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洛阳桥】坐落于泉州市东约10公里,是一座梁式石桥。海上丝绸之路的诞生,催生了海上交通的发展。为了让货物源源不断运送到港口,泉州人架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洛阳桥,后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名桥之一。洛阳桥是世遗22处遗产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始建于1053年,由泉州太守北宋书法家蔡襄主持修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1059年落成</span>,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此后,有175座石桥自宋元时期开始兴建,泉州港贸易有多兴盛,泉州人造桥就有多火热,这些桥梁构建起泉州交通网络枢纽。</p> <p class="ql-block">九百多年前还没有现有的起重工具,两个桥墩之间的花岗岩,有的长则十米,靠的就是涨潮时候的浮力,把这一个花岗岩成功的架在两个桥墩之上,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浮运架桥法。</p> <p class="ql-block">宋代石将军尊,两两相对,桥南、桥北各有2尊。高约1.63米,头戴盔帽,身穿铠甲,手执长剑,作威武肃穆状。</p> <p class="ql-block">船形桥墩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p> <p class="ql-block">桥墩建成后,并在桥下种植了大量牡蛎,使得桥基和桥墩石之间胶结牢固,这种方法称为"种蛎固基法",堪称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科学创新。</p> <p class="ql-block">月光菩萨塔。塔座为四方形,塔座之上有两层,其下层四面各浮雕盘坐佛像4尊,上层临水一面浮雕一佛首,两侧刻有"月光菩萨 ",其他三面刻"诸佛出世""涅槃经"、梵文等字,塔刹高达1.6米。此石刻为洛阳桥有纪年之最早石刻。</p> <p class="ql-block">蔡襄石雕像竖立于洛阳桥头,建成洛阳桥是蔡襄在泉时期的卓著政绩。</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一座崇武城,半部海防史。崇武半岛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凸出部,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作为台湾海峡中段的一个凸出半岛,崇武半岛自古以来就是海疆军事要塞。</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始建于明代,全部由花岗岩构筑而成,是明初我国沿海60多座卫城和所城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石城,历经六百多年的烽烟战火,崇武古城仍完好地雄峙在东南沿海,成为我国军事建筑学研究的一份珍贵遗存。最高处的是灯塔。崇武古城是世遗22处遗产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风情惠安女石雕。惠安是中国石雕之乡,惠安石雕以其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南派艺术风格著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斑驳的城墙,就是古城的典籍。数百年间,古城军民凭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精诚团结,英勇抗倭,保家卫国,谱写出一章章动人的英勇诗篇。</p> <p class="ql-block">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垒砌城墙的白色花岗岩如今大多已变成了灰黄色,使得城墙看起来更加古朴粗犷,沧桑厚重。斑驳的外墙,岁月流淌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踏着石砌的台阶,漫步于古城墙。嘉靖年间,倭患猖獗,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视师崇武,屯兵于此,兴修城防,演武练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制度和城防设施。</p> <p class="ql-block">跑马道,城内守军骑马的通道,贯穿全城的军事交通命脉。两条跑马道横亘于两道花岗岩城墙中间,起到了加固古城墙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南门关帝庙,关帝爷的青龙偃月刀,就是守卫疆土的军民英雄气概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南城门外右侧,有约一人高的大窟窿,上面写着"炮击处"三个大字,1938年5月17日日本侵略军战舰炮轰留下的铁证。