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古都洛阳之南一百余里的汝州境内,有一片伏牛山余脉环抱的小川地,炉沟小河缓缓流过,这里自古就流传着王莽撵刘秀,还有跑马泉、妻贤庄等一些英雄的故事,美丽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据传两千年前,中兴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在率领义军征战篡汉的王莽军时,曾寄存军粮草料于此地……</p> <p class="ql-block">从此,这里便得名为寄料庄,岁月悠悠,后来又被叫成了寄料乡、寄料街、寄料镇……傍炉沟河清流,与岘山相望。</p><p class="ql-block">这里土地贫瘠,沟坡荒凉,却地下有宝,富藏煤矿。民国时开过小煤窑,解放后建起了有一定机械化程度,规模较大的洛阳地区国营梨园煤矿。</p> <p class="ql-block">1968年11月,当时的洛阳地区革命委员会,一页字数不多,看似轻飘飘的(68)145号招工分配文件,便决定了洛阳市高中、初中100名青少年学生,踏入社会第一步时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1968年11月8日,梨园煤矿找来的三辆大客车,在初冬的寒风中载着风华正茂、原本满怀美好理想和抱负的百名学生,离开了繁华的古都洛阳,沿着山区沙土石子公路,驶向了满目荒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梨园杂忆之一</p><p class="ql-block">南国深秋,艳阳高照。遥岑北望,思绪万千:没齿不忘的1968年11月8号,转瞬已过五十六年了!望中犹记,洛阳至梨园煤窑的砂尘飞扬路。这天起,我百十同命兄弟,脸上正式打上时代的金印一一“知青”,在天色阴沉,狂风大作中,由单纯学生到进入社会,走上了人生的初始路。</p><p class="ql-block"> 几个小时的路程,车内无欢歌,无笑语,沉静冷寂。人人都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等待我们的前程是什么!连一张正式的招工表都没有(后来才知道的),我们告别了亲人,离开了血脉相连的繁华古都洛阳城,懵懵懂懂地真正走进了社会,开始了不情愿的独立人生。</p><p class="ql-block"> 难忘的场景历历在目:漫水桥澄池坑边下车,苍凉满目,煤屑打脸,一群灰头土脸,装束怪异的人们(这将是我们的工友)在凛冽的寒风中,夹紧膀子,摇晃着戴“抓抓帽”的脑袋,在别人引领下高呼口号:“热烈欢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我矿!”喊法独特:一句口号分做几段,每段四字(若喊得字数一多,会因记不住而乱套!)这己是很隆重的欢迎仪式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尚未来得及激动,已被各班组领走,入住宿舍。因气温骤降,准备不及,房中临时垒起火炉,泥巴未干。只好狼烟滚滚,升起炭火,湿泥炉子水汽蒸腾如打开的蒸笼……他乡的第一夜,或许不少人未能入眠。</p><p class="ql-block"> 高雄飞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6日忆书于广州</p><p class="ql-block">高雄飞是当年下矿的百名洛阳学生之一,曾在梨园煤矿干过井下掘进工,职工子弟学校教师。后为广东暨南大学著名教授、博土生导师。</p><p class="ql-block">(备注:高教授上文中写到的“澄池坑”简介:</p><p class="ql-block">在当年的梨园煤矿赵庄井所在的小山坡下,有座较大的炼焦厂,所产优质焦碳供应中国第一拖拉机厂等洛阳的国企大厂。而原煤在进入炼焦炉前,需先用从百米深的矿井下抽上来的水对其进行冲刷清洗,以保证达到之后所炼焦碳的优质。</p><p class="ql-block">每天冲洗原煤都会产生大量的带着细煤屑的废水,被引流到赵庄坡下的一片凹地里进行沉淀。沉淀后的黑泥中多有煤屑的成份,被称为澄池煤,可供农村家用燃烧,价格极其便宜。因此附近的、甚上百里外的许多农民都是步行拉着架子车来矿上购买。</p><p class="ql-block">这些从远处来拉澄池煤的农民,都是自带烙饼蒸馍等干粮路上吃,晚上就摆个草垫睡在路边的架子车旁,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是如此。作者当年和这些拉澄池煤的农民拉过话,心灵深深被这些豫西农民坚毅顽强,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振憾,内心充满了尊敬之情,直到今天古稀之年书忆此事时仍还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对我们百名洛阳学生在1968年11月8日,刚到矿时第一天看到的,让心里陡生冰凉的澄池坑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野岭茫苍苍,煤黑遍矿场。1968年11月8日,洛阳一高、洛阳一中、洛阳二中、三中、五中、六中、拖中、铁中等中学的共100名学生,在初冬的寒风中,来到荒凉偏僻位于临汝县(现为汝州市)寄料公社山沟里的梨园煤矿。</p><p class="ql-block">(其中,洛阳一高来梨园矿20名学生)</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当年梨园煤矿赵庄井口附近的矿管理机关大院、总仓库大院,下半坡上的炼焦厂和通往寄料街的沙土石子道路的实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当年坡顶上的赵庄矿职工生活区,大门入口处的壁画屏墙,时代印迹,矿工难忘。</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当年洛阳学生矿工在赵庄井口合影。前排左起为:刘源 、常秉勇、郭平定(武汉下乡临汝知青招工到矿) 李守镇</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为:宋进安、李建周</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1970年代洛阳学生矿工在梨园爆矿 赵庄矿井口的留影 </p><p class="ql-block">左起:刘源 刘百基 李徐生 常秉勇</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当年洛阳一高学生准备到梨园煤矿时的合影,前排左起:蒋雄飞 王留顺 宋进安 后排:刘百基 常秉勇</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洛阳一高学生矿工,前排左起:宋进安 闵兴仁 后排左起:常秉勇 刘百基 蒋雄飞 </p><p class="ql-block">青春岁月 风云激荡 奉献矿山 磨练成长</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1971年6月 部分洛阳学生矿工在寄料街旁山坡上的留影。</p><p class="ql-block">下图为:1970年代洛阳日报记者到梨园煤矿采访拍摄的,部分洛阳学生矿工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3日,当年曾在梨园煤矿赵庄矿机电车间工作过的 李建周、常秉勇、刘建民,汽车班李徐生,故地重游第二故乡赵庄矿职工宿舍区,虽因矿源采尽早已废弃,满目苍凉。但今身临其境似犹闻当年的鼎沸人声,似乎还能听到:“梨园山上红旗飘,百十学生下窑了”的口号声;礼堂里似乎还在放映着《列宁在十月》的电影,演出《沙家浜》豫剧,矿工们口号响亮排队上班,向坡下矿井口走去……</p> <p class="ql-block">洛阳一高学生矿工李建周(左)常秉勇,都曾当过机修钳工,19年5月3日,二人在当年工作过的赵庄井口机电车间老房子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19年5月3日,刘建民在曾工作过的赵庄井口机电车间老房子前留影,由近及远老房子里当年依次为:翻砂班、车工班、钳工班。最远处横排房为:内线电修班、车间办公室、外线班。</p><p class="ql-block">刘建民(网名泉石松)1968年从洛阳一高来矿,曾干过赵庄井下掘进工(班长张合),机电车间翻砂工,后调回洛阳市工作。