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慎族系演进历史展(2024.12.10.)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的历史不仅悠久绵长,而且根深叶茂。按照史学界一般的看法,在我国东北区,历史上存在着三个比较大的古老族系。大体上,自东南迤西北,依次为以农耕为主的秽貊族系,包括秽、貊、箕、夫余和高句丽等部族;亦渔、亦猎、亦农的肃慎族系,包括靺鞨、女真、满洲等部族;以游牧为主的东胡族系,包括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部族。再往西的草原荒漠地带,则是以游牧为主的匈奴、突厥,柔然、回鹘等族群的活动区域。这些族系的部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也都建立过民族地方政权,有的还曾入主中原,一统天下。</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将中原的华夏农耕文明视为中华民族的主干,缘起于中国东北的秽貊、肃慎、东胡等渔猎、游牧和农耕文明,则是重要的支脉。这其中,又以女真-满洲为代表的肃慎族系最为繁盛。有史家称其为中华民族的“第一支流”。</p><p class="ql-block"> 有关肃慎族系的最初文献,见诸于《竹书纪年》《山海经·大荒北经》等,迄今已逾二千五百年。历史上的肃慎族系绵延不断,曾先后创立过三个王朝。起初是以靺鞨人为主体的渤海郡国(公元698年至926年),其鼎盛时期以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为都城,设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疆域包括了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的一部分。之后是以女真人为主体的大金王朝(公元1115年至1234年),其都城最初设在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后迁至中都(今北京市) ,全盛时期设有五京、十九路,疆域覆盖现今中国东北、华北的大部分区域,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和蒙古国的部分地区。最后是以满洲人为主体的大清王朝(公元1644年至1912年),爱新觉罗家族肇基于松花江与牡丹江汇合处的女真斡朵里部(今黑龙江依兰),勃兴于长白山余脉的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定鼎北京,掌有华夏,其疆域在乾隆时期达到 1,300万平方公里,总面积超过今天中国的全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肃慎族系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黑龙江至长白山一线的山林地带 。属于这一族系的古代和现代的民族有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满洲、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 。在二千余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其不断吸收、融合东北原生部落和其他族群,最终在清代形成了满洲这一主体民族。</p><p class="ql-block">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肃慎族系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通古斯语族满-通语族 。阿尔泰语系是世界上重要的语系之一,其中包括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满-通古斯语族 。通古斯语族是阿尔泰语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肃慎族系各部族的语言文化既有共通性,又各具特色 。例如,赫哲人的语言文化带有渔猎习俗特色;鄂伦春人的语言文化带有狩猎习俗特色 ;而满族及其先人则具有渔猎、狩猎、采集、畜牧、农耕等多种语言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 。</p><p class="ql-block"> 肃慎族系的早期处于“有史无文”的状态,直到金代初期(十二世纪)才创制了女真文字,清朝初期(十七世纪)又形成了满族文字。因而,肃慎族系的早期历史,几乎均出自中原王朝的文献记录,由于信使、传译、转音等因素变化以及统治集团的更迭,史籍中对这一族系通常有不同的称谓。历史上,一些小的族群部落附于一尊,将自己归之于统治集团的族称,也是常见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肃慎族系,毫无疑问当属东北地区的原住民。但长期以来,今天的人们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曾怎样生活,有哪些创造,又如何成长壮大,尤其对肃慎族系的历史脉络,可能除了少数专业学者,大都若明苦暗,多有自己说不清楚,外人听不明白的感觉。 </p><p class="ql-block"> 有鉴于此,2010年,由黑龙江省政协的协力基金会资助,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所承办,启动了肃慎族系演进历史研究这一课题,并考虑在此基础上筹办一个面向公众的展陈。