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亚城77级诗歌文学书屋系列讲座(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讲人:易树人、于铁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间:2024年11月2日10:00-2:0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地址:YiFan Restaurant & Event Cente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000 Medlock Bridge Pkwy,Suite F10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Johns Creek, GA 30022</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秋时节,我们迎来了诗歌文学书社的第三次讲座—“五四运动再评价”。讲座由我们书社尊称大儒的易树人同学主讲、回答问题,并由于铁流教授主持、提问、串联及总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亚特兰大77级20位同学提前预习了讲座提纲,并带着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到会场,开始了一场回顾历史,充实资料,独立思考,热烈讨论的座谈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讲人易兄(前)研究生毕业,获得武汉大学文学硕士学位,颇有同门易中天先生风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持人于铁流教授(后站立者)本科和研究生均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1986年来美留学并获得经济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Georgia Gwinnett College商学院院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四运动讲座重点(摘自易树人讲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0 五四运动的基本事实(“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等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1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政府,指中华民国建国初期,以京兆地方为首都的中央政府。因为大总统和国务总理主要是北洋军阀出身,被南京国民政府贬抑为“北洋政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政府从来没有统一过中国,袁世凯去世后北洋系更是连内部都无法统一,分裂成大小派系军阀混战。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发动北伐,北洋军战败,最后一任国家元首张作霖撤退途中遭日本军队炸死,其子张学良在继承政权后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北京政府正式宣告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四运动”前后,北京政府总统、内阁、国会之间达成了某种平衡,故政治运作较先前为畅顺。当时政府领导者为大总统徐世昌、国务总理钱能训,教育总长是傅增湘,乃是典型的“文官政府”。但是,北京政府仍深受各个党派、各地军阀的制约,政策因之时有变异。国会中段祺瑞操纵的“安福系”亲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亲英、美,后者一直煽动社会不满情绪。</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中国存在南北两个中央政府。1917年安徽督军张勋推动辫军复辟,罢黜总统黎元洪,废国会和临时约法,拥立宣统帝。段祺瑞立刻声讨,“再造共和”之后,拒绝恢复旧国会,另起新国会。南方的革命派孙文、陆荣廷、唐继尧等在广州召开旧国会非常会议,成立护法军政府(南方政府),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7年,中国对德国及奥匈帝国宣战,加入英法美协约国阵营,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1919年可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2前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2-1山东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东问题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德国宣战后于1914年出兵中国山东,占领德国胶澳租借地而产生的主权争议。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主张在1917年对德宣战后,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应归还中国,日本则认为其取得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因为在1915年中日双方订立《中日民四条约》,以及1918年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确认了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由于北京政府未能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引发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2-2 1915年二十一条和民四条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本1915年1月18日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包括:(1)关于山东省四项;(2)关于南满州及东部内蒙古七项;(3)关于汉冶萍公司二项;(4)关于不割让沿海一项;(5)其他希望7项。其目的是逼迫中国政府承认日本取代德国在华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蒙的权益,以及承诺聘用日人为顾问。日本的第(5)项要求接近于将中国变为其被保护国。袁世凯采取拖延战术,外交总长陆征祥寸步不让、顽强辩争,迫使日本以最后通牒威吓,并撤销各项最严苛的要求,最终双方签署《民四条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5月25日双方订立《民四条约》,基本满足了日本《二十一条》第(1)、(2)项要求,拒绝了第(3)、(4)和第(5)项要求。同《二十一条》原案比较,中国损失已经减小到最低程度。我们可以说它丧权辱国,但不能它卖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7-1918年西原借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本寺内正毅首相1916年10月上台之后,立刻派其私人幕僚西原龟三多次前来中国秘密访问。至1918年,日本向北京政府提供了总共八项借款,合计1.45亿日元。贷款的抵押物包括中国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原借款所得款项,北京政府用于财政性支出占65.22%,军费占总支出占25.40%,政府财政压力得到缓解,“官员无欠薪,军警无欠饷”(段祺瑞语)。其贷款由时任中华民国财政总长的曹汝霖经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8年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8年9月24日,驻日公使章宗祥和日本外务大臣后藤新平交换了《中日参战借款合同》,作为借款的交换条件之一,又签署了《山东问题换文》(又称“中日密约”),其主要内容为:“胶济铁路沿线之日本国军队,除济南留一部队外,全部均调集于青岛。日军撤走胶济铁路沿线的警备,由日本人指挥的巡警队代替。胶济铁路将由中日两国合办经营。”中国换文中的一句“中国政府对于日本政府右列之提议,欣然予以同意”,成为日本在巴黎和会上强占山东的借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2-3 1919年巴黎和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五名巴黎和会全权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陆征祥,外交总长,担任团长。