</p> <p class="ql-block">19年5月3日:李徐生、常秉勇、李建周在寄料街。</p> <p class="ql-block">梨园煤矿 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艰辛磨练 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8日,当年的洛阳学生矿工:高雄飞 徐刚 刘原 李徐生 候长森 刘建民 六人结伴,由徐刚开车,从洛阳出发前往梨园煤矿。(其中高雄飞是从广州,徐刚是从北京,刘原是从郑州先到洛阳集合,再去汝州的寄料镇梨园矿。)</p><p class="ql-block">上图为矿友们在当年的炼焦厂地磅房旁、向北上坡赵庄井口、向南去子弟学校的交叉路口处,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1968年11月8号,洛阳学生刚一下车,矿上的一些干部工人,就是在这里呼喊口号:“热烈欢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我矿!"给初到的百名洛阳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而清析的印像。</p> <p class="ql-block">56年了,重返故地,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口号声也犹响耳边,真让我们这些古稀老人感慨万千。高雄飞教授情不自禁地握拳举臂,带同学矿友们用老汝州腔喊起了当年的口号:“热烈欢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我矿!”</p> <p class="ql-block">23年8月18日,赵庄井职工生活区因故被围进不去,学生矿友们只好在大院门前留影。上图左起:李徐生、刘原、刘建民、高雄飞。</p><p class="ql-block">下图:候长森、刘原、高雄飞、李徐生</p> <p class="ql-block">矿友们来到当年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赵庄井口,看见绣蚀倒地的钢铁井架,废弃的井口值班房,疯生狂长的野草,不由得心生感慨:</p><p class="ql-block">烟消草茂寂无声,十里煤田人迹空。</p><p class="ql-block">沸腾矿山何处寻?万千工友梦中萦。</p><p class="ql-block">当年的学生矿友们看啊望啊,驻足久久,眼前仿佛又浮现出了当年的场景:井口绞车井架上天轮飞转,吊笼罐车快速上下,翻斗煤车来回穿梭,上下班的矿工呼喊吆喝……</p><p class="ql-block">啊,追忆往昔,难忘我们经历过的艰难困苦,辛勤劳动,青春奉献,砥砺磨炼……</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原洛阳一高学生矿工刘百基 </p><p class="ql-block"> 艰辛勤奋采煤工</p><p class="ql-block">1968年11月8日,洛阳100名高中初中学生,为了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来到了位于当时叫临汝县(现为汝州市)的“洛阳地区梨园煤矿”。</p><p class="ql-block">到矿后当天,仅几位女同学被分做井上工作,男学生几乎全都被分配到了百米深的矿井下的采煤队、掘进班等一线班组工作。</p><p class="ql-block">我熟悉的洛阳一高同学王留顺、陈福东、宋进安、铁中的宋宗泽等人和我,都分到了采煤队当了采煤工。(但一个月之后,就有一些学生因近视、体弱及工作需要等因素,被陆续调到了井上机修车间、机电队、矿管理科室等单位工作了)</p><p class="ql-block">采煤队的工作很艰苦,单从每人每月粮食60斤、食油一斤的定量,就能看出采煤工的体力劳动有多重。</p><p class="ql-block">我分到了采煤一队,当时队长叫闫天才,是一位乐观能干的工人师傅。</p><p class="ql-block">采煤工人的生活单调固定,井下三班倒,白班、下午四点班和夜班。白班早上六点起床,多数人都累得没歇够睡不醒,队长一股劲儿地喊叫:“起!起!再不起就拿椽杆扩啦!”</p><p class="ql-block">冬天白天短,太阳还没有出来,我们就迎着寒风匆忙到食堂吃早饭。等下班后到澡池里洗掉浑身煤尘出来,太阳已经落山了。每十天一倒班,所以在冬季上白班这十天就享受不到太阳的光辉了。</p><p class="ql-block">上白班时,我早饭一般是俩白蒸馍,一份肉菜,一碗稀饭。然后再带两个馒头到井下当午饭吃,中间有专人送开水给井下工人喝。</p><p class="ql-block">早上七点钟左右就到“候工室”,换上井下穿的黑乎乎的工作服,再领矿灯,磨斧子等,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开班前会。将近8点,开始乘“罐笼”下到百余米深的矿井底,还要再顺井下巷道步行一会儿到工作面。当时有首很红的歌《我为祖国献石油》,同学们喜听爱唱,那今天我们就又要在这里出大力流大汗,我为祖国献煤炭啦!</p><p class="ql-block">采煤过程大约分这几道工序:打眼放炮,挖煤清场地,架棚支护,往电溜子上拼命攉煤,清理净散煤。干完这一趟活,不知流下了多少汗水,厚实的工作服都被热汗浸湿透了,有点沉甸甸的……</p><p class="ql-block">我干了几年采煤队的工作,不仅劳累,也经历了一些伤痛和危险,但艰难辛劳也更磨炼了我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意志!在经历过井下极其劳累的采煤工作后,其他什么脏累工作都再不拍了。工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煤矿工人那种那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敢乐观而又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在一次上班时,由于地质条件的变化,煤层顶板压力陡增。当放炮结束后,几个小组到自己的工作面上,发现顶板出现异常,不像平时那样平整一块,似乎有碎裂苗头,这就意味着有塌方的危险。大家小心翼翼的开展着清理工作,气氛有点压抑紧张。这时,一位农对来的工人憨笑着说:“怕死不当猪,朝前拱!”一句趣话把大家紧崩着的情绪给冲散了,大家不再畏手畏脚,又开始了正常有序的认真工作。</p><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过去了,这句看似幽默而实带勇敢的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在后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每当遇到困难,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这句话来。</p><p class="ql-block">劳动人民的语言是丰富的,充满哲理的,正如伟人说的那样“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p><p class="ql-block"> 洛一高664班刘百基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书忆于洛阳</p><p class="ql-block">(刘百基同学退休前为洛阳师范学院处级领导干部)</p> <p class="ql-block"> 采煤工感赞</p><p class="ql-block"> 其一</p><p class="ql-block">采煤队里三班倒 皆如战场拼刺刀</p><p class="ql-block">汗雨挥洒掌子面 渗伴乌金涌黑涛</p> <p class="ql-block"> 采煤工感赞</p><p class="ql-block"> 其二</p><p class="ql-block">地层深处战艰难 电溜攉煤挥大锨</p><p class="ql-block">千吨万吨无尽热 矿工辛劳多蕴含</p> <p class="ql-block">上图:掘进工用电钻打炮眼</p><p class="ql-block">下图:掘进工用风钻打炮眼 </p><p class="ql-block"> 掘进工感赞</p><p class="ql-block"> 其一</p><p class="ql-block">乌金藏处已不远 