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惠州水东街</b></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的街道</p><p class="ql-block">水东街位于惠州桥东,东西走向,东接惠新西街,与水东南路互交,西接东新桥,全长730米,宽14-18米,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据《惠州市城市建设志》记载:“1928年改建的水东街保留较为完整,建有划一的骑楼,使整街两边成两条长廊。骑楼上住人,下为人行道,雨天行人不忧雨。”当时,惠州的工商业都集中在水东街,水东街因此被称为“旺地”。水东街是一条极具惠州古城文化特色的骑楼街,始筑于北宋元丰年间,明清时期成为东江流域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民国时期商业发展达到鼎盛。依靠得天独厚的码头水路优势条件,水东街吸引珠三角区域的人们来往频繁,造就多元文化碰撞,客家、潮汕以及广府文化在这条周长 730多米的水东街兼容并蓄,交融渗透 ,并由此孕育出了骑楼建筑文化。2022年8月16日,水东街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2023年3月,水东街被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评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东街的来历</b></p><p class="ql-block">1.桥东水东街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清末民初曾是惠州的商业旺地。水东街一带的骑楼建筑有着惠州特有的文化风情,这条中西合璧风格的繁华街道也是惠州市区的发源地。2.清末民初,是惠州商业鼎盛发达的时期,各省商贾云集。这是水东街被称为“旺地”的最好诠释。临街的骑楼构造极为讲究,绝大部分是一楼一顶,各式的西洋屋顶壁面后,是传统中式“金”字型瓦顶。有的骑楼高达3层,长达40-50米,气势不凡。那时,鳞次栉比的骑楼,各式各样的客栈、商店、银楼、作坊、药店,来来往往的商旅,绘就一幅近代的《清明上河图》。登上既具有南方特色,又兼具中西合璧风格的骑楼倚窗眺望,东江水西下,各式大小船只穿梭往来,东新桥上的行人来去匆匆。现在,临街的骑楼虽已破旧,却形象记录了惠州从一个古老的城镇发展为繁华都市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3.抗战初期,日军侵袭惠州,一把火烧掉大半条街及200余间骑楼店铺。1941年水东街又一次遭日军破坏。从那以后,老街就不如往日了。抗日战争胜利后,惠州交通迅速恢复,电讯畅通,各商号相继复业,侨汇源源而来,洋货大量涌入,江面上往来于惠州与香港、澳门、广州之间的船只秩序井然,载出当地的大米、土产,运进英国、美国、德国等国生产的印花布、洋火、洋钉、钟表、煤油等。从东江上运来的货物在东新桥下的码头交易,由搬运工从船上搬运到骑楼的货栈。东新桥码头边,金铺、布行、当铺林立;小茶室、粥粉店、云吞店繁多,通宵达旦营业;批发粮油店、绸缎布匹店、私人诊所、教堂、影相馆齐备,烟馆、赌馆相继兴起。骑楼鳞次栉比,货物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水东街上一派繁忙。谈生意的商人和沿街叫卖的商贩共同谱写了当年水东街的繁华。据《惠城文史资料》记载,当年水东街上有上百家商号,较有名的有:宏泰布店、永泰布店、大众商店、亚东苏杭店、恒升苏杭店、广寿堂药材店、怡和隆烟丝店、益生隆、全和五金店、天成金店、黄惠和金店、瑞成陶瓷店、裕昌杂货店、东益咸鱼店、顺安山货店、大德土纸店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东街骑楼</b></p><p class="ql-block">几度兴衰沉浮,几许唏嘘感慨。在水东街转了一整天,伫立于古旧的骑楼前,感受着它的沧桑。每一次去都会对它有新的认识。重新审视,水东街正是因为骑楼的存在才变得意义深刻。骑楼残存着水东街岁月的痕迹,有着经历沧桑的领悟和宽容。走在水东街上,但见街区弄堂密如蛛网,临街商铺骑楼旧近颓垣,而一些本来很有特色的骑楼顶上加了一些铁皮房子,大煞风景。骑楼一楼多作店铺,内部大多被重新装修过。在时间的湮没中,昔日的风貌正经受现代生活的冲击,越来越难保留其古老韵味。古时的金铺、布行、烟馆、妓院都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散发着现代气息的鲜花礼仪店、床上用品店、时装店、汽车配件店、药材店、婚纱影楼等商铺。但街上行人寥寥。一些传统行业如修车铺、油坊、茶馆在这条街上还顽强地抗争着。一位中年店主一边吃饭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那台小电视机;一间茶馆中,几位老人正在屋内悠闲地喝着茶,神情安详怡然,仿佛一群大隐于市井的隐者。一个打扮时髦的女孩坐在花店门口认真地修剪着手里的鲜花,神情专注。偶尔有三三两两衣着时髦的行人走过来,倒也有一种历史与现实交替的感觉。水东街水东西路45号床上用品店这栋二层的骑楼是6年前从母亲的单位市搬运公司租来的,以前的屋主是谁不是很清楚,原先住这条街的老人有的早已过世,有的已搬走,房客大多是临时的,骑楼租给别人,也是一楼做商铺,楼上住人。这座骑楼格局虽然不大,却不失精致。屋内的楼梯间窄小幽暗,不显山露水,进门后发现在二进门拱上有木质斗拱,木雕虽被毁坏,但复杂精致的样式,颇为少见。顺着墙边破损的木楼梯上去,楼板吱吱作响。二楼的楼面也很破朽,高跟鞋踩上薄弱的地方,朽木软软陷进一个坑,卢先生不停叮嘱记者小心点。顺着楼梯伸出屋顶的有一根30多厘米粗的钢管,卢先生介绍说,那是火管,也就是烟管。并连着烟管从房梁上伸到地下的是一条细一点的管子,卢先生说,那是排水管,房顶的雨水就顺着木梁上的槽流经管子,从屋顶排入地下水沟。二楼拐角是三楼,在三楼的窗口可看到东江和西枝江的汇合处,看到正在施工的东新桥。站在二楼的透光风斗下仰望,阳光从几片亮瓦中照射下来,映在骑楼“苍老”的木地板上,使人感触到历经风雨的骑楼处处显出历史的沧桑。假以时日,古老的骑楼将会以修旧如故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惠州的城市繁荣起始于东江航运的黄金时代,一条街从一条河流开始,一座城市从一条街开始。