陆征祥(1871-1949)江苏太仓人,1884年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后入北京同文馆习外文,尤精俄文。1893年奉派担任中国驻俄罗斯公使馆翻译官。他结识了比利时驻俄公使洛凯之至戚培德,不顾使馆反对,于1899年结婚。由于陆征祥能力出色,表现优异,在1906年升任中国驻荷兰使臣。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应总统袁世凯电命,返国出任外交总长,并推动中国现代外交机构之改革。6月任国务总理,9月辞职。1912年底出任驻瑞士公使,1914年底归国。1915年初复任外交总长,与外交次长曹汝霖于2月-5月与日本谈判《二十一条》。1915年10月到1916年3月袁世凯称帝其间,曾短暂代理国务卿和正式国务卿职务。1919年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巴黎和会,最后拒绝签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身处清末民初中国国际地位之谷底期,陆征祥隐忍低调,引用国际公法公理,在列强均势中据理力争,维护国家名分与核心利益,并留下日后复议的伏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陆征祥历经巴黎一年的国际、国内风云变幻,于1919年底返国述职后便决定淡出政坛。妻子培德去世后,1927年10月陆征祥在比利时布鲁日的圣安德鲁修道院正式出家,成为了一名修道士,从此不问政治。1946年6月,教宗庇护十二世任命陆征祥为刚城本笃会圣伯多禄修道院荣誉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顾维钧,驻美公使。顾维钧(1888—1985),江苏嘉定人,中华民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1912年任袁世凯总统英文秘书,历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外交总长与国务总理、署理大总统、国民政府驻法国、英国大使、驻联合国首席代表、驻美大使、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1985年在美国纽约逝世,享寿97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准备的《山东问题说帖》,震撼欧美代表,扭转了舆论形势并博取列强同情。因此顾维钧获得“中华民国第一外交官”的美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顾维钧被政府通缉。1930年经张学良斡旋,加入国民政府,重返外交界。1948年12月《人民日报》发布的第一批“头等战犯”43人名单上,顾维钧位列第22。</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3、王正廷,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1882—1961)浙江奉化人。中华民国政治家、外交官、体育活动家,基督教人士,欧美同学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创始人之一,湖南省宪法起草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4、施肇基,驻英公使。施肇基(1877—1958),江苏吴江人。上海圣约翰大学、康奈尔大学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1914年至1920年任驻英公使。出席1919年巴黎和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5、魏宸组,驻比利时公使。魏宸组(1885—1942),湖北江夏人,中国民主革命家、外交官。出席1919年巴黎和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3 爆发(5/4)</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名学生领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段锡朋(1896年—1948年),江西永新人。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会长,北京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会长,同时又是全国学生联合会会长。5月3日晚上北大学生在法科大礼堂举行大会,召集并主持会议的是段锡朋。会议开始之后,他又被推举为5月4日天安门广场集会的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9年夏,段锡朋毕业后留校任职。1920年10月,获穆藕初捐助,赴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游学。1925年秋,段锡朋归国,任教于国立武昌大学历史系,后转任广东大学(不久更名为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北京大学学生,5月3日被推选为学生代表。5月4日上午10点,北京13所大学在国立法专召开筹备会议,傅斯年与段锡朋一起被推选为会议主席,同时被推举为游行总指挥。因此,5月4日下午的天安门集会结束之后,游行开始。傅斯年高举大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身后是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傅斯年1919年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和德国。他是历史学家,曾任中山大学文科学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以及国语日报社董事长等。他提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之原则影响深远。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七世祖为清朝第一位状元傅以渐,官至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3、罗家伦(1897-1969),浙江绍兴人,五四宣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执笔者。值得一提的是,“五四运动”这个词也出自罗家伦之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家伦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德国和法国。他是教育家、历史学家。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他重要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匡互生(1891-1942)湖南邵阳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首位冲进曹汝霖家,也是火烧赵家楼的点火者。后为教育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名“卖国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曹汝霖(1877—1966)生于上海,中华民国新交通系首领,交通总长。《二十一条》谈判和《中日民四条约》经手签订者。曹汝霖1900年留学日本, 1904年归国,任职商部商务司,后被调入外务部。1913年被袁世凯指派为第一届参议院议员,同年8月任外交部次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本占领华北后,曾多次要求曹汝霖出任伪政府委员长等官职,曹汝霖坚拒不受。并多次为被日军拘捕审讯的人作担保,并且无意中保护了重庆国民政府的特工。1949年,曹汝霖迁居台湾,未几到日本居住到1957年,后又迁到美国。1966年,曹汝霖在美国底特律逝世,享寿高龄89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在晚年时撰写回忆录《一生之回忆》。其中,对于因五四事件而被迫辞职,他认为“此事距今四十余年,回想起来,于己于人,亦有好处。虽然于不明不白之中,牺牲了我们三人,却唤起了多数人的爱国心,总算得到代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陆宗舆(1876—1941),浙江杭州府人。1896年入南京文正书院,师从张謇。1899年自费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高等师范部法制经济科。1915年驻日公使,西原借款经手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3、章宗祥(1879—1962),浙江湖州人。,章宗祥任总统府秘书兼法制局局长。1912年7月,任大理院院长。1914年2月,他被任命为孙宝琦临时内阁司法总长。 