紧握钻机拱向前</p><p class="ql-block">新巷开通煤涌流 掘工血汗多相伴</p><p class="ql-block"> 刘建民(网名泉石松)</p><p class="ql-block"> 24年11月 忆赞1970年代的梨园煤矿井下掘进工</p> <p class="ql-block"> 掘进工感赞</p><p class="ql-block"> 其二</p><p class="ql-block">巷头石壁似铁坚 电钻风钻皆失欢</p><p class="ql-block">为探乌金海藏处 猛抡铁锤砸钢钎</p><p class="ql-block"> 其三</p><p class="ql-block">(洛阳学生初干掘进工砸钢钎)</p><p class="ql-block">初握铁锤抡不圆 落点常偏身抖颤</p><p class="ql-block">百次千次咬牙拼 臂肌鼓凸成硬汉</p><p class="ql-block"> 刘建民 24年11月忆赞1970年代的梨园煤矿井下掘进工</p><p class="ql-block">并谨以此诗忆念矿友王洪同学</p><p class="ql-block">王洪与作者是洛阳一高同班同学,68年一起到梨园煤矿,并于到矿后又一块被分到了赵庄井下掘进班,班长张合。</p><p class="ql-block">一个月后,作者被调到了地上机电车间工作,而王洪一直在井下干掘进工数年。</p><p class="ql-block">我俩刚下井,张合班掘进的窝头(即巷道)就碰到了极其坚硬的岩石,电钻风钻都难以攻钻炮眼。只好一人手握钢钎,下尖顶在硬岩上,众矿工轮流抡起大铁锤狠砸钢钎顶端,锤砸一下钢钎转动一下,蚁啃硬岩,点点凿深炮眼。几位老掘工抡起铁锤跟表演武术似的锤飞如燕,落点准狠!有的还能左右开弓,让我俩文弱学生看傻了眼。班长不让我俩抡锤,瘦高个的王洪不服气,坚决要干!他咬紧牙关学抡铁锤,开始锤速慢缓,落点时偏。但这毕竞不是什么高深技术,仅一周后,虽还不如老工人,但也抡的有模有样了。</p><p class="ql-block">不久后我调离了掘进班,因工作时间差异大,干活又累,就很少再见面了。</p><p class="ql-block">记得几个月后王洪找到我,给了我5元钱,让我捎钱给一位宜阳的同学祝贺其婚礼(当时贺礼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当时将近五一,穿的少,我看到王洪臂肌鼓凸,胸肌隆起,身板明显强壮多了,与之前判若两人。说起工作,王洪说他已经习惯了,打锤不比老工人差,再说工资还比井上高很多,不急着上井了……</p><p class="ql-block">后来,王洪被调到了井上,再后来他也调回了洛阳市,再后来王洪同学矿友在十年之前因肺癌去世了……</p><p class="ql-block"> 24年11月刘建民书忆于洛阳</p> <p class="ql-block"> 岁月沧桑忆师傅</p><p class="ql-block">我原是洛阳一高的学生,1968年到梨园煤矿,一直在矿上工作到退休。叶龙是我的启蒙师傅,他手把手教会我钳工技术。记的哪年,我刚从赵庄井下掘进班抽调到了地面上的机电车间,分配到了钳工组当学徒,第一个接触的人,就是我的师傅叶龙。哪时,师傅三十出头,正值年轻力壮,技术上在车间拔尖,政治上又是党员,接人待物,和善可亲。我能拜叶师傅为师,当他的学生,同学们都挺羡慕。并且钳工工种不错,比分配到翻砂班铸造煤车轱辘强多啦。</p><p class="ql-block">叶师傅身为钳工大班长,手下有十几号工人,但他多是带头干最难最重的活,还很关心我们这群学生娃的生活和学习。清晨,无论春夏秋冬,他多是第一个起床,提个大桶为全窑洞工友打热水洗漱。师傅的举动,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后来跟着师傅学,也有时早起为大伙打热水。</p><p class="ql-block">那时,矿山半军事化管理,上下班都是唱歌排队从宿舍去车间工作。晚饭后,还常开班组会,学习上面政策和领导指示,总之,不让你思想闲着。叶师傅识字不多,每次开会。叶师傅总让我领着学。</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住的是一排红砖砌拱的窑洞房,五六间相通。记的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宿舍取暖是焦炭火,女工宿舍半夜有人煤气中毒,叶师傅得知后,稍穿薄衣就第一个冲进去救人,把中毒的女工放在屋外雪地清醒。还好两女工命大,很快苏醒过来,我们大伙都放了心。这时我才发现叶师傅满头大汗,脸上黑乎乎的,不知啥时候沾上了煤灰。</p><p class="ql-block">那时中午不歇,饭菜是大师傅挑到井口送餐。一毛钱的粉条炖白菜,工友们吃的崩香,虽然生活艰苦点不如现在,但在钳工班这个团结友爱的集体里,大家心情倒都挺好。后来车间新进一台万能铣床,挂轮计算 ,需要有点文化的人操作,师傅给厂部建议让我去郑州煤机厂学习。临上大巴车时,叶师傅塞给了我十元盘缠钱,让我感动的直想流泪。要知道,当时叶师傅月工资也就四五十元,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啊!</p><p class="ql-block">叶师傅不仅关心照顾我的工作和生活,后来还培养我入了党,他还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之一。</p><p class="ql-block">机修厂搬到寄料街后,因师傅熟悉矿井机电设备,矿务局把他调到新矿井当机电科长,从此,我们师徒分离,在两个下属单位工作。我常跑到井上看师傅,师傅来机修厂提矿车,我总留他吃午饭。我们两家的孩子们关系也挺好。师傅现在已经八十八岁,我也离开梨园矿退休十九年了。我们现在虽然相距100多里,但亲密的师徒关系仍保持着。每年春节,初一我总是第一个打电话给叶师傅拜年,几十年如一日。我很怀念教我正直善良和技术的叶龙师傅,师傅八十岁寿辰之时,我专程从新乡到汝州贺寿。我们两家如有红白大事,双方都是积极参与,能帮上的忙,都是毫不犹豫地帮。</p><p class="ql-block">师傅已是高寿,去年他外孙女结婚。他姑娘给我发邀请,我从郑州赶到汝州,我们师徒俩彻夜畅谈。他说起他在矿上的点点滴滴,讲他参加工宣队的生活故事,唠唠叨叨,反反复复……师母说师傅是老糊涂了,但师傅提起当年我俩在厂里的事,仍记的清清楚楚:在那些年里,我们共同创制了三米龙门刨床,搞了多项技术革新。谈到这些,叶师傅涛涛不绝,但每一件事,他能重复好几遍。看着师傅,再想自己,当年风华正茂的我,如今也将迈入八旬,触景生情,深感岁月不饶人。珍惜当下,珍惜师徒情谊,真诚祝福我的师傅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 李建周</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书忆于郑州</p><p class="ql-block">(李建周是1968年从洛阳一高来矿的学生矿工,先干井下掘进工,后调到机电车间做维修钳工,退休前任梨园煤矿机修厂工程师、付厂长。)</p> <p class="ql-block"> 钳工矿友真铁汉</p><p class="ql-block">1970年的梨园煤矿</p><p class="ql-block">赵庄井口的提升绞车</p><p class="ql-block">承载着全矿的光荣希望和梦想</p><p class="ql-block">如强大的心脏一般跃动繁忙</p><p class="ql-block">人员上下 生产资料的输送</p><p class="ql-block">煤炭升井 皆要依赖它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春节来临 生产暂停</p><p class="ql-block">而钳工班的师傅们</p><p class="ql-block">却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光</p><p class="ql-block">不惧北风刮 劲松抗雪霜</p><p class="ql-block">检修绞车大天轮 确保年后生产畅</p><p class="ql-block">钢铁井架顶天立 维修钳工高处忙</p><p class="ql-block">脱下手套利索干 诊冶天轮大心脏</p><p class="ql-block">寒潮袭来结冰凌 钳工任重心热旺</p><p class="ql-block">拆卸老旧衬木块 崭新垫木重安装</p><p class="ql-block">清理轴承更仔细 黑尘油泥满套腔</p><p class="ql-block">两项任务活儿重 谁都知道苦累脏</p><p class="ql-block">党员班长不高喊 领着徒弟攀顶上</p><p class="ql-block">冲锋在前带头忙</p><p class="ql-block">天轮修好“心”强健</p><p class="ql-block">累惨师徒躺半晌</p><p class="ql-block">钳工矿友真铁汉</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后忆赞唱</p><p class="ql-block"> 刘建民(网名泉石松)</p><p class="ql-block"> 24年10月30日忆书于洛阳</p> <p class="ql-block"> 师傅恩助 青春启航</p><p class="ql-block">我原是洛阳六中的初二学生,1968年到梨园矿,76年调回到洛阳市。