水东街的骑楼,承载着过去和未来、光荣和梦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合江楼</b></p><p class="ql-block">位于惠州的合江楼是惠州的地标之一,历史上与广州镇海楼、肇庆阅江楼齐名。合江楼在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和重建,目前位于惠州东江和西枝江交汇处。水东街是惠州的商业旺地,连接着归善县城和惠州府城,被称为“旺地”。</p><p class="ql-block">金带街是惠州的文化聚集地,连接着西湖和西枝江,周围形成了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朝京门是惠州的城市地标,始建于明洪武三年,是惠州城市历史的见证。泗洲塔是惠州的标志性古建筑,始建于唐中宗年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合江楼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合江楼位于惠州东江和西枝江交汇处。历史上与广州镇海楼、肇庆阅江楼等齐名。</p><p class="ql-block">合江楼初在郡治东,原来是官府公署。后因修城墙而移筑于小东门城楼上。合江楼在清康熙年间重修。1935年新成立的惠阳电报局设在了小东门城楼,即合江楼上。</p><p class="ql-block">其后年久失修的合江楼在民国年间被拆毀。2006年惠州决定在异地重建合江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坡寓惠之合江楼</b></p><p class="ql-block">东坡寓惠之合江楼是苏东坡在惠州的第一个居所,他在合江楼居住了400多天,并在此期间创作了多篇佳作。合江楼原为惠州三司行衙中皇华馆内的一座城楼,后经重建和修复,成为惠州的著名景点。合江楼位于东江和西枝江汇合处,是惠州的一个驿站,也是苏东坡到达惠州的第一个站点。</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合江楼的地理位置</b></p><p class="ql-block">海上葱茏,二江河处,红柱青苔的精美建筑,那就是惠州的合江楼。走进合江楼,探寻苏东坡和这座名楼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苏东坡的贬谪惠州</b></p><p class="ql-block">宋绍圣元年十月,苏东坡贬谪惠州。惠州知府詹范敬力排众议,让其寓居于合江楼之上。不过苏东坡只在这里住了短短十六天,之后搬到了嘉佑寺。</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苏东坡在合江楼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经过协调安排,苏轼第二次搬进了合江楼,一住就是一年零一个月。在合江楼,苏轼在四百多天的时间内写下数篇佳作,合江楼也因此名声大噪。东坡离开惠州后,后世文人墨客来到惠州,多会登楼远眺,并赋诗缅怀苏公。</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合江楼的重建</b></p><p class="ql-block">到了明代,因为重修城墙,在原址旁边建立了新的合江楼。旁边是龟形,这边则是蛇形,形成了龟蛇守水口的格局。在附近有七个城门,形成了北斗七星的布阵。因此,形成了龟蛇守水口的美景。再往前走,可以看到小东门。从城上走过,可以俯瞰整个城景。前面是东新桥,因为到了</p><p class="ql-block">20世纪时,合江楼在对面异地重建。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合江楼是新的,真正的合江楼则位于城内转角处。</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合江楼的现状</b></p><p class="ql-block">往前走,看到小东门那个波口。这便是小东门。为什么叫小东门?因为这里曾是合江楼的所在地。合江楼就是城上面的一些建筑。古时候这里是十里一铺,三十里一驿。这里是惠州的一个驿站,因为驿站装修得很豪华。这里为什么叫小东门?因为前面就是大东门城基跟这里刚好在旁边。在旁边就是我们的东宫界。那边就写着小东门。因此这条街变成了小东门。向前走就是小东门那个波口。这边是以官用码头为主。所以说合江波,我们通常指的是这个地方。这里有我们惠城区的一个文物保护标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网红茶楼“水东茶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退休旅行</b></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我们俩都退休赋闲,回到家乡陪伴老人,有时在家休息、或出门走走,有时也外出旅行。开启了退休之旅。十月入秋,我们加入了好友的自驾之旅,本次相约赴粤南深圳、惠州大亚湾之旅。今天主要是驱车前往惠州市区City walk,目标是打卡惠州水东街、合江楼、步行街、西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驱车驶入惠州市区,沿途美景映入眼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走进合江楼,参观当地国画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COMMUNE酒吧休闲,享受慢生活惬意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惠州西湖</b></p><p class="ql-block">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区,由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总面积20.9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13平方公里,是以素雅幽深的山水为特征、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素以六湖、九桥、十八景而闻名,其山川秀 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景域妙在天成,有“苎萝西子”之美誉,并有“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 州”的史载。