1916年6月末,章宗祥任驻日公使,他和西原龟三进行交涉,签订胶济铁路协议,承认了日本在山东半岛的权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9年1月18日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美国总统在会前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包括废除秘密条约、平等对待殖民地人民、成立国际联盟等,受到各国广泛欢迎。中国希望借此解决山东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月15日,中国代表团向大会正式提交《山东问题说贴》,经中日双方多轮陈述,几经曲折,最后美国支持中国,英法倾向于日本,日本以退出国联相威胁,美国妥协。大会4月30日决定支持日本立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代表团向政府报告结果的同时,代表团顾问梁启超则致电外交委员会的汪大燮和林长民:“对德国事, 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 因日使力争, 结果英、法为所动, 吾若认此, 不啻加绳自缚, 请警告政府及国民, 严查各全权, 万勿署名, 以示决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5月2日晚,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议论巴黎和会事,气氛激昂,决定通知北大全体学生举行大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汪大燮(1859年—1929年)时任大总统徐世昌手下的外交委员会委员长。5月3日,汪大燮给蔡元培带来国务院密电巴黎签约的消息,把最后拒签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蔡元培找来学生领袖包括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等开始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大会,北大一千多人几乎全体出席,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应邀有代表参加。同学们争相发言,号召大家奋起救国,并要求严惩三名卖国贼。最后定出四条决议:一、定于次日即5月4日协同其他兄弟学校齐集天安门举行爱国大示威;二、通电巴黎专使不准签字;三、通电各省于5月7日(国耻日)举行爱国示威游行;四、联合全国各界一致奋起力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5月4日上午10时,北京大学等13所院校的学生代表召开碰头会。教育部代表前去北大劝阻未果。下午1点许,诸院校共计三千余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前广场,进行示威活动。至下午两点左右,学生们开始有序地从广场出发,向东交民巷各国公使馆前进。队伍在游行过程中,四处分送传单,手执白布制成之旗,上书“力争山东问题”、“排除卖国汉奸”及“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字样,还有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合约签字”等标语、口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队伍经过中华门到棋盘街向东转,到了东交民巷的西口。学生们事先曾打电话与美、英、法三国使馆沟通,他们都表示欢迎,而西口内美国兵营的军官也在学生们抵达时放行了,还让队伍通过了美兵营和美使馆。然而东交民巷的捕房拒绝学生队伍继续通过,说除非得到大总统的同意。据《每周评论》引述当时情景:“大家只好在美使馆前连呼‘大美国万岁!威大总统万岁!大中华民国万岁!世界永久和平万岁!’四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交民巷未能通行让学生很懊恼,临时决定前往位于长安街东端之北的赵家楼二号曹汝霖住宅。学生们下午4点半左右到达,要求曹汝霖出来解释与日本缔结密约的原因。数十名军警把守曹宅之门,试图让学生后退。学生非常激动,翻墙打开大门涌入。藏匿起来的曹汝霖未被学生寻见,适驻日公使章宗祥正在曹宅有所商议,被众瞥见攒殴,受伤甚重。闯入者并捣毁家具,火烧曹宅,史称“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闻警前来救火。奉召到场的警察总监吴炳湘及步军统领李长泰,带领警队及步军游击队,强迫解散剩余人群,并在街上捕去32名学生。章在警员护送下入医院调治,据称脑筋震动,遍体鳞伤。</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政府方面态度严厉。5月6日,总统徐世昌下令警察恢复秩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5月9日,北大校长蔡元培辞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5月11日,教育总长傅增湘辞职,多所学校校长纷纷辞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5月18日,日本公使向外交部抗议,要求禁止学生的反日活动,日本军舰集中于天津、上海、南京等港口游弋,施加武力威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五四运动的经典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爱国主义是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并逐渐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代汉语词典》</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帝国主义”被定义做: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的基本特征是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年来,大陆学者如冯天瑜认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封建制的基本内涵是世袭、分权的领主经济、贵族政治,……五四时期,陈独秀忽略中日、中欧历史差异,引入日本及西欧近代化进程中的‘反封建’命题,形成‘封建=前近代=落后’的语用范式。……建议秦至清两千余年可简称‘皇权时代’。”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无产阶级。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约二百万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列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0 狭义的五四运动和广义的五四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四运动包含两个性质不相同的运动,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一个是北京学生上街游行抗议的广场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3-1狭义的五四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9年5月北京学生上街游行抗议的广场运动。如前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3-2广义的五四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又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是其开创的标志,其下限则大抵可以1927年北伐成功为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面,我们把这二者统称为“五四运动”。如果需要进行对比研究,我们把狭义的五四运动称为“五四运动”,把广义的五四运动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三名领袖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翻译家。蔡元培25岁成进士,被点翰林院庶吉士。莱比锡大学研究(1908年-1911年),汉堡大学研究(1924年11月-1926年2月),世界文明研究所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蔡元培为人宽厚、恻隐为怀,对中国社会及陋俗有透彻观察;两度游学欧洲、亲炙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把中国文化教育“从封建专制时代摆渡到民主自由时代”。 