这前后,省政协委员(现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意得集团董事局主席、饶宗颐学术馆之友会会长高佩璇女士曾出巨资,资助黑龙江大学开展满族文化抢救开发研究项目,加之长期的学术积淀,为肃慎族系演进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努力,课题组通过文献、考古、语言等多学科的综合分析,最终使肃慎族系演进这一学术研究成果以文字、图片、实物等方式,在黑龙江大学博物馆内得以呈现,从而向人们展示了这一古老族系演进的全景图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肃慎族系演进历史展》大纲 </p><p class="ql-block"> (摘要)</p><p class="ql-block"> 序 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北史大家金毓黻曾说过:东北史者,东北民族活动之历史也。无东北民族,则无所谓东北史。故述东北史,必以民族居首焉。</p><p class="ql-block"> 东北三大族系之一——肃慎族系,包括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等部族,是生活在黑龙江地域的原著居民和主人。肃慎族系以粟末靺鞨建渤海、女真完颜部建大金、建州女真建后金——清三次崛起为标志的复合演进历程,构成了黑龙江古代历史的连续完整性与体系脉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肃慎 、挹娄 、勿吉 </p><p class="ql-block"> 肃慎、挹娄与勿吉为肃慎族系在不同时期显现于中原史籍的称谓,也是该族系第一个发展阶段,社会组织以部落形式为主。三个部族出现于史的时间有早晚之分,却并非如同接力棒般直线式继替。他们同属于肃慎族系,其核心文化元素必定稳定传承。</p><p class="ql-block"> 肃慎是肃慎族系最早见诸史籍的部族,根据先秦史料记载,肃慎一族在商周时期曾向中原王朝朝贡。其活动范围在“不咸山”即长白山北。以文献提供的时间与方位为基准界定肃慎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推定分布于长白山地区的图们江流域商周时期的兴城文化与文献记载的契合度较高,当为商周时期肃慎考古学文化。依据先秦史料记载,肃慎之地在不咸山即长白山附近,其地与秽貊相近。</p><p class="ql-block"> 先秦史籍多处记载肃慎“贡楛矢石砮”的记述当作为判断肃慎考古学文化的必要条件。根据目前考古发掘成果,兴城文化基本符合文献记述的肃慎族存史时间;以长白山为标记,兴城文化的分布区域与文献记述最贴近,从更宏观地理方位看,秽貊族整体上应该在肃慎族的南部,与史料所载毗邻部族相符。 </p><p class="ql-block"> 兴城文化的主体特征大致合于文献记载的肃慎文化特征,压制石镞出土量大且制作精细,堪称是兴城文化的一大特色,而先秦古籍唯一多次提及的肃慎方物正是楛矢石砮,用鹿角做的骨器都是文献记述肃慎族系的显著特征。兴城文化是长白山地区图们江流域较发达的青铜时代文化,当时的人们已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其主要生产手段是农耕和渔猎,农耕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出现了纺织业,开始饲养家畜。地域文化特征明显,大口深腹小平底陶瓮、口沿下按压齿状花边纹陶罐,发达的黑曜石石器以及建造精细的圆角长方形、深地穴房屋建筑等,是其特色鲜明的文化标识。</p><p class="ql-block"> 发源于图们江流域代表肃慎古族的兴城文化的一些文化要素向北传播至牡丹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莺歌岭上层类型流行饰齿状花边口沿的陶罐,盛行黑曜石压制石器,这些文化元素均合于兴城文化的部分特征,说明兴城文化的一些文化要素已经传播到了牡丹江流域。桥南文化的一些典型元素均源自兴城文化,小底器,大口深腹小平底瓮是两支文化特有的器物,说明兴城文化的一些文化元素已经分布到松花江流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压制石砮。《国语·鲁语下》记载:“仲尼在陈,有隼集于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这段记载说明了肃慎族在武王克商后,曾向中原王朝进贡楛矢石砮。《竹书纪年·五帝纪》载:“帝舜二十五年(约公元前2100),息慎氏来朝,贡弓矢。”这显示了肃慎族在舜帝时期已经与中原有所联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挹娄为肃慎族系第二个部族名称,自汉代兴起见诸史册,两汉三国时代延伸至魏晋时期为兴盛阶段,至唐随着渤海国的强盛而部族灭,其中相当一部分成员加入渤海国。据史料记载的挹娄存史时间和地望,推测位于三江平原的滚兔岭文化和凤林文化一起构成了汉至魏晋时期的挹娄文化。</p><p class="ql-block"> 勿吉为肃慎族系继肃慎、挹娄之后出现的第三个族称,存史时间大致在北魏至北朝时期,勿吉的活动中心在主流松花江流域迤北迤东的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依据文献记述的勿吉存史时间及地望,推定以萝北团结墓地为代表的遗存为勿吉的考古学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 最早记录勿吉的史料为南北朝时北齐人魏收所撰《魏书》,但标明勿吉最早活动时间的则是《北史》。