历代以苏东坡为代表的400多位文人墨客曾踏足惠州,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近代孙中山、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惠州从事过革命运动,在西湖 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些历史古迹和革命胜迹与西湖的青山秀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湖西南部的红花湖景区集防洪、供水、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独具崇山峻岭、清流碧翠、天然野趣的特色。其北面高榜山雄峻蔚然,势若龙盘,地貌钟灵毓秀,有“惠州白云山”之誉,是市民登高揽胜、健身运动的最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湖名字缘由</b></p><p class="ql-block">惠州西湖在东汉时期是荒野之地,东晋在湖边建有龙兴寺,唐朝改名为开元寺,唐中宗年间,位于西山上的泗洲塔建成。北宋张昭远居于惠州的舍人巷时,将湖命名为郎官湖。同朝代余靖作下的“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之句则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之一。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陈称对西湖进行了治理,称筑了平湖堤、拱北桥,以及点翠洲上的孤屿亭、湖光亭等建筑,并养鱼灌田,乡民收获甚丰,西湖也因此而被称为丰湖。</p><p class="ql-block">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朝廷贬至惠州安置,携妻妾王朝云和儿子苏过在惠州度过了三年,期间时常游览西湖,写下了许多咏吟西湖山水的诗词。他在绍圣二年(1095年)写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为主题的诗,当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同月,他在《赠昙秀》诗中,将丰湖称作西湖,是“西湖”这一名称最早的来源。惠州西湖也因此在苏轼诗词的传播下得以扬名。苏轼还带头捐资在西湖边上筑桥修堤,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堤坝和西新桥建成,后人为纪念苏轼将堤坝取名为苏堤。同年,苏轼的爱妾王朝云去世,苏轼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大圣塔(今泗洲塔)下的松林中,并在墓上筑六和亭以纪念她。</p><p class="ql-block">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惠州建立聚贤堂,后来改称为丰湖书院,初时的丰湖书院位于银岗岭,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5年)迁至西湖的丰湖半岛上,在明清两代,丰湖书院都是惠州的最高学府。丰湖书院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修,目前残存的丰湖书院遗迹多为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惠州知府伊秉绶重修后的遗迹,书院古朴牌坊上的匾额“丰湖书院”和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为伊秉绶请来主持丰湖书院的著名诗人宋湘所撰写。</p> <p class="ql-block">古代的惠州府城一直建于西湖边上,位于西湖的东面,民国时期惠州府城的城墙拆除、扩修马路,出现了岭南骑楼街,但全城仍然处于西湖的东面。1950年代至1980年代城市逐浙扩展,形成三面环湖的态势,西湖的景区大幅缩减,湖岸山麓建满杂乱的房舍,湖水开始受到污染。据统计,建国后的40年,西湖湖水面积减少了46%。1989年之后,惠州政府开始重视城市规划,西湖景区才得以保护。</p><p class="ql-block">西湖景区自然布局甚佳,宋代《惠州府志》已有"五湖六桥八景"的记实,五湖是指形成西湖的五个相连的湖泊,即“菱湖、鳄湖、平湖、丰湖、南湖”,六桥指“烟霞桥、拱北桥、西新桥、明圣桥、园通桥、迎仙桥”等六座桥梁;八景指“水帘飞瀑、半径樵归、野寺岚烟、荔蒲风清、桃园日暖、鹤峰返照、雁塔斜晖、丰湖渔唱”八处景观。清代《西湖纪胜》又增加了六景,合十四景;一九四七年张友仁先生编著的《惠州西湖志》又列举出十八景之多。上列景观经数百年的历史演变,有些已随时代前进而湮没,有些刚因人事活动而改观。</p><p class="ql-block">目前,惠州西湖的景观称为“五湖六桥十八景”,五湖和六桥都没有变,十八景则为“飞鹅览胜、丰山浩气、水帘飞瀑、平湖秋月、玉塔微澜、红棉春醉、西新避暑、花洲话雨、花港观鱼、芳华秋艳、苏堤玩月、连理红棉、孤山苏迹、南苑绿絮、烟霞柳浪、留丹点翠、象岭云飞、鹤鹭祥舞”十八处景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纷纷与美丽的西湖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走过惠州商业步行街,感受当地烟火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水东茶楼”喝茶,体验粤南惠州美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