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太行山天脊处,万卷书楼耕夫子收藏到一册旧书,书里发现了北京市粮票,半市斤粮票的背后又发现有一段文字。一段文字两个人名背后又有了以下这段故事。</p> <p class="ql-block">北京金秋,国家博物馆开完《纸币发展与演变》研讨会的第二天早上,来自太行山天脊处的耕夫子,去到报国寺古玩市场。</p><p class="ql-block">在陈彧先生的古玩铺,发现一本《北京街巷名称录》。此书买到手收藏入万卷书楼以后,翻阅多遍。也就是平时写作对照,查阅一些老北京的地名资料和详细地址介绍罢了!</p> <p class="ql-block">说来也奇怪,无巧不成书。今天午后小憩,随手再次翻阅此书,从书中14页三元宫地名处上面写着,三元宫25号是何人?同一个地方夹着一个小纸条和北京市粮票1965年2月份半市斤。小小故纸粮票,设计精致玲珑,甚是招人喜爱,补白了山汉耕夫子我的老纸收藏品种。更也勾陈出计划经济商品供应年代的诸多故事。</p> <p class="ql-block">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册旧书里边儿掉出东西并不稀奇,书中夹一两张旧纸条也并不稀罕。以往耕夫子我同样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关键是这次掉出来这个旧纸条是一枚1965年2月份的北京市粮票,更稀罕的故事发生在粮票背面的有两句话,哎,此故事就有意思多了。</p><p class="ql-block">半市斤粮票背面,钢笔墨书的内容是 “敬爱的刘秀芳同志,还给刘玉芳同志”。</p><p class="ql-block">当年,计划经济时代,老百姓生活里的油盐酱醋茶一切靠“票证”供应,北京大都市也不例外,所以当时的这张粮票,可以想象到在一个家庭生活里的非常重要性,或者是五个馒头,或者说是五口之家的一顿中午饭,反正半斤八两的面粉是不可缺少的。借粮票的人更明白当时粮食的重要性,也急于要想还给刘玉芳。能借给他粮票的人可以称为救急的大恩人,借给他粮票的这个人叫刘玉芳,让刘秀芳去做这项工作,但是结果呢?肯定是没有还上刘玉芳的半市斤粮票。</p> <p class="ql-block">耕夫子,眼看着面前的这一套资料,思绪萦绕心间,推演着60年前的跌宕起伏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当时,为找到刘玉芳,哎呀,这个刘秀芳还专门买了一本北京街巷地名录,在书中三元宫25号这个地方特别标明了这个人是何人?</p><p class="ql-block">北京三元宫,在崇文门,与永外大街和永定门是对门脸儿,这个地方比较特殊。他这个里边儿的故事,咱还需要说道几句。</p> <p class="ql-block">目前,北京的三元宫位于西城区烟袋斜街83号,是一座道教宫观。创建于清朝嘉庆八年(1803年),最初由范氏管理,后来在1958年改归北京市宗教局管理,并委托新街口房管局代管。</p><p class="ql-block">三元宫的主供神是关羽,正殿中央供奉关羽,南侧供奉财神,北侧供奉火神。该宫的名称“三元伏魔宫”来源于明神宗曾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帝君”,而“三元”在道教中指宇宙生成之本原。</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天脊处,耕夫子我也是计划经济票证时代走过来的一代人,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90年代初,回忆当时那个票证时代的供应生活,那可以说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事情离不开票证,件件东西离不开供应。记得我买一个馒头要一两粮票2分钱,买一个面包,也是一两粮票一毛钱,打一斤醋,也是凭票证供应。买一斤肉,买一斤盐。那就更不要说了……,一个家庭里边儿按人口给你计划,每月分配供应票证,一月发一次。供应票证按月使用,用完拉倒,没有了,那就是真的什么也不能买了。</p> <p class="ql-block">耕夫子揣摩着,1965年代的刘玉芳,刘秀芳两位到今天已经是一个京城大妈了。如果他们还健在的话,已经是耄耋老人了。这三元宫25好号又是一个什么情况?嗯,也是一个未知数。</p><p class="ql-block">一枚半斤粮票。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是60年后的今天,从万卷书楼耕夫子我收藏到的这本旧书里边儿掉出来,哎,我感觉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还是希望能够把这半斤粮票如愿的还给这俩位京城刘大妈,俩位京城大妈见了她以后,那肯定是欢颜无比呀。</p> <p class="ql-block">方寸之纸没多大,故纸粮票藏文化。买面也只半市斤,弹去尘封讲故事。古旧老纸有灵性,藏品也会觅主人。这可谓是一位收藏者的乐趣,也可以说是一位收藏者的精神追求,也可以说“民以食为天”收藏品实物文化之不断延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