最晚在北魏时期公元 317 年之前,已有勿吉的称谓了。以“勿吉”之名的朝贡大约起自北魏延兴中 (471—476 年),最后记载勿吉朝贡的时间在北齐武平三年(572),之后只见靺鞨不见勿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 靺鞨与渤海国 </p><p class="ql-block"> 靺鞨为隋唐时期出现的部族称号,初期凡有七部,后逐渐形成了粟末靺鞨与黑水靺鞨两大部落集团。粟末靺鞨创建渤海国,对肃慎族系的维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扼制了肃慎族系离散的趋势。渤海国不仅将黑水靺鞨南部的拂涅、虞娄、越喜、铁利等部兼并,又“尽得扶馀、沃沮、弁韩、朝鲜海北诸国”,所统部众已经超越了原有族系范围。而持续二百余年的统治与管理,通过编户等方式,强化了对所辖区域内各部族的整合,也使肃慎族系各部族的凝聚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p><p class="ql-block"> 靺鞨七部。靺鞨称号见诸史册始于公元 563 年(北齐河清二年),但最初靺鞨之“鞨”写作“羯”,公元 565 年(北齐天统元年)史书中开始出现“靺鞨”。按两唐书载,数十部靺鞨人散居于“东至于海,西接突厥,南界高丽,北邻室韦”的范围内。相当于今地理,东临日本海,西约以今俄国结雅河(精奇里江)及我国嫩江附近与室韦、契丹相邻,南在今松花江上游地区及图们江处与高丽接壤,北达鄂霍次克海及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其中著名的有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白山、黑水等七部。</p><p class="ql-block"> 黑水靺鞨。靺鞨诸部在相互兼并过程中,于 7 世纪初形成了北部以黑水部,南部以粟末部为核心的两个部落联盟集团,遂有黑水靺鞨与粟末靺鞨新称号。黑水靺鞨共有 16 部。唐中宗李显在 8 世纪初复位后,对粟末靺鞨等改用“招慰”政策。黑水靺鞨随即派出使臣“假道”震国(即渤海),与唐联系,归服唐朝。唐开元十年(公元722 年),其酋倪属利稽朝唐,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所领为勃利州,任命为刺史。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 年),唐在其境置黑水军;次年,置黑水州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纳入唐王朝版图。</p><p class="ql-block"> 粟末靺鞨。粟末靺鞨在隋末唐初先后分两批迁居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地区),与汉、高句丽、契丹等其他民族杂错而居,深受先进文化影响,社会不断发展。唐圣历元年(公元698 年),大祚荣乘契丹首领李尽忠叛唐,以粟末靺鞨一部为主体,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国称王,以唐武后封其父为震国公之“震国”作国号,自称震国王。</p><p class="ql-block"> 公元 713 年,唐册封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渤海国是唐朝册封的东北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的开创者大祚荣是粟末靺鞨人,建立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肃慎族系之靺鞨粟末部。</p><p class="ql-block"> 渤海国自公元 698 年大祚荣建国,前后经十五王,历 229年,第十世王大仁秀南定新罗,在“海北诸部”居地设立府州县,渤海兴盛一时。第十一世王大彝震时,进入“海东盛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瓦片,出土于宁安市渤海国上京龙泉遗址。历经千余年,仍坚硬瓷实、肌理清晰、釉面鲜亮,足见当年制瓦工艺水平之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 女真与金王朝 </p><p class="ql-block"> 女真为肃慎族系晚期出现的部族称号,两度建立政权,代表了整个族系发展的顶峰。 </p><p class="ql-block"> 宋辽初期女真之名成为东北诸多部族的泛称,而非肃慎族系发展到这一时期的专称。冠以女真之名的各部不仅族源多元化,而且在契丹羁縻统治下,互不相领属,呈分散之势。12 世纪初,女真完颜部崛起,建立大金帝国,不仅使因渤海国灭而一度离散的肃慎族系得以重新聚合并延续,而且统辖区域之广,统治部族之众,整体势力之盛,均远超前世各代。</p><p class="ql-block"> 女真作为一个古代部族当出现于唐代晚期或五代时期。女真称号有女贞、女直、朱里真等,一般认为由肃慎音转而来。最初女真为混同江下游一带诸部的泛称,主要活动范围:南起鸭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东海)。辽兴起后采取分而治之加强对女真诸部的统治,始有熟女真与生女真之分。及至 10 世纪末献祖绥可时期,生女真部落由仆干水涯(今牡丹江流域)迁至海古水(今哈尔滨市阿城区附近海沟河),最终定居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辽朝授昭祖石鲁“惕隐”,授景祖“生女直部族节度使”。生女真军事部落联盟初步形成。后经世祖、肃宗、穆宗三世征战,基本统一了生女真诸部,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女真民族。