50多年过去了,我还会经常想起煤矿生活,想起曾在一个锅里搅稀稠的师傅们和同学矿友们,常常回忆起与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与他们彼此间的陪伴,让我度过了那段生命中虽有苦涩,但更有青春辛勤奉献成长进步的光彩时光,那2700多个梨园煤矿生涯,已经潜移默化,永远珍藏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如今,煤矿已是一片废墟遍地荒草,但也挡不住我们的思念之情和一次次寻访的脚步,因为这里是我们告别学生时期的梦想,踏入现实社会,抛洒青春奋斗者的热汗,流淌艰辛跋涉者的涩泪,开始踏入社会第一步地方,这里是我们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我到煤矿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泰山庙干掘进工,每天在百余米深的井下忍受着高温和潮湿,弯腰挖煤拽坑木,跟老窑工架棚打点杆。为了赶进度,除了能在打好眼后等放炮和吃饭时能喘口气稍歇之外,从刚上班拿起洋镐和铁锨后,几乎一刻不停,汗水也淌流不断。第一天因为太过劳累,带下井的馒头我一口也没有咽下去。</p><p class="ql-block">我们是煤矿第一次从城市招的第一代有文化的矿工,刚开始除几个女同学被安排在地面工作,男学生都被派到了井下上班。但一个月后,按照矿上的计划,我与其他23名同学,第一批被从井下采掘一线调到了煤矿机电的各个工种。我被调到了赵庄井下的水泵绞车组。在井下水泵房我每天8小时都待在低矮潮湿的窝棚里,就着昏暗的灯光,守着一池子黑水,听着嗡嗡的水泵,难见人影,很是寂寞。</p><p class="ql-block">幸好同宿舍的孙福广师傅看我情绪低落,主动热情安慰我,他从箱子里拿出一本儿厚厚的书,让我在井下值班的时候看书解闷儿。那是本1953年出版的《电工手册》,印制精美,是电工学的百科全书,这对我可真正是久旱逢润雨!三个月后,这本一砖头厚的电工手册,被我认真仔细地阅读了两遍,还做了大量笔记。有了这本儿书,在井下上班时我不再感到寂寞,反倒成了一种享受。通过细读研学《电工手册》和其它电工技术书籍,并在工作中留心结合实际观察应用,我的业务能力提高较快。</p><p class="ql-block">(未完见下页接续)</p><p class="ql-block"> 徐刚</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书忆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师傅恩助 青春启航(续接上页)</p><p class="ql-block">在井下水泵组工作约一年,我又被调到了机电车间的电修班,女班长赵静秋是位好师傅,主动教我修电动机的技术。</p><p class="ql-block">调到井上机电车间不久,领导找我正式谈话,非常郑重的让我主要负责起爆器的维修工作,并说这是当前影响全矿生产进度的关健问题!这让我很有了一种崇高的使命感!</p><p class="ql-block">起爆器是井下生产的重要设备,当时频出故障,严重影响到了全矿生产!之前对故障原因有两种判断,一种是输出电力压不足,二是线圈儿受潮时漏电。所以也对应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尽量增加转子绕组的匝数,二是转子保存在烘箱,烘箱24小时不断电烘烤?但是穷尽了所有办法,故障依旧。我接手一个多月了,每天疲于应付,却没有一点儿好转,心里非常熬煎。</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去矿上总库领料时,我看到一堆清理出的旧电器,也许是天助我也,竟然意外的在其中发现了一个原厂的起爆器转子!我仔细观察,分析研究了这个原厂的旧起爆器后,立刻意识到,以前的思路方向大概是错了!之后我立即自己动手解剖了一个有故障的转子,当看到铜绿铜锈时,我终于明白原来故障的根源,就是出在焊接时用的焊锡膏这个简单的小细节上了!整流头焊接时一直用焊锡膏,而焊锡膏有腐蚀性,烘箱烤时的高温和井下潮湿的环境,又加速了这一过程,所以才容易将焊口腐蚀断开而造成起爆器故障。</p><p class="ql-block">终于找到了起爆器易出故障的原因,处理就很快了:弃用焊锡膏,改用松香伺候。从此以后多年来,启爆器就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故障了。</p><p class="ql-block">用自己自学的知识去解决煤矿生产中的难题,并获得了成功,让我很有成就感。我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份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有所贡献的工作,更加勤奋努力了。循着同样的思路,通过深入分析研究,认真实验,我又解决了煤矿电器设备维护使用上的一些技术难题,还为单位革新了十几种设备和装置,大部分都是利用旧零件和已报废的旧设备,改装完成的技术革新成果。这些项目除了能减轻劳动强度和工作的危险性,也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为单位节省了不少的资金和原材料。能有这些成绩,应该感谢单位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当时粗活脏活都是赵静秋班长自己带人干,从来没有让我干过粗话,好让我集中精力做好技术革新工作。</p><p class="ql-block">50多年过去了,我难以忘怀当年在梨园煤矿的青春岁月,我真诚的感谢朴实善良的孙福广师傅、赵静秋师傅和那些当年支持我奉献青春智慧做好技术革新工作,无私帮助我成长进步的多位师傅们、车间领导和矿友们!</p><p class="ql-block"> 徐刚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书忆于北京</p><p class="ql-block">(徐刚现为北京某高科技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p><p class="ql-block">(文章内容摘录于徐刚自转体文章《回家》,略有删改)</p> <p class="ql-block"> 梨园拾趣</p><p class="ql-block"> 其一</p><p class="ql-block">离开煤矿已多年 如今忆写心忧颤</p><p class="ql-block">脑海欲寻艰难迹 却浮井下荤笑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其二</p><p class="ql-block">梨园山上红旗飘 一百学生下窑了</p><p class="ql-block">接受工人再教育 白面蒸馍管吃饱</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常秉勇(左)和刘建民(本美篇相册的作者、网名泉石松)在梨园矿所在地寄料街附近的山坡上</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常秉勇在寄料街附近的龙潭沟水库旁留影</p><p class="ql-block">两图均在1971年夏</p><p class="ql-block">有较高文化科学知识的洛阳学生的到来,为梨园煤矿注入了新鲜血液。学生矿工不仅在生产一线、企业管理、机器设备维修改造、技术革新等方面作出一定贡献,而且在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方面也有所贡献。