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名篇|梁晓声《慈母情深》

史宝贵

<p class="ql-block">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p><p class="ql-block">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p><p class="ql-block">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p><p class="ql-block">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p><p class="ql-block">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呆呆地将那些母亲扫视一遍,却没有发现我的母亲。</p><p class="ql-block">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p><p class="ql-block">“你找谁?”</p><p class="ql-block">“找我妈!”</p><p class="ql-block">“你妈是谁?”</p><p class="ql-block">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p><p class="ql-block">“那儿!”</p><p class="ql-block">一个老头儿朝最里边的角落一指。</p><p class="ql-block">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p><p class="ql-block">“妈——”</p><p class="ql-block">“妈——”</p><p class="ql-block">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p><p class="ql-block">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p><p class="ql-block">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p><p class="ql-block">“我……”</p><p class="ql-block">“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p><p class="ql-block">“我……要钱……”</p><p class="ql-block">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p><p class="ql-block">“要钱干什么?”</p><p class="ql-block">“买书……”</p><p class="ql-block">“多少钱?”</p><p class="ql-block">“一元五角……”</p><p class="ql-block">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p><p class="ql-block">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p><p class="ql-block">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p><p class="ql-block">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p><p class="ql-block">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p><p class="ql-block">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p><p class="ql-block">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p><p class="ql-block">“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p><p class="ql-block">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p> <p class="ql-block">《慈母情深》是梁晓声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文章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的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p> <p class="ql-block">用四个电影镜头定格一位伟大母亲形象</p> <p class="ql-block">  一、长镜头:进厂找母亲。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进工厂找母亲的这一段描写就是电影语言的长镜头。镜头里极力呈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空间低矮狭小得令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里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台破缝纫机旁坐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七八十个女人的头顶上方还吊着七八十只灯泡,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响声震耳欲聋。正值酷暑炎夏,厂里的窗户却不能开,母亲和这七八十个女工一起在这潮湿闷热嘈杂的环境里争分夺秒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除了作者描述出来的厂房里的物品之外,我们可以想象,缝纫机旁肯定还堆积着如小山般的橡胶鞋帮,在这种狭窄拥挤的环境里,可能连转身的地方都找不到;因为光线不足,母亲不得不把眼睛凑到缝纫机板上才能勉强看清缝纫机的走线;头上的白炽灯不停地炙烤着母亲,厂房本就闷热潮湿,再加上酷暑天气,母亲还要头戴工帽和口罩,可以想象一天下来,母亲的工作服肯定一直处在被汗水浸湿的状态。 除了空间的狭窄和天气的闷热让人无法忍受之外,身下的破缝纫机还一直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一台缝纫机的声音足以把人吵得烦躁不安,更别说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用震耳欲聋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所以里面的人说话都要靠喊。