</p><p class="ql-block"> 大金国创建 。1114年,女真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1115 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都会宁(今哈尔滨市阿城区)。</p><p class="ql-block"> 大金国于 1125 年与北宋联合灭辽,1127 年又挥戈南下灭北宋。1153 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市)。统治区域南达淮河,北至外兴安岭,东临海,西与西夏及蒙古相毗邻。历时 119 年,至 1234 年灭亡。为肃慎族系部族迄当时为止所创建规模最大的政权,也是女真崛起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黑龙江各处辽金遗址中,广泛出土宋代铜钱,表明在那一时期边疆族群与中原王朝就有着广泛的经济联系。</p> <p class="ql-block">  铜升龙(金代),阿城出土。阿城还曾出土过一尊铜座龙,这表明当时的女真人也认同龙文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2004年在大庆市大同区九间村九间遗址发掘的一支辽金时期骨制牙刷柄,其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网上查询相关信息,更为震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女真文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 元明时期的女真</p><p class="ql-block"> 元明时期的女真无论在肃慎族系史还是女真史上均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介于金与后金两政权之间,亦可称为“间歇期”。但是,恰恰是在元明两朝的松散统治时期,为各部族的繁衍与发展提供了空间。也正因为有了这一自主发展阶段,才孕育了后来建州女真的崛起,满洲共同体的凝聚与后金-清政权的创建。 </p><p class="ql-block"> 元代女真。元政权基本沿用金代东北各路设置,调整为行省、诸路总管府和诸路万户府三级管理统辖女真人。一改辽之前的羁縻统治方法,在金王朝的基础上,对女真地区实施设治、派官、驻军等,建立完备的统治体系。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 年)设辽阳行中书省,下辖 7 个路,今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属开元路总管府、水达达等路总管府管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元末明初开始,女真诸部乘中原动乱之机,逐渐向南迁徙。居住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一带的胡里改、斡朵怜两个万户府的女真人,沿今牡丹江向南迁移并定居至渤海率宾府建州故地绥芬河流域。永乐元年(1403),明廷以胡里改部酋长阿哈出所部置建州卫,建州女真之名始于此。居住在海西地区,以忽拉温(今呼兰)为中心,松花江中下游的女真,南迁至开原边外至松花江上游之间定居下来,称为海西女真,分为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部,又称“扈伦”四部。在这两部之外,散居在黑龙江和松花江中下游的各部女真被称为“野人”女真,南下进入建州、海西女真故地,居近东海之滨一带,又称“东海”女真。建州、海西、东海女真在形成过程中,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相继解体,向地域组织过渡,最后大多成了满洲的成员,处边远地区的部分,分别形成了赫哲(那乃)、乌尔奇等,其西北为今鄂温克、鄂伦春等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布吐温——赫哲族的简易日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代女真 。明朝政府在女真各部推行“分而治之”抚绥政策,对初次来朝的女真酋长大多封授卫所官职,于其部设置羁縻卫所,封授女真各部酋长官职,颁给官印和敕书,代表朝廷统辖各部。明代女真经一段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大部。</p><p class="ql-block"> 建州、海西、东海女真的形成 。从元末明初开始,女真诸部乘中原动乱之机,逐渐向南迁徙。居住在今黑龙江依兰县一带的胡里改、斡朵怜两个万户府的女真人,沿今牡丹江向南迁移并定居至渤海率宾府建州故地绥芬河流域。永乐元年(1403),明廷以胡里改部酋长。阿哈出所部置建州卫,建州女真之名始于此。居住在海西地区,以忽拉温(今呼兰)为中心,松花江中下游的女真,南迁至开原边外至松花江上游之间定居下来,称为海西女真,分为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部,又称“扈伦”四部。在这两部之外,散居在黑龙江和松花江中下游的各部女真被称为“野人”女真,南下进入建州、海西女真故地,居近东海之滨一带,又称“东海”女真。建州、海西、东海女真在形成过程中,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相继解体,向地域组织过渡,最后大多成了满洲的成员,处边远地区的部分,分别形成了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五部分 满洲与清王朝 </p><p class="ql-block"> 满洲为古代肃慎族系最后一个部族称号,也是肃慎族系悠久发展史的顶峰。