(划框处)</p> <p class="ql-block">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戚继光石像,像高10.8米,由108块青石拼接而成,由崇武当地石雕工匠制作,面朝大海,巍然矗立。历史的硝烟已散尽,而民族精神永存。</p> <p class="ql-block">海门亭,1987年为纪念崇武建城600周年而建,因位于"海门深处"景观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一条坑坑洼洼的路通向海边,这条路被称为"海门深处",四周岩礁主要是灰白色的花岗石。</p> <p class="ql-block">崇武曲折的海岸线上,海湾沙质细腻,岩群叠峰垒石,远远望去海天一色。</p> <p class="ql-block">古城威镇海门,石艺巧夺天工。面向大海的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和沙和尚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大自然的馈赠和人类的灵性创造完美地结合,让崇武这座名副其实的石头城始终闪耀着动人的光芒。石雕三国人物</p> <p class="ql-block">“中国·崇武东海南海气象分界线”标志石碑矗立在古城东南角,崇武地理位置特殊,它正处在东海与南海两个不同性质海域的交界处,左边为南海区域,右边为东海区域,是中国气候重要的分界线! </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庙】解放军庙坐落于美丽的西沙湾岸边,风景秀丽,游客众多,香火旺盛。这座没有"神佛"的寺庙,却敢称“天下第一庙”!</p> <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17日,第三野战军叶飞部部分官兵从平潭岛来到崇武西沙湾暂栖,准备继续南下参加厦金战役。10时许,5架国民党战机突袭此地,对海滩上未及时疏散的群众疯狂轰炸扫射,解放军为了保护群众,毅然暴露自己对空扫射吸引敌机。</p> <p class="ql-block">5位解放军战士为保护一位小女孩用血肉之躯挡住飞来的弹片,献出了年轻生命。此次战斗中,共有24 位解放军战士壮烈牺牲。"为了人民,死的光荣 "八个鎏金大字为开国上将叶飞题写。</p> <p class="ql-block">小女孩长大后始终不忘解放军恩情,四出奔波筹款,于1996年建成"解放军庙",恭教请进当年24位烈士和其他3位在该地牺牲的烈士英灵,正式命名"廿七君庙"。</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西沙湾,以其2000多米长的优质沙滩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之一。</p> <p class="ql-block">【蟳埔民俗文化村】泉州沿海大通道中段有个蟳埔渔村,位于晋江入海口。 这里的女人头上常年戴着鲜花做成的漂亮簪花围, 她们和惠安女、湄洲女一起并称福建三大渔女。</p> <p class="ql-block">长长的头发在后面绾成圆髻,髻心插一根象牙筷固定,旁边别着金钗、 牛角梳等首饰,圆髻的外围簇拥着一层层漂亮的簪花围。她们的头饰十分繁复,脚下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p> <p class="ql-block">路两侧的商铺,开设最多的便是写真馆。前来的年轻游客纷纷梳妆簪花…</p> <p class="ql-block">"蚵壳厝"房子因独特而闻名遐迩,它的建筑形制同传统的闽南红砖厝大致一样,只是用白色蚵壳墙体,乍一看,如同片片鱼鳞,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蚵壳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摸着那些坚硬、漂亮的大蚵壳砌成的墙壁,仿佛触摸到一段尚未淡去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蟳埔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船员们返航时会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避免空舱以利航行,载回后堆放在蟳埔海边。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了一座座蚵壳厝,无意间成就了一个建筑奇观。</p> <p class="ql-block">以壳为厝,以花为簪。一个千年渔村,作为历史见证,鲜活在泉州湾古刺桐港畔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历经沧桑的"蚵壳厝"闪耀着鱼鳞般的光亮。</p> <p class="ql-block">顺济宫。海神信仰是伴随宋元泉州海洋贸易形成、发展的民间信仰。明万历年间顺济宫建成以奉祀海上保护神妈祖,正像大门上方悬挂的"海国安澜"牌匾,保佑舟船商舶海上安渡,又保一方风调雨顺、人畜安泰。</p> <p class="ql-block">【五店市】意为"五家店铺发展起来的集市"而得名。