他曾任国民政府代理主席,亦被普遍认为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县人,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三度留学日本,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国等西欧文化。1915年,他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开创人和领袖。1920年起,他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及初期领袖,但于1927年因中国国民党清党,中共遭到重大打击,被共产国际认为负领导责任而被迫辞职。后成为中国托洛茨基主义的早期领袖之一,对斯大林主义进行了批判,1942年在四川江津去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3、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县人。美国康乃尔大学文学士(191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1927年)。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与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开风气之先。在哲学上倡导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主张“大胆假设,细心实证”,“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在政治上主张自由主义,是一位备受争议、值得探讨的多重身份历史人物,也是被各方政治势力批评得最多的人之一。他拥有三十四个博士学位(包括名誉博士),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博士学位的人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0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政治、社会和文学的影响</span></p><ul><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先生与赛先生(民主与科学)</span></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主,又称民主制、民主主义,旧译为德谟克拉西,原意指人民的统治,是一种政体,即人民拥有平等的公共政策参与权。现代民主包括四个关键要素:(1)透过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产生政府;(2)作为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和公民生活;(3)保护所有公民的人权;(4)法律和程序平等地适用于所有公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科学,旧译为赛因斯,是陈独秀提出的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陈独秀说科学是“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事事求诸证实”。胡适倡导约翰·杜威的实验主义,主张“大胆假设,细心实证”,“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二人看法非常相近。但是,新文化运动涉及“科学”主要是哲学人文、政治社会方面,而不是自然科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人追求民主与科学虽不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但中国人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却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伟大的历史功绩之一。</span></p><ul><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京政府/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略)</span></li><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反孔非儒问题</span></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16年2月,易白沙在《新青年》发表了《孔子平议》,这是新文化运动第一篇系统谈论反孔的文章。他反对孔子的理由是:“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孔子但重作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处处是针对孔教与专制,认为二者有因果的联系。</span></p><ul><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庭伦理与妇女问题</span></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废除传统的节烈观,废除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提倡子女独立,男女平等。新文化运动从批判传统孝道观、贞操观开始,扩展到反对娼妓、反对纳妾、反对包办婚姻、提倡自由恋爱、性教育、节育、女性平等学习、工作、继承,等等。《新青年》前后发表了55篇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span></p><ul><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性别认同认知(略)</span></li><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语运动和汉字拉丁化(略)</span></li><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全盘西化/充分世界化(略)</span></li><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span></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无政府主义:主张个人自由、友爱互助,是最早引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行会社会主义:又称基尔特社会主义,主张行会自治,逐渐社会改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3、工读主义、新村主义:一些泛社会主义的活动,没有系统的理论,工读主义是半工半读的自治社团,新村主义是一同生活的自治社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4、国家社会主义:字面意义也可以理解为民族的社会主义,但唯一在意识形态上被正式应用的就是纳粹主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5、共产主义:主张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早期零星进入中国,李大钊率先开始在《法俄革命之比较》中介绍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1日,《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特刊。</span></p><ul><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整理国故运动</span></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9年11月胡适发表《新思潮的意义》,“新思潮”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新文化运动。提出“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要“整理国故”,用科学的方法寻出“条理脉络、前因后果、真意义、真价值”。</span></p><ul><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实验主义</span></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种方法论,胡适提倡“大胆假设,细心实证”,“一切学说理想,一切知识,都只是待证的假设,都须用实行来试验过,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0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5-1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胡适:这个文学的革命最重要的是文体的解放,把死的文字放弃了,采用活的文字。