“我”在那里只站了一会就已经不堪忍受,而母亲为了养活一家四口,为了每月的27元,却要经年累月的忍受这样的噪声。 </p><p class="ql-block">作者在这一段反复地强调“七八十”这个数字,除了要告诉我们母亲工作环境的逼仄恶劣之外,是不是也想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的母亲们都是这样的辛苦和伟大吧。 </p><p class="ql-block">作为儿子的我第一次看到母亲工作的环境是如此恶劣,工作是如此辛苦,震惊和不安一齐涌上心头,来要钱的决心已经化为了对母亲的愧疚。而这种愧疚在看到母亲转身的那一刻达到了顶点。 作者用这样一个长镜头为我们介绍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让我们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的辛苦和挣钱的不易。</p> <p class="ql-block">二、慢镜头:母亲转身。</p> <p class="ql-block">这个是一个典型的慢镜头。三个“我的母亲”写出了“我”看到工作中的母亲的形象的震惊:因为长期要把眼睛凑到缝纫机板上,母亲的背早已僵硬不堪,失去了年轻时的灵活,所以在转身的过程中是缓慢机械的。在儿子眼里,犹如一个电影中的慢镜头,让儿子震惊之余对母亲又心疼又愧疚。 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的形象啊:在母亲转过身的那一刻,“我”看到眼神疲惫的母亲的眼睛里布满血丝,眼神中满是疲惫和吃惊。此时,一种极其陌生的感觉震撼了“我”。因为印象中的母亲不是这样的,印象中的母亲的背是挺拔秀丽的,印象中的母亲的眼睛是清澈明亮的,印象中的母亲的脸蛋是红润有光泽的。 而此时的母亲的背是极其瘦弱的,此时的母亲的背是僵硬弯曲的,此时的母亲的眼睛是疲惫无神的,此时的母亲的脸颊是消瘦憔悴的。那个曾经年轻有活力的母亲在岁月这把刻刀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变得让“我”觉得如此陌生又如此心痛,这让“我”心中的愧疚又深了一分。</p><p class="ql-block">在“我”顺着工厂老头手指的方向看到一个极其瘦弱的背影时,“我”虽然有不安,但此时还不能确定那个背影的主人是否就是母亲。当这样一个母亲的形象站在“我”面前时,那种震惊实在是让“我”一时无法相信,但很快又转化为对母亲的心疼与愧疚。 作者用这样的一个慢镜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工作辛苦、挣钱不易的伟大母亲的形象,也为下面毫不犹豫支持儿子买书做了铺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特写镜头:母亲掏钱。</p> <p class="ql-block">母亲掏钱的动作是一个特写镜头:掏出的钱是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可见母亲的收入之少,一个月母亲的工资只有27元,平均一天还挣不到一块钱,而这些钱不但要应付一家四口的吃穿用度,还要支付三个孩子上学的学费。这样的毛票不知道是母亲攒了多久。 母亲的手因为长年累月的干活做家务,早已变得粗糙不堪,一双手上满是裂口。母亲的手曾经也是细皮嫩肉十指纤纤的呀,难道她不知道要买一盒雪花膏滋润一下她那双皲裂的手吗?她可能曾经站在卖雪花膏摊位的前面纠结了好久,把钱掏出来又放回去,才会导致钱被“揉得皱皱的”。也可能母亲压根儿没想过要给自己买一瓶雪花膏,因为在她的心里装的全部都是孩子,早已忘却了自己。</p><p class="ql-block">在“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的时候,母亲身边的工友劝说她不要给“我”钱,因为她不但是母亲辛苦工作的见证者,还是众多个辛苦的母亲的亲历者。她不让母亲给“我”钱买“闲书”,因为在那个年代,能吃饱饭已经不算容易,要钱买书就更是一种奢侈,是一种浪费。 可是母亲却帮“我”跟她解释说:“谁叫我们都是当妈的呢?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带着些许的骄傲的,她认为为儿女牺牲是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她支持儿子去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同时也有着一份骄傲在心头:儿子要钱是要买书而,所以她才会无条件的支持他。这是一个有远见的伟大的母亲。我想梁晓声先生的文学梦就是从那时就开始种下了吧。 作者通过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甘于牺牲自己,支持孩子读书的伟大母亲形象。</p> <p class="ql-block">四、快镜头:母亲投入工作。 </p> <p class="ql-block">在母亲把钱塞给“我”之后,立马投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四个“立刻”犹如一个电影的快镜头,让“我”看到了母亲争分夺秒的工作的样子。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母亲的厂里找她,为什么母亲不把“我”送出厂去?甚至连一句道别的话都没有跟“我”说? 从文中母亲和“我”的对话中就已经能看出端倪,文中的“我”与母亲的对话都非常简短,之所以这样就是为了给下文写母亲争分夺秒的干活做铺垫。 还记得开头介绍母亲当时已经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27元的收入,母亲在这个橡胶鞋帮厂工作。或许是怕再次失去工作吧,母亲只能拼命地工作,又或许只有在按时完成工作量的情况才能拿到全部的27元钱吧。总之母亲不敢浪费每一分钟时间,因为这份工作意味着全家人生活的来源,也意味着全家人生活的希望。 这样争分夺秒工作的母亲,这样不舍得为自己花费一分钱的母亲,这样埋头工作却只能一个月拿到27元工资的母亲,却支持儿子一元五角钱奢侈的消费。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让“我”鼻子一酸呢?</p> <p class="ql-block">四个电影镜头,聚焦了母亲工作的场景和给钱数钱的细节,给我们定格了一位辛苦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她就这样站在我们的面前,印在了我们的心上。</p><p class="ql-block">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歌颂不完的主题。</p><p class="ql-block">节选自公众号《星野日志》作者王亚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