作为古代集市和商旅中途暂息驿站,这里自唐起至今已走过13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古街区,承载着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蔡氏家庙,始建于宋熙宁年间,后被毁,1987年在旧址重建。大门正额漆金"蔡氏家庙",面墙以雕镂、铭刻繁丽的青、白石料拼装,门墙梁枋间木雕花篮、梁裙,雕工精细,鎏金错彩。大门楹联:"温陵山水万重尽收入吾家眼界;青阳烟火千户独占此高峰顶头"。</p> <p class="ql-block">门墙梁枋间木雕花篮、梁裙、雀替,雕工精细,鎏金错彩。</p> <p class="ql-block">庄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经历代重修。<span style="font-size:18px;">门楣上方金字"庄氏家庙",楹联</span>"堂窥万象,门对三台"。在闽南传统建筑中家庙大门要"上门神",但庄氏门上并没有。据说,明万历年间庄氏出过文、武双状元,获御赐"金马玉堂",威望显殊,令神鬼敬惧,所以不必画门神护卫。</p> <p class="ql-block">单檐歇山顶穿斗式屋盖。大门两旁堵石浮雕麒麟,门前青石鼓、石墩、以及精美石浮雕。大门外悬挂"状元"、"会元"等匾额, 彭显其历史久远、人才辈出,有"庄氏祠堂盖泉州南门外"之誉。</p> <p class="ql-block">文革井位于大井口巷,这条巷子因为文革井而得名,与状元街垂直。红砖古厝一幢接一幢渐次铺开,错落有致又流光溢彩,犹如一座座宫殿。徜徉在红砖古厝小巷中,漫步领略闽南红砖古厝风情…</p> <p class="ql-block">雁塔,青阳八景之一,名为"雁塔地灵"。造型奇特,塔顶四个角向外伸出,四面刻有佛像,塔的基部四角各有一只石人托举着塔身。雁塔相传最早建于元代,源址无考,2013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是最为引人注目的部位,被称为"美丽的冠冕"。线条优美,装饰繁缛,饰以五彩的剪瓷雕图案。翘起的尖脊称"燕尾脊",当地人将"燕尾脊"亲切地唤作"双燕归脊",寓意着盼燕归巢,希望在外的游子早日归乡。</p> <p class="ql-block">【晋江梧林传统村落】明洪武年间,蔡旺生以养鸭为生暂居此地,后想移居别处,无奈鸭群不走,连喂五篮稻谷后鸭群仍不走,便认为此乃天意,遂定居于此。他希望后代人才辈出,"凤栖梧林",而闽南语中"五篮"和"梧林"读音一致,将此地取名为"梧林"。</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中原王朝为防倭寇,多次在东南沿海实施海禁,泉州海洋贸易由盛而衰。泉州人"下南洋"远走海外,谋求新的生存空间,泉州成为了中国有名侨乡,梧林古村落就是其中一个知名的华侨村。</p> <p class="ql-block">出砖入石,是闽南建筑一种独特砌墙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不但坚固防盗、冬暖夏凉, 而且古朴美观。</p> <p class="ql-block">走的再远,牵挂的永远是故乡。当华侨在异乡累起财富后反哺故乡,建起南洋风格小洋楼,被当地人称为"番仔楼"。番仔楼和闽南特色的红砖古大厝成为了"中西合璧"的百年华侨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朝东楼,旅菲华侨蔡朝东的府邸,始建于1930年。建筑风格融合中西元素,外立面是古罗马风格立柱与圆顶,进入房间依旧保持中轴对称中式格局,是梧林最早的洋楼。外西内中,如同在外漂泊的泉州华侨。</p> <p class="ql-block">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蔡先生决定停止装修工程,将装修款捐给国家支援抗战,因此朝东楼至今仍是一个"毛坯房"。如今,朝东楼已被改造成侨史馆,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枪楼,始建于1934年,三层碉楼,四面围廊,廊道中开有里大外小的枪孔,便于朝不同方向射击。枪楼精巧的欧式建筑塑花工艺和借柱造廊技术,是梧林建筑群中西洋建筑工艺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番仔楼和红砖古大厝交相辉映。红砖白石和燕尾高翘,一幅色泽鲜明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这座中西合璧的"番仔楼",在建造过程中,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蔡德鑨毅然决定停止装修工程,将资金用于购买飞机大炮支援祖国抗战。德鑨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承载着乡愁和家国情怀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洛伽寺】位于石狮市闽南黄金海岸,海域辽阔,景色迷人,是唯一屹立在浮屿上的一座佛寺。如遇涨潮,洛伽寺看上去就像在海上漂浮,因此被称为"蓬岛佛国"。</p> <p class="ql-block">寺内建有"圆通宝殿"、"天王殿"、"念佛堂"等,整座庙宇巍峨壮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以海天为背景,意境开阔。</p> <p class="ql-block">在此行走,可以感受佛教的宏大气度与海纳百川气势。