</p><p class="ql-block">洛阳一高学生常秉勇到矿后,先干了半年井下掘进工,后调到机电车间干维修钳工,后又任过矿上的宣传科长、职工子弟学校教导处主任等干部职务。</p><p class="ql-block">1971年3月,矿领导决定筹办梨园煤矿矿史展览馆,抽调了三位来自洛阳一高的学生矿工常秉勇、刘建民、蒋雄飞负责此事。其中,常秉勇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刘建民负责撰写讲解词,蒋雄飞负责书写展板字体,从邻近中新机械厂借调来的姜师傅、王师傅负责美术绘画工作。</p><p class="ql-block">经过多次召开老职工座谈会,深入实地调查,收集历史资料,获取了大量原始信息。刘建民仔细分析整理原始资抖,在此基础上不夸张,不虚编,实事实写,认真勤奋,写出了形象生动,朴实感人的矿史展览讲解词。蒋雄飞字迹工整书写上展板,中新厂的两位师傅根据讲解词绘制成多幅彩色图片。记得其中有讲解词写道:“旧社会梨园矿上的窑工,在土匪恶霸矿主王景元的压迫下,吃的是猪狗食,干的是牛马活。天天都是滚油锅里度日月,人间地狱过鬼关……”这些朴实形象的讲解词配以画面,让以后许多的参观者感动落泪。</p><p class="ql-block">(未完,后续见下页文字)</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2019年5月3日,常秉勇、刘建民在当年一块工作过的梨园煤矿赵庄井口的机电车间遗址前留影。)</p><p class="ql-block">(接上页文字)</p><p class="ql-block">在矿政工组的原则指导下,三个20岁刚出头的青年人,在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原始文字图片资料的基础上,平地起鼓堆,经过认真努力,终于在71年10月独立办成功了矿史展览,让当时的矿领导切实看到了洛阳学生的才华和能力。随后常秉勇、刘建民又被借调到了矿政工组,撰写学习毛著先进积极分子的事迹材料。其中刘建民为矿工杨海宽写稿的讲解材料,朴实生动,择用了一些当地农村的哩语趣话,不仅群众爱听,也引起了上级的注意,最后杨海宽还被评上了省级积极分子,在省城作过汇报讲演。</p><p class="ql-block">在矿政工组写文字材料的同时,常秉勇和刘建民、蒋雄飞还参加了矿职工剧团的工作。常秉勇为剧团实际领导者兼主要演员,刘建民任编剧,蒋雄飞干舞台美术工作。当时在常秉勇的策划下,刘建民执笔写作了多幕豫剧《矿工怒火》,改编重写了独幕话剧《关不住的小老虎》等剧本。</p><p class="ql-block">其中《矿工怒火》剧本还油印成册,由常秉勇、曹承德担任导演,进行过多场演出,在当时当地引起了较大轰动。</p><p class="ql-block">在矿上经历的这些撰稿工作,既面向基层工人群众,又面向广阔的社会各界,有的还面向市、省上级部门,得到了社会上下多方较为严格的审改、批评指导和关注支持,极大的锻练提高了参与者学生矿工深入实际,朴实生动,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撰写较大材抖的写作能力。如果没有在梨园煤矿实际写作机会的磨练,这些洛阳学生矿工,恐怕这一辈子的文风也难以完全脱离学生味儿。</p> <p class="ql-block">常秉勇年青时浓眉大眼有帅气,他当时嗓音宏亮韵味优美,反应敏捷演啥像啥,学习能力也很强,颇有艺术天赋。他在校时即为洛阳一高老三届文艺宣传队的骨干,演话剧说相声维妙维俏,上台唱歌时更是迷倒观众一片。</p><p class="ql-block">到梨园煤矿后他认真学习唱曲剧豫剧,很快就唱得有板有眼韵味十足,连当时临汝县豫剧团名角蒋丽君都对常秉勇很是佩服。</p><p class="ql-block">当时同学矿友们都很喜听爱唱红歌《我为祖国献石油》,常秉勇把歌词略加改动为《我为祖国献煤炭》。</p><p class="ql-block">上图(模拟图)即为在休息天,常秉勇为矿友们放声高歌《我为祖国献煤炭》:</p><p class="ql-block">锦绣河山美如画</p><p class="ql-block">祖国建设跨骏马</p><p class="ql-block">我当个煤矿工人多荣耀</p><p class="ql-block">头戴铝盔走天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地下煤炭见青天</p><p class="ql-block">祖国盛开胜利花</p><p class="ql-block">天不怕地不怕</p><p class="ql-block">放眼世界雄心大</p><p class="ql-block">我为祖国献煤炭</p><p class="ql-block">煤炭滚滚流我的心里乐开了花</p> <p class="ql-block">常秉勇在校时虽然唱歌好,却很少唱地方戏。但他当时思维敏捷反应快,学习能力较强,到梨园煤矿后为了适应现实环境,他认真学习唱曲剧豫剧,很快就唱得有板有眼,韵味十足。演出了多场后,很是叫响,连当时邻近县的剧团领导也说,常秉勇唱的比县里的专业演员还好。</p><p class="ql-block">于是常秉勇很快就成了矿剧团演豫剧时的主角。在豫剧《沙家浜》智斗一场中,蒋丽君饰演的阿庆嫂机智灵俏,唱腔优美。而常秉勇饰演的刁德一不仅咬字清析声腔亮美,而且还阴险狡诈,气韵逼真,活灵活现演出了一个老狐狸的神韵。</p><p class="ql-block">那时每年春节都要到矿区周边的农村公社演出。最让人振撼的是到杨楼公社的一场演出。那天晚上天降大雪,许多农民群众打着火把来了,上千人的场地挤的满满的。虽然演员们头上落了一层白雪,开始冻得瑟瑟发抖,但看到观众这么热火朝天,也都心潮激荡,认真的动作,可劲的演唱!台下不时掌声如雷,狂呼叫好!最后散戏时很多农民群众围了上来,非要近前看看饰演阿庆嫂和刁德一的演员不可!蒋丽君和常秉勇很是感动,连连向观众躹躬道谢!演出非常的轰动成功,公社还杀了一头肥猪招待矿剧团的演员们。</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新编独幕话剧《关不住的小老虎》摸拟剧照。</p><p class="ql-block">六七千人的梨园煤矿有个职工业余剧团,由矿工、转业到矿的专业剧团演员、机关干部等人组成。每年的12月份临时抽调上来,到春节后正月十五完成对本矿职工,军民共建单位,兄弟煤矿和周边农村公社的演出后,解散重回原单位上班,历時约三个月。</p><p class="ql-block">由于常秉勇戏唱的叫响,在邻近的几个县出了名。更由于他热情开朗,顾全大局,善于团结同志,领导能力较强,还有新眼光,矿领导让他担任了矿剧团的实际负责人。</p><p class="ql-block">1972春节前,矿剧团排练节目,准备到栾川县为群众和当地驻军部队进行文艺演出。</p><p class="ql-block">当时常秉勇考虑部队年青人多,除地方戏曲外,还应安排些话剧、快板、唱现代歌曲等新的节目,要适应新观众,新情况,这样才能效果更好,不能和在农村演出一样,只管唱戏就行了。</p><p class="ql-block">结果此事在会议上一讨论,受到了一些老工人演员的反对,与年青演员们发生了激烈争论。为了维护团结,常秉勇立即让停止了讨论,果断表示他已请示过矿领导同意,必须准备话剧等新的节目形式到栾川县演出,如果出了问题由他负完全责任!</p><p class="ql-block">独幕话剧《关不住的小老虎》,新编剧本写了一位活泼坚强的解放军小战士,因病在一位农村大娘家休养。大娘想让战士静养休息,而战士总想我点活干干或提前归队,于是军民之间发生了妙趣横生的矛盾故事,笑点颇巧颇多。此剧本由常秉勇策划,刘建民执笔,蒋雄飞负责舞台道具制作。</p><p class="ql-block">常秉勇饰演解放军战士,张荷玲饰演农村大娘(张荷玲同为洛阳一高来矿学生)</p> <p class="ql-block">驻扎在栾川的二炮124部队与梨园煤矿是軍民共建单位。1972年2月春节期间,由常秉勇带领矿剧团对其进行慰问文艺演出,盛况空前。在县城人民剧院第一晚演了两个多小時,掌声非常热烈,大受欢迎!本计划只演一个晚上,可军长要求再加演一场。矿剧团的演员们不辞辛苦,第二天上午又加演了一场。之后军长又让矿剧团到驻车村的4771部队团部再演出一场,军长亲自作陪,中午在团部大礼堂摆盛宴高规格的招待了矿剧团的演职人员。</p><p class="ql-block">虽然五十多年过去了,可那时的情景许多矿剧团成员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当时的餐桌上桌布雪白,上的菜有红烧猴头、条子肉、香卤全鸡、红烧大鲤鱼、糖醋核桃仁等等,非常的丰盛!