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气象探测业务沿革史(一、台站建设及地面观测业务)

芊芊草

<p class="ql-block">  从1931年10月1日建起西安第一个观测站开始,西安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从小到大,经过几代气象人的不断努力,西安的气象业务无论是观测站点数还是业务观测范围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建站初期单一的气象观测业务,已发展成为涵盖地面、高空、雷达、卫星、闪电定位、大气电场、GPS、辐射观测、酸雨观测、沙尘暴监测、生态气候环境监测系统等各种观测内容,从多角度开展对气象要素的全方位监测。解放后1956年起,周至、长安、户县、临潼、蓝田、高陵等县也相继建立了气象站,开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2002年开始气象观测手段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自动气象站的建成将逐步替代老式观测仪器,截止2007年全市已建自动气象站8个。2002年开始建设区域气象观测站,2008年底全市已建76个,截止2024年底已建300余个。</p><p class="ql-block"> 2007年开始与西安市测绘勘察院联合建设GPS站4个,分别布设在阎良、户县、临潼、蓝田等地,采用信息共享的原则,为我局天气预报人员提供不同高度层次水汽实时资料,为提高我局天气预报质量起到初进作用。</p><p class="ql-block"> 随着业务的发展,2017年开始开展微波辐射、气溶胶激光雷达、云雷达等实验观测,2019年开始相控阵雷达建设,截止2023年已建成相控阵雷达6部,分别位于高陵、蓝田、鄠邑、周至、灞桥等。</p> <p class="ql-block">一、台站建设沿革</p><p class="ql-block">1、西安观测站始建于1931年,同年10月1日正式开展观测工作,至1950年2月28日,站址位于现今西安市革命公园;1950年3月1日至1950年11月30日,于西安市西关正街公字5号;1950年12月1日至1954年10月31日,于西安机场(西关);1954年11月1日至1955年12月31日,于西安市自强路东口六合窑村;1956年1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于西安市北关太华北路;1959年1月1日迁至西安市北门外肖家村,北纬34°18′,东经108°56′,拔海高度为397.5米,区站号为57036,至2005年12月31日。2005年1月1日,迁至高陵县泾河工业园泾渭一路,北纬34°26′,东经108°58′,拔海高度为410.0米,区站号57131。期间1984年升级为西安国家基准气候站,并成立西安市气象管理处,1988年成立西安市气象局。</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周至气象站1956年9月开始正式运行,站址位于周至县马召公社富饶农场。1960年4月,站址迁至周至县城关公社棉花营。1970年1月,站址迁到县城南门外,即现在的周至县二曲镇中心街18号。观测场位于北纬34°06′,东经108°12′,海拔高度433.1米。2010年1月1日,迁至周至县二曲镇小寨子村东,北纬34°08′,东经108°12′,海报高度436.0米。2022年1月1日,迁至周至县司竹镇王唐村,北纬34°09′,东经108°15′。区站号为57032。属国家气象一般气象站。</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3、长安气象站始建于1959年1月1日,站址位于长安申店公社申店村南(现在的韦曲街道办事处申店村甲字2号),观测场位于北纬34°09′,东经108°55′,海拔高度438.0米,区站号57039。2001年迁至南长安街351号,同年1月1日在新观测场开始正式观测,新观测场位于北纬34°09′,东经108°55′,海拔高度433.0米。2009年1月1日,迁至长安区黄良镇黄良中学南,北纬34°03′,东经108°31′,拔海高度为445.0米。区站号57039。属国家气象一般气象站。</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4、临潼县气象站,1959年1月开始正式运行,站址位于雨金公社交口管区中柳村。1973年迁到临潼县宴寨公社砖头房村,2006年国家重点项目秦陵遗址公园安置区建设的影响,气象站迁至原观测场东边100米,2007年1月1日新气象站业务开始运行,观测场位于北纬34°24′,东经109°14′,拔海高度为425.2米,区站号57044。属国家气象一般气象站。</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5、户县气象站始建于1959年1月,站址位于县南木家庄。1961年6月站址迁移至县城东关沣京路40号,北纬34°07′,东经108°37′,海拔高度414.8米。2014年1月1日,迁至户县东西四号路中段南营房东侧,北纬34°08′,东经108°35′,拔海高度为411.0米。区站号57132,属国家气象一般气象站。</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6、蓝田县气象站1959年元月1日建于县城东北二道塬上的孙家庄村,观测场海拔高度540.2米、位置东经109°19′,北纬34°10′。2023年1月1日,迁至蓝田县蒋寨村,北纬34°07′,东经109°22′,拔海高度为541.7米。区站号57047。属国家气象一般气象站。</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7、高陵县气象站1970年1月建于高陵县造纸厂南边,观测场位于北纬34°32′,东经109°05′,海拔高度382米。1977年1月站址东移500米,迁至高陵县城南昭慧塔西昭慧路中段,观测场位于北纬34°31′,东经109°05′,海拔高度377.6米。