站在寺庙内,可以能直接望向无尽的大海,海天一线,这也正是它的独一无二之处。</p> <p class="ql-block">【石湖码头】开元年间,航海家林銮在此修筑礁石为渡口,故石湖码头又被称为林銮渡。北宋时期在原有基础上搭建通济栈桥,石湖码头逐渐完善,成为泉州港的重要码头之一。石湖码头是世遗22处遗产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石湖码头位于三面临海的石湖半岛上,是晋江和洛阳江交汇出海口,对内可直通双江,对外扼守泉州湾主航道,由一组近岸礁石和通济栈桥共同组成,是泉州外港码头的珍稀物证。</p> <p class="ql-block">码头巧妙地利用天然礁石修建,用条石砌筑的小型栈桥,在临海的斜坡上开凿数条石阶,还有拴缆孔,便于停靠船舶,装卸货物,当年"蕃舶"靠岸时,人和货物都是从这里上岸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由花岗岩砌成的哨亭宛若士兵般伫立。在宋代,外国商船进入泉州港后,先停靠石湖码头附近海域,由地方巡员登船核检封仓后离开。林銮渡是"蕃舶"进入泉州港的第一个停靠站。</p> <p class="ql-block">扼守海门的石湖码头与古城南郊的江口码头,共同呈现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陆转运系统。</p> <p class="ql-block">天然礁石筑起千年码头,曾是外国商船入泉首站的石湖码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与泉州诸多码头一起,见证了泉州港"千帆竞过、百舸争流"的鼎盛繁荣。</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一眼千年。宋元泉州,舟舶继路、商使交属…</p> <p class="ql-block">【六胜塔】宋元时期,泉州人用石塔为出入港口的船只指引方向。六胜塔,泉州湾主航道航标,塔高36.06米,有"世界最早建成的第一航标高塔"之称。相传古时塔上层层缀满灯笼,远望犹如一枝擎天红烛。六胜塔是世遗22处遗产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六胜塔八角五层,双层须弥座,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塔的每层间隔设有四个券形门和四个方形龛,门与龛上下层相错设置,门与龛的两旁雕有金刚、力神等佛教形象,雕刻技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江口码头】位于泉州法石港区,由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组成,始建于宋代并沿用至20世纪,内航沿江进城,外可扬帆出海。在江口码头或石湖码头登上海船,受六胜塔与万寿塔两座航标石塔引导出海,踏上海上丝绸之路。江口码头是世遗22处遗产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江口码头见证着泉州港巨商大贾摩肩接踵的繁荣景象。如今江阔天空的水面架起了长桥,古码头与长桥交织牵起了数百年时空,曾经的辉煌定格在历史深处…</p> <p class="ql-block">【顺济桥遗址】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横跨晋江两岸,由南宋泉州郡守邹应龙于1211年主持建造,沿用至20世纪。顺济桥是泉州古城与晋江南岸的陆运节点,出入古城商业区的主要通道。顺济桥遗址是世遗22个遗产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宋元泉州海外商贸享受"东方第一大港",得利于交通水陆联运大动脉的飞跃式发展,由一系列桥梁、道路、码头、航标组合构成,将泉州区域内外连为一体,走向摩肩接踵多元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德济门遗址】这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过科学考古清理的古城门遗址。遗址由北向南,可见南宋城墙遗迹、内壕沟及古拱桥、元明城墙及城门、明代瓮城、外壕沟等遗迹,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德济门遗址是世遗22个遗产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被保留下来的石建筑构件。从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进行推测,在宋元时期,德济门既是进出泉州南城的重要通道,是全城的繁华要地,亦是番舶客航聚集之处、进出口货物集散之地。</p> <p class="ql-block">遗址中发掘出一方明末石碑(箭头处)及几门残缺大炮(箭头处)。"古城门下聚风华,万国商贾铸辉煌"。数百年的德济门,万国商贾络绎不绝,与其比邻的天后宫也香火鼎盛。古德济门城门的位置与天后宫大门错开,符合闽南"大门不对小门"风俗。</p> <p class="ql-block">数百年过去,经由考古发掘出的德济门遗址,至今也仍与天后宫比邻相望,无声为世人诉说着那些往昔的繁景轶事。(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