还在每张桌子都上了茅台酒!在那个较为艰苦的年代,大家都说这是有生以来吃过的最好的饭菜,喝过的最好的酒!</p><p class="ql-block">席间,随团编剧刘建民激情难抑,即兴作诗一首:</p><p class="ql-block">桂酒琼液杯中漾,军民畅欢歌声朗。</p><p class="ql-block">千杯万盏寄深情,冰天雪地春潮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次宴会上,军长把部队宣传队的负责人叫来,陪矿剧团的演员们吃饭。还当着矿剧团人的面,直接批评了部队的节目不接地气,只会唱京剧群众不爱听,并表扬矿剧团演的好,要向矿剧团学习。</p><p class="ql-block">在车村的那天吃的好让人难忘,而当天晚上的演出场景,更是让矿剧团的人感到了心灵振撼!冬天黑的早,山里黑的更早。天刚稍黑时就看到对面高陡的山坡上跑出了火把长龙,呈之字形向山下游动,非常的壮观!啊,这原来是家居山上的村民群众在赶着下山看戏,而山下演出场地上也早已观众潮涌……</p><p class="ql-block">部队的盛情,群众的热情,让矿剧团的演员们精神振奋,这晚的演出也就格外精彩!</p><p class="ql-block">《关不住的小老虎》话剧抓住了部队小伙子们的心,战土们的掌声叫好声响亮有力,迴响山间,也带动了山民们群起响应,拍手叫好!</p><p class="ql-block">姜新长和朱玉莲演出的曲剧《掩护》:“夜幕迷茫茫,父女划船离村庄……”表现了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八路军穿过日寇封锁线的感人故事。演员身姿俏美,唱腔韵美,让很多群众鼓掌叫好!</p><p class="ql-block">蒋丽君、常秉勇表演的豫剧《沙家浜》智斗一场,无疑是当晚最亮的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总之,当年的矿剧团很是叫响,常秉勇当時在矿机关宣传科负责此事,十几个春节都没回过家。当时保留的比较经典的节目有:独幕话剧《关不住的小老虎》,独唱《献上一杯青颗酒》,常秉勇和刘百基合说的相声《友谊》,曲剧《掩护》,折子戏《沙家滨》智斗一场,《红灯记》等。还有魔术表演,笛子独奏,板胡独奏《大起板》,唢纳《百乌朝风》等。</p><p class="ql-block">当時赵庄的矿工俱乐部只能容纳八百人,每年春节前后,矿上各直属单位发票顺序观看,一演就是半个月,场场暴滿,把俱乐部的大门都挤塌了好几回。</p><p class="ql-block">当年先后参加过梨园煤矿职工业余剧团,付出了辛勤和才华,为大家带来了愉悦和欢乐的洛阳学生矿工有:</p><p class="ql-block">常秉勇、刘百基、张荷玲、刘建民、蒋雄飞、候长森等同学。</p><p class="ql-block">常秉勇后来调回到了洛阳市工作,退休前曾任洛阳市百货大楼付总经理,工会主席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24年10月8日,徐刚同学从北京回洛,在轴承厂宾馆作东,盛情邀请在梨园煤矿工作过的老矿友们前来聚会。</p> <p class="ql-block">广东暨南大学教授高雄飞,携夫人从广州专程来洛,非常高兴参加老同学老矿友们的聚会。</p> <p class="ql-block">高雄飞、徐亚林是洛阳二中同学,68年又同到梨园煤矿一块下窑成为矿友,分别已久,今日喜悦相见。</p> <p class="ql-block">左起:高雄飞、李增福(自洛阳一高去梨园矿) 徐亚林</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洛阳学生矿工,大多数后来都调离了梨园矿。徐亚林、李增福,今天都是当年分别后第一次参加洛阳学生矿友的聚会,受到了与会老矿友们的热情欢迎!</p> <p class="ql-block">贺淑秀是洛一高同学,是68年去梨园矿的少数女生之一,分别后今天也是第一次参加洛阳学生矿友聚会,许多矿友50年都没见过面了,高雄飞代表大家热情欢迎!</p> <p class="ql-block">徐亚林、贺淑秀两位都是第一次参加洛阳学生矿友聚会。</p> <p class="ql-block">洛阳学生矿友近些年来已聚会过多次,还创作了几个美篇相册报导记录过,贺淑秀却一无所知,很想看看。李建周当即与贺淑秀加上微信联系,嘿,这回可找到组织啦!</p> <p class="ql-block">久未露面的老大哥常秉勇(右一)光临聚会,老矿友们连忙出门欢迎。</p> <p class="ql-block">左起:甄长山、徐亚林、段连华。徐亚林多年未见两位矿友,今天见面很是高兴。</p> <p class="ql-block">左起:候长森、申玉亭,68年去梨园矿时都是初中生,刚十七八岁就远离城市亲人,去到艰苦的煤矿经受磨炼。</p> <p class="ql-block">俺俩既是六中同学,又是梨园矿友,可得把俺俩拍照的帅一点,亲一点!</p><p class="ql-block">(候长森、徐刚)</p> <p class="ql-block">咱们来的早的,先拍张小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申玉亭、徐刚、李增福、李建周</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徐亚林、候长森、刘原、甄长山、段连华。</p> <p class="ql-block">左起:刘原、徐刚、高雄飞</p><p class="ql-block">当年咱们都是一个锅里搅稀稠的窑掘子,今哩在一块要赛赛,看谁的老汝州话说的地道。</p> <p class="ql-block">左起:徐刚、高雄飞、李建周</p><p class="ql-block">李建周:看到咱梨园窑上飞出的金凤凰真高兴,真自豪!</p><p class="ql-block">徐刚、高雄飞:今个可看到咱梨园窑上的矿友们啦,都要吃美喝美,喷个够!</p> <p class="ql-block">左起:李建周、刘建民、徐刚、高雄飞</p><p class="ql-block">梨园矿上酿洒纯 友谊之歌唱到今</p> <p class="ql-block">梨园矿上觅诗韵 妙语趣言说到今</p> <p class="ql-block">关于高雄飞教授当年下窑时一张帅小伙照片的趣事:</p><p class="ql-block">(大概在1970年初,高雄飞送给了刘建民一张照片,雄飞照的特帅气。刘建民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可高雄飞自己却因故弄丢了。雄飞很喜欢这张自己年青时的照片,但已经弄丢了多年,很是遗憾。去年8月建民和雄飞、徐刚等矿友一块去梨园煤矿怀旧,回来做了个美篇相册,把雄飞这张帅小伙子的照片做进了相册)</p><p class="ql-block">刘建民:从美篇相册里看到这张照片后,高雄飞吃的说,嘿,你咋会有我这张照片哩?我说是你自己给我的,你好好想想……雄飞想了想,终于想起来了,哎呀,我确实给过你这张照片。今天呢,我就把这张照片郑重的还给我们的高教授!</p><p class="ql-block">高雄飞:这是1968年11月8号,我们下窑了,从此以后每月就有了一份工资啊,这就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财务自由。然后,69年的夏天一次回洛阳,我到万氏照相馆,照了这张照片儿。你看照的人模狗样,照片上为什么人模狗样的?他(建民)发现我这个衬衫的领子是硬领,以前从来没有过,看着真酷啊!建民很是羡慕我这件衬衣!</p><p class="ql-block">刘建民:我不是看中你帅小伙的样子了,我是看中你衣服的领子啦!结果后来呀,雄飞跟矿上来的北京煤矿设计院的人熟悉,他就托人家设计院的领导从北京也给我捎了件硬领衬衣,我才说你这張照片是人照的好!来,大家看看这張照片帅不帅?(众矿友:帅,真是帅呀!)</p><p class="ql-block">54年前,54年了,大家看看帅不帅?(大家:真是帅呀!)帅啊,大家就拍拍手!现在我郑重的把这张照片再还给你,这回你可不敢再弄丢了啊!</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年梨园窑上的那个帅小伙—高雄飞。</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李建周同学激情宣佈:“今天洛阳的天空阳光灿烂,蓝天白云,我们洛阳梨园煤矿的老矿友,今天在洛阳团聚啦!”