</p><p class="ql-block"> 明末时期,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统一了原来不相总一的女真各部,逐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自在到自觉,融凝而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洲。他们由偏居一隅到入主中原,从部落到国家,最终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之中。满洲创建的多民族统一的大清政权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至 18 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满洲共同体的形成 。满洲为肃慎族系女真后裔,相传始祖为布库里雍顺。明末时期,女真各部互不统属,称王争长,强凌弱,众暴寡。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皇太极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武力征讨统一各部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政权、创建八旗制度、创制并推行满文等一系列措施,最终以女真为主体包括蒙古、汉等其他民族聚集而成满洲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满洲源流。据满洲神话故事三仙女传说,满洲始祖自长白山迁徙至以今依兰为中心的松花江、牡丹江流域,至元代逐步发展为五个万户府之斡朵怜部与胡里改部,也是明代建州女真的主要组成部分。结合史料考证可以确认,满洲当发源于黑龙江无疑。</p><p class="ql-block"> 建州三卫 。明初故元丞相阿哈出拥兵辽东,明太祖、成祖屡次派使者赴东北宣谕招抚。永乐元年(1403 年),明廷设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以阿哈出为指挥使;1412 年设立建州左卫,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任建州左卫第一任指挥使;1442 年分建州左卫为左卫、右卫,统称建州三卫。三卫互不统属,各自为政,但互通婚姻,构成早起满洲的主体部分。</p><p class="ql-block">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 。明万历十一年(1583 年)二月,明军在征讨叛军阿台(努尔哈赤的舅父)时,误杀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同年五月,努尔哈赤为报父祖之仇,以十三副遗甲起兵,至1593 年统一建州女真;至 1613 年剿灭海西女真大部,并多次征讨东海女真,控制了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诸部女真。努尔哈赤历经三十余年征战,结束了女真各部分崩离析的混乱格局,为满洲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皇太极定族称 。“诸申”在明朝泛指自由的女真人,后随着女真社会的分化,逐渐成为贱民、奴仆的专称,加之女真部落众多,称呼不一。1635 年 11 月 22 日(后金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为纠正对女真人称呼的混乱,正式宣布废除女真旧族称,定族称为“满洲”,标志着满洲共同体由自在到自觉的转变。</p><p class="ql-block"> 后金-清政权是肃慎族系创建的第三个政权,也是唯一一个发展为多民族统一的全国政权,是为肃慎族系发展到顶峰的标志。自 1616 至 1644 年,政权属性仍然是区域民族政权,1644 年清军入关,开启了满洲入主中原的序幕。入关后,清政权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方实现多民族统一政权的建立,完成了由区域政权到国家政权的跃升。如果以 1616 年后金为起点,直至 1911 年清朝灭亡,满洲所创政权共历 295 年而终。</p><p class="ql-block"> 努尔哈赤创建后金 。在经过三十多年的征战后,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正月元旦,努尔哈赤在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即汗位,定国号曰 “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 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向明宣战,并于第二年取得了具有战略转折意义的萨尔浒之战大捷,此后明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后金则开始了全面对明的军事进攻。天命十年(1625 年)三月,努尔哈赤迁都盛京沈阳,后金政权日趋壮大。</p><p class="ql-block"> 皇太极即位后,通过缓和与明朝关系,笼络汉族贵族与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使后金政权进一步巩固发展。