这个文体的革命是文学革命最重要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抓住了这一点不讲别的,不讲内容,什么内容也不谈,最重要的即先做到文体的革命,这的确不错的。但是,除了文体之外也曾经讨论过(见之于文字的),除了白话是活的文字活的文学之外,我们希望两个标准:第一个是人的文学;不是一种非人的文学;要够得上人味儿的文学。要有点儿人气,要有点儿人格,要有人味儿的,人的文学。第二,我们希望要有自由的文学。文学这东西不能由政府来指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5-2中国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胡适:我个人倒希望,在历史上——把四十多年来的运动,叫它做「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多年来在国外有人请我讲演,提起这个四十年前所发生的运动,我总是用Chinese Renaissance这个名词(中国文艺复兴运动)。Renaissance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再生,等于一个人害病死了再重新更生。更生运动再生运动,在西洋历史上,叫做文艺复兴运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0 五四运动再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6-1 当时人的评价</span></p><ul><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独秀:</span></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span></p><ul><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胡适:</span></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谓五四运动,指的就是当年发生过的两件大事:一件是1915—1927年由《新青年》杂志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一件是1919年5月北京学生上街游行抗议的爱国群众运动。对于这两件事,胡适只承认《新青年》发起的新文化运动,说后来“1919年所发生的‘五四运动’实是这整个文化运动中的一项历史性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了一个政治运动”。可见,胡适说的是文化的“五四”,所以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显然,这种“五四”观,代表了一种同毛泽东、蒋介石等政治家不一样的社会思潮。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思想启蒙,是一种从文学到社会的和平改革,标举的是“民主与科学”。</span></p><ul><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span></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现时的革命阶段,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过程。这个过程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发生的,在中国则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开始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五四’ 以前,中国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 分。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说: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干部上做了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的结论是,“全部中国史中,五四运动以后二十年的进步,不但赛过了以前的八十年,简直赛过了以前的几千年。”</span></p><ul><li class="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蒋介石:</span></li></ul><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本帝国主义··· 这些国耻,违背我国民的希望,侮辱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实说:当时除了白话文对于文学与思想工具略有所贡献以外,其他简直无所谓新文化。当时所有的新文化运动在他所标揭的“民主”与“科学”两大目标来说,其本身简直是完全失败!不仅失败,而且将我们中国固有高尚的民族道德与伦理哲学,完全鄙弃,由是不三不四的思想与各种异端邪说,一齐传布出来,反而使中国真正的文化,有陷于无形消灭的危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6-2 现当代人的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6-2-1从知识分子思想革命的角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策纵先生的《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是当代研究五四运动最权威的著作之一。该书就五四运动的评价,大致区分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三大类立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由主义(以胡适为代表)肯定五四新文化运动,肯定五四运动本身,但否定五四运动所引发的政治和革命浪潮,认为它阻碍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保守主义(以国民党为代表)方面,孙中山、蒋介石都提倡传统文化,否定新文化运动。孙中山肯定五四运动,蒋介石对五四运动态度很微妙,明着还是褒奖,强调其民族情绪,不谈其反传统的一面,暗中尽量疏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激进主义(以共产党为代表)对二者都肯定,从陈独秀到毛泽东,对五四运动的评价越来越高。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是由列宁主义引起的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将文化革命推进到新阶段,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开始参与,并在此后成为领导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6-2-2 从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思想史角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泽厚先生1986年发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和评价中国五四运动以来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认为近现代中国在启蒙与救亡这两重同等紧迫的使命之间徘徊,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一个极端,似乎永远不得解脱。在李泽厚看来,启蒙与救亡是五四运动的两大主题,起初这两个主题是同步发展、相得益彰的,但一段时间后,民族危亡局势和越来越激烈的现实斗争,改变了启蒙与救亡的平行局面,最终“启蒙的主题,科学的主题”,被救亡的“头号主旋律”所淹没、中断、压倒。应该说,李泽厚的“救亡压倒启蒙”论与胡适的“政治干扰”论一脉相承,是典型的自由主义五四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6-2-3 从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形象流变的角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外华人历史学界翘楚余英时先生认为五四运动最早是以“中国的文艺复兴”而广为人知,这个名称的主要推动者是胡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到了1936年阐释“五四运动”的三种模式,共产党人陈伯达、艾思奇等在上海和北京掀起“新启蒙”运动,将五四运动诠释为“启蒙运动”,至此以后,“文艺复兴”渐渐让位于“启蒙运动”。