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市政府前自北向南的青岛路很短,到了太平路临海处是其最南端,现在从太平路经过时可见石砌海岸有一处半圆形突出,上面砌了一个普通的花坛。就在这个花坛位置曾修建过一座纪念塔,后来又五易其名,该塔记录了国人的耻辱,警示后人不要忘记那段丧权辱国、被奴役、被蹂躏的悲惨史实。 第一个名字叫 “叶什克总督纪念塔”:1897年11月14日,德国侵占青岛。 1901年,德国胶澳殖民地第二任总督保罗·叶什克因患痢疾殁于青岛。 1903年,德国人为纪念叶什克总督所谓经营青岛的“功绩”,在威廉皇帝大街(今太平路)南侧、青岛路(德占时期的威廉街)尽头靠海处修建了一座纪念塔。 德国人对纪念塔的位置进行了精心选择,该地正对总督府,与总督府、观海山顶恰好构成一条城区对称的轴线。建塔材料取自本地花岗岩,为六面亭形,底部呈六角形的白塔式花岗岩建筑,上立约16米的高塔。塔身的中下部石制的回廊形成了一个碑亭。 塔身镶嵌有12块精心打制的铜牌,记叙了德国占领胶州湾的全过程、《胶澳租借条约》、总督叶什克的画像及生平“功绩”。每一个面钉有铜片,正南刻有叶什克的肖像,其他各面均为德文刻成的碑文。该塔与位于上海外滩沿江大道的“伊尔蒂斯纪念碑”同为德国在华时期的纪念性建筑。 第二个名字叫“大日本帝国占领青岛纪念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向德国宣战,联合英军在胶东半岛登陆击败了德国。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后,将塔身的铜牌揭去,外观基本未动,只是将纪念文字改为日本占领青岛的“功绩”,并更名为“大日本帝国占领青岛纪念塔”。 第三个名字叫“中国接收胶澳纪念塔”: 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1922年12月10日,中国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辟为商埠,结束了日本在德国之后对青岛的八年统治。北洋政府对此塔进行改建,记录下中国收回青岛的过程,碑文长达百余言,随之更名为“中国接收胶澳纪念塔”。 第四个名字叫“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日本人第二次侵占了青岛。 1939年12月11日,日本人将“中国接收胶澳纪念塔”碑文抹掉,对塔进行改建,次年1月10日建成,并将其更名为“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 日本人将其更名为“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塔”,并设有“东亚建设之础”碑,碑文内容为“大东亚圣战”歌功颂德,是由当年盘踞青岛的日寇中将板垣征四郎所书。残碑现存于青岛市博物馆东面空地。 第五个名字叫“山海重光纪念碑” :经过中国人民浴血奋战8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青岛市政府为纪念抗战胜利,对该塔进行改建,重新书写碑文,记录抗战功绩,将之命名为“山海重光纪念碑”。 该碑宽1米,高2米左右,由时任青岛市市长李先良亲书“山海重光”四个大字,字高宽均40厘米左右,左侧刻有“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十五日”字样。 1947年8月,“山海重光纪念碑”完工。这个青岛市市长李先良书,乃是率原青岛保安大队后改为崂山抗日游击队在崂山地区奋战抗日的“老市长”。 第六个名字(未完成),话说1966年,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后,青岛当地的红卫兵将“山海重光纪念碑”拆除(仅存的残碑现在青岛市博物馆东面空地展出),后又在塔址上建了一座古典式的语录墙。 据传说,当年计划在该塔基础上安装一尊宏伟的花岗岩石雕刻伟大领袖毛主席全身雕像,石料采自浮山料石场(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同材质,现矗立于浮山前某小区),雕像已雕成、运输设备和设施全具备,因接到上级指示而停建了伟人像。但是,该传闻一直未见于报端。 过了文革之后,那座红色语录墙也被拆掉,又建成了个不显眼的花坛。该塔遗址,现为太平路向前海半圆形凸出的街头花园。自然国地近几年考察搜集了大量的青岛地区古、近代遗迹及书面、展览文字资料,设想配以图片整理完善后逐步发表,敬请期待!部分文字和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谢谢! 2024.10.17.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