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宁家大院</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宁家大院没有气派的楼门。有的只是土墙(土夯)门面,留了个大约两米宽的口子过人。</p><p class="ql-block">后来土墙时间长了,墙根起了碱,为了不让墙倒,爷爷们就用捡来的砖把墙根加固,从侧面看,<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成上小下大锥子形的墙。当然大院东西相对的两排房子也都是用土壁垒的平房。</span></p><p class="ql-block">姓宁的人本来就少,宁家大院,在县城的圈圈里,独此一家。</p><p class="ql-block">树大分枝。后来太爷把他的两个儿子分开生活,就形成两家。</p><p class="ql-block">西房几间为大儿子的宅子,也就是我爷爷一家。东房为我小爷爷了一家。</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印象中,两家三代人,共有二十多口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这辈九个小孩就出生在这个院子里,我与大堂弟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我出生在上午,他出生在下午。</span></p><p class="ql-block">两个大家庭的人,朴实友善,勤俭持家。且各有性格特点。小爷爷性格倔强,留着一个山羊胡子,有时说话胡子一崛一崛的。他平时爱喝两杯小酒。他与我爷爷的稳重老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听说小爷爷年轻时就跟上队伍走了,撇下年轻的妻子和儿子(我小奶奶和我二爹),这一走就是多年,等他有一天回来时,他的儿子已十多岁了。小奶奶是个传统女性,她个子不高,三寸金连,总带着笑容,性格温存,一辈子吃素,她怕小爷爷,但照顾子女、孙儿无微不至。</p><p class="ql-block">这个院子里最有传奇特色的人就是我的大爹。</p><p class="ql-block">他是我爷爷抚养的儿子。从小不听话,上私塾怕下功夫而辍学。他懂事后,自己又回到亲生父母处,他亲生父母管不住他,又把他送回了宁家。</p><p class="ql-block">那是1938年,盐池县城已解放,但国民党的马家军不甘失败,还时常攻打盐池县城。这时的红色政权还不够牢固,有时还战略撤退。</p><p class="ql-block">这年国民党的队伍要攻打县城,宁家大院把男人们都留在家中守护家园。我的奶奶,带领着两大家的女人娃娃到乡下避难。我的大爹当时十一二岁,他协助奶奶背行李拿口粮。</p><p class="ql-block">当出了县城时,就被国民党队伍挡住。本来国民党队伍一看是女人娃娃,到乡下走亲戚,就没有为难他们。但大爹逞能,胡说邻居家有一支枪,说得有鼻子有眼。国民党的队伍一看这个娃娃聪明,能干。就让他带路回去找枪。</p><p class="ql-block">国民党的土兵把奶奶一行又抓回县城。他们担心害怕!经过指认,这家那里有枪?也是个做小买卖的人,只因为这家的孩子与我大爹闹过矛盾。</p><p class="ql-block">当然,后来他还是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由于他能说会唱,被送往马鸿奎的秦腔剧团学唱戏。他学戏不到半年,就又偷着跑回了家。</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他被爷爷送去参加解放军的骑兵队。但他在部队上,累犯纪律,又被送回了家。</p><p class="ql-block">当然,宁家大院在解放后的二十多年中,走出了不少人,他们虽然没有显赫人生,却是实在的劳动者,其中有的当了干部,有的当了职工、教师、医生等,他们都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有用之人。</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宁家大院在城市改造中被楼房取代!</p> 书画欣赏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宁雪峰,曾为媒体总编辑多年。高级编辑。中国广电报刊协会中广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特聘书画家、宁夏文史馆研究员、宁夏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副主任、宁夏美协、书协会员,银川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七届副主席)、宁夏塞外书画艺术研究会艺术顾问、北方民族大学客座教授、盐池长城保护学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