2016年1月1日,迁至高陵区鹿苑街道上院村东组,北纬34°33′,东经109°04′,海拔高度385.0米。属国家气象一般气象站。</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8、西安泾河观测站,始建于2004年10月,同年12月1日开始试运行,2005年1月1日开始按一般地面站模式工作,地理位置是:北纬34°26′,东经108°58′,拔海高度为410.0米,区站号为57131。2006年1月1日由于西安基准气候站的迁往改名为西安泾河国家基准气候站,2007年1月1日根据中国气象局“三站四网”业务体制改革的要求改名为西安泾河观象台,2009年1月1日改名为西安泾河国家基准气候站,2013年1月1日调整为泾河国家基本气象站。</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二、台站业务沿革(部分项目沿革见《三十余载看西安气象探测之巨变》)</p><p class="ql-block">地面观测项目</p><p class="ql-block"> 1、西安市辖区共设8个气象站,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1个,国家一般气象站7个。泾河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项目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雪深、日照、蒸发、地温等。24小时值班,每小时1次观测,向国家气象中心每小时上传自动站观测资料,参加全球资料交换。西安站从建站至1984年前站气象资料整理采用手工查算方式。1984年下半年西安站配备了PC-1500袖珍计算机,自1986年起开始使用PC-1500袖珍计算机取代人工查算编报,其它6站仍沿用手工查算。建站至1985年上传报文采用电话发送到邮局,由邮局代传;1985年下半年引进甚高频,自此开始用甚高频进行报文资料传输;1995年开始使用计算机终端并通过计算机整理电报并传输报文资料。国家一般气象站每天进行有08、14、20时3次地面观测,夜间不守班,三次定时观测发报。2003年起每小时上传自动站观测资料。气象电报用电话发送到邮局,由邮局代传省局。</p><p class="ql-block"> 2、报表编制:建站后各站均采用手工抄写方式编制月年报表,一式三份分别上报省气象局资料室。经审核后省、市气象局各一份,本站留底一份。从2005年1月开始使用微机打印气象报表,通过计算机网络向省局传输本站原始资料,同时停止上报报送纸质报表。1993年前每月1-10日编制月报表报,上报市局审核科进行审核,经审核无误后上报省局存档。1993年后每月报表直接报省局资料室审核科进行审核,经审核后退市县局各一份存档。</p><p class="ql-block"> 3、发报内容:国家一般站要根据陆地天气报告电码及重要天气报告电码型式向上级业务部门发送天气实况电码。加密报的内容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雪深、日照、蒸发、地温等,每天08、14、20三个时次定时编发天气加密报;重要天气报的内容有暴雨、大风、雨凇、冰雹、积雪、龙卷风等。基准站在按规定编发天气报重要报的同时,还要按电码要求编发气象旬月报及气候月报。2008年重要报又新增了雷暴、雾等发报内容等。我区台站在做好对大气的各种观测的同时,认真做好军航民航的航空气象保障工作,按照航危报编发要求,对符合发报标准的天气情况,按时编发航危报,通过电话,网络等发布渠道,传递到飞行指挥中心,为安全飞行提供可靠保障。</p><p class="ql-block"> 4、仪器更新换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1年元月配发电接风向风速自记仪器,1980年4月开始各站增设使用虹吸雨量计。</span>2003年1月开始,除户县、周至站外其余各站均建成了自动气象观测站。并开始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对比观测,以人工站为主,2004年以自动站为主,自动观测的项目有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地温等,观测项目全部采用仪器自动采集、记录,代替了人工观测,2005年1月1日自动气象站正式投入业务运行。但仪器仍保留同时做好维护,所有观测站在每天20点应用原有的仪器进行人工并行观测记录一次,作为对自动仪器记录的对比和备份,发报和制作报表依据自动站资料为准。自动站采集的数据资料和人工站资料都存于计算机中并双机备份,每年定时复制光盘归档、保存。户县站2004年开始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对比观测,2006年正式投入单轨运行,周至2007年开始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对比观测。</p><p class="ql-block"> 5、从2002年开始在全区开始建设区域自动观测站工作。截止2009年已经建成温雨两要素自动站59个,压、温、湿、雨量、风向风速6要素站17个,遍布全市城乡。采用太阳能板供电,每小时正点将本地实测各气象要素自动传回中心站。加大了观测密度,提高了气象观测覆盖面,为全面了解大气实时状况提供可靠保证。</p><p class="ql-block"> 6、随着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展,2005年8月在西安站开始建设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开展农气观测及土壤墒情观测,同时按照固定的电码型式上报省局,后陆续在全市建设自动土壤水分站开展观测。</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整理编辑/一平</p> <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