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余英时提出要把保守主义纳入新思潮的范畴内,侧重将五四运动看成“很多变动中的心灵社群”进行的“不断变动又经常彼此冲突的五四规划,而且每一规划也有不同的版本”,即五四运动“必须通过它的多重面相性和多重方向性来获得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6-2-4 提倡“意识危机”,采用“中国中心观”的研究角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荣誉教授林毓生先生上个世纪60年代出版了他的成名作《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该书以胡适、陈独秀与鲁迅三位思想家为案例,将毛泽东思想与文化大革命的根源上溯至五四时期,解释现代中国何以出现激烈的反传统主义,将文化遗产全盘否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林毓生在书中提出著名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一说;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而言,如果要进行意义深远的改革,就必须彻底改变人们的价值和精神、文化与信仰,现代中国的政治危机,因此也成了一场思想与意识的危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本书提倡“意识危机”说,采用了“中国中心观”的研究角度,并辅助性地使用了韦伯、席尔思的“奇里斯玛权威”理论,因此得出了发人深省的结论。这两个原创性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模式成为林毓生先生研究中国现代思想的支点和基础,以及西方理论在解释中国思想实际时的普遍适用性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6-2-5 其他角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军宁先生《“五四运动”决定了中国的走向》:《新青年》与”五四运动”的走向是什么呢?是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个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无神论的、法国与德国的、反传统的,它们离保守主义是最远最远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两个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谁?是胡适与陈独秀。他们从联手到分裂,然后社会主义压倒了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不是一个对抗的关系,而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今天在美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今天在美国,自由主义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温和的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无论它们是什么,它们都是无神论的,无神论就有相同的政治后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T.S.艾略特说,人间重大的选择,不是你们说的什么民主与独裁、自由与专制的选择,而是有神与无神的选择。当你选择了有神,后面必然跟着一连串的选择;当你选择了无神,后面也必然跟着一连串的选择。“如果你不选上帝的话(上帝是一个忌邪的神),那你将向希特勒与斯大林磕头”。</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神采奕奕的主讲人易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讲人结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 世纪后期以来,中国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而在考察这一转型过程时,五四运动不断地被言说。能够不断被言说的事物一般包含两个特征,一是很重要,二是很复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知道:五四运动起码包含“思想启蒙”、“文学革命”、“政治运动”三个方面,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容易说清楚,何况包含三个方面。而且从五四时期建立起来的中国人的思想的、学术的、文学的、政治的立场与方法论,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一代代中国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现在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吗?我看没有。所以,对不起,我们可能需要不断重临——不断重新评价五四运动这个节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配合默契的主持人于教授和主讲易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教授幽默风趣的主持为讲座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协调易兄对同学的问题一一作答。</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个半小时的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午餐后又开始了新一轮自由讨论。有同学比较了1919年和1989年两次学生运动,同学们则根据自己的观察各抒己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谢两位主讲老师为我们带来这次精彩的讲座!感谢江山、白歌、</span> <span style="font-size:20px;">邓幼莹同学提供现场照片!期待我们后续更多的文史哲讲座,大家学习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谢一凡餐厅和活动中心为本次讲座提供了宽敞舒适的场地和精美可口的午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休息时间,张晓京同学为大家带来吉他弹唱,受到同学们欢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讲座结束,同学们欣然赋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律】参加书社讲座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大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亚城秋色叶丹丹,阅古评今聚一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千载国事多辩议,百年风雨畅情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朝英烈淘沙尽,历代名人浩似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喜大儒胸储史,答疑解惑一席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邓幼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依韵和大元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爱书学友抱成团,论古及今又聚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四百年如逝水,二十一史变浮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易兄开讲同窗乐,于教清谈伴读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色暮秋难觉老,书香亦醉共华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谢易大儒为本次讲座的精心准备!感谢于教授幽默风趣的主持串联!感谢江山和白歌的现场摄影!感谢一凡活动中心提供宽敞舒适的场地和精美餐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爱书爱学习的同学们一起读书真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