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十年代出生的朋友,小时候都曾痴迷小人书(连环画),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改编的连环画,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童年》中的一个情节很有趣,那里就有一段“顶针”故事。米哈伊舅舅想要捉弄半瞎的老师傅格里哥里,叫九岁侄儿萨沙用炉勾挂上顶针,放在炉火中烧得滚烫,然后放到格里哥里的手边,不料外祖父来了,刚刚带上顶针,就疼得跳了起来。故事让我记住了顶针这个物件,开始关注家里小窗台上的铁顶针,那是母亲为家人缝补衣服、做鞋补袜必须使用的缝纫伴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顶针是旧时民间戴在手指上的缝纫工具,多为铁制或铜制,箍形,上面布满小坑,一般套在中指,使用时顶住针冠,使手指更易发力,免伤手指,更易于穿透衣物。老辈妇女、裁缝会把戴顶针变成习惯,就像戴戒指,每天24小时戴在手上,仿佛随时拿起针线缝纫衣物,理念就是“时刻准备着”,与少年队员的六会回答一致。曾有老年妇女因从不摘下中指的顶针,手指变得葫芦一样,好像顶针已变成了手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去人们生活困难,儿女又多,家人没有多余的衣服经常换,多数都是一个季节抱着一两件衣服一直穿,脏了洗洗,破了补补,家里门帘、被褥、窗单、口袋等物件,也经常需要针线伺候,那双戴着顶针的手,带着针线飞舞,母亲们飞针走线,借力仰仗顶针顶着那针屁股(针冠)。记得母亲拆洗棉被,重新缝合的时候,拿着针线弯腰驼背,顶针戴在手上,使针时也需加力,厚厚的棉被缝起来不易,数小时弓身在土炕上,相当辛苦劳累,缝完那一刻,长出一口气,放下针线,褪下顶针,看着缝好的棉被,心中十分满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针线活没有顶针就没法办,缝秸杆缸盖、补麻袋、纳鞋底、钉尚鞋、缝棉衣被,即需要技巧,也需要手劲,借助顶针使力,是古老的劳动人民的智慧。还有一种戴在指尖的顶针不太常见,在我们当地没有见过,我很好奇这种顶针干什么针线活时使用,猜测是不是绣花专用,望熟悉的朋友告知。古老的顶针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年长之人愿意自己动手丰衣,顶针与针线依存在针线盒内,它们是永远的伴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