和典章、佛经和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等,使藏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以及古格文明的繁荣和发展,时至今日的鼎盛。一件件诉说沧桑的展陈品,一幅幅满载故事的唐卡及其壁画,让人沉浸和思索富蕴藏文化的情境中。</p> <p class="ql-block">  在展品中,反映高原先民文化意识,被喻为镇馆之宝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墨彩绘双体陶罐”,颇为令人注目。它1978年出土于西藏昌都卡若村史前遗址,距今约5000一4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作品。双体陶罐材质为夹细砂黄陶。口径11.3厘米,底径8.4厘米,高19厘米。其腹部为袋形双体,就像两只小动物相向而卧,颈部和肩部的一对带孔器钮,形象地表现了动物的耳朵和尾巴。据当年参与考古发掘的老师讲,陶罐像相向而卧的小兽,侈口呈喇叭状,偾张而仰天长啸,寓意着雌雄同体。这件陶罐,不仅在造型艺术和制作工艺上别具特色,在美饰和彩绘上独具匠心。</span>陶罐双体纹饰,一体为双勾菱形纹,<span style="font-size:18px;">寓意䧳性。</span>一体为双勾三角折线纹,寓意雄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菱形纹内外都施彩,三角折线纹只在纹外施彩。这件</span>陶罐,精巧的构思,优美饱满的造型,娴熟的工艺,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同时,体现出高原先民,对自然界的认知和意识形态,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p> <p class="ql-block">  展品中,将文化意识与工艺相结合的稀世珍宝,梵文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称为传承千年的历史活化石。贝叶经是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源于古印度造纸术出现之前。这部贝叶经,长42厘米,宽7厘米,写成于11-12世纪(中原北宋到南宋初期),共 191页,是</span>藏传佛教的珍贵典籍,<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内容主题“通过大智慧,到达超脱世俗困苦彼岸的根本途径”。抄写和制作贝叶经,是传承文化和精细的艺术工作。从展品上看,抄写字迹工整,页面清晣。它采用特殊的工艺处理,确保至今不变质。抄写的经文有两种版本,一种为素面经文无彩色图案,另一种在经文间配有彩色图案。素面经文简洁明了,易于信众直接诵读和理解经文内容。彩绘图案则通过视觉艺术形式,除增强经文的神圣氛围感,还可作为崇拜礼佛的供品。展品上,彩绘图案有佛祖、度母等佛像,在这些彩绘图案的两旁又饰以两列佛像或四座彩绘佛塔,使经书显得更为庄重。这种墨书彩绘抄写经文的方式,是诵读、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民俗文化的展品中,最具表现力的是服饰。玻璃柜里展示的“普兰孔雀服”,满滿的文化符号,尽显匠心独运。繁复的工艺,针针线线,点点缀缀,都透露出文化的感染力。<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套</span>服饰<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藏袍、腰带、披风、靴子等几个部分组成,配有头饰、耳饰、项饰、肩饰,并有金、银、珍珠、玛瑙红珊瑚、绿松石、天珠等,仅密蜡(琥珀的一种)就有100多枚,这些装饰层层坠落,重达25公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普兰孔雀服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阿里普兰县孔雀河。孔雀河源头似孔雀,象征着美丽和吉祥。为了使这种美丽和吉祥永远存在于普兰,妇女们便模仿孔雀制作服饰,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孔雀服‌。妇女佩戴的帽子,由棕蓝色彩线氆氇制成圆筒帽,耳坠以珊瑚及珍珠连串而成,象征孔雀的头冠。背部围裙,用毛色纯白光滑的山羊皮制作,正中部镶嵌带有圆形花纹的棕蓝色氆氇,象征孔雀的翅膀和尾羽‌。</p><p class="ql-block"> 普兰孔雀服是西藏地区最古老的服饰,有1000多年的历史。传说在象雄王国鼎盛时期,约公元七世纪,为纪念一位王妃而制作。这套服饰传承至今。在普兰县科迦村的居民,珍藏有七套这种服饰,每逢重大节庆,她们隆重地穿戴这套盛服,参与活动。2008年,普兰孔雀服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走出西藏博物馆,马路对面是藏式“皇家园林”一罗布林卡。<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曾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现在是一座公园。园内林木繁茂,蓊郁苍翠,静谧清幽。这座公园,</span>占地36万平方米,分为宫区、宫前区和林区(花园)。核心是宫区,建有格桑颇章(颇章,藏语意为宫殿)、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等,共有370多间房屋。这里的建筑,有着浓浓的藏传佛教文化的氛围感。建得最早的格桑颇章(1751年),是一座三层楼房,一层为经堂。二层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像,两侧有十六罗汉像和护法神像等。三层是达赖喇嘛接见僧俗官员的地方。宫殿外观装饰以浮雕、壁画等方式展现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内部则以彩绘、雕刻等方式展现佛教文化。在诸多建筑元素中,仅藏式门的门环上悬挂用“五色哈达”编织的“金刚结”,就蕴含着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诸多信息。“五色哈达”由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组成,代表了自然界的五种元素“地、水、火、风、空”,也与佛教中的五方佛相对应。哈达在藏文化中,被视为纯洁、吉祥的象征。“金刚结”在藏文化中,它被视为一种护身符,能够保护佩戴者免受邪恶势力的侵害。罗布林卡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领略藏文化二三事,顿感文化的穿透力。它在人心里回旋、震荡、弥留。凭时空层垒,势如光束,启人前行、传承和开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