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人祖山

<p class="ql-block">  慕名人祖山,背起行囊寻访。霜降时节,相伴34名驴友,沿古代吕梁山岚隰大通道,今日之呼北高速一路南下,经中阳、交口、隰县、大宁,来到吉县·人祖山。观山体雄伟,庙宇嵯峨,赏秋、赏叶、赏人祖山</p> <p class="ql-block">雨后天晴,中阳一带云雾缭绕</p> <p class="ql-block">交口森林茂盛</p> <p class="ql-block">  隰县·午城服务区,近距离的观摩风力发电机叶片,好奇的队友步量估算90多米</p> <p class="ql-block">吉县煤层气开采</p> <p class="ql-block">  吕梁山南段,晋陕峡谷·壶口瀑布以东,吉县、大宁间一座大山,海拔1742.42米,高于四周,山势雄伟,植物群落丰富,以“人祖”冠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祭祀女娲、伏羲的场所,加之披上伏羲与女娲延续香火的神话故事,为人祖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祖山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是史记,说它是一个荒凉的地方,叫狄城或翟城,晋文公避骊姬之难时曾在这里住过五六年,但没有讲这座山叫什么名字。</p><p class="ql-block"> 北魏·郦道元写《水经注》时,说它叫风山,因为传说中的女娲氏是风姓人。宋朝前后为了塑造这个山与风姓人的关系,说:"人根之祖曾在吉州",将它改称人祖山。</p><p class="ql-block"> 清《吉县志》载:庖山,州北三十里。迤北而上,义三十里至绝顶。上建伏羲庙,塑伏羲、女娲二像。相传为庖羲氏故宫。又传伏羲始制婚姻之礼,名为人祖,一名人祖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84年,娲皇宫遭人破坏,考古工作者在女娲塑像下发现遗骨,包以黄绫,盛于木函。"木函"墨书写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下"。明代人的墨书记载把该人骨称为"皇帝遗骨"。</p><p class="ql-block"> 2011年8月,考古工作者对人祖庙进行了"抢救性"整理,发现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代遗物291件(套),并在娲皇宫积土中找到人头骨、木函残片和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p> <p class="ql-block">  人祖庙外墙由条石所筑。1938年日军占领太原,山西王阎锡山流亡河东,率晋绥军坚持抗战,在人祖山峰巅改建抗战防御工事,上下三层是碉堡,顶部为交通战壕的壮观工程。就击退了日本鬼子的猖狂进攻。当时的晋绥军司令阎锡山,曾把人祖庙的偏殿--地藏殿作为临时指挥部。看到这样坚固的碉堡工事,令人震惊!</p> <p class="ql-block">顶部为交通壕</p> <p class="ql-block">  人祖庙,建在海拔1742.42米的人祖山主峰之巅,东、南两面是绝壁深渊,顶部宽展平坦,占地约4亩。有伏羲殿、娲皇宫、地藏殿,钟鼓楼、唐代石碑等。娲皇宫大门前有块天然巨石,有卧云石、女娲石之称,上下两层,均有方圆石窝一组。相传是女娲和伏羲休憩的地方。有学者认为是伏羲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产生天圆地方观念的地方。这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祭祀女娲、伏羲的场所。娲皇宫悬崖下之峭壁称伏義岩,建有罗汉廊,山壁嵌入十八罗汉浮雕,依山壁刻题。廊内有小庙,内奉玄武,观音。</p> <p class="ql-block">碉堡楼交通壕远看伏羲殿</p> <p class="ql-block">  内塑有女娲和伏羲比肩而坐的神像,当地人尊称为“女娲娘娘”和“伏羲爷”。女娲殿与伏羲殿,属明代遭火灾后重建。与一般庙宇不同的是:女娲殿坐北朝南,而伏羲殿则紧靠女娲殿的西山墙,坐东而朝西,两殿成九十度角相依。传说,当年人祖山属女娲领地,而伏羲是专门投奔女娲而来,因洪灾荒无人烟,兄妹两遂通过占卜天意,结为夫妻,延续了香火。传说他们就是人类的祖先,故当地老百姓称之“人祖庙”,人祖山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唐代石碑</p> <p class="ql-block">  女娲石,俗名卧云石,上下二层,均有方圆石窝一组,有“元丰八年”字样</p> <p class="ql-block">  主峰东南有一片峭壁,上刻“伏羲岩”三个字,为“大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所刻。另一片陡峭之石壁上刻有“舍身崖”三个字,为“大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所刻。可见在明清时代,人祖山就香火鼎盛</p> <p class="ql-block">伏羲岩下建罗汉廊</p> <p class="ql-block">  “伏羲岩”三个字是清代同治年间黄宝麟所书。“伏羲岩”的名称,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人祖山与女娲、伏羲的关系。清康熙42年,由坐山居士卢光全出资修建了卧云洞,“塑观音、玄帝诸像。虽庙貌不甚壮丽,而殿宇耸峙,金碧辉煌,诚可谓宇内奇观、人世仙境”。</p> <p class="ql-block">  观赏中品读,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领悟。因为“开心”二字,拍下这幅雕塑: 只要心中有佛,就能化解人世间的烦扰,即是开心</p> <p class="ql-block">  从人祖庙西行,山势稍低,是白皮松树林海。二公里处,有一处山梁为“苇子梁”,建有一座可容纳数百人的石寨,二面为陡峭山崖,只有一面有台阶可攀,石壁上刻有“天福二年(公元917年)正月十六,一州人户在此避难”等文字。</p> <p class="ql-block">雨后天清,轮胎小憩,尽情领略人祖山云海美景</p> <p class="ql-block">  从“伏羲岩”到“高庙”是数千米的山脊路,沿着渐行渐低的山路行走,东西山谷是茫茫原始森林,以白皮松为主,古树参天,林涛起伏,景色宜人,是黄土高原的一片“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  行走人祖山,这里的古庙、古树、古石,以及漫山遍野的人文古迹,看似无序之排列,实则充满有序之内涵。这里的绿意葱茏,苍莽绵延,层层叠叠的山峦,宛若一排排无字之书,写满了华夏人文始祖的诗篇。漫步人祖山,沿着一个民族文明之脉络,从终点再回到起点之思索</p> <p class="ql-block">云雾缭绕的云海之下,是晋陕黄河峡谷</p> <p class="ql-block">  有突兀的山岩,高约百米,三面临深渊,一面陡坡建185级台阶可直达庙门,俗称“高庙”。峰顶的高庙,看着近,走起来远。</p> <p class="ql-block">  片石砌筑的古道,一利流水畅通,二免湿滑伤人,体现古人智慧</p> <p class="ql-block">  高庙的石拱圆顶山门,古老的石阶、石栏杆</p> <p class="ql-block">  高庙,从下往上,有185级陡峭的人工台阶,又称“登天梯”。从洞门墙壁上所嵌石碣铭文,高庙的始建年代为明代洪武年间,庙内供奉玄武大帝。庙后的天然平台上有七个石窝,呈北斗七星之形。在七星“魁”的末两星连线上恰巧是北极星的位置。说明高庙与北极崇拜、观察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p><p class="ql-block">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