</p> <p class="ql-block">聚会主持人李建周宣佈:“下面由从北京飞来的大企业家徐刚同学,小名叫刚娃,给大家讲活!”</p><p class="ql-block">徐刚发言:“刚疙瘩没啥说哩,大家吃好喝好,大家开怀畅谈就行了!今天的饭菜不咋着,大家包涵就行了,畅谈第一,友谊第一!”</p><p class="ql-block">李建周讲:“好!下面进行第二项,咱们的高雄飞教授,携夫人田老师,从几千里外的广州飞到咱们洛阳啊,和咱们同学们团聚,机会难得啊,下面请我们最幽默的高教授,给大家露两下!”</p><p class="ql-block">高雄飞发言:“这次坐大飞鹰回洛阳,就是想见见咱们梨园窑上著名的窑橛子。(老汝州土话,即煤矿工人)说实在话,有些呢,这个前两年还见过。比如徐生啊,徐刚啊,建周等,秉勇早几年咱们也见过……有些呢,从分手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今天还是当年分手之后第一次见面……咱们现在一块来聚会吃饭,机会难得啊!几十年前那么一个偶然的机会,咱们相遇一块了,很难得啊!本来今天应该来的人更多,哎呀,可惜有的人有病不便行动,有的人已经人都没有了啊。刚才我问问戴耀清啊,他从夏天就得病坐轮椅了……</p><p class="ql-block">所以咱们今天见这一面,那真不容易啊!我很重视,很珍贵这一次回家啊,所以说,咱这个建民兄,这个导演,这次录了那么多像,拍了那么多照片,这是很值得的,这是珍贵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李建周:“最后请我们的大哥,秉勇老兄,给我们讲话!”</p><p class="ql-block">常秉勇发言:“我是最近的很长时间,都没有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一个是前两年很多时候一直在西峡,一般徐刚回来的时候,我都在西峡那边,所以基本上我没有出席任何活动。</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听说这回是徐刚回来,还有我这老伙计,从小一块儿长大的雄飞也回来了。我说无论如何,我都要去见见他俩!说实在的,生命有限,见一面少一面是吧。</p><p class="ql-block">咱们矿友同学的友谊啊,是说也说不完呀,说不完咱们一起受过的苦,对吧?还有生活的艰难,尤其是我们调动工作,我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都可以写一本儿书!但是不错,我们都调回来了。调回来以后,大家走的路啊,都非常的好,很稳健。在各个行业都是翘楚。我跟你说,在坐的都不错啊。</p><p class="ql-block">今天大家欢聚一堂,大家开怀畅饮,畅所欲言,回忆友谊,回忆往事,好,祝大家幸福!”</p> <p class="ql-block">高教授能洋能土,在大学讲课深入浅出有风趣,迷倒一片大学生;今天跟矿友们畅谈,老汝州土语活灵活现,可让大家笑了个够!</p> <p class="ql-block">常秉勇老哥到底是当过领导,讲话亲切暖人有水平!</p> <p class="ql-block">左起:候长森、申玉亭、徐刚、李徐生</p><p class="ql-block">矿友发言 ,认真倾听。听秉勇老哥和雄飞教授讲话,真情实意叙友谊,如沐春风难忘记。</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李建周宣佈,发言讲话结束,吃饭喝酒开始,大家先举杯共祝:“友谊万岁!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过去我们在矿上,吃萝卜炖粉条,喝红薯酒一毛烧;今天我们在洛阳,吃盛宴大会餐,喝泸州美酒老窑。虽然境遇不同,但都连着一根线,那就是矿友们在一块,早晚都高兴。</p> <p class="ql-block">老矿友们碰一杯 夕阳喜聚醉一回</p> <p class="ql-block">左起:李徐生、高雄飞、候长森、申玉亭</p><p class="ql-block">广州飞来高雄飞 带来南方热和美</p> <p class="ql-block">高教授和夫人与矿友贺淑秀碰杯,有50年没见了吧?今天夕阳霞彩喜相会!</p> <p class="ql-block">老矿友老弟兄们,今天在洛阳城里又见面啦!五十年后今相会,快乐美酒让人醉。</p> <p class="ql-block">高雄飞、段连华,夕阳霞灿碰一杯</p> <p class="ql-block">夕阳岁月喜相逢,万千话语蕴酒中。</p> <p class="ql-block">同在矿上机电车间钳工班工作过的</p><p class="ql-block">段连华 常秉勇 今天喜聚 畅叙友情</p> <p class="ql-block">喜悦高兴 甄长山 段连华</p> <p class="ql-block">快乐欣喜 徐刚 李增福</p> <p class="ql-block">共议梨园话沧桑 夕阳岁月多欢畅</p> <p class="ql-block">李徐生同学为这次矿友们的欢乐聚会,频频联系,电活多多,真是辛苦了,大家一块再来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刘建民(网名泉石松) 在为大家拍照,留下珍贵瞬间。</p> <p class="ql-block">聚会矿友拍合影 温馨喜悦晚霞红</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高雄飞教授带领众矿友同学,在宾馆的大厅里,学着老汝州腔,呼喊当年矿上欢迎洛阳学生到来的口号:</p><p class="ql-block">热烈欢迎 知识青年</p><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 来到我矿</p><p class="ql-block">这个带着浓重老汝州腔的口号,自1968年11月8日呼喊出来之后,已让百名洛阳学生矿工记忆56年了:</p><p class="ql-block">终生难忘那一天 风吹寒云到梨园</p><p class="ql-block">陡见澄池黑水坑 又听迎我土话喊</p><p class="ql-block">顿感苦涩与失落 青春开头竟这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夕阳岁月矿友聚 当年苦涩全不见</p><p class="ql-block">学着土腔重呼喊 古稀矿友全笑憨</p><p class="ql-block">艰辛是块磨刀石 磨砺青春铸宝剑</p> <p class="ql-block">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p><p class="ql-block">不要忧郁</p> <p class="ql-block">一切都是暂时的 转瞬即逝</p> <p class="ql-block">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p> <p class="ql-block">奉献青春战艰难 我为祖国献煤炭</p> <p class="ql-block">人生之路有艰难 青春激荡红旗鲜</p><p class="ql-block">辛勤奉献采乌金 炼我成钢脚步坚</p> <p class="ql-block">将伏牛山鸡角岭上的千年杜鹃寿花,赠给辛勤奉献的梨园煤矿的师傅们、矿友们、同学们,朋友们,祝福大家的夕阳岁月幸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纪念百名洛阳学生到梨园煤矿56周年!</p><p class="ql-block">祝在梨园煤矿工作过的同学们,矿友们平安健康,幸福快乐!</p><p class="ql-block">本相册选用纯音乐曲:《为了谁》</p><p class="ql-block">本美篇相册作者:刘建民(网名泉石松)</p><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4年11月8日晨,本美篇相册和李建周的推荐评论在网络微信群中公开发表后,许多同学、矿友和朋友们看到后,反响热烈,在多个微信群中发表了感言感赞文帖。有矿友同学将部分感言截图转给了作者泉石松,并建议附录到相册后面。