后金天聪十年(1636 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改元崇德,改国号为大清。这一改变意义重大,彰显了新政权的主体性,标示与此前宋辽时期的“金”政权的区别;更表明了满洲并非宋辽时女真直接后裔的族源关系。是为后金-清由区域政权向国家政权提升的重要一环。</p><p class="ql-block"> 八旗制度为努尔哈赤在女真传统狩猎组织基础上创建的一种集兵民于一体、合军政于一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初创于 1601 年,完善于 1615 年。“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凡被努尔哈赤征服的女真各部族均纳入八旗组织统一管理,大大提升了战斗力与凝聚力。1642 年前,又分别建立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为满洲共同体的形成与壮大提供了制度基础。终有清一代,“旗人”作为“国家根本所系”而享有特权与恩养,并形成了“但问旗民,不分满汉”旗民分治的二元体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满族第一发祥地——斡朵里城遗址(今依兰县马大村)。位于距依兰镇九公里的牡丹江西岸、松花江南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朝对黑龙江的经略 。清朝政府十分重视对“龙兴之地”东北地区的经略,主要以驻防八旗制为主,设将军和副都统统辖,同时设卡伦和巡边制度。这些管理机构分驻各地,分区管理,强化了东北地区的边疆防御,促进了黑龙江流域的管理和开发,也是清政权对黑龙江流域实行有效管辖的实证。</p><p class="ql-block"> 宁古塔总管 。清朝在入关之前已经统一了黑龙江流域。努尔哈赤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黑龙江下游及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区;清太宗皇太极两次出兵远征黑龙江索伦部,统一了黑龙江上游地区。后金天聪九年(1635 年)皇太极派八旗官兵常驻黑龙江宁古塔地区。顺治元年(1644 年)八月,清政府设盛京总管(梅勒章京),统辖包括黑龙江流域在内的整个东北地区,同时在宁古塔设宁古塔总管(甲喇章京),隶属盛京总管,是为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建立的第一个管理机构。</p><p class="ql-block"> 宁古塔将军 。宁古塔将军是清朝政府实行驻防八旗制度之后在黑龙江流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顺治九年(1652 年)七月,镶蓝旗梅勒章京沙尔虎达统率八旗官兵奉令驻防宁古塔(旧城)。翌年,沙尔虎达晋升为宁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 年),宁古塔昂邦章京升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首任将军巴海为沙尔虎达之子。将军衙门设于宁古塔旧城(今海林宁古塔新城(今宁安)吉林乌喇(今吉林市),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改称吉林将军。</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将军 。宁古塔将军府地处黑龙江下游东北一隅,对反击沙俄入侵不利。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清朝政府调派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率宁古塔等处八旗官兵在黑龙江“建城永戍”。同年康熙皇帝补授萨布素为镇守瑷珲等处将军,是为黑龙江将军,负责统率本地区八旗官兵调兵出征、开垦旗地等事务。</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将军衙门是清代黑龙江西部地区的最高地方政权机构,其驻地由最初的黑龙江左岸旧瑷珲城不断内迁,导致黑龙江驻防兵力日益远离边境,为清朝中后期沙俄再次侵扰埋下了严重隐患。</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地区的驻防八旗 。清政府从战略角度出发,将八旗驻防于全国重镇要地及边疆重镇,由国家直接统领。在黑龙江将军和宁古塔将军管辖区域内,将所属区域原居部族编入八旗,分驻各城,主要负责驻防及辖区安全、驻卡巡边、屯垦等任务。八旗驻防对东北边疆社会稳定和边防安全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语清文——满语文 。史料中关于肃慎族系早期各部族“言语独异”的记述说明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女真语为明末女真的母语,后满洲崛起而称满语且不断发展。满语、女真语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诸部语言当存在渊源与传承关系。后金时期创制并改进的满文曾作为国语在全国推广使用,为满洲共同体的凝聚与满汉文化交流融合都产生了积极作用。清中期以后,汉语文逐渐取代满语文,成为全国通用语。时至今日,满语已作为濒危语言仅在黑龙江个别满族聚居村屯有少数满族老人能够使用;而有清一代留下的大量满文档案文献,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 满语 。