现遵嘱附录于后:</p> <p class="ql-block">上图右为本美篇相册的作者刘建民(网名泉石松)和评论文章的作者李建周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奉献青春采煤炭</p><p class="ql-block"> 炼我成钢脚步坚</p><p class="ql-block"> —读刘建民(网名泉石松)美篇相册《我为祖国献煤碳》激感 </p><p class="ql-block">56年前的今天—1968年11月8日,洛阳市的百名高中、初中学生,离开了自已熟悉的繁华古都,离开了自已的父母亲人,来到了偏僻山区的梨园煤矿工作:</p><p class="ql-block">“终生难忘那一天 风吹寒云到梨园</p><p class="ql-block">陡见澄池黑水坑 又听迎我土话喊</p><p class="ql-block">顿感苦涩与失落 青春开头竟这般?”</p><p class="ql-block">泉石松这首形象生动而又实诚的诗作,把我的思绪带到了我们的第二故乡,让我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按照一般的印象,反映山区煤矿工人生活的作品,那就多是黑重、刚硬、粗犷的风格。但泉石松的这篇新作,却是既有真诚朴实,野广远,深沉厚重的坚实底蕴;又有清新雅约,真挚细腻,感情充沛,哲理隐然,阳光大气的美韵;还有善恩至纯,感人心灵,艰辛岁月里的师徒故事。这一切在泉石松的美篇相册中,不虚饰,不娇柔,就像山林里的清泉小溪一样,带着新鲜,自然流淌……</p><p class="ql-block">美篇序幕拉开,场景宏大,气场势满。从汉光武帝刘秀率义军征战途中因寄存军食草料,而让偏僻山村得名寄料庄开始,到民国时在此开挖煤窑,解放后兴建梨园煤矿,引出了洛阳学生的到矿出场。</p><p class="ql-block">同学聚会,战友聚餐,纪念毕业多少周年……我在网络上看过很多这样的美篇,虽然其中有的制作优美,文笔秀丽,但真正能打动我心,让我激情澎湃,爱不释手的美篇,实属罕见。但不知怎的,当看到老矿友泉石松《我为祖国献煤炭》这篇作品时,我却不由的老泪纵横,泪洒屏面!哪一幅幅熟悉的场景,哪一张张熟悉的脸庞,哪一幕幕熟悉的一切,好像就发生在昨天……</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上演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原大地伏牛山区一座煤矿里平凡而又高尚的社会最底层的矿工们,辛勤奉献的真实而感人画卷;是矿友泉石松激情之作,挚诚之作,心血之作!这样既能忠实反眏煤矿工人的工作生活,而又文笔清新,底蕴深厚,阳光大气的精品佳作,我还是第一次看到。</p><p class="ql-block">泉石松是我亲密的矿友与知己。他在煤矿井下干过掘进工,在地面干过最脏最累的翻沙工、铸造工。他还在矿务局宣传部门工作过,参与了组织筹办矿史展览馆的工作,并承担了全部撰稿重任。还在梨园矿剧团担任过编剧工作,执笔写出了《矿工怒火》的多幕戏本。</p><p class="ql-block">后来泉石松虽然调到了城市工作,离开了煤矿,但他和大多洛阳学生矿工一样,始终难以忘怀这段青春岁月辛勤奉献的人生经历,直到夕阳岁月还梦中常萦。他曾在井下生产一线干过,深知井下工人的艰辛不易。他用真挚的笔融为矿工兄弟们摇旗呐喊,他经常说:“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他扎根于煤矿这片他青春年华曾经辛勤工作过的心灵沃土,饱含激情书写出歌颂煤矿工人的挚美诗篇。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泉,他曾和同学矿友们三次重返第二故乡梨园,创作出了三篇关于梨园矿的美篇相册。</p><p class="ql-block">本篇是泉石松创作的第三部关于梨园煤矿的篇章,主要内容是叙写百名洛阳学生矿工青春奉献的艰辛成长的史诗历程。是他对矿上朴实善良的师傅们和同学矿友们坚毅顽强的奉献精神的挚情咏歌。</p><p class="ql-block">一次普通的矿友聚会,泉石松能把它记述的那么绘声绘色,趣味连连,而且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将这些老知青矿友们的夕阳霞彩展现的那么美韵愉悦。只要你稍加注意那些餐桌旁矿友们的照片,就会发现既使这些很难拍出美感的镜头,泉石松也是认真对待,拍摄的那么清新传神,別具美韵。</p><p class="ql-block">总之,这个美篇相册既真诚朴实,蕴接地气,而又清新优美,场景面宽,干货满篓,扣人心弦。虽然篇幅较长,但却诗情画意,自然流畅,朗朗上口,妙趣横生。没有相当深厚文学功底,是很难同时做到以上这些,书写出如此美韵美幻的文章的。</p><p class="ql-block">同时,这个美篇佳作更是梨园煤矿众多同学矿友们团结友谊,齐心协力的集体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著名大学的高雄飞教授亲力亲为,带头撰写出思维深還而又风趣灰谐的高水平的篇首序文。把刚要踏入社会的知识青年学生,懵懵懂懂的心理,描绘的入木三分。实为这个美篇佳作开了个好龙头!</p><p class="ql-block">李建周同学的《岁月苍桑忆师傅》,用几件工作生活中的小事,刻划出绵延半个多世纪的亲如父子的师徒情缘。</p><p class="ql-block">徐刚同学现为北京高科技公司的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是梨园煤矿学生矿工的优秀代表。50多年了,他始终对矿上帮助过他的师傅和领导们的知恩感恩,写下了真挚感人的《师傅恩助 青春启航》力文,珍忆了师傅当年将视若珍宝的电工书籍,拿出来给他这个非亲非故的小青年认真学习,为他以后成长为高科技行业的的企业家砌筑下了第一块基石。</p><p class="ql-block">刘百基同学井下采煤工艰辛劳作的记述,成为了解煤矿工人最真实工作生活的源泉。</p><p class="ql-block">常秉勇同学对洛阳学生为矿山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策划和指导,以及他亲自提供的一些珍贵素材,让泉石松展开了对那段在矿工剧团激情演艺生活的追忆,丰富了相册内涵,成为美篇相册的重要精彩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泉石松作为总导演,统揽全局,依靠大家齐心协力,辛勤笔耕,终于完成了这部反眏当年知识青年拜工人为师,奉献煤矿,青春励志,报告文学式的实录史诗般的美篇佳作。</p><p class="ql-block">这篇相册对于不熟悉煤矿生活的朋友,你会感到新奇新鲜;对于我们百名洛阳同学矿友,是一次重返精神故乡,再燃青春激情的珍贵体验。作为一个老矿工,我真诚的希望你能在有闲的时侯,认真阅读完这个美篇,这会让你对煤矿工人的生活,增加一点了解;对他们在井下挖煤的艰辛,你会感动点头称赞。他们是能源煤炭的挖掘者,是在最底层奉献的平凡朴实而又高尚伟大的劳动者。</p><p class="ql-block">我们百名洛阳学生矿工在青春年华,曾经是他们中间的一员。我们青春无悔,光荣自豪!夕阳岁月里我们快乐聚会,回首往事,我们欢笑畅谈……</p><p class="ql-block">最后,我还要为泉石松在相册的最后部分,将绚丽壮美的伏牛山鸡角岭上的千年杜鹃寿花,献给辛勤的煤矿工人的新颖创意而喝彩叫好!</p><p class="ql-block">亲爱的同学们,亲爱的朋友们,亲爱的矿友们,我真诚的向大家推荐这篇充满了人闻大爱真善美,展现我们百名洛阳学生矿工辛勤奉献,青春励志的美篇佳作,希望大家喜欢。</p><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p><p class="ql-block"> 洛阳一高老三届672班</p><p class="ql-block"> 李建周</p><p class="ql-block"> 24年11月8日晨书于郑州</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老同学矿友高雄飞教授,发表在“第二故乡”微信群中的阅后感言。(没文化是高教授的网名)</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老矿友同学 徐刚总经理的阅后感赞</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老同学矿友刘百基老师的阅后感赞</p> <p class="ql-block">上图及下图均为:老同学矿友天马行空老师的阅后感赞</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老同学寒见芳老师发表在洛阳一高老友群中的感言</p><p class="ql-block">谢谢同学朋友和矿友们的热情支持鼓励!</p>