按语言谱系划分,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该语族在当今中国主要包括满语、锡伯语(满语支)与鄂温克语、鄂伦春语、赫哲语(通古斯语支)等五种语言,其中仅满语有文字。作为有清一代的国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至今在北京及东北区域语言文化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深化满语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历史与文化价值。清代形成的大量满文文献资料真实记录了满语文的发展历程,为当今满语及阿尔泰语系语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p><p class="ql-block"> 满文 。金代女真曾先后创制“女真大字”与“女真小字” ,并在女真中颁行使用达百年之久,在金灭亡后逐渐被弃用。明代女真人多用蒙古文。努尔哈赤兴起后,与汉人、蒙古人及朝鲜人等交往日益频繁,以蒙古文记录女真语已经无法满足女真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于是,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噶盖仿照蒙古文字创制满文,被称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1632 年皇太极又命达海加以改进和完善,被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作为官方记述档案、发布政令、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有清一代形成了大量的满文档案文书,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存有 200余万件(册)。清代黑龙江将军衙门公文档案起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止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计 4 万余卷册,其中近一半为满文档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满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也是肃慎族系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载体。通过萨满仪式祈求天地人神的庇佑,表达了古代先人对自然万物朴素的认识和态度。萨满文化涉及神话、诗歌、音乐、舞蹈、医药、民俗等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内涵,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民俗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赫哲族萨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满族服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桦皮制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大庆市大同区九间村九间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辽金时期)。</p> <p class="ql-block">骨质篦子。</p> <p class="ql-block">石质棋子</p> <p class="ql-block">石质骰子</p> <p class="ql-block">玉饰</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这是东北古代民族肃慎族系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完整演绎,也是一个民族崛起曲折历程的爬梳与凝视,更是龙江地域赓续未绝的人文历史脉络的沉思与回眸。</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绝非历史的附庸,蛮荒的偏隅,文化的沙漠,在先民的足迹里同样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惊心动魄的民族兴衰,绵延不断的文化根脉。</p><p class="ql-block"> 从肃慎族系更为悠长的历史跨度观之,既有披折偃仰的起伏,也有稚壮枯老的更替。正是各部族于凌厉风雪中交错迭起的演进历程,凝结成兼有引弓畋猎与华风汉俗一体的包容多元而又不失个性特色的龙江文化底蕴,涵育了质朴豪放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与不屈不挠疏简奋进的人文精神。</p><p class="ql-block"> 历史在时代中前行,文化在历史中展开。龙江儿女必将秉承历史文脉,怀拥这片滋养哺育我们的黑土沃野,开启新时代更加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高佩璇女士接受